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县城变迁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永嘉县志 上册》 图书
唯一号: 111620020210000054
颗粒名称: 第一节 县城变迁
分类号: K295.55
页数: 4
页码: 75-78
摘要: 本节记述永嘉县从晋明帝太宁元年(323)到1990年间交通事业的发展、农业产值的提高、县城基础设施的建设等。
关键词: 永嘉县 县城变迁 城镇

内容

清德宗光绪《永嘉县志》记载:“晋明帝太宁元年(323)置郡,始城悉用石甃。方议建时,郭璞登西郭山,望海坛、华盖、松台、积谷诸山错立如斗,谓父老曰:‘若城绕山外,当骤富盛,然不免兵戈水火;城于山则寇不入斗,可长保安逸。’因跨山为城,名斗城。相传筑城时,有白鹿衔花之瑞,故又名鹿城(今温州市鹿城区)。”城筑成后,永宁县治亦从瓯江北岸迁入城中府前街正北。隋文帝开皇九年(589),改永宁县为永嘉县,鹿城即为永嘉县城,控带山海,利兼水陆。唐、五代、宋、明、清诸代均修筑加固,有七座城门:东门称镇海门(清时俗称石窟门),南门称瑞安门(俗称大南门),又有永宁门(俗称小南门),西南面有来福门(俗称三角门),西北面有迎恩门(俗称西郭门),又有永清门(俗称麻行门),北面称拱辰门(清改望江门,俗名朔门),城周围18里计2777.8丈(明神宗万历《温州府志》作2977.8丈),各有月城,东濠长576丈,南临大河为濠,长500丈,西濠长670.5丈,北临瓯江为濠,长571丈,城高3.5丈,城址阔1.2丈,东西广976.4丈,南北袤996.4丈(旧制,定150丈为1华里,2华里为1公里)。整座城垣略呈正方形。惟在民国时期为扩充城区面积、建造道路与中山公园,旧城垣基本拆尽,仅华盖山上至今尚残存一段古城遗址。
  古县城四面环水,城内一渠一坊,河道纵横,时有轻舟往来。“楼台俯舟楫,水巷小桥多”,颇有江南水乡风貌。
  从晋明帝太宁元年(323)永宁县迁治起至1958年,鹿城作为永嘉县城达1635年,经历代经营,市容逐渐繁华,遂成浙江省东南都会。
  1958年,永嘉县迁治上塘。上塘位于县境南部,楠溪江下游。清属永宁乡三十九都,民国后期称上塘乡,建国后数易其名,1964年经省人民政府批准为建制镇。上塘镇东接峙口乡,南连东岸、黄田两乡,西邻中塘乡,北靠路口乡,东北与沙头镇接壤,南距温州市区14公里,是永嘉县政治、经济、文化、交通中心。至1990年底,镇区设置城西、永中、县前、镇中、码道、陡门6个居民区,23个行政村,33个自然村,计12141户,42153人,其中非农业人口21838人,占总人口51.9%,全镇总面积32.9平方公里,城区面积2.95平方公里。镇人民政府驻建镇巷1号。
  上塘,50年代分四个自然村,房屋矮旧,人口不足三千,其中只有一条不到200米长狭窄的上塘街。1958年8月永嘉县迁治此地后,逐渐形成集镇,80年代获得飞跃发展,形成纵横交错“三横(沿江路、县前路、环城北路)三竖(上塘街、永建路、环城西路)”宽阔的街道,新楼房鳞次栉比,街道洁净,绿荫浓郁,百业兴盛,市容焕然一新。其中永建路长2480米,宽21米,从中塘桥延伸到上塘正门山脚,沿街设有第一百货商店、百货商场、蔬菜市场和300多家商店、500多个摊位,以及烟糖、食品、交电、土产、饮食服务、医药、二轻、生产资料、蔬菜等公司,还有新长征、春满楼、醉仙楼等菜馆和电影院、新华书店、文化馆、图书馆等文化娱乐场所。县前路长1700米,宽21米,路中心花坛广植花木,把街道分为两行,车辆往返,各行其道,井然有序。县级行政机关和事业单位集中设在这一段。环城西路的开发,是永嘉县城迁至上塘镇后最大城镇工程,路长1460米,宽24米,两旁有700多间临街店面,全部为4~5层钢筋水泥建筑的楼房。这个工程,国家没有投资,全靠群众集资自筹,多方设法,共筹集资金4225万元,经过一年多时间的紧张施工,1989年竣工,建筑面积20.1万平方米。楼房10间为1幢,整齐而各有特色。环城西路开发成功,使城区面积迅速扩展到2.95平方公里,住房面积从原有39万平方米,1990年扩增到58万多平方米,原来矮旧小木房基本消失,代之以形式新颖、装潢考究的高大楼房,县城面貌大为改观。
  近10年来,政府投资百万元用于县城基础设施建设,新建和扩建23条街道,24条里巷,全部铺成混凝土路面,扩建日产4600吨的自来水厂1座,建造公厕12所,化粪池7个。城区电力已与华东电网并网,以下塘35千伏变电所与黄田110伏变电所联网,连接温州。近年,又在海拔746米的鸟浦尖建成电视差转播台1座,在屿山增建1个卫星电视转播台,以满足广大电视观众需要。
  建镇前,上塘原是一个贫困农业区,商业只有一家供销合作社和几家小店摊,工业几乎空白;建镇后至“文化大革命”期间发展缓慢。1978年以后,经济建设飞速发展,形成一个工农商综合发展、功能完备的城镇。1990年底,有国营和集体商场、专业公司40多家、个体店摊1100多户,从业人员4000多人。县城内有工矿企业308家,共有职工4527人。工业逐步形成以化工、酿造、机械、印刷、阀门、鞋革、服装、电器为主的工业体系。镇人民政府十分重视农业生产,1988年在城郊23个行政村投入农业资金15.07万元,着重于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和开发性生产,推广新技术、新品种,发展果树5.6万株,获温州市水果种植第二名。1990年,全镇耕地面积7671亩,其中水田6136亩,主要种植水稻、小麦,宜林地16360亩,粮食总产量3770吨,农村经济总收入4455万元,工农业总产值2311万元,工业总产值1676万元,农业总产值635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647元。
  历史上,今县城(上塘镇)交通闭塞,民国时期陆路交通以古道为主,连接各村落通向四方;水路交通全靠楠溪江中的“江飞”、“楠通”两艘小轮船及小舟供货物运输人员进出。1959年,修成一条北通岩头,南达清水埠的简易公路。1980年以后公路如网,对外交通以省道仙(居)清(水埠)线南北贯穿全县。县城日有数辆客车直达上海、杭州、金华、仙居等地。水路有小轮船及机动木船上通沙头,下达温州、乐清、青田等地。县城与县内7个区58个乡镇均通汽车。
  镇内邮电大楼耸立,邮路畅通,开办信函、电话等各项业务。电话从1984年的550门增加到1988年的1300门,并已纳入全国拨号系统,镇内为6位数拨号电话,可与国内各城市长途直拨。
  建国初期,这里仅有1所小学,至1990年,县城教育单位有电视大学、教师进修学校、预备军人学校、聋哑学校、职业中学及普通中学6所,小学11所,幼儿园10所。文化体育设施有广播站、电视地面接收站、文化馆、图书馆、电影院、体育场、灯光球场、少年宫、昆剧、越剧团及多家录像放映场等;卫生医疗事业,民国时期仅2家私人诊所。1958年即创办医院,现在已扩建县人民医院及上塘镇医院,设施齐全,技术力量雄厚,1990年有病床235张,均获省级文明医院称号。
  县城风光秀丽,山环若翠屏,水绕似玉带。县城东北龙山南麓有孝佑宫(俗名上塘殿),此宫建于宋理宗时,距今已700余年,系三进两院四合围木质结构,曲院回廊,飞檐画栋,布局雄伟壮观。孝佑宫庙会,每年农历二月十二日至十五日为会期,名闻遐迩,招徕省内外数以万计人前来赶集,现在庙会已逐渐演变成一年一度物资交流大会。其他还有正月舞龙灯、端午赛龙舟等习俗,万众欢腾,共庆升平。

知识出处

永嘉县志 上册

《永嘉县志 上册》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本志下限止于1990年,客观记述永嘉县的自然社会的历史和现状。设建置、自然环境、城乡建设、水利、交通、商业、工业、党派、政权等31编。

阅读

相关地名

永嘉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