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瓯海区图书馆
温州瓯海区图书馆
机构用户
温州瓯海区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期刊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80后诗歌:一段历史,一部文献,一种美学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坡度诗刊》
期刊
唯一号:
111520020220000367
颗粒名称:
80后诗歌:一段历史,一部文献,一种美学
其他题名:
在2016南方年代诗歌峰会上的发言
分类号:
I227
页数:
5
页码:
15-19
摘要:
本文记述了作为代际概念的80后,已经死了,我在2010年,就写过一篇文章,叫《80后祭》;作为文化概念的80后,不仅没死,而且焕发新的生机。我们现在在谈论的80后,绝不是一个时间意义上的代际概念中的死的东西,而是在历史意义上的文化概念中的生机勃勃的事物。
关键词:
瓯海
当代
文学
内容
作为代际概念的80后,已经死了,我在2010年,就写过一篇文章,叫《80后祭》;作为文化概念的80后,不仅没死,而且焕发新的生机。我们现在在谈论的80后,绝不是一个时间意义上的代际概念中的死的东西,而是在历史意义上的文化概念中的生机勃勃的事物。
【一段历史】
文学史上重要的诗歌运动
我个人,算不得80后诗歌运动的推波助澜者。准确来说,我认为我自己是80后诗歌以及80后诗歌运动的先声。因为当众多80后们开始为80后摇旗呐喊、杀声震天时,我早就大学毕业参加工作很久了,当然我也从未离开过诗歌现场,一直在紧盯着。我写过一篇文章,《说说80后究竟是怎么来的》,里面写到了80后的源头。而80后诗歌运动是由诗人丁成,以及许多如丁成一般热血的80后诗人朋友们,共同推动的,绝不是某一个人的力量。我自己对运动并不是很感兴趣,我更喜欢写作,稍微安静一点的写作。如果我有参与这个运动,也是从另一个角度出发的,那就是棒喝的角度。我记得,我很早写过两篇小文章,一个是《80后诗人,没什么好骄傲》,一个是《80后,诗歌前辈的三宫六院》。这两篇文章,都是我当时真实的思考,我希望自己,以及我的同龄朋友们能谦卑一点、理性一点、独立一点,我们必须人格独立,我们必须精神独立,我们必须用自己的方式思考以及行走。这是我一直以来持有的观点,我个人也是这么实践的。
但很显然,80后诗歌运动卓有成效。请注意,我用了卓有成效这样一个很官方的字眼。我的意思是,80后诗歌运动,是可以堂堂正正地进入文学史,因为,它是继朦胧诗运动、第三代诗歌运动、下半身诗歌运动等诗歌运动之后,又一场中国当代文学史上重要的诗歌运动,发端于21世纪初,持续了21世纪第一个十年,并延续至今,其影响力达于中国所有健在的老中青诗人,也即整个中国诗歌界,乃至于大众领域,比如诗人郑小琼。
80后当然也有一个诗人群体,这个诗人群体,也与以往重要的诗人群体相似,比较松散,比较分散,坚持个人写作,但又有共同的烙印。这个烙印的存在,是80后作为一个文化概念、一个诗学概念的重要特征。我后面会提到。很多人没有注意到这个烙印的存在,以至于怀疑80后诗歌概念的价值,乃至于认为80后诗歌是一个不值得称道的代际概念而已。其实,某种意义上来说,80后以后的诸如85后或后80、90后、00后等代际诗歌概念,都是泛80后诗歌(为什么诸如90后诗歌等概念无法成立?因为他们缺乏“诗歌运动”的基础)。当下的诗歌阶段,也可以用“泛80后诗歌时期”来指称。“80后诗歌”张力很大,绝不止于简单的断代概念。
【一部文献】
用经典诗歌构筑一部精神文献
一个人的诗歌,就是一个人的精神文献;一群人的诗歌,则是一个时代切片的精神文献。80后诗人,用我们的诗歌作品,一同撰写了一部这个时代的隐秘的精神文献。若干年后,我们的后人们,将通过我们的诗,来了解我们,通过我们的诗,来了解我们的时代。因为,某种程度上说,我们的诗歌所构筑的文献,比很多其他大部头的文献,更真实,更细节,更深入这个时代的骨髓。
许多人诟病80后诗歌,说:你们总说80后80后,怎么你们没有经典诗歌呢?我想用梁启超先生在《少年中国说》的口气说:是何言,是何言,吾心目中有一堆80后诗歌经典在!毫无疑问,80后诗人很早就有了经典作品,不过是崇尚论资排辈,人为制造主流和边缘的中国诗歌界,有意无意地把80后诗歌边缘化了,以至于很多人,尤其是许多评论家们,根本没有认真阅读过80后诗人的作品,以至于很多杰作“养在深闺人未识”。以我个人为例:我1999年写的《风暴》、2001年写的《以垃圾的名义》、2003年写的《众口铄金》、2005年写的《青年虚无者之死》,都具备经典气质。我想,并非没有经典,而是缺乏发现经典的眼睛、评论经典的笔。
我曾在微博上主持过《80后诗歌经典》栏目,当然这只是我个人的一种视角,为的是要告诉大家:80后诗歌,从来不缺经典。
这些堪称经典的诗歌包括:崔澍的《卖脸》、李傻傻的《冬天与血液循环》、封原的《城市监察员的总结报告》、唐纳的《江湖》、木桦的《悲哀》、唐不遇的《在沙滩上遇见一条鱼》、春树的《我今生最想拍的一部电影》、丁成的《101公告》、郑小琼的《车间》、张进步的《秋天(或曰时代)》、马梦的《债务》等诗作。
【一种美学】
自由美学始于80后诗歌
据我观察,自由,是优秀的80后诗人及其诗歌共同的烙印。无论是思维模式,灵感来源,诗歌笔法,写作姿态及写作心态,等等,都是自由的,不受这个那个、这样那样的拘束。为什么说了很多年的自由,到了80后这里,竟在其诗歌中烙下共同印记了,而以前并没有呢?我想,这正是中国改革开放以后、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各种文化思潮、学术争鸣、理论碰撞、人文精神讨论、社会经济变化、文学实践以及诗歌运动,所收获的最有价值的果实。很多人提到80后,便想起80年代,这不是没来由的,不只是因为都有“80”这个数字。即是说,在我们身上所结出的果子,也正是源自于80年代以来的众多前辈们播下的种子。
诗歌从来都不是狭隘的东西,有人说“功夫在诗外”,从精神趋向、思维模式、灵感来源等方面来说,这句话是正确的。所有的诗人,都是社会中人,都在接受来自于各个领域的信息,而不仅仅只是诗歌方面的信息,但这些信息汇聚到一个人的身心灵里面,并且厚积薄发为笔下的诗歌时,诗歌就烙下了时代的印记。自由,就是这样,成为了优秀的80后诗人及其诗歌的共同烙印。
为什么是自由,而不是其他呢?因为,在我们所接受的各种信息中,在20世纪乃至数千年以来的中国式时代更迭中,自由,成为我们最首当其冲的稀缺资源。于诗歌领域来说,我们见多了偏狭的山头主义、派别纷争,见多了狭隘的诗歌理论、口水战场,见多了那些“梨园班主”们,见多了那些骨子里的“皇权病患者”……我们深知自由的珍贵、宝贵。
当那些自称“朕”的人出现在诗歌领域,中国诗歌圈也就变成了一个奇葩圈。
诗歌除了自由,还能是什么?因此我想说:自由美学,始于80后诗歌;或者说,80后诗歌,自由美学之始。
当具有自由精神的诗人,将自己“心中充满、口里说出”的诗句写出来时,诗歌就被烙下自由的烙印。
有人问,什么是现代诗?我的答案是:现代诗等于自由。也可以简化为:诗歌=自由。
【结语】
如果我是一头猪/命运会赏赐我一个猪圈吗
之前有人说,我的那句诗:我的孩子都快出世了/而我昨天还是个小孩,代表了一代人的精神特征和特殊命运。这句诗出自我的诗作《众口铄金》。现在我想说,不是这句,而应该是这首诗的另外一句:如果我是一头猪/命运会赏赐我一个猪圈吗,这句诗,更像是代表了80后一代人的精神特征和特殊命运。我们从一开始,就在寻找一个“猪圈”,我们从一开始,就在漂泊,寻找一个家,一个身体的家,一个灵魂的家。
“如果我是一头猪/命运会赏赐我一个猪圈吗”,谨以此诗句,送给所有80后诗人们。
■阿斐
知识出处
《坡度诗刊》
出版者:坡度诗社
出版地:2013.6
《坡度诗刊》由坡度诗社编有,属半官方半民间纯诗歌刊物,世界汉诗协会副会长叶坪担任顾问,青年诗人卓铁锋担任诗刊执行主编。
阅读
相关人物
阿斐
责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