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首语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坡度诗刊》 期刊
唯一号: 111520020220000260
颗粒名称: 刊首语
其他题名: 从现场到在场:心怀世界的地方写作
页数: 2

内容

2014年伊始,《坡度诗刊》全新改版,设立开卷、发现、力作、瓯 江、彼此、触觉六个栏目并专人负责,点对点对外交流和往来,诗刊将 致力于打造一个公共的平台,开放的平台,力求树立诗歌刊物的一个开 明合作范本。
  随着微博、微信等自媒体的发展,国内诗歌己进入一个新的爆发期。 传播的便利,使一些优秀诗人短短几年迅速脱颖而出。吸引我们关注的 诗人大都有着出色的文本或对当下生存境况的指涉。从整体来说,大多 数写作者不缺乏“现场感”,缺的是“在场”一一人在时代中,在时间 中的意识。
  每一时代都不缺乏技术层面的开创者和成熟者,但意识到“我在哪 里”的却是少数。当代新诗从70年代的地下诗歌到朦胧诗、后朦胧诗运 动,到新世纪的网络诗歌,一直未能有效建立一条继承、融汇和发展的 脉络,根源在于诗歌传承中文化的断裂,当代大陆新诗似乎是一个文化 孤儿。一方面传统已逝,无论“天地君亲师”所提供的憋屈却构成“在 场”参考体系,还是抚慰心灵的“乡绅之治”,都己被埋入钢筋水泥的 现代废墟之下;另一方面,构成当代社会生活各个领域的理论基础几乎 都来自西方。向西,我们能否或愿意成为南美、东欧那样的派生文化?回溯传统,我们又能在哪里接上这根断弦?诗人们,在欧化的都市和回 不去的故乡之间晃荡,我们所拥有的是碎片式生存和碎片式写作。
  罗伯特•勃莱:“风穿树林而来,/像暮色里骑白马奔驰,/是为了 国家打仗,打英国人。”(《反对英国人之诗》)我们的困境和美国诗 歌冀图摆脱英国文化影响如出一辙。文化断裂,而传统的思维模式和认 知却无时无刻不在影响我们,被宣传所加强的对国家、对民族的表象化 体认甚至民粹思维仍在暗中左右诗歌中主体的落点,从当下生存境况的 抒写往上提升一步,就碰到这绕不开的巨壁。我们还在国家的“人”、 民族的"人”中作茧。诗人是世界的,我们所努力的不是走向过去的 “复兴光荣”,而是走向开放,接纳陌生,融入世界的意识和认识到当 下却不被当下困囿的清醒。
  换个角度来看,我们又似乎在浪费这个时代,当下对诗人们何其富 裕,纷至沓来的信息和素材,远远超过任何一个时代,我们站在历史的 断层上,也在不可遇的历史转型期。路易斯•辛普森《美国诗歌》可作 当下诗歌现状的参照:“不管它是什么,它得有/一个胃去消化/橡胶、 煤、铀、月亮、诗/ /它像鲨鱼一样肚子里有一只鞋/它必须在沙漠中游 上好多里/发出差不多人一样的叫喊。”需要的是如何提炼与整合?潘 维在《冬日布袋山:几只天鹅下着大雪》中写道:“土地婆婆端上热腾 腾的本鸡煲……她干活时显现一座移动的家庙”。家庙——祠堂,这个 在南方仍留存的传统意象在潘维手里重新被提携。这或许是一条可借鉴 的路——心怀世界的地方知识写作,我们的传统正在这些尚未被时光完 全抹杀的地方知识中。
  目及今日,我们文化的境况并不比南宋崖山之战后改善多少,面对 破碎的传统和滔滔东渐的海水,我们何去何从?个体都是渺小的,坡度 诗刊将以开放的态度与诗友们一起漫漫求索。

知识出处

坡度诗刊

《坡度诗刊》

出版者:坡度诗社

出版地:2013.6

《坡度诗刊》由坡度诗社编有,属半官方半民间纯诗歌刊物,世界汉诗协会副会长叶坪担任顾问,青年诗人卓铁锋担任诗刊执行主编。

阅读

相关人物

郑仁光
责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