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城镇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永嘉县志 上册》 图书
唯一号: 111620020210000053
颗粒名称: 第三章 城镇
分类号: K295.55
页数: 10
页码: 75-84
摘要: 本章记述永嘉县城镇的变迁、县直属镇乡的情况等。
关键词: 永嘉县 建置沿革 城镇

内容

第一节 县城变迁
  清德宗光绪《永嘉县志》记载:“晋明帝太宁元年(323)置郡,始城悉用石甃。方议建时,郭璞登西郭山,望海坛、华盖、松台、积谷诸山错立如斗,谓父老曰:‘若城绕山外,当骤富盛,然不免兵戈水火;城于山则寇不入斗,可长保安逸。’因跨山为城,名斗城。相传筑城时,有白鹿衔花之瑞,故又名鹿城(今温州市鹿城区)。”城筑成后,永宁县治亦从瓯江北岸迁入城中府前街正北。隋文帝开皇九年(589),改永宁县为永嘉县,鹿城即为永嘉县城,控带山海,利兼水陆。唐、五代、宋、明、清诸代均修筑加固,有七座城门:东门称镇海门(清时俗称石窟门),南门称瑞安门(俗称大南门),又有永宁门(俗称小南门),西南面有来福门(俗称三角门),西北面有迎恩门(俗称西郭门),又有永清门(俗称麻行门),北面称拱辰门(清改望江门,俗名朔门),城周围18里计2777.8丈(明神宗万历《温州府志》作2977.8丈),各有月城,东濠长576丈,南临大河为濠,长500丈,西濠长670.5丈,北临瓯江为濠,长571丈,城高3.5丈,城址阔1.2丈,东西广976.4丈,南北袤996.4丈(旧制,定150丈为1华里,2华里为1公里)。整座城垣略呈正方形。惟在民国时期为扩充城区面积、建造道路与中山公园,旧城垣基本拆尽,仅华盖山上至今尚残存一段古城遗址。
  古县城四面环水,城内一渠一坊,河道纵横,时有轻舟往来。“楼台俯舟楫,水巷小桥多”,颇有江南水乡风貌。
  从晋明帝太宁元年(323)永宁县迁治起至1958年,鹿城作为永嘉县城达1635年,经历代经营,市容逐渐繁华,遂成浙江省东南都会。
  1958年,永嘉县迁治上塘。上塘位于县境南部,楠溪江下游。清属永宁乡三十九都,民国后期称上塘乡,建国后数易其名,1964年经省人民政府批准为建制镇。上塘镇东接峙口乡,南连东岸、黄田两乡,西邻中塘乡,北靠路口乡,东北与沙头镇接壤,南距温州市区14公里,是永嘉县政治、经济、文化、交通中心。至1990年底,镇区设置城西、永中、县前、镇中、码道、陡门6个居民区,23个行政村,33个自然村,计12141户,42153人,其中非农业人口21838人,占总人口51.9%,全镇总面积32.9平方公里,城区面积2.95平方公里。镇人民政府驻建镇巷1号。
  上塘,50年代分四个自然村,房屋矮旧,人口不足三千,其中只有一条不到200米长狭窄的上塘街。1958年8月永嘉县迁治此地后,逐渐形成集镇,80年代获得飞跃发展,形成纵横交错“三横(沿江路、县前路、环城北路)三竖(上塘街、永建路、环城西路)”宽阔的街道,新楼房鳞次栉比,街道洁净,绿荫浓郁,百业兴盛,市容焕然一新。其中永建路长2480米,宽21米,从中塘桥延伸到上塘正门山脚,沿街设有第一百货商店、百货商场、蔬菜市场和300多家商店、500多个摊位,以及烟糖、食品、交电、土产、饮食服务、医药、二轻、生产资料、蔬菜等公司,还有新长征、春满楼、醉仙楼等菜馆和电影院、新华书店、文化馆、图书馆等文化娱乐场所。县前路长1700米,宽21米,路中心花坛广植花木,把街道分为两行,车辆往返,各行其道,井然有序。县级行政机关和事业单位集中设在这一段。环城西路的开发,是永嘉县城迁至上塘镇后最大城镇工程,路长1460米,宽24米,两旁有700多间临街店面,全部为4~5层钢筋水泥建筑的楼房。这个工程,国家没有投资,全靠群众集资自筹,多方设法,共筹集资金4225万元,经过一年多时间的紧张施工,1989年竣工,建筑面积20.1万平方米。楼房10间为1幢,整齐而各有特色。环城西路开发成功,使城区面积迅速扩展到2.95平方公里,住房面积从原有39万平方米,1990年扩增到58万多平方米,原来矮旧小木房基本消失,代之以形式新颖、装潢考究的高大楼房,县城面貌大为改观。
  近10年来,政府投资百万元用于县城基础设施建设,新建和扩建23条街道,24条里巷,全部铺成混凝土路面,扩建日产4600吨的自来水厂1座,建造公厕12所,化粪池7个。城区电力已与华东电网并网,以下塘35千伏变电所与黄田110伏变电所联网,连接温州。近年,又在海拔746米的鸟浦尖建成电视差转播台1座,在屿山增建1个卫星电视转播台,以满足广大电视观众需要。
  建镇前,上塘原是一个贫困农业区,商业只有一家供销合作社和几家小店摊,工业几乎空白;建镇后至“文化大革命”期间发展缓慢。1978年以后,经济建设飞速发展,形成一个工农商综合发展、功能完备的城镇。1990年底,有国营和集体商场、专业公司40多家、个体店摊1100多户,从业人员4000多人。县城内有工矿企业308家,共有职工4527人。工业逐步形成以化工、酿造、机械、印刷、阀门、鞋革、服装、电器为主的工业体系。镇人民政府十分重视农业生产,1988年在城郊23个行政村投入农业资金15.07万元,着重于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和开发性生产,推广新技术、新品种,发展果树5.6万株,获温州市水果种植第二名。1990年,全镇耕地面积7671亩,其中水田6136亩,主要种植水稻、小麦,宜林地16360亩,粮食总产量3770吨,农村经济总收入4455万元,工农业总产值2311万元,工业总产值1676万元,农业总产值635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647元。
  历史上,今县城(上塘镇)交通闭塞,民国时期陆路交通以古道为主,连接各村落通向四方;水路交通全靠楠溪江中的“江飞”、“楠通”两艘小轮船及小舟供货物运输人员进出。1959年,修成一条北通岩头,南达清水埠的简易公路。1980年以后公路如网,对外交通以省道仙(居)清(水埠)线南北贯穿全县。县城日有数辆客车直达上海、杭州、金华、仙居等地。水路有小轮船及机动木船上通沙头,下达温州、乐清、青田等地。县城与县内7个区58个乡镇均通汽车。
  镇内邮电大楼耸立,邮路畅通,开办信函、电话等各项业务。电话从1984年的550门增加到1988年的1300门,并已纳入全国拨号系统,镇内为6位数拨号电话,可与国内各城市长途直拨。
  建国初期,这里仅有1所小学,至1990年,县城教育单位有电视大学、教师进修学校、预备军人学校、聋哑学校、职业中学及普通中学6所,小学11所,幼儿园10所。文化体育设施有广播站、电视地面接收站、文化馆、图书馆、电影院、体育场、灯光球场、少年宫、昆剧、越剧团及多家录像放映场等;卫生医疗事业,民国时期仅2家私人诊所。1958年即创办医院,现在已扩建县人民医院及上塘镇医院,设施齐全,技术力量雄厚,1990年有病床235张,均获省级文明医院称号。
  县城风光秀丽,山环若翠屏,水绕似玉带。县城东北龙山南麓有孝佑宫(俗名上塘殿),此宫建于宋理宗时,距今已700余年,系三进两院四合围木质结构,曲院回廊,飞檐画栋,布局雄伟壮观。孝佑宫庙会,每年农历二月十二日至十五日为会期,名闻遐迩,招徕省内外数以万计人前来赶集,现在庙会已逐渐演变成一年一度物资交流大会。其他还有正月舞龙灯、端午赛龙舟等习俗,万众欢腾,共庆升平。
  镇、江北乡,建立瓯北建制镇(清水埠镇清属贤宰乡,民国时称清水埠,1981年经省人民政府批准建立清水埠镇;江北乡清属仙桂乡,民国后期称罗浮乡,1984年称江北乡)。东邻三江乡,南与温州市鹿城区隔江相望,西连梅岙乡,北靠黄田镇。总面积43.3平方公里。1990年,镇辖26个行政村,36个自然村和楠江、镇西、清水埠、双塔4个居民区,387个村民小组,计11652户,46049人,其中农业人口8510户、35243人。镇人民政府驻楠江中路。
  瓯北镇地理位置优越,土地肥沃平坦。东临楠溪江,南濒瓯江,西有瓯江大桥。104国道线穿全境而过,向东达乐清、黄岩、宁波,向西经330国道线直抵丽水、金华、杭州、上海,北有省道线仙清公路连接上塘、岩头直往仙居等县。水路交通方便,东出瓯江可抵全国沿海各港口,西溯瓯江可达丽水地区,过渡往南,温州市鹿城区近在咫尺。已建有500吨级、1000吨级水运码头,旅客日流量平均在四五万人以上,是全县水陆交通、工业、商业、粮食储存转运、商品集散中心,有“浙南金三角”之称。1950年6月,曾设县治于镇内龙桥村。
  1952年,江北人余臣忠在瓯北礁华村创办第一家碾米厂,至1990年,境内有国营工厂6家,二轻企业40家,乡镇企业711家,从业人员共13436人。年产值在100万元以上工业企业34家。工业项目以化工、机械、阀门、服装、鞋帽为主,有“阀门之乡”称号。
  1990年,全镇耕地面积19283亩,其中水田18329亩,主要种植水稻、油菜和蔬菜,粮食总产量11801吨,油菜籽108吨。全镇农村经济总收入13854万元,工业总产值10893万元,农业总产值1593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为970元。
  镇内商业网点密布,市场繁荣,有集体商业50家、个体商店671户,还有阀门、木材、鞋帽、服装等8个专业市场及6处菜场。1988年,集市贸易成交额达3500万元,出口创汇81万元,出口产品有鞋类、工艺品等20多个品种,远销美国、加拿大等10个国家和地区。
  瓯北镇是永嘉县侨乡重点镇之一。1990年,在外华侨有2114人,侨居在英国、法国、美国、荷兰、新加坡等14个国家。侨居在新加坡的瓯北塘头人林秀明,曾多次资助瓯北各中、小学建校资金,为发展瓯北镇教育作贡献;侨居在荷兰的瓯北龙桥人余心畴多次慷慨解囊,承担拓展瓯北镇的道路及桥梁建设经费,加快城镇建设。
  建国后,特别是80年代,各级政府积极建设瓯北。1990年,境内已拥有35千伏变电所1座,供电并入华东电网,瓯北自来水厂日供水量达9000吨。金融机构完善,有农行、工行、建行、保险办事处各1家,城乡信用社4家;有邮电大楼2座,新装程控电话2000门,罗浮大街直通瓯北码头。滨江大道面对温州市区沿瓯江向西伸展。
  经济的发展促进了瓯北镇文化教育、卫生事业发展。1990年,国家拨款47万元用于改善校舍,使9所中小学改善办学条件,年末有中学2所、小学10所,教职员工291人,学生6733人。还有文化站1所,图书馆1座,影剧院、录像厅、舞厅等文化娱乐场所20多处。境内有县中医院,皮肤病医院各1座,镇卫生院4所,病床130张。
  瓯北文物古迹众多。境内两座小山,一名龟山,一名蛇山,两山相距180米,山巅各建1座七级浮屠,名罗浮双塔。此两塔初建于西晋惠帝元康五年(295),为全国第一批古塔之一,系县级文物保护单位。蛇山中段(俗叫蛇山颈)有纪念明末抗清志士林梦龙的怀贤堂,与两山双塔相互衬托。蛇山脚有砚台崖,上刻明神宗万历十二年(1584)温州府知府卫承芳题书“砚台岩”3个大篆字,历时400余年,字迹仍清晰可见。其他文物,珠冠岙尚有晋朝石马,清水埠尚有晋太宁年间(323~325)古井。1990年在古井右侧建七层“康乐楼”。浦石山尚有北宋农民起义领袖俞道安寨址,部分寨墙尚存,寨内捣臼、磨盘尚在。还有花岙石宕山“华严石”遗址三处及屿塘山古墓群等。
  龙乡,南毗朱涂乡,西接白云乡,北界荆源乡。公路达县城42公里,距330国道线3公里,离温州市区35公里。1990年,全镇设桥东居民区和25个行政村,30个自然村,210个村民小组。计6007户,26258人,其中农业人口5698户,25428人。镇人民政府驻桥西村。
  镇东、北、西三面为低山丘陵,中、南部是菇溪及其支流坦头溪冲积而成的小平原,土壤肥沃。全镇总面积为26.12平方公里,其中山地占67%、溪流占8%、耕地和村庄占25%。耕地面积7264亩,其中水田6270亩,主要种植水稻、小麦、大豆、番薯等作物。宜林地26753亩。
  1985年7月,由建制镇改为县直属镇。1986年5月,投资18万元(其中群众集资12万元)进行市容建设。此后,陆续投资建成桥头街、桥一街、镇中街、菇溪东路、桥西路等街道,至1990年共有街路13条,总长9.4公里,大都为水泥路面,街道宽阔,镇容大为改观。
  桥头商业历史悠久,明、清时期即为菇溪流域的物资集散地。20世纪40年代,菇溪东岸店铺林立,有“同一”、“协大”、“恒大”等50多家商行和摊贩。建国初期,桥头各商户联合成立商会,登记的商店有82户,行商5户,经营小百货、海鲜、食盐、索面(又称挂面、纱面、素面)、粉干等货物。1976年,塑料丝编织业首先在这里兴起,继之以尼龙钥匙链、皮革表带、手套等小商品摆摊出售。1979年出现贩销钮扣,至1981年有摊位100多个。从此,钮扣在桥头小商品市场中脱颖而出,独占鳌头。1983年2月,永嘉县人民政府正式批准开放钮扣市场,纳入国家管理轨道。1984年,营业额突破7000万元大关。1986年在小商品市场对面建钮扣交易大楼,占地面积4500平方米,共有1030个摊位。嗣后新建、扩建,至1990年底,有营业大楼2座、房屋建筑面积7800平方米,摊位1664个,从业人员3000多人,并有上万人在全国各地采购销售小工业品和各种钮扣。钮扣品种齐全,花样繁多,计有12大类、1500多个品种,最高日销售额达55万元,成为全国性的钮扣集散地,并远销国外。香港《文汇报》称它为“东方第一大钮扣市场”。桥头钮扣市场兴起后,得到中央领导同志的关注,先后到市场视察的有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乔石、全国政协副主席费孝通、全国人大副委员长廖汉生、国务院副总理万里和田纪云、国务委员宋平、陈慕华、谷牧、中央书记处书记郝建秀、全国政协常委李雪峰、中央宣传部部长王忍之、民政部部长崔乃夫、中国社会科学院院长马洪和胡绳、国务院秘书长陈俊生、国家体制改革委员会主任李铁映等同志。到1990年底,共有1970批,7万多人次来桥头考察、采访、参观。钮扣市场曾连续三次获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授予“全国文明集贸市场”光荣称号。
  桥头镇钮扣市场兴起,带动乡镇企业、家庭手工业和服务性行业等兴旺。到1990年,全镇有家庭工厂及私营、股份企业792家、运输行业9家、服务业95家,商店252家。全镇粮食总产量4431吨,农村经济总收入5681万元,工业总产值3210万元,农业总产值603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806元。柑桔种植面积2000多亩,居全县乡镇首位。1986~1990年种植杨梅苗木30万株,新发展杨梅园11173亩,被县人民政府确定为杨梅生产专业镇。
  菇溪桥头水路交通历史较久,民国17年(1928),温州济瓯轮船公司开辟温州至桥头客班航线,总长35公里。20年(1931),桥头人合资从上海购置“永安”号小火轮拖带驳船行驶于桥头至温州航线。24年(1935),该航线由温州瓯江轮船公司经营。1977年,桥头汽车站经省交通厅批准兴建。从此,公路运输迅速发展,日渐取代水路运输,线路也日益延伸,更促进桥头工商经济发展。1990年,每天有10辆长途客车直达金华、义乌、杭州、上海等地;有110辆面包车及1辆14路公共车来往于温州市区、清水埠之间;有368辆三轮卡来往于温溪、桥下、白云等地;还有32辆菲亚特、930辆人力三轮车、240辆拖拉机从事客货运输,长途货运车直达全国各地。
  建国后,文教卫生事业逐步发展。1987年,全镇有镇办和民办初级中学各1所,小学12所,镇中心幼儿园1所,村办幼儿园12所;文化设施有镇文化中心、图书室、报刊亭、电影院、曲艺场、录像场、气功馆、电视差转台,还有文化专业户27家、乐队2支;医疗条件有所改善,全镇有卫生院1所、个体诊所52个,还成立“永嘉县卫生工作协会桥头分会”,加强医务管理,提高医疗水平。
  桥头镇文物古迹众多,山庄古朴。溪心村有钟山南麓及下近村眠牛山元代古窑址;坦头村有明代郑氏大宅院,前后两座共六进,计120间房子,占地48亩,是永嘉县最大的古建筑;桥头粮站门前有清高宗乾隆年间(1736~1795)奉宪勒石“革除弊政”石碑,还有都界亭、晚乐亭、义渡碑、明教禅寺等名胜古迹;特别是当代农民叶克森为首的148人,集资30万元建成田垄山庄,古朴清幽,风光如画,既适宜于人们游览、休息和疗养,又以钟灵毓秀特有魅力迎来众多外地客商,为桥头镇经济建设服务。
  中塘乡
  位于县境南部。东邻上塘镇,南连黄田乡、梅岙乡,西界桥下镇、徐岙乡,北接路口乡。清属永宁乡三十八都,民国后期称永宁乡。建国后数易其名,1984年称中塘乡,归县直辖。总面积36.1平方公里。境内地势自西北向东南倾斜,西北山岭连绵,东南低平,为一片冲积地。中塘溪自西向东流经上塘镇入楠溪江。1990年,乡辖16个行政村,44个自然村,167个村民小组,农业人口3054户,12531人。全乡耕地8917亩,其中水田6691亩,主要种植水稻,宜林地27465亩。粮食总产量3232吨,农村经济总收入为593万元,工业总产值164万元,农业总产值202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为254元。乡人民政府驻地前村,公路达县城3.4公里。
  路口乡
  位于县境南部。东连上塘镇、沙头镇,南邻中塘乡,西接徐岙乡,北界下寮乡。清属永宁乡三十八都,民国后期称龙溪乡。建国后数易其名,1984年称路口乡,归县直辖。总面积32平方公里。境内地形属半山区,最高峰师姑基海拔949米。路口溪自西北向东南流经上塘镇入楠溪江。1990年,辖22个行政村,56个自然村,200个村民小组,农业人口2604户,9696人。耕地面积5956亩,其中水田4566亩,主要种植水稻、小麦,宜林地28132亩。粮食总产量2220吨,农村经济总收入476万元,工业总产值168万元,农业总产值18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295元。乡人民政府驻地东山下村,公路达县城4.8公里。

知识出处

永嘉县志 上册

《永嘉县志 上册》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本志下限止于1990年,客观记述永嘉县的自然社会的历史和现状。设建置、自然环境、城乡建设、水利、交通、商业、工业、党派、政权等31编。

阅读

相关地名

永嘉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