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区乡(镇)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永嘉县志 上册》 图书
唯一号: 111620020210000056
颗粒名称: 第四章 区乡(镇)
分类号: K295.55
页数: 36
页码: 84-181
摘要: 本章记述永嘉县区乡(镇)、罗浮区、沙头区、岩头区、岩坦区、碧莲区等。
关键词: 永嘉县 城镇 区乡

内容

第一节 永临区
  永临区位于县境西南部。东、北连四川、碧莲、罗浮3区和上塘镇,南濒瓯江,西与青田县接壤。总面积265.75平方公里。1990年,区辖瓯渠、荆源、六龙、白云、徐岙、朱涂、梅岙7乡和桥下镇,计124个行政村,322个自然村,农业人口27660户,117165人。有耕地62590亩,其中水田41573亩;宜林地243015亩。粮食总产量25764吨,农村经济总收入14769万元,工业总产值7507万元,农业总产值3104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451元。为永嘉县商品经济发达区之一。区公所驻桥下镇桥下街。
  桥下镇位于县境西南部,西溪下游。东邻中塘乡,南连梅岙乡与瓯海县隔瓯江相望,西接朱涂乡、桥头镇,北界六龙乡、徐岙乡。清属仙桂乡三十一都,民国后期称荆川乡,建国后数易其名,1984年称桥下乡,1985年经省人民政府批准,建立桥下建制镇。总面积39.55平方公里。1990年,辖桥下街居委会,1个林场,22个行政村,有47个自然村 ,208个村民小组,农业人口4725户、19664人。耕地面积10838亩,其中水田7879亩 ,主要种植水稻、小麦,宜林地31785亩,粮食总产量5729吨,农村经济总收入3724万元,工业总产值1279万元,农业总产值1376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640元。桥下镇乡镇企业较发达,共有企业203家。西溪贯穿镇境流入瓯江,曾是永嘉县西部的交通枢纽,碧莲、四川两区进入温州的必经之地和货物集散地。镇人民政府驻地桥下街,公路达县城37公里。
  瓯渠乡
  位于县境西部,西溪上游。东、北接茗岙乡,南连六龙乡,西邻荆源乡。清属仙桂乡三十都,民国36年(1947)称荆溪乡,建国后数易其名,1984年称瓯渠乡。总面积18.2平方公里。地势北高南低,瓯渠溪纵贯乡境,沿溪有狭长的冲积谷地。1990年,辖6个行政村和大垟山林场,有17个自然村,95个村民小组,农业人口2139户,8473人。耕地面积5925亩,其中水田3574亩,主要种植水稻、番薯,宜林地19092亩。粮食总产量1670吨,农村经济总收入648万元,工业总产值190万元,农业总产值132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67元。瓯渠为浙南南拳发祥地,练拳健身之风兴盛,拳坛沿习至今。乡人民政府驻地瓯渠村,公路达县城51公里。
  荆源乡位于县境西部,西溪上游。东邻茗岙乡、瓯渠乡、六龙乡,南连桥头镇、白云乡,西邻青田县、北接下嵊乡。清属仙桂乡三十都,民国后期称茶坑乡。建国后数易其名,1984年称荆源乡。总面积35平方公里。全境多山,属山地丘陵。辖14个行政村,有25个自然村,134个村民小组,农业人口2567户,10772人。耕地面积5094亩,其中水田2631亩,主要种植水稻、小麦、番薯,宜林地41914亩。粮食总产量1877吨,农村经济总收入617万元,工业总产值200万元,农业总产值146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26元 。特产有茶叶、田鱼等。乡人民政府驻地湖庄村,公路达县城50公里。
  六龙乡
  位于县境西南部,西溪中游。东接徐岙乡,南连桥下镇、桥头镇,西邻荆源乡,北靠瓯渠乡、茗岙乡、昆阳乡。清属仙桂乡三十都,民国后期称前村乡,建国后数易其名 ,1984年称六龙乡。总面积32平方公里。地形北高南低,西溪斜贯中部,形成较开阔的冲积地。1990年,辖15个行政村,32个自然村,173个村民小组,农业人口4249户 ,17336人。耕地面积8344亩,其中水田5499亩,主要种植水稻、小麦、番薯等,宜林地26962亩。1990年,粮食总产3381吨,农村经济总收入1210万元,工业总产值410万元,农业总产值298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49元。境内有铅锌矿,已有小规模开采 。特产“上吴枇杷”,名闻温州。乡人民政府驻地前村,公路达县城44公里。
  白云乡
  位于县境内西南部,菇溪中游。东邻桥头镇,南连朱涂乡,西接青田县,北靠荆源乡 。清属临江乡二十八都,民国后期称梨村乡,建国后数易其名,1984年称白云乡。总面积26平方公里。乡境北部山岭连绵,地形北高南低。菇溪自青田县入乡境至黄坦,向东折南于石埠头流入桥头镇。1990年,辖17个行政村,37个自然村,139个村民小组,农业人口3459户,15452人。耕地面积5294亩,其中水田4436亩,主要种植水稻 、番薯,宜林地26315亩。粮食总产量2796吨,农村经济总收入2863万元,工业总产值2052万元,农业总产值238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556元。境内水力资源丰富,有乡办水电站16个,装机容量425千瓦。有石英矿。乡人民政府驻地梨村,公路达县城47公里。
  徐岙乡
  位于县境西南部,东接下寮乡、路口乡、中塘乡,南连桥下镇,西界六龙乡,北邻白泉乡、昆阳乡。清属仙桂乡三十一都,民国后期称永平乡,建国后数易其名,1984年称徐岙乡。总面积41平方公里。乡境多山地、丘陵。徐岙溪集朱坑、朱硐坑、樟岙诸溪,向西流入西溪。沿溪有狭长的冲积谷地。1990年,辖19个行政村、92个自然村、188个村民小组,农业人口3133户、13959人。耕地面积8968亩,其中水田4175亩,主要种植水稻、番薯,宜林地38661亩。粮食总产量2734吨,农村经济总收入786万元,工业总产值190万元,农业总产值226万,农民人均纯收入325元。乡境红土资源丰富 ,储藏量1500万吨,已经开采。土特产有双钩藤、牛膝、生姜。西尖、银坑、大头岙 、朱硐坑、黄麻、岭根村村民系清时自平阳迁来,沿袭说闽南话,亦会温州方言。乡人民政府驻地徐岙村,公路达县城40.6公里。
  朱涂乡
  位于县境西南部,瓯江下游北岸,东连桥下镇,南隔瓯江与瓯海县相望,西邻青田县 ,北靠白云乡、桥头镇。清属临江乡二十九都,民国后期称林福乡,建国后数易其名 ,1984年称朱涂乡。总面积35平方公里。地形呈长条状,系低山丘陵。1990年,辖15个行政村,有23个自然村,153个村民小组,农业人口4066户,17323人。耕地面积7484亩,其中水田5992亩,主要种植水稻、番薯,宜林地26129亩。粮食总产量4229吨,农村经济总收入2990万元,工业总产值1986万元,农业总产值427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569元。330国道线横贯乡境南部,交通便利。朱涂村拥有120辆汽车,大部分村民有驾驶证,为远近闻名的汽车运输专业村。乡人民政府驻地朱涂村,公路达县城34公里。
  梅岙乡
  位于县境南部,瓯江下游北岸。东邻江北乡、黄田乡,西南濒临瓯江与鹿城区和瓯海县隔江相望,北接桥下镇、中塘乡。清属仙桂乡三十二都,民国时期称梅六乡,后称望江乡,建国后数易其名,1984年称梅岙乡。总面积39平方公里。括苍山脉延伸于乡境东北部,形成东北高、西南低地势,小京溪纵贯西部,南部沿瓯江有梅岙、六岙、浦石等冲积地。330国道线横贯乡境南缘,长达8公里,横跨瓯江大桥,通达温州市区 。1990年,辖16个行政村,有49个自然村,149个村民小组,农业人口3322户,14186人。耕地面积10643亩,其中水田7387亩,主产水稻,宜林地32157亩。粮食总产量3348吨,农村经济总收入1931万元,工业总产值1200万元,农业总产值261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86元。商品经济发达,乡办企业129家,个体企业56家,主要产品有教具、玩具、电器、陶器,尤以教具、玩具产品著称。乡人民政府驻地梅岙下村,公路达县城28公里。
  第二节 罗浮区
  罗浮区位于县境南部,东与乐清县接壤,南与温州市区隔江相望,西邻永临区,北界沙头区、上塘镇、中塘乡。总面积195.7平方公里。1990年,辖黄田、东岸、罗溪、三江、仁溪、七都6乡和乌牛镇,计96个行政村,199个自然村,农业人口25503户,106328人。有耕地63658亩,其中水田51086亩;宜林地139534亩。是永嘉县主要产粮区,粮食总产量30892吨,农村经济总收入17300万元;工业总产值9392万元,农业总产值3664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612元,是永嘉县商品经济最发达的区。区公所驻地瓯北镇罗浮村。
  黄田乡
  位于县境南部,楠溪江下游西岸。东与东岸、罗溪、三江乡隔江相望,南连瓯北镇,西接梅岙乡,北界上塘镇、中塘乡。清属贤宰乡三十四都,民国后期称黄田乡,建国后数易其名,1984年仍称黄田乡。总面积32.5平方公里。括苍山脉延伸于乡境西部,山峰大多在海拔300米以下,东部系楠溪江冲积平原。1990年,辖19个行政村,37个自然村,有273个村民小组,农业人口5603户,22384人。耕地面积12968亩,其中水田10407亩,主要种植水稻、油菜、黄麻,宜林地16037亩,农业生产基本实现机械化 。粮食总产量6074吨,农村经济总收入3380万元,工业总产值1767万元,农业总产值1169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627元。工业比较发达,有乡办企业129家,村办企业4家 ,家庭加工业基本遍及家家户户。交通便利,楠溪江可航江轮,仙清公路纵贯乡境,村与村之间水泥路连网。1984年7月24日,县设在乡境的110千伏黄田变电所投产。黄田西街,自发形成一个劳务市场,汇集于此的寻工者平均日达100人左右。乡人民政府驻地池头村,公路达县城10公里。
  东岸乡
  位于县境南部,楠溪江下游。东邻仁溪乡,南连罗溪乡,西接黄田乡,北界上塘镇、峙口乡。清属贤宰乡三十五都,民国时称东岸乡,建国后数易其名,1984年仍称东岸乡。总面积29平方公里。楠溪江穿乡境而过,分该乡成东西两片,东片为半山区,山岭连绵,地势东高西低,西片为沿江冲积平原,地势北高南低,土地平整,河流交错 。1990年,辖11个行政村,有24个自然村、202个村民小组,农业人口3912户,15561人。耕地面积7927亩,其中水田6226亩,主要种植水稻、小麦、黄麻、白萝卜,宜林地21248亩,粮食总产量3609吨,农村经济总收入1835万元,工业总产值1030万元,农业总产值338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536元。历来以生产蛎灰、陶瓷、鞋楦而著称。乡人民政府驻地东岸村,公路达县城6.2公里。
  罗溪乡
  位于县境东南部,楠溪江下游东岸。东邻仁溪乡、乌牛镇、南连三江乡,西濒楠溪江与黄田乡相望,北接东岸乡。清属贤宰乡三十五都,民国时称罗溪乡,建国后数易其名,1984年仍称罗溪乡。总面积25.6平方公里。雁荡山脉延伸于全乡,属半山区,罗溪源出胜美尖北坡,向北折西流入楠溪江。1990年,辖16个行政村,有22个自然村,218个村民小组,农业人口3252户,13024人。耕地面积7278亩,其中水田5402亩,主要种植水稻、麦类、油菜、黄麻和番薯,宜林地17764亩。粮食总产量3341吨,农村经济总收入1315万元,工业总产值800万元,农业总产值431万元,农民人均纯入566元。特产有“永嘉乌牛早”茶叶,1989年获省优秀名茶称号并获全国科技成果银质奖 。皮革制造业很发达。乡人民政府驻地罗溪村,公路达县城12公里。
  三江乡
  位于县境东南部,楠溪江口东岸,瓯江下游北岸。东邻乌牛镇,南与鹿城区隔江相望 ,西与瓯北镇、黄田乡隔楠溪江相望,北界罗溪乡。清属贤宰乡三十五都,民国时先后称镇江乡、镇美乡、胜美乡,建国后乡名数易,1984年称三江乡。总面积19.5平方公里。境内地势东北高、西南低、东北部主要有胜美(米)尖、仙人洞山等;西南部系瓯江和楠溪江冲积小平原。104国道线宁温段由西向东横贯全乡,三李公路在江头与宁温公路成“丁”字型向北延伸,楠溪江、瓯江成“L”型包围乡境西南,地处水陆交通要冲,是发展商品经济的黄金地带。1990年,辖8个行政村,有16个自然村,91个村民小组,农业人口1922户、8101人。耕地面积4280亩,其中水田3792亩,主要种植水稻、油菜、络麻,宜林地10721亩。粮食总产量2330吨。农村经济总收入2190万元 ,有乡办企业70家,生产电器、小五金、地毯、草编,个体商业35户。工业总产值866万元,农业总产值271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870元。乡人民政府驻地江头村,公路达县城14公里。
  乌牛镇
  位于县境东南部,乌牛溪下游。东邻乐清县,南隔瓯江与七都乡相望,西连三江乡、罗溪乡,北接仁溪乡。清属贤宰乡三十都,民国时称象浦乡,建国后数易其名,1984年仍称乌牛乡,1988年经省人民政府批准,建立乌牛建制镇。总面积27.6平方公里。境内雁荡山脉延伸,形成西北高东南低地势。104国道线横贯镇境南缘,乌牛至仁溪公路纵贯东部,各村可通汽车,内河航行有机动船,水陆交通便利,是永嘉县商品经济发达乡镇之一。1990年,辖16个行政村,有36个自然村,241个村民小组,农业人口4038户,17861人。耕地面积10693亩,其中水田9468亩,主产水稻,宜林地18584亩 。粮食总产量5883吨,有乡镇企业132家,农村经济总收入2517万元,工业总产值1526万元,农业总产值538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648元。特产乌牛猪、乌牛米、乌牛茶、乌牛酒。镇人民政府驻地王宅村,公路达县城26公里。
  仁溪乡
  位于县境东南部,乌牛溪(永乐河)上游。东界乐清县万家乡、白石镇,南连乌牛镇 ,西邻罗溪乡、东岸乡,北靠峙口乡、陡门乡。清属贤宰乡三十六都,民国时称仁溪乡,解放前夕称仁浦乡,建国后数易其名,1984年称仁溪乡。总面积49平方公里。地属半山区。乌牛溪(又名仁溪)自北向南贯穿乡境,水力资源丰富,有小型电站6座,装机容量860千瓦。1990年,辖20个行政村,有47个自然村,268个村民小组,农业人口3539户,16284人。耕地面积9706亩,其中水田7003亩,主要种植水稻、番薯和麦类,宜林地54180亩。粮食总产量3428吨,农村经济总收入1184万元,工业总产值657万元,农业总产值319万元,农民人均纯入332元。特产有“永嘉乌牛早”茶叶,被国家农业部列为全国“七五计划”7个名茶基地之一。乡人民政府驻地横屿村,公路达县城34公里。
  七都乡
  位于县境南面瓯江中,是一个椭圆形冲积小岛,分瓯江为南、北两水道,东对乐清县琯头乡、盘石镇,南望龙湾区状元、蒲州两镇,西眺鹿城区杨府山涂,北见乌牛镇、瓯北镇。清属膺符乡七都,民国时称七都乡,建国后数易其名,1984年仍称七都乡。总面积23.9平方公里。乡境地势平坦,海拔平均约3米,系瓯江口泥沙淤积而成的沙洲 ,江岸线长18.4公里,河渠密布,有主干河渠21条。1990年,辖6个行政村,有17个自然村,150个村民小组,农业人口3237户,13113人。耕地面积10806亩,其中水田8788亩,主要种植水稻、油菜、大豆,宜林地1000亩。粮食总产量6227吨,农村经济总收入4879万元,工业总产值2686万元,农业总产值598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865元 。七都乡为重点侨乡,有侨胞6280人,侨居美、法、意、荷、德、新加坡、比利时、西班牙等国家。乡人民政府驻地老涂村。
  第三节 沙头区
  沙头区位于县境东南部,东与乐清县接壤,南邻罗浮区、上塘镇、路口乡,西接碧莲区,北连岩头区。总面积282平方公里。1990年,辖峙口、陡门、古庙、花坦、渠口、下寮6个乡和沙头镇,116个行政村,225个自然村,农业人口23348户,95342人。全区有耕地43410亩,其中水田30520亩;宜林地261413亩。粮食总产量19146吨,农村经济总收入4821万元,工业总产值1100万元,农业总产值1952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01元。区公所驻沙头镇高浦村。
  沙头镇
  位于县境中部,楠溪江下游。东邻陡门乡,南接上塘镇、峙口乡,西界路口乡、下寮乡。清属永宁乡四十都,民国时称沙头乡,建国后数易其名,1984年复称沙头乡,1988年经省人民政府批准,建立沙头建制镇。总面积30平方公里,地属低山丘陵,是楠溪江风景名胜区门户。1990年,辖10个行政村,有12个自然村,76个村民小组,农业人口2178户,8849人。耕地面积3495亩,其中水田2257亩,主要种植水稻、小麦、番薯,宜林地25468亩。粮食总产量1823吨,农村经济总收入803万元,工业总产值193万元,农业总产值249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431元。全镇有企业80家,主产鞋革 。“仙马牌”运动鞋驰名全国,远销美国和东南亚。沙头是楠溪江咽喉之地,楠溪江自北向南蜿蜒于镇境中部,是楠溪江海潮上溯终点,在淡水与咸水交汇处,产香鱼,肉细、味香,有“淡水鱼之王”誉称。沙头镇滩阔石子多,石子是上等建筑材料。仙清公路顺溪纵贯中部,小汽轮随潮水往返于温州、上塘各港埠,舴艋船可上通四川、碧莲、岩头、岩坦等区,水陆交通十分方便。高浦村岩龙头山建有革命烈士陵园。镇人民政府驻地高浦村,公路达县城12公里。
  渠口乡
  位于县境中部,楠溪江中游。东连古庙乡、花坦乡,南邻沙头镇,西靠桐州乡、下寮乡,北接溪垟乡。清属清通乡四十二都,民国时称渠口乡,建国后数易其名,1984年复称渠口乡。总面积48平方公里。地属半山区,地势西高东低,大楠溪、小楠溪二溪于塘塆村附近汇合南流,仙清、永缙公路穿境而过。1990年,辖18个行政村,有31个自然村,172个村民小组,农业人口4778户,19735人。耕地面积7741亩,其中水田5101亩,主要种植水稻、小麦、花生,宜林地32291亩。粮食总产量3690吨,农村经济总收入958万元,工业总产值145万元,农业总产值341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36元 。特产油桐,为省油桐基地。乡人民政府驻地渠口村,公路达县城30公里。
  花坦乡
  位于县境东部,楠溪江支流花坦溪两岸。东邻乐清县,西隔楠溪江与渠口乡相望,南接古庙乡、陡门乡,北界孤山乡、溪垟乡。清属清通乡四十一都,民国时称廊下乡,建国前夕称东港乡,不久分建为花坦、廊下、黄村三乡,1956年4月后数易其名,1984年称花坦乡。总面积72平方公里。地属半山区。1990年,辖30个行政村,有65个自然村,262个村民小组,农业人口5290户,22710人。耕地面积9778亩,其中水田6994亩,主要种植水稻、小麦、番薯,宜林地69502亩。粮食总产量4529吨,农村经济总收入509万元,工业总产值101万元,农业总产值396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89元 。乡人民政府驻地花坦,公路达县城39公里。
  古庙乡位于县境东部,楠溪江支流古庙溪流域。东、北与花坦乡交界,西同渠口乡相邻,南接陡门乡、沙头镇。清属清通乡四十一都,民国时称古庙乡,后与陡门乡合并称南港乡,建国前夕建政为古庙、西垟二乡,1956年古庙、西垟合并为古庙乡。1958年后数易其名,1984年仍称古庙乡。总面积33平方公里。属低山丘陵地形。乡境南北山脉蜿蜒,古庙溪横贯中部,两岸是冲积沙土田、石子沙地。1990年,辖16个行政村,有24个自然村,135个村民小组,农业人口3932户,15536人。耕地面积5714亩,其中水田4161亩,主要种植水稻、番薯,宜林地35968亩。粮食总产量2576吨,农村经济总收入756万元,工业总产值186万元,农业总产值277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27元。境内多石子。北山村称铸造专业村,铸造、翻砂已有360年历史。乡人民政府驻地上路垟,公路达县城24公里。
  下寮乡
  位于县境中部。东邻渠口乡,南接路口乡,东南与沙头镇交界,西连白泉乡、徐岙乡 ,北界桐州乡。清属清通乡四十都,民国后期属泰石乡,建国前夕称泰石乡,1954年建政为下寮乡,1958年后数易其名,1984年称下寮乡。总面积25平方公里。属山区,山高岭峻,溪谷深削,梯田贫瘠缺水。1990年,辖13个行政村,有31个自然村,101个村民小组,农业人口1742户,6832人。耕地面积5038亩,其中水田3390亩,主要种植水稻、番薯和麦类,宜林地19567亩。粮食总产量1717吨,农村经济总收入455万元 ,工业总产值145万元,农业总产值124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69元。有少量银矿、黄铁矿。乡人民政府驻地下寮,公路达县城28.2公里。
  陡门乡
  位于县境东部,东邻乐清县,南连仁溪乡,西接峙口乡、沙头镇,北靠古庙乡、花坦乡。清属清通乡四十一都,民国时称陡门乡,民国36年(1947)古庙、陡门合并称南港乡。建国前夕建政为陡门、全安两乡,1956年为陡门乡。1958年后数易其名,1984年复称陡门乡。总面积41平方公里。陡门溪横贯全乡,分水南、水北两片,地属山区 。1990年,辖18个行政村,有40个自然村,139个村民小组,农业人口2601户,10946人。耕地面积6133亩,其中水田4267亩,主要种植水稻、番薯,宜林地50301亩。粮食总产量2386吨,农村经济总收入583万元,工业总产值150万元,农业总产值252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50元。土特产有生姜、板蓝根、金银花、茶叶。境内水力资源丰富,有小型水库12个。县办山溪头水电站建在水南,水库容量462万立方米,装机1100千瓦。乡人民政府驻地全安,公路达县城23.7公里。
  峙口乡
  位于县境东部,楠溪江下游东岸,东接陡门乡,南接仁溪乡、东岸乡,西隔楠溪江与上塘镇相望,北邻沙头镇。清属永宁乡四十都,民国时称峙口乡后改塘里乡,建国后数易其名,1984年仍称峙口乡。总面积33平方公里。属半山区,地势自东北向西南倾斜,三面环山,西北临江。陡门溪自陡门乡西流入境,经铜锅潭、大岙坦、长源、河屿、溪头注入楠溪江。1990年,辖11个行政村,有22个自然村,100个村民小组,农业人口2827户、10734人。耕地面积5511亩,其中水田4350亩,主要种植水稻、小麦 、大豆,宜林地28316亩。1990年,粮食总产量2425吨,农村经济总收入757万元,工业总产值180万元,农业总产值313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35元。特产文旦,色香、味甜、形美,远近闻名。河屿村为永嘉县造纸专业村,县民大都使用河屿卫生纸。有大岙坦、铜锅潭、小子溪三个水电站。峙口村头两株大榕树,树龄300多年,树荫覆盖面达3亩多,树旁有赤岩殿。乡政府驻地峙口,公路达县城7公里。
  第四节 岩头区
  岩头区位于永嘉县东北部。东、北邻乐清、黄岩两县,西连岩坦、四川、碧莲三区,南与沙头区接壤。总面积484.6平方公里。1990年,辖溪垟、孤山、港头、五〓、表山、东皋、鹤盛、西源、岭头9个乡和岩头镇、枫林镇,170个行政村、397个自然村,计农业人口33951户,137178人。有耕地50748亩,其中水田37258亩,盛产水稻、玉米,尤以小麦为著。宜林地564352亩。粮食总产量26497吨,农村经济总收入7926万元,工业总产值1159万元,农业总产值2623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45元。区公所驻地岩头镇上村。
  岩头镇
  位于永嘉县北部,楠溪江中游西岸。东与枫林镇隔江相望,西邻白泉乡,南连溪垟乡 、桐州乡,北接港头乡、五〓乡。清属仙居乡四十八都,民国时称岩头镇,1949年5月2日,双溪县民主政府建县治于此。后数易其名,1985年经省人民政府批准,建立岩头建制镇。总面积24.6平方公里。境内括苍山脉延伸,地势西北高东南低。镇东南部系河谷平原,岩(头)表(山)公路沟通五〓、表山两乡,永(嘉)仙(居)公路纵贯镇境南北,为县北部交通枢纽和货物集散地。1990年,辖16个行政村,1个居民委员会 ,有14个自然村,208个村民小组,农业人口3885户,15133人。耕地面积4352亩,其中水田3485亩,主要种植小麦、水稻等作物。宜林地30467亩。粮食总产量2589吨,农村经济总收入1044万元,工业总产值222万元,农业总产值269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427元。盛产水果,其中岩头西瓜驰名温州各地。镇人民政府驻地岩头上村,公路达县城43公里。
  枫林镇
  位于永嘉县东北部,楠溪江中游东岸。东接孤山乡,南连溪垟乡,西临楠溪江与岩头镇隔江相望,北界港头乡、东皋乡。清属仙居乡四十七都,民国时称枫林镇,1949年9月21日,双溪县复称永嘉县,县治曾从岩头迁此。后数易其名,1985年经省人民政府批准,建立枫林建制镇。总面积14平方公里。镇境内地势东高西低,楠溪江环绕西北 ,有肥沃的冲积地。1990年,辖17个行政村,1个居民委员会,24个自然村,142个村民小组,农业人口3752户,14723人,耕地面积5102亩,其中水田3166亩,主要种植水稻、小麦、玉米、豆类,尤以小麦为著。宜林地17125亩。粮食总产量2924吨,农村经济总收入1290万元,工业总产值82万元,农业总产值236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465元。晚清时创设楠溪高等小学,民国27年(1938)创设济时中学,民国32年 (1943)创设永嘉县简易师范学校。民国19年(1930)5月9日,中国工农红军第十三军第一团在枫林惠日寺成立。抗日战争期间,国民党军队21师、33师一部分移驻枫林 ,曾遭到日本侵略军两次进犯。民国35年(1946)11月25日,国民党括苍绥靖处设枫林用于镇压人民革命。沙岗粉干是其特产,远近闻名。镇人民政府驻地枫林,公路达县城42公里。
  溪垟乡
  位于永嘉县北部,楠溪江中游。东靠孤山乡、花坦乡,南邻渠口乡,北连岩头镇、枫林镇,西界桐州乡。清属清通乡四十都,民国时称溪岸乡,建国后数易其名,1984年称溪垟乡。总面积32平方公里。境内地势东西高中部低,最高峰金山海拔761.5米。1990年,辖16个行政村,40个自然村,207个村民小组,农业人口4248户,17260人。耕地面积6440亩,其中水田4341亩,主要种植水稻、麦类,宜林地33997亩。粮食总产量3772吨,农村经济总收入1518万元,工业总产值65万元,农业总产值712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497元。养蜂31560箱,居全县首位。乡人民政府驻地西岸村,公路达县城37公里。
  孤山乡
  位于永嘉县东北部。东邻乐清县,西连枫林镇、溪垟乡,北靠东皋乡、鹤盛乡。清属仙居乡四十七都,民国时称孤山乡,建国后数易其名,1984年复称孤山乡。总面积42平方公里。境内雁荡山脉自东向西延伸,多山地,地势东高西低。1990年,辖18个行政村,45个自然村,110个村民小组,农业人口2391户,9779人。耕地面积4389亩,其中水田2572亩,主要种植水稻、番薯、小麦,宜林地39586亩。粮食总产量2032吨 ,农村经济总收入443万元,工业总产值83万元,农业总产值149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80元。乡人民政府驻地孤山,公路达县城45公里。
  港头乡
  位于永嘉县北部,楠溪江中游西岸。东隔楠溪江与东皋乡、枫林镇相望,南连岩头镇 ,西接五〓乡,北界鲤溪乡、溪口乡。清属仙居乡五十一都,民国时称港头乡,建国后数易其名,1984年称港头乡。总面积15.5平方公里。括苍山脉延伸于乡境西北部,地势西北高东南低。楠溪江环绕东、南境,形成肥沃冲积地。1990年,辖14个行政村 ,27个自然村,147个村民小组,农业人口3512户,12861人。耕地面积4049亩,其中水田3066亩,种植水稻、小麦、玉米、番薯等,宜林地20368亩。粮食总产量2760吨 ,农村经济总收入955万元,工业总产值253万元,农业总产值246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407元。土特产有苍坡柑桔、方岙橙。乡人民政府驻地港头村,公路达县城48公里 。
  五〓乡
  位于永嘉县北部。东邻岩头镇、港头乡,南连白泉乡,西靠表山乡,北接溪口乡。清属仙居乡四十九都,民国时称五〓乡,建国后数易其名,1984年称五〓乡。总面积38平方公里。境内地势四周高、中央低,五〓溪流入乡境后经水东、水西、五〓至下宅和岭根,与龙溪汇合处的冲积地是五〓乡内主要农田。1990年,辖17个行政村,28个自然村,134个村民小组,农业人口2875户,11338人。耕地面积4043亩,其中水田3314亩,主要种植水稻、番薯,宜林地40129亩。粮食总产量1943吨。农村经济总收入549万元,工业总产值120万元,农业总产值168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97元。乡人民政府驻地五〓村,公路达县城49公里。
  表山乡位于永嘉县北部。东连溪口乡、五〓乡,南接碧莲镇、白泉乡,西界山坑乡、大岙乡 ,北邻潘坑乡。清属仙居乡四十九都,民国时称岭外乡,建国后数易其名,1984年称表山乡。总面积50.5平方公里。括苍山脉延伸境内、山峰连绵,五〓溪自西向东南横贯中部。1990年,辖14个行政村,47个自然村,72个村民小组,农业人口1550户,6494人。耕地面积2609亩,其中水田1737亩,主要种植水稻、小麦、番薯,宜林地72941亩。粮食总产量1270吨。农村经济总收入303万元,工业总产值5万元,农业总产值151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60元。乡人民政府驻地表山村,公路达县城62公里。
  东皋乡位于永嘉县东北部。东靠鹤盛乡,南邻孤山乡,西接枫林镇、港头乡,北连西源乡。清属仙居乡五十都,民国时称东皋乡,建国后数易其名,1984年仍称东皋乡。总面积33平方公里。境内南北均是雁荡山脉的两列西延山岭,东皋溪自东往西横贯乡境中部 ,成两山夹一溪的地势。1990年,辖12个行政村,30个自然村,125个村民小组,农业人口3014户,12960人。耕地面积4060亩,其中水田2500亩,主要种植水稻、小麦 、番薯,宜林地34589亩。粮食总产量1994吨,农村经济总收入437万元,工业总产值60万元,农业总产值117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38元。东皋无核长柿,个大、色鲜、皮薄、味甜,驰名温州。乡人民政府驻地东皋村,永乐公路穿境而过,达县城54公里 。
  鹤盛乡
  位于永嘉县东北部。东接乐清县雁东乡,南邻孤山乡,西连东皋乡,北界西源乡、岭头乡。清属仙居乡五十都,民国时称鹤盛乡,建国后数易其名,1984年复称鹤盛乡。总面积94平方公里。境内多高山,最高峰五尖山海拔1041米。1990年,辖17个行政村 ,57个自然村,130个村民小组,农业人口3194户,13757人。耕地面积5158亩,其中水田3995亩,主要种植水稻、番薯、小麦、玉米,宜林地106755亩。粮食总产量2623吨,农村经济总收入563万元,农业总产值10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53元。乡人民政府驻地鹤盛村,永乐公路穿境而过,达县城57公里。
  西源乡
  位于永嘉县东北部。东、北界岭头乡,南邻鹤盛乡,西接鲤溪乡,西南连东皋乡。清属仙居乡五十都,民国时称西源乡,建国后数易其名,1984年复称西源乡。总面积48平方公里。境内四面环山,山间溪流纵横,村庄和耕地大多分布在沿溪谷地上。1990年,辖12个行政村,27个自然村,82个村民小组,农业人口2076户,8608人。耕地面积3292亩,其中水田2839亩,主要种植水稻、小麦、番薯、芋艿,宜林地61179亩。粮食总产量1557吨,农村经济总收入359万元,工业总产值184万元,农业总产值169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91元。永乐公路自西南向东横贯乡境,乡人民政府驻地西源村 ,达县城63.6公里。
  岭头乡
  位于永嘉县东北部。东与乐清县接壤,北同黄岩县交界,南邻西源乡、鹤盛乡,西连鲤溪乡、张溪乡。清属仙居乡五十都,民国时称岭头乡,建国后数易其名,1984年复称岭头乡。总面积93平方公里。境内地势北高南低,岗岭连绵,最高峰南正尖海拔1246米。1990年,辖17个行政村,58个自然村,195个村民小组,农业人口3454户,14265人。耕地面积7254亩,其中水田6243亩,主要种植水稻、杂粮,宜林地107216亩。粮食总产量3033吨,农村经济总收入465万元,工业总产值85万元,农业总产值306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18元。境内富源、中源、南陈三村为永嘉县杂交水稻育种基地。乡人民政府驻地岭头村,永乐公路穿境而过,达县城70公里,过乡南境入乐清县大荆区,达乐成镇77公里。
  第五节 岩坦区
  岩坦区位于永嘉县北部。东、南连岩头区,西接四川区,北邻仙居、黄岩两县。总面积478.5平方公里。1990年,下辖溪口、鲤溪、张溪、黄南、潘坑5乡和岩坦镇,计90个行政村,324个自然村,农业人口16463户,67119人。耕地26151亩,其中水田22676亩;宜林地651964亩。粮食总产量12101吨,农村经济总收入3081万元,工业总产值441万元,农业总产值117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98元,是县内木材、山货主要产区。区公所驻地岩坦。
  岩坦镇位于永嘉县北部,楠溪江上游。东邻张溪乡、鲤溪乡,南连溪口乡,西靠潘坑乡,北接黄南乡。清属仙居乡五十二都,民国时称岩坦乡,建国后数易其名,1986年经省人民政府批准,建立岩坦建制镇。总面积46.6平方公里。境内四面环山,最高峰罗岗尖海拔1045米。岩坦溪自西北流入,贯穿全镇,形成岩坦河谷盆地,是岩坦镇主要粮区 。1990年,辖12个行政村,33个自然村、133个村民小组,农业人口2589户,10300人 。耕地面积4464亩,其中水田4053亩,主要种植水稻、杂粮,宜林地72940亩,其中用材林31789亩。粮食总产量2476吨,农村经济总收入526万元,工业总产值154万元 ,农业总产值187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39元。镇人民政府驻地岩坦村,公路达县城76公里。
  溪口乡
  位于永嘉县北部,楠溪江上游。东邻鲤溪乡,南界五〓乡、港头乡、表山乡,北连岩坦镇,西接潘坑乡。清属仙居乡五十二都,民国时称溪口乡,建国后数易其名,1984年仍称溪口乡。总面积65平方公里。境内层峦叠嶂,最高峰罗岗尖海拔1045米。1990年,辖18个行政村,51个自然村,187个村民小组,农业人口3313户,13193人。耕地面积4233亩,其中水田2987亩,主要种植水稻、小麦、番薯、玉米,宜林地63157亩 。粮食总产量1951吨,农村经济总收入488万元,工业总产值22万元,农业总产值134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61元。乡人民政府驻地溪口村,公路达县城64公里。
  鲤溪乡
  位于永嘉县东北部。东连岭头乡、西源乡、东皋乡,南接港头乡,西邻溪口乡、岩坦镇,北靠张溪乡。清属仙居乡五十二都,民国称鲤溪乡,建国后数易其名,1984年仍称鲤溪乡。总面积64.9平方公里。境内群山起伏,最高峰吴雷岗海拔830米。1990年 ,辖15个行政村,40个自然村,153个村民小组,农业人口3649户,14582人。耕地面积4636亩,其中水田3973亩,主要种植水稻、番薯、玉米,宜林地74362亩。粮食总产量2550吨,农村经济总收入608万元,工业总产值110万元,农业总产值264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34元。鲤溪乡是县境内花岗岩主要产地。乡人民政府驻地鲤溪村,公路达县城54公里。
  张溪乡
  位于永嘉县北部。东南接岭头乡,南连鲤溪乡,西邻黄南乡、岩坦镇,北界仙居县,东北与黄岩县接壤。清属仙居乡五十二都,民国称张溪乡后改杏溪乡,建国后数易其名,1984年仍称张溪乡。总面积75平方公里。境内山高谷深,海拔1000米以上的高峰有22座,最高峰大寺尖海拔1253米。1990年,辖18个行政村,67个自然村,113个村民小组,农业人口2464户,10203人。耕地面积3990亩,其中水田3806亩,主要种植水稻、番薯,宜林地108114亩。粮食总产量1923吨,农村经济总收入634万元,工业总产值47万元,农业总产值239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71元。乡西北部有国营四海山林场,是县内木材主要产地。乡人民政府驻地张溪村,公路达县城66公里。
  黄南乡
  位于永嘉县北部,楠溪江上游。东邻张溪乡,南接岩坦镇、潘坑乡,西连溪下乡,北与仙居县接壤。清属仙居乡五十二都,民国时称黄南乡、霄岭乡,建国后数易其名,1984年仍称黄南乡。总面积152平方公里。境内山岭连绵,海拔1000米以上的山峰达10座,最高峰大里山海拔1164米。1990年,辖15个行政村,76个自然村,97个村民小组,农业人口1921户,8274人。耕地面积4080亩,其中水田3603亩,主要种植番薯、单季晚稻;宜林地219528亩。粮食总产量1334吨,农村经济总收入319万元,工业总产值35万元,农业总产值16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65元。为省用材林基地,有“永嘉竹乡”之称。乡人民政府驻地黄南村,公路达县城80.6公里。
  潘坑乡位于永嘉县西北部,楠溪江上游。东邻岩坦镇、溪口乡,南连表山乡,西接溪下乡、大岙乡,北界黄南乡。清属仙居乡五十二都,民国时称潘坑乡,建国后数易其名,1984年仍称潘坑乡。总面积75平方公里。境内山峰连绵,最高峰溪龙山海拔1041米,山间溪流纵横,大楠溪上游自西向东横贯乡境。1990年,辖12个行政村,55个自然村 ,136个村民小组,农业人口2527户,10567人。耕地面积4748亩,其中水田4251亩,主要种植单季水稻、杂粮,宜林地113836亩,是省重点用材林基地。粮食总产量1867吨,农村经济总收入506万元,工业总产值73万元,农业总产值186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02元。乡人民政府驻地潘坑村,公路达县城92公里。
  第六节 碧莲区
  碧莲区位于永嘉县中部。东南与沙头区相连,西南与永临区接壤,西北和四川区交界 ,东北与岩头区毗邻。总面积202.1平方公里。1990年,辖白泉、桐州、昆阳、茗岙4乡和碧莲镇,计93个行政村,179个自然村,农业人口18372户,76179人。耕地面积31651亩,其中水田23230亩;宜林地181823亩。粮食总产量17410吨,农村经济总收入3716万元,工业总产值300万元,农业总产值1105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56元。境内大若岩为楠溪江风景名胜区的重点景区。区公所驻地碧莲镇。
  碧莲镇
  位于永嘉县西部,小楠溪中游。东邻白泉乡,南接昆阳乡,西连茗岙乡、巽宅镇,北界山坑乡、表山乡。清属清通乡四十五都,民国时称碧莲乡,建国后数易其名,1985年经省人民政府批准,建立碧莲建制镇。总面积44平方公里。境内山峰海拔多在500米以下,最高峰童子坳海拔908米。小楠溪横贯中部,镇区一带是河谷盆地。1990年,辖16个行政村,37个自然村,172个村民小组,农业人口4372户,17750人。耕地面积5590亩,其中水田4620亩,以种植水稻、小麦为主,宜林地38782亩。粮食总产量3788吨,农村经济总收入977万元,工业总产值202万元,农业总产值29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67元。为县内早香柚、杨梅、缸钵的主要产地。镇人民政府驻地碧莲,公路达县城51公里。
  白泉乡
  位于永嘉县中部。东邻岩头镇、桐州乡,南连昆阳乡、徐岙乡,西接碧莲镇,北界表山乡、五〓乡。清属清通乡四十四都,民国时称白泉乡,建国后数易其名,1984年复称白泉乡。总面积59平方公里,境内地势南北高中部低,最高峰将军山海拔1006米,小楠溪自西向东蜿蜒于中部,长9公里;大箬溪自北向南汇入小楠溪,沿溪为河谷盆地 。1990年,辖17个行政村,45个自然村,154个村民小组,农业人口2991户,12783人 。耕地面积5046亩,其中水田3922亩,以种植水稻、小麦、番薯为主,宜林地53802亩。粮食总产量3349吨,农村经济总收入809万元,工业总产值53万元,农业总产值198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64元,为省油桐林基地。乡人民政府驻地白泉,公路达县城42公里。
  桐州乡
  位于永嘉县中部,小楠溪下游。东连渠口乡、溪垟乡,南接下寮乡,西邻白泉乡,北界岩头镇。清属清通乡四十三都,民国时分属白泉乡和渠口乡,建国后数易其名,1984年称桐州乡。总面积33平方公里。括苍山脉延伸全境,最高峰将军山海拔1006米 ,小楠溪横贯中部。1990年,辖18个行政村,27个自然村,111个村民小组,农业人口2945户,11839人。耕地面积4708亩,其中水田3266亩,主要种植水稻、小麦、番薯,宜林地34960亩。粮食总产量2961吨,农村经济总收入591万元,工业总产值32万元,农业总产值166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64元。乡人民政府驻地桐州店,公路达县城36公里。
  昆阳乡
  位于永嘉县西北部。东邻白泉乡,南连徐岙乡、六龙乡,西接茗岙乡,北界碧莲镇。清属清通乡四十五都,民国时称昆阳乡,建国后数易其名,1984年复称昆阳乡。总面积25平方公里。括苍山脉延伸全境,最高峰白岩头海拔1028米,昆阳溪纵贯中部。1990年,辖20个行政村,39个自然村,215个村民小组,农业人口4355户,17915人。耕地面积8328亩,其中水田6084亩,主要种植水稻、番薯,宜林地22427亩。粮食总产量3627吨,农村经济总收入715万元,工业总产值6万元,农业总产值218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58元。乡人民政府驻地昆阳,公路达县城50公里。
  茗岙乡
  位于永嘉县西北部。东邻碧莲镇,南衔六龙乡、瓯渠乡,东南连昆阳乡,西接荆源乡 、下嵊乡,北界巽宅镇。清属清通乡四十六都,民国时称茗岙乡,建国后数易其名,1984年复称茗岙乡。总面积41.1平方公里。括苍山脉延伸过全境,最高峰石马尖海拔894米。全乡村庄均在山上,茗岙溪纵贯中部,乡境西南诸小溪流入西溪。1990年,辖22个行政村,31个自然村,178个村民小组,农业人口3709户,15892人。耕地面积7979亩,其中水田5338亩,主要种植水稻、番薯,宜林地31852亩。粮食总产量3685吨,农村经济总收入624万元,工业总产值7万元,农业总产值233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28元。茗岙田鱼产量为全县之冠。乡人民政府驻地茗岙,公路达县城62公里。
  第七节 四川区
  四川区位于永嘉县西北部。东连岩坦、岩头两区,北界仙居县,西与缙云、青田两县接壤,南和永临、碧莲两区相连。总面积495.71平方公里。1990年,下辖山坑、应坑 、大岙、溪下、界坑、西岙、石染、下嵊8乡及巽宅镇,计91个行政村,400个自然村 ,农业人口16392户,68401人。耕地面积35226亩,其中水田28271亩,主要种植水稻 、番薯,宜林地614016亩。粮食总产量14186吨,农村经济总收入3510万元,工业总产值846万元,农业总产值114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85元。全区是县内木材山货的主要产地。区公所驻地巽宅村。
  巽宅镇位于永嘉县西部,小楠溪上游。东连山坑乡、碧莲镇,南界茗岙乡,西接下嵊乡、石染乡、西岙乡,北邻界坑乡、应坑乡。清属清通乡四十六都,民国时称双溪乡,建国后数易其名,1984年称巽宅乡,1986年经省人民政府批准,建立巽宅建制镇。总面积48平方公里。括苍山脉延伸境内,山势浙趋低缓,镇东部海拔多在500米以下,最高峰万里林海拔839米。1990年,辖14个行政村,59个自然村,136个村民小组,农业人口2760户,11256人。耕地面积4710亩,其中水田3980亩,主要种植水稻、番薯,宜林地47683亩。粮食总产量2810吨。农村经济总收入654万元,工业总产值185万元,农业总产值192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37元。镇人民政府驻巽宅村,公路达县城65公里 。
  山坑乡
  位于永嘉县西部,小楠溪中游。东连表山乡,南邻碧莲镇,西接巽宅镇,北靠应坑乡 、大岙乡。清属清通乡四十六都,民国时称澄川乡,建国后数易其名,1984年称山坑乡。总面积39.4平方公里。境内东有九峰山,西有洞背〓、万里林,南有山坑尖,北有童子坳,童子坳海拔908米,为全乡最高峰。1990年,辖11个行政村,43个自然村 ,103个村民小组,农业人口1946户,7745人。耕地面积3388亩,其中水田2377亩,主要种植水稻、番薯,宜林地55683亩。粮食总产量1541吨,农村经济总收入394万元 ,工业总产值80万元,农业总产值124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86元。乡人民政府驻地山坑村,公路达县城60公里。
  应坑乡位于永嘉县西北部。东接大岙乡、山坑乡,南连巽宅镇,西邻界坑乡,北界溪下乡。清属清通乡四十六都,民国时属澄川乡,建国初建应坑乡,后数易其名,1984年复称应坑乡。总面积29.4平方公里。境内地势西北高、东南低。西北部山峰海拔大多在700米以上,最高峰大柏山海拔1211米。1990年,辖8个行政村,28个自然村,108个村民小组,农业人口1739户,6833人。耕地面积3931亩,其中水田3440亩,主要种植水稻 、番薯,宜林地48636亩。粮食总产量1464吨,农村经济总收入334万元,工业总产值105万元,农业总产值94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61元。境内山场广阔,是县内木材主要产地。乡人民政府驻地应坑村,公路达县城70公里。
  大岙乡
  位于永嘉县西北部,楠溪江上游。东邻潘坑乡,南连表山乡、山坑乡,西接应坑乡,北界溪下乡。清属清通乡四十六都,民国后期称大岙乡,建国后数易其名,1984年复称大岙乡。总面积47.2平方公里。地势南北高、中部低,最高峰大柏山海拔1211米。楠溪江干流上游自西向东贯穿中部,至横潭流入潘坑乡境。1990年,辖7个行政村,38个自然村,100个村民小组,农业人口1853户,7329人。耕地面积3171亩,其中水田2615亩,主要种植水稻、番薯,宜林地57183亩,其中有林地47388亩,为省重点用材林基地。粮食总产量1380吨,农村经济总收入393万元,工业总产值128万元,农业总产值127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85元。大岙村炼铁历史悠久。乡人民政府驻地大岙村 ,公路达县城88公里。
  溪下乡
  位于永嘉县西北部,楠溪江干流发源地。东连黄南乡、潘坑乡,南接界坑乡、应坑乡 、大岙乡,西北邻仙居县。清属清通乡四十六都,民国后期属大岙乡,建国初建溪下乡,后数易其名,1984年复称溪下乡。总面积110.5平方公里。括苍山脉延伸全境,境内山高谷深,属典型中山丘陵地貌,海拔千米以上的山峰达23座,大青岗海拔1271米,为全县最高峰。1990年,辖12个行政村,71个自然村,96个村民小组,农业人口1665户,7420人。耕地面积4726亩,其中水田3223亩,主要种植水稻、番薯等,宜林地150796亩。粮食总产量1494吨,农村经济总收入362万元,工业总产值81万元,农业总产值139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82元。溪下乡是省林业重要基地之一。乡人民政府驻地溪下村,公路达县城104.2公里。
  界坑乡
  位于永嘉县西北部,小楠溪上游。东邻应坑乡,南连西岙乡、巽宅镇,西界缙云县、仙居县,北接溪下乡。清属清通乡四十六都,民国时称界坑乡,建国后数易其名,1984年复称界坑乡。总面积86.4平方公里。括苍山脉延伸乡境,属中山丘陵地貌,海拔1000米以上山峰有19座,最高峰高山尖海拔1255米。1990年,辖11个行政村,31个自然村,117个村民小组,农业人口2027户,8485人。耕地面积5439亩,其中水田4493亩,主要种植水稻、番薯,宜林地94163亩。粮食总产量1711吨,农村经济总收入356万元,工业总产值43万元,农业总产值162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74元。界坑村是永嘉、仙居、缙云三县的货物集散地。乡人民政府驻地界坑村,公路达县城97.8公里。
  西岙乡
  位于永嘉县西北部,小楠溪上游。东邻界坑乡、巽宅镇,南接石染乡,西北连青田县 、缙云县。清属清通乡四十六都,民国时属界坑乡,民国37年(1948)划给青田县,属峰山乡。1961年划归永嘉县,称西岙人民公社,1984年改称西岙乡。总面积40.61平方公里。地势北高南低,括苍山脉的大洋山东支延伸于乡境,最高峰大风尖海拔1082米,西南部诸大小溪流汇入石染乡境内小楠溪段,东北部诸溪则汇入界坑溪。1990年,辖9个行政村,33个自然村,82个村民小组,农业人口1347户,5644人。耕地面积3663亩,其中水田3280亩,以产单季晚稻、番薯为主,宜林地48951亩。粮食总产量1257吨,农村经济总收入268万元,工业总产值46万元,农业总产值91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62元。西岙乡是县内田鱼的主要产区。乡人民政府驻地西岙村,公路达县城90公里。
  石染乡
  位于永嘉县西部,小楠溪上游。东连巽宅镇、下嵊乡,西南邻青田县,北接西岙乡。清属清通乡四十六都,民国时属下嵊乡,民国37年(1948)划给青田县,1961年划归永嘉县,称石染人民公社,1984年称石染乡。总面积61.2平方公里。境内山岭连绵,最高峰派柴坪海拔940米,楠溪江上游小楠溪自西向东蜿蜒于乡境中部,南北侧有数十条山溪汇入,构成树枝状水系。1990年,辖10个行政村,65个自然村,100个村民小组,农业人口1652户,7182人。耕地面积3280亩,其中水田2714亩,主要种植水稻、番薯,宜林地77936亩,其中有林地44434亩,是省重点用材林基地。粮食总产量1236吨,农村经济总收入420万元,工业总产值136万元,农业总产值109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75元。境内有钼矿,已开采。乡人民政府驻地石染村,公路达县城80公里。
  下嵊乡
  位于永嘉县西部,小楠溪上游。东接巽宅镇、茗岙乡,南接荆源乡,西界青田县,北邻石染乡。清属清通乡四十六都,民国称下嵊乡,建国后数易其名,1984年仍称下嵊乡。总面积33平方公里。括苍山脉延伸全境,最高峰插旗脑海拔1081米,小楠溪自西向东,蜿蜒于乡境中部,乡境成南大北小两片。1990年,辖9个行政村,32个自然村,94个村民小组,农业人口1403户,6507人。耕地面积2918亩,其中水田2149亩,主要种植单季水稻、番薯,宜林地32985亩,其中宜林地20027亩。粮食总产量1293吨,农村经济总收入329万元,工业总产值42万元,农业总产值102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72元。境内有钼矿,是县内香菇主要产地。乡人民政府驻地下嵊村,公路达县城74公里。

知识出处

永嘉县志 上册

《永嘉县志 上册》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本志下限止于1990年,客观记述永嘉县的自然社会的历史和现状。设建置、自然环境、城乡建设、水利、交通、商业、工业、党派、政权等31编。

阅读

相关地名

永嘉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