第三节 沙头区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永嘉县志 上册》 图书
唯一号: 111620020210000059
颗粒名称: 第三节 沙头区
分类号: K295.55
页数: 6
页码: 94-99
摘要: 本节记述永嘉县沙头区,辖峙口、陡门、古庙、花坦、渠口、下寮6个乡和沙头镇,116个行政村,225个自然村,农业产值、农民收入等情况介绍。
关键词: 永嘉县 城镇 沙头区

内容

沙头区位于县境东南部,东与乐清县接壤,南邻罗浮区、上塘镇、路口乡,西接碧莲区,北连岩头区。总面积282平方公里。1990年,辖峙口、陡门、古庙、花坦、渠口、下寮6个乡和沙头镇,116个行政村,225个自然村,农业人口 23348户,95342人。全区有耕地43410亩,其中水田30520亩;宜林地261413亩。粮食总产量19146吨,农村经济总收入4821万元,工业总产值1100万元,农业总产值1952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01元。区公所驻沙头镇高浦村。
  沙头镇
  位于县境中部,楠溪江下游。东邻陡门乡,南接上塘镇、峙口乡,西界路口乡、下寮乡。清属永宁乡四十都,民国时称沙头乡,建国后数易其名,1984年复称沙头乡,1988年经省人民政府批准,建立沙头建制镇。总面积30平方公里,地属低山丘陵,是楠溪江风景名胜区门户。1990年,辖10个行政村,有12个自然村,76个村民小组,农业人口2178户,8849人。耕地面积3495亩,其中水田2257亩,主要种植水稻、小麦、番薯,宜林地25468亩。粮食总产量1823吨,农村经济总收入803万元,工业总产值193万元,农业总产值249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431元。全镇有企业80家,主产鞋革。“仙马牌”运动鞋驰名全国,远销美国和东南亚。沙头是楠溪江咽喉之地,楠溪江自北向南蜿蜒于镇境中部,是楠溪江海潮上溯终点,在淡水与咸水交汇处,产香鱼,肉细、味香,有“淡水鱼之王”誉称。沙头镇滩阔石子多,石子是上等建筑材料。仙清公路顺溪纵贯中部,小汽轮随潮水往返于温州、上塘各港埠,舴艋船可上通四川、碧莲、岩头、岩坦等区,水陆交通十分方便。高浦村岩龙头山建有革命烈士陵园。镇人民政府驻地高浦村,公路达县城12公里。
  渠口乡
  位于县境中部,楠溪江中游。东连古庙乡、花坦乡,南邻沙头镇,西靠桐州乡、下寮乡,北接溪垟乡。清属清通乡四十二都,民国时称渠口乡,建国后数易其名,1984年复称渠口乡。总面积48平方公里。地属半山区,地势西高东低,大楠溪、小楠溪二溪于塘塆村附近汇合南流,仙清、永缙公路穿境而过。1990年,辖18个行政村,有31个自然村,172个村民小组,农业人口4778户,19735人。耕地面积7741亩,其中水田5101亩,主要种植水稻、小麦、花生,宜林地32291亩。粮食总产量3690吨,农村经济总收入958万元,工业总产值145万元,农业总产值341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36元。特产油桐,为省油桐基地。乡人民政府驻地渠口村,公路达县城30公里。
  花坦乡
  位于县境东部,楠溪江支流花坦溪两岸。东邻乐清县,西隔楠溪江与渠口乡相望,南接古庙乡、陡门乡,北界孤山乡、溪垟乡。清属清通乡四十一都,民国时称廊下乡,建国前夕称东港乡,不久分建为花坦、廊下、黄村三乡,1956年4月后数易其名,1984年称花坦乡。总面积72平方公里。地属半山区。1990年,辖30个行政村,有65个自然村,262个村民小组,农业人口5290户,22710人。耕地面积9778亩,其中水田6994亩,主要种植水稻、小麦、番薯,宜林地69502亩。粮食总产量4529吨,农村经济总收入509万元,工业总产值101万元,农业总产值396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89元。乡人民政府驻地花坦,公路达县城39公里。
  古庙乡
  位于县境东部,楠溪江支流古庙溪流域。东、北与花坦乡交界,西同渠口乡相邻,南接陡门乡、沙头镇。清属清通乡四十一都,民国时称古庙乡,后与陡门乡合并称南港乡,建国前夕建政为古庙、西垟二乡,1956年古庙、西垟合并为古庙乡。1958年后数易其名,1984年仍称古庙乡。总面积33平方公里。属低山丘陵地形。乡境南北山脉蜿蜒,古庙溪横贯中部,两岸是冲积沙土田、石子沙地。1990年,辖16个行政村,有24个自然村,135个村民小组,农业人口3932户,15536人。耕地面积5714亩,其中水田4161亩,主要种植水稻、番薯,宜林地35968亩。粮食总产量2576吨,农村经济总收入756万元,工业总产值186万元,农业总产值277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27元。境内多石子。北山村称铸造专业村,铸造、翻砂已有360年历史。乡人民政府驻地上路垟,公路达县城24公里。
  下寮乡
  位于县境中部。东邻渠口乡,南接路口乡,东南与沙头镇交界,西连白泉乡、徐岙乡,北界桐州乡。清属清通乡四十都,民国后期属泰石乡,建国前夕称泰石乡,1954年建政为下寮乡,1958年后数易其名,1984年称下寮乡。总面积25平方公里。属山区,山高岭峻,溪谷深削,梯田贫瘠缺水。1990年,辖13个行政村,有31个自然村,101个村民小组,农业人口1742户,6832人。耕地面积5038亩,其中水田3390亩,主要种植水稻、番薯和麦类,宜林地19567亩。粮食总产量1717吨,农村经济总收入455万元,工业总产值145万元,农业总产值124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69元。有少量银矿、黄铁矿。乡人民政府驻地下寮,公路达县城28.2公里。
  陡门乡
  位于县境东部,东邻乐清县,南连仁溪乡,西接峙口乡、沙头镇,北靠古庙乡、花坦乡。清属清通乡四十一都,民国时称陡门乡,民国36年(1947)古庙、陡门合并称南港乡。建国前夕建政为陡门、全安两乡,1956年为陡门乡。1958年后数易其名,1984年复称陡门乡。总面积41平方公里。陡门溪横贯全乡,分水南、水北两片,地属山区。1990年,辖18个行政村,有40个自然村,139个村民小组,农业人口2601户,10946人。耕地面积6133亩,其中水田4267亩,主要种植水稻、番薯,宜林地50301亩。粮食总产量2386吨,农村经济总收入583万元,工业总产值150万元,农业总产值252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50元。土特产有生姜、板蓝根、金银花、茶叶。境内水力资源丰富,有小型水库12个。县办山溪头水电站建在水南,水库容量462万立方米,装机1100千瓦。乡人民政府驻地全安,公路达县城23.7公里。
  峙口乡
  位于县境东部,楠溪江下游东岸,东接陡门乡,南接仁溪乡、东岸乡,西隔楠溪江与上塘镇相望,北邻沙头镇。清属永宁乡四十都,民国时称峙口乡后改塘里乡,建国后数易其名,1984年仍称峙口乡。总面积33平方公里。属半山区,地势自东北向西南倾斜,三面环山,西北临江。陡门溪自陡门乡西流入境,经铜锅潭、大岙坦、长源、河屿、溪头注入楠溪江。1990年,辖11个行政村,有22个自然村,100个村民小组,农业人口2827户、10734人。耕地面积5511亩,其中水田4350亩,主要种植水稻、小麦、大豆,宜林地28316亩。1990年,粮食总产量2425吨,农村经济总收入757万元,工业总产值180万元,农业总产值313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35元。特产文旦,色香、味甜、形美,远近闻名。河屿村为永嘉县造纸专业村,县民大都使用河屿卫生纸。有大岙坦、铜锅潭、小子溪三个水电站。峙口村头两株大榕树,树龄300多年,树荫覆盖面达3亩多,树旁有赤岩殿。乡政府驻地峙口,公路达县城7公里。

知识出处

永嘉县志 上册

《永嘉县志 上册》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本志下限止于1990年,客观记述永嘉县的自然社会的历史和现状。设建置、自然环境、城乡建设、水利、交通、商业、工业、党派、政权等31编。

阅读

相关地名

永嘉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