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风》同题作品评点小集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坡度诗刊》 期刊
唯一号: 111520020220000345
颗粒名称: 《台风》同题作品评点小集
分类号: I207.7
页数: 3
页码: 213-215
摘要: 本文记述了“同题诗”是古代中国文人中交流诗歌的一种形式,往往在宴会、聚会中发起,因此这种诗歌本身带着应制酬和的味道。其实我个人觉得它并不适合运用于现代诗歌,因为同题诗会限制诗人的自由诗思,颇有点“考场作文”的味道。我认为它在现代诗歌的作用在于展现出同一个题目之下,诗人们站在不同视角展开各自的诗歌世界,而这些诗歌世界彼此不同,相互碰撞交流,产生新的火花。因此,“同题诗”的创作要避免“同质化”,只有不同才有意义。
关键词: 瓯海 当代 评论

内容

(以下评点按栏目作品先后顺序排序)
  诗人在这首诗中努力去表现那种面对“强大”产生的“无力感”。但我们仍然可以察觉那些“常态化”的表达——无论是“震碎我的窗”还是“波涛汹涌”——这些都太过庸常;但“就像有人惧怕雷雨,闪电,拳头/而我恐惧它,但不单独是/我恐惧很多。比如,贫穷/比如,冷漠和死亡/但它更赤裸和直接”这几行我个人认为是惊艳的。这些惊艳的句子却难以改变这首诗拖沓、啰嗦的节奏,我个人认为这首诗可以更加简洁有力。
  这首诗有着鲜明的“母性特质”,这是“台风”这一系列中最有女性特征的一首,全诗的节奏控制得舒缓,这首诗不停地在消解台风的“破坏力”,全是没有过分“激动”的描述,“摧残”一词已经是这首诗中最为粗暴的词语了,“震颤”这一词的力量远大于之后的所有动词,缺乏强有力的动力推动节奏。而十二行和十三行的组合“疾驰的生命/你会怎样老去”,这两行的确是全诗的精微之处;人对巨大、强大的事物的消亡带着本能的疑问(古代诗歌中不乏这样的例子,最为著名的就是屈原的《天问》),面对张狂贲扬的台风,它的终结时刻,一个充满神秘的答案,诗人几乎是下意识地问出了这个古老的问题。但是她并没有留意,以至于之后的篇幅重新回归了“母性特质”的视界范围,以至于在最后显得庸常,甚至矫造,不够简洁。
  这首诗的“自如”在这系列中是最为突出的。自如的体现主要是诗歌情感上的自如,以及诗歌语言运用上的自如。“把日子飞旋到天空中翻
  动”这种表达老练而且切中要害,“等待的过程是一把柔软的刀/逼人的寒意在皮肤周围循环”将迫切感和等待时刻的焦急表现到位。但是诗人好像并未打算将内心的不安剖露出来,转而复归“原来舒展的姿势”但隐约中内里的不安和惶恐可以再曝露一些,这也许能让这首诗力量感更强。
  这同样是一首平和的《台风》,“它轻易吹散我们的灵魂”像如影随形的潜意识的感知,从小孩变为老人。这大抵就是“时刻畏惧”背后的力量。“牙齿的废墟/刮起多年前的风暴”像古老的传说一般开始讲述(这两行是巧妙地!),“记忆的重影”也同样是“一支曲子”,对于“感知层”的细节的放大,应该是充满张力的,孩子的童年的所见终将
  发酵成梦魇一般的“时刻畏惧”。这首诗含蓄、平和但是不免显得啰嗦尤其是第一节的两行,可以考虑去掉。
  “人格化”是这次台风系列最为广泛的手法,与之前的人格化不同的是,诗人用“你”和“他们”,跳出了和“台风(你)”的直接关系,旁观者的视角看待“你”和“他们”。诗中营造着“无辜”,与之前几首塑造“恐惧”和“暴力”的“台风”完全不同。在之前的几首诗中,诗人们都是习惯性地将台风和“我们”对抗起来,本诗却站在“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的视角上,可以说较之前几位有新的角度。但是这首诗的表现力显得单薄,因为表达的信息量实在太少,难以展现语言的穿透力。
  诗人在压缩这首诗的语言,节奏力图紧凑,前六行没有出现一个实指的物象,因此本诗与之前几首的不同是——抒情的主体,抽象和放大感官的主观判断;“物我合一”的出发点,去投射“台风”和“我”的同一性。全诗给我的感觉“黏”和“腻”这种感受大概是基于,这些定语繁杂的句子,表达的晦涩的心事,这似乎和翻译体的《恶之花》之类的诗歌风格相接近,但是缺少《恶之花》这类诗歌的必要支撑——合理恰当的物象。
  这是这个系列叙事性最强的一首。对于叙事,越是不矫造,往往会越有张力。这首诗也许会显得格外真实。诗人基于自己在台风天的经历,讲述父亲送我去医院这样一个简单但是充满温暖的故事。其实不必煽情就是最大的动情,一个朴素的故事比一个雕饰复杂的物件更动人。诗人为了更打动人,不惜用对称的类排比的句子来提升情感(我个人认为这几乎没有起到作用,甚至有反作用):“不然树木何以横行直走/不然铁块何以哀嚎扑倒”,“漠不相干的风要从千里之外来杀你/漠不相干的人却冒着生命危险来救你”。第一是这类句子缺乏平静中动人的力量第二是在平静有节奏的叙事中,插入了不合时宜的煽情,破坏了节奏。我个人认为,叙事诗也许更应该“绵里藏针,埋藏锋刃”。
  【评论结语】
  “同题诗”是古代中国文人中交流诗歌的一种形式,往往在宴会、聚会中发起,因此这种诗歌本身带着应制酬和的味道。其实我个人觉得它并不适合运用于现代诗歌,因为同题诗会限制诗人的自由诗思,颇有点“考场作文”的味道。我认为它在现代诗歌的作用在于展现出同一个题目之下,诗人们站在不同视角展开各自的诗歌世界,而这些诗歌世界彼此不同,相互碰撞交流,产生新的火花。因此,“同题诗”的创作要避免“同质化”,只有不同才有意义。
  在这一期的“同题诗”中,同质化还是很明显的。“同题而不同”的关键在于视角不同或者视界深浅,这些地方要依赖于诗人对于世界的“敏感”,以及对于世界的“经验”,诗人的内功越是深厚扎实,诗歌中所表现的也会越加丰富饱满。不过年轻的诗人们在一步步尝试,我们可以从那些“灵光一闪”的句子看到他们的天赋和潜力。
  我个人的评论是基于我个人的阅读和创作、批评经验的,因此我也只能从我的角度去看待每一位诗人的诗歌。我尊重他们和他们的诗歌,因此我更愿意指出我认为不妥的地方,希望能有帮助。

知识出处

坡度诗刊

《坡度诗刊》

出版者:坡度诗社

出版地:2013.6

《坡度诗刊》由坡度诗社编有,属半官方半民间纯诗歌刊物,世界汉诗协会副会长叶坪担任顾问,青年诗人卓铁锋担任诗刊执行主编。

阅读

相关人物

岳城
责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