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行政区划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永嘉县志 上册》 图书
唯一号: 111620020210000049
颗粒名称: 第二章 行政区划
分类号: K928.2
页数: 10
页码: 65-74
摘要: 本章记述永嘉县行政区划唐至清代、民国时期、中华人民共和国各个时期发展历程。
关键词: 永嘉县 行政区划

内容

第一节 唐至清代
  唐
  唐代实行乡、里、坊、村制,百户为里、五里为乡。高祖武德五年(622),以永嘉地置东嘉州,并析置永宁、安固、横阳、乐成四县。七年(624),乐成县并入永嘉县。太宗贞观元年(627)永宁县并入永嘉县,唐武后载初元年(689)析永嘉县复置乐成县。
  宋
  宋承唐制,邑居者称坊,乡居者称乡,乡村实行乡都两级制,北宋真宗大中祥符三年(1010)县城有57坊。哲宗绍圣年间(1094-1097),温州知州杨蟠曾将县城划分为容成、雁池、甘泉、百里、竹马、棠阴、问政、德政、康乐、五马、谢池、墨池、儒英、世美、梯云、双桂、儒志、棣华、扬名、袭庆、绣衣、昼锦、遗忠、遗爱、招贤、从善、简讼、平市、崇仁、荣仁、荣亲、噀酒、宝珠、井莲、孝廉、孝睦36坊。南宋理宗绍定二年(1229),史宜之任温州知州,续增状元、衮绣、祈报、丰和4坊,共为40坊,但习俗仍称36坊。
  北宋太宗太平兴国年间(976-984)乡村为11乡,神宗元丰年间(1078-1085)为13乡,现考诸文献,仅知建牙、集善、德政、吹台、孝义、贤宰、仙桂、清通、仙居9乡,里名仅悉集云、鹏飞2个。神宗熙宁四年(1071)推行保甲法,改乡里为都保制,10家为保,50家为一大保,10大保为一都保。徽宗政和四年(1114)增设白沙镇。
  元
  元代,乡村为乡都制,城区为隅坊制。此外,还设立一种旨在“劝农”的社,以50家为一社。
  明、清
  明代,城区实行隅厢制,乡村实行乡都两级制。清承明制。清世祖顺治十二年(1655)严申海禁,十七年(1660)又下令迁界,以茅竹岭为界,迁弃一都至五都及膺符乡的七都。但乡都建置未有取消。圣祖康熙九年(1670),迁弃之地开始置寨设坊。二十二年(1683)统一台湾后,迁弃之地始渐恢复。明清两代县城内分四隅:东南隅、东北隅、西南隅、西北隅;城外分四厢:城南厢(在瑞安、永宁两门外)、广化厢(在迎恩门外)、集云厢(在来福门外)、望京厢(在镇海门外)。隅下分设街坊(巷),厢下专设坊(巷)。全县乡村分为13乡,52都,282里。
  华盖乡 辖一、二、三、四都,总名永嘉场。
  膺符乡 辖五、六、七、八、九都,总名下河乡。
  德政乡 辖十、十一、十二、十三都,总名下河乡。
  吹台乡 辖十四、十五、十六都(内十四、十五都为上下河乡分界处,十六都为上河乡)。
  建牙乡 辖十七、十八、十九都,总名上河乡。
  孝义乡 辖二十、二十一、二十二都,有浦通江。
  泰清乡 辖二十三、二十四、二十五都,总名外西溪。
  临江乡 辖二十六、二十七、二十八、二十九都,亦总名外西溪。
  仙桂乡 辖三十、三十一、三十二、三十三都(内三十一都为内西溪,三十二、三十三都为江北)。
  贤宰乡 辖三十四、三十五、三十六、三十七都(内三十四都为江北,三十五、三十六都为外楠溪。三十七都在海中下山,明初迁遣,故废)。
  永宁乡 辖三十八、三十九、四十都(内三十八、三十九都为外楠溪,四十都为内楠溪)。
  清通乡 辖四十一、四十二、四十三、四十四、四十五、四十六都(内四十一都至四十三都为内楠溪,四十四都至四十六都为内西溪)。
  仙居乡 辖四十七、四十八、四十九、五十、五十一、五十二都,总名内楠溪。
  村庄数则因人口繁衍而不断增加。清圣祖康熙年间(1662~1722)村庄为240个,高宗乾隆年间(1736~1795)已增至556个,德宗光绪年间(1875~1908)则又倍增,共有1550余个。
  清德宗光绪三十四年(1908)颁布《城乡自治章程》,县以下划乡为城区、镇、乡等自治区域,设置董事及董事会等自治机构,并改保为乡警,专办催税事宜。设有城区和永强、膺符、会昌、钟山、承化、西内等七镇及仰山、孝义、永安、临江、七都、贤宰、水东、水西、龙沙10乡。
  第二节 民国时期
  民国12年(1923),全县分17个自治区:城区、永强、膺符、会昌、钟山、承化、江北、贤宰、七都、仰山、永临、安溪、西内、水东、水西、龙沙、孝义。
  民国17年(1928),全县始组织村里制(在城为里,在乡为村),以闾邻为单位(10户为邻,10邻为闾),村里各设长而治。18年(1929)2月,已成立的村里委员会有492个。19年(1930),改村里制为乡镇制。在城为镇,在乡为乡,镇设镇公所,乡设乡公所。乡镇以下仍采用闾邻制。城区分为26镇。
  民国20年(1931),国民政府颁布《县组织法》,规定县以下划区。全县划分为10区:第一区(城区)、第二区(永强区)、第三区(膺符区)、第四区(会昌区)、第五区(钟山区)、第六区(贤宰区)、第七区(龙沙区)、第八区(水东区)、第九区(水西区)、第十区(西内区)。
  民国23年(1934),推行保甲制度,为县、区、乡(镇)、保、甲五级行政组织,全县仍为10区,下辖3镇221乡。根据《各县编查保甲户口条例》规定:“保甲之编组,以户为单位,户设户长;十户为甲,甲设甲长;十甲为保,保设保长。”“每乡镇以十保为原则,但不得少于六保,多于十五保;每甲以十户为原则,但不得少于六户,多于十五户。”全县10区,11镇、108乡、1484保,15573甲。
  民国25年(1936),全县特设30个市街镇:碧莲市、巽宅镇、蒲鞋市、桥下街、韩埠街、温溪街、梧埏街、新桥街、瞿溪街、寺前街、茶山街、白象街、上蒲街、下蒲街、灰炉街、潘桥街、仓河街、枫林镇、双庙镇、藤桥镇、畴桥镇、宁村所镇、沙城镇、新城镇、塘下镇、茅桥镇、永强镇、南塘镇、昆阳镇、下渡镇。
  民国27年(1938),改膺符区为梧埏区,会昌区为郭溪区,钟山区为永临区,贤宰区为罗浮区,龙沙区为沙头区,其余的仍如前设。31年(1942),改水东区为枫林区,水西区为岩头区,西内区为碧莲区。
  民国34年度(1945~1946),隶属浙江省第八行政督察区,县下辖11区,111乡(镇),1172保,13163甲,177039户。
  民国38年(1949)4月,隶属浙江省第五行政督察区,县下辖10区,83乡(镇),1177保,13510甲,176787户。
  民国38年(1949)5月,永嘉县瓯江北岸地建立双溪县,县以下设5个区,54个乡,537个行政村。
  第三节 中华人民共和国
  1950年5月,浙江省人民政府决定把温州市的永强、梧埏、三溪、藤桥4个区仍划归永嘉县。县以下设11个区,2个直属镇,138个乡(镇)。
  1952年8月,县以下设11个区,6个镇,139个乡。
  溪口区,辖岩头镇,黄南、霄岭、岩坦、南岸、溪口、石阵、张溪、潘坑、杏岙、鲤溪、表山、五〓、港头13个乡。
  枫林区,辖枫林镇,孤山、汤岙、包档、岩上、罗川、梅坦、岭头、蓬溪8个乡;
  碧莲区,辖碧莲镇,界坑、汤店、应坑、下嵊、巽宅、溪下、大岙、茗岙、四里、郑山、昆阳、邵园12个乡;
  渠口区,辖西岸、埭头、田垟、白泉、泰石、渠口、廊下、花坦、黄村、下寮10个乡;
  沙头区,辖西垟、古庙、全安、陡门、沙头、峙口、绿嶂、渭石、上塘、下塘、中塘、路口12个乡;
  罗浮区,辖东岸、罗溪、枫屿、黄田、三江、象浦、仁浦、仁溪、七都、罗浮、浦西、礁华12个乡;
  永临区,辖梅岙、小京、桥下、荆溪、六龙、瓯渠、荆源、梨村、白云、坦头、桥头、林福、朱涂、徐岙14个乡;
  永强区,辖永中镇,灵北、灵南、环山、共和、滨江、永昌、联山、宁村、前沙、永乐、永康、七甲、联甲、天乐、天河15个乡;
  梧埏区,辖梧埏镇,状元、元庄、蒲州、岠江、南田、三垟、茶山、罗北、慈湖、德政、白象11个乡;
  三溪区,辖瞿溪镇,南山、玕屿、安下、老竹、潘桥、马桥、雄溪、大岙、郭溪、塘下、新桥11个乡;
  藤桥区,辖双岭、屿头、仰义、竹岙、支岙、南雅、藤桥、岙底、外垟、潮埠、双塔、古耸、包岙、泽雅、潘庄、黄坑、西岸、林垟、陈岙、小源、周岙21个乡;
  1953年4月,行政区再次调整,全县设15个区,2个直属镇,146个乡(镇)。
  1956年4月,进行部分撤区并乡,全县设7个区,2个直属镇,82个乡。同年9月,全县再次调整为12个区,2个直属镇,105个乡(镇)。
  1958年9月,将瓯江南岸地永强、梧埏、三溪、藤桥4个区和永中、瞿溪2个镇划归温州市后,全县设8个区,69个乡、镇。
  永临区,下辖白云、朱涂、桥下、六龙、小京、瓯渠、荆源、梅岙、徐岙、桥头10个乡、镇。
  罗浮区,下辖三江、江北、黄田、东岸、罗溪、乌牛、仁溪、七都、礁华9个乡。
  沙头区,下辖上塘、中塘、路口、峙口、绿嶂、陡门、沙头、下寮、泰石、渠口、古庙、黄村、廊下13个乡、镇。
  碧莲区,下辖碧莲、邵园、白泉、田垟、昆阳、茗岙、四里7个乡、镇。
  四川区,下辖巽宅、汤店、应坑、大岙、溪下、界坑、下嵊7个乡。
  岩头区,下辖枫林、孤山、溪垟、岩头、港头、鲤溪、五〓、表山8个乡、镇。
  鹤盛区,下辖蓬溪、岩上、罗川、西坑、岭头、中源6个乡。
  岩坦区,下辖岩坦、溪口、南岸、潘坑、肖岭、黄南、杏岙、张溪、石阵9个乡。
  1958年,遵照中共中央《关于在农村建立人民公社问题的决议》,取消乡、镇,实行政社合一。9月,建立上塘人民公社。10月,相继建立永临、江北、黄田、乌牛、古庙(1960年4月改名沙头人民公社)、岩头、鹤盛、岩坦、碧莲、四川人民公社。至此,全县共设11个公社、71个生产大队(后改管理区)。
  1961年10月,恢复行政区,农村人民公社由一区一社改为一乡一社。全县设7个行政区,58个人民公社,公社以下设生产大队。
  县直属公社,有上塘、中塘、路口3个人民公社。
  永临区,辖梅岙、桥下、六龙、瓯渠、荆源、白云、桥头、朱涂、徐岙9个人民公社。
  罗浮区,辖东岸、罗溪、黄田、三江、乌牛、仁溪、七都、江北8个人民公社。
  沙头区,辖渠口、花坦、下寮、古庙、陡门、沙头、峙口7个人民公社。
  岩头区,辖表山、五〓、港头、岩头、枫林、孤山、溪垟、鹤盛、西坑、岭头、东皋11个人民公社。
  岩坦区,辖黄南、岩坦、溪口、张溪、潘坑、鲤溪6个人民公社。
  碧莲区,辖茗岙、昆阳、碧莲、田垟、白泉5个人民公社。
  四川区,辖西岙、石染、界坑、山坑、应坑、下嵊、巽宅、溪下、大岙9个人民公社。
  1964年12月,分江北公社一部分生产队建立红胜人民公社,试行干部不脱产制度,试行结果没有成功。此时,全县设7个区,59个人民公社。1970年4月,红胜人民公社并入江北人民公社。
  1984年3月,恢复乡、镇制,乡、镇以下设行政村。全县设7个区,3个镇,56个乡。至1990年底,全县设7个区,3个县直属镇,2个县直属乡,8个区属镇,45个乡,892个行政村。
  县直属乡镇:上塘镇、瓯北镇、桥头镇、中塘乡、路口乡。
  永临区,辖桥下镇及梅岙、六龙、瓯渠、荆源、白云、朱涂、徐岙7个乡。
  罗浮区,辖乌牛镇及东岸、罗溪、黄田、三江、仁溪、七都6个乡。
  沙头区,辖沙头镇及花坦、下寮、古庙、陡门、渠口、峙口6个乡。
  岩头区,辖岩头镇、枫林镇及表山、五〓、港头、孤山、溪垟、鹤盛、西源、岭头、东皋9个乡。
  岩坦区,辖岩坦镇及黄南、溪口、张溪、潘坑、鲤溪5个乡。
  碧莲区,辖碧莲镇及茗岙、昆阳、桐州、白泉4个乡。
  四川区,辖巽宅镇及西岙、石染、界坑、山坑、应坑、下嵊、大岙、溪下8个乡。

知识出处

永嘉县志 上册

《永嘉县志 上册》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本志下限止于1990年,客观记述永嘉县的自然社会的历史和现状。设建置、自然环境、城乡建设、水利、交通、商业、工业、党派、政权等31编。

阅读

相关地名

永嘉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