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有坡度特色的汉诗之路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坡度诗刊》 期刊
唯一号: 111520020220000227
颗粒名称: 走有坡度特色的汉诗之路
分类号: I207.62
页数: 2
摘要: 本文收录了瓯海诗人卓铁锋、星落河、麦浪、贾小愚、书皮和泥人对走有坡度特色的汉诗之路的札记。
关键词: 瓯海 诗歌 诗词研究

内容

诗者,思也。一个诗人,若没有思考、思想,其作品注定是苍白无血无肉的。诗人要有创造力,以所见所闻所思为基,以世界观为本,创造心中的世界,这个世界将独立于物质之外,外其身而身存。
  本期创刊号选发的我个人历年跟古典有关的作品,是我有意识创作的精神产物,是我世界观的产物。从中国传统文化中汲取养分,来丰富现代诗创作,是我的方向之一。同时,我也一直在探究、尝试这种带有明确倾向性的写作,在这条路上,希望自己能走得更远、有更多收获。
  ——卓铁锋
  为何还要写诗?青春已逝,面临不惑,这几年才想起来写点什么,夹带着某种冲动和若有所悟,总感到活在这个物欲横流的世界,需要一些精神上的东西,或自我安慰,或发泄,或梦想,或记录……以这样的方式,充实自己,开阔自己,用存在对抗虚无。也因为写诗,认识了一批好兄弟,此乃人生之幸。
  ——星落河
  我是一名画者,同时也在逐渐成为一名诗者。“诗是有声画,画是无声诗”,在人类文明发展史上,诗歌与绘画可谓是同根而生的哥俩!在人们的描述中,最惬意的生活也许莫过于“吟诗作画”了。描述某些美好时,便会形容为“诗情画意”、“如诗如画”等,可见这哥俩之间的渊源之深。诗与画同以思想为灵魂,表达自身的内心世界,它们可视为同出一源,尽管它们有各自的艺术表现手法,但又能互通互补。
  多年来,我就常在绘画无法企及的思想领域,通过诗歌进行延展。今与另五位诗者挚友,付诗同结成册,集成《坡度诗刊》第一期,这是一次思想上的共鸣,又何尝不是一次充满诗意的事情。
  ——麦浪
  我总是对过去充满敬意。把过去当成一部电影,倒带,回放。与所有已发生的事物再次相遇。你能看到什么?
  我看到了真实。看到那瞬间的情景、状态的重现。这是多么美好的事。无论是你看到类似于在平坦大道上的举步维艰,又或者一副不断修整的图案,在一次次创作中,日渐成型,日趋完善。于我而言,更多的是看到自己过去的真实。但过去之于人生长河,都只是插曲、片段。我想没有一种阅读可以长于人生,同样也没有一种写作可以超越人生。让时光拭去那些尘埃,让写作将那些事物焕发出自己的固有光芒。
  ——贾小愚
  动车飞跃南北,网络让我们如同面见,沟通和表达的便利却让时代越来越走向浮华和碎片,我们急切于“说”和小群体的推崇,似乎遗忘了对意义和价值的追寻。十年前所在的文学团体“铁蹄”就提出诗歌写作“母题”的缺失,彼时不知“母题”何意,现时却越来越清晰。我们是一个急于“呈现”而疏于沉淀的民族,汉语新诗从穆旦、冯至到七十年代直到现今,文本皆有西语诗歌踪迹可循,但在思考的维度上乏善可陈。俄罗斯白银时代宗教传统下知识分子精神的重塑、里尔克承继歌德贯穿诺斯替世界架构的写作背景、叶芝《幻象》星相学背景下的精灵世界、巴列霍人性的边 和拉金中产阶级的早晨,而我们从九十年代妄写“大诗”的空中楼阁到现在的日常琐碎,在数典忘祖和无形无质的“中国梦”的迷茫地带徘徊。对有史可鉴的大师们,我们出生得太晚,对时间,又太渺小!
  ——书皮
  诗歌之于我是一种信仰。既然是信仰,首先要有根,这根是文明发展在一个生命延续里埋下的基因,于某天被破解、唤醒。然后是个体去取经,这是一个前进的过程,要先掌握基本的行走。再次是灵性,这种灵性基于生命本始的一种独特感应能力和不同生命经验下产生的独特的通感性共呜。最后是创造性,另一种可能:我们不能说一块石头是死的,如果愿意,可以坐下来对话或与之做思想的沟通。因此很多人认为抽象的精神象征毫无意义,但恰恰是这种抽象的无意义反向共生了现实存在的有意义,诗歌也就成了无意义存在的一种有意义,这就是我所热爱与忠实的一种客观信仰,它的组成要素也是我评判诗歌的基本标准。
  ——泥人

知识出处

坡度诗刊

《坡度诗刊》

出版者:坡度诗社

出版地:2013.6

《坡度诗刊》由坡度诗社编有,属半官方半民间纯诗歌刊物,世界汉诗协会副会长叶坪担任顾问,青年诗人卓铁锋担任诗刊执行主编。

阅读

相关人物

卓铁锋
责任者
星落河
责任者
麦浪
责任者
贾小愚
责任者
书皮
责任者
泥人
责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