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随笔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瓯海》 期刊
唯一号: 111520020220000082
颗粒名称: 散文随笔
分类号: I218.55
页数: 65
页码: 19-83
摘要: 本文记述了瓯海地区文学作品。包括杨梅熟了、台湾行、追忆小河、谢谢、有感于爱、登长城等多篇散文。
关键词: 文学 作品 瓯海

内容

吴锡顺
  杨梅熟了
  一
  乡村五月芳菲尽,惟有杨梅红满枝。
  朋友,你可否去过茶山,五月的茶山,那漫山遍野,层层叠叠,凝碧流翠,绿肥红瘦,真可谓一幅天然画卷,美不胜收。
  据记载:茶山杨梅已有500年以上的栽培历史,清光绪八年(1882)《永嘉县志》载:“旧记土产杨梅,今出茶山者味尤胜。”茶山杨梅在100多年前已闻名遐迩。
  1996年全国第五届杨梅评比会上,茶山杨梅荣获一等奖。与会专家、学者赞口不绝,无论是色、味、形堪称全国一流。
  杨梅是很有灵性的植物,对生长环境反映十分敏感。杨梅喜温湿背阴处种植,特别是在那些座南朝北,多砂石的微酸性土壤中种植尤佳。茶
  山丁岙板障岩座东南朝西北,多砂石质地松软,通透性好,形成了独特的小环境,非常适宜杨梅的生长发育。经过几百年甚至一千年在这一独特的环境下生长发育,再加上茶山果农经过长期的精心摸索,形成了一套科学合理的松土、施肥、管理、采摘、整枝等栽培技术。因此,茶山丁岙板障岩的杨梅成诸品中的佼佼者。
  茶山杨梅,确切地讲叫丁岙杨梅。其特点:个大、核细、色艳、红盘绿蒂、肉质柔软、多汁、肉柱头园,酸甜适口,故人们百吃不厌。
  每当茶山杨梅成熟时,一山挨着一山,一树连着一树,那星星点点红里带紫的杨梅密密麻麻地镶嵌在绿树丛中,像一簇簇红玛瑙似的挂满枝头。山下,挨家挨户,客人不断,人来人往,车水马龙,川流不息,呈现一派繁忙的景象。茶山人热情好客,每到杨梅成熟时都招呼亲朋好友来茶山吃杨梅,门庭若市。好多人家一天之中来来往往的客人就有几十人,一个杨梅节下来,一户人家少则也有上百。鲜灵灵的杨梅诱得客人们垂涎欲滴,狼吞虎咽,一篓篓杨梅不一会儿就会被一扫而光。茶山人的好客不光只为来客一饱口福,还让其吃足后,再让客人们捎上一篓带回家,以供朋友邻舍分享。
  二
  小时候,妈妈告诉我:“杨梅堪称水果佳品,它不仅好吃而且可以消毒、灭菌、开胃,还可以把肠胃里的脏东西带出去。”因此,我特别爱吃杨梅。
  记得有一次,我同邻居几个小孩一起上山放牛,偶然间发现在松树林里有棵杨梅树的枝头上挂着红艳艳的杨梅,红缀绿丛之中,绿肥红艳,诱得我们喜出望外,垂涎三尺。说句实话,那时我心里口里都酸痒痒的,仿佛杨梅就马上掉进我的嘴里。可是由于杨梅树太高了,弄了大半天还是弄不下来,正当大家垂头丧气无精打采的时候,不知是谁出了个主意,把一头大黄牛
  拉到杨梅树底下,由我们中间最大的堂哥爬上牛背,再用一条竹竿把杨梅搞下来。那杨梅酸里带甜,酸酸甜甜至今记忆尤新。
  第二年杨梅成熟时,我再次寻找那片松树林时,可是那松树林早已不见了,那棵高高的杨梅树也不翼而飞了。因为我的伯伯把松树砍了改种番薯。后来我每次经过那片松树林地时,总是深深地望上一眼,仿佛那棵高高的杨梅树仍屹立在那块地上,心里总是暗暗埋怨伯伯为啥把杨梅树砍了呢?
  三
  我的家住在一个偏僻的小山坳里,一共只有6户人家。
  九岁那年,爸爸送我去上学。从家里到学校来回要跑二十里地,还要爬一座山岭。因此,在小学念书的时候,每天都要拎着饭包到学校里上课。妈妈知道我爱吃杨梅,每到杨梅成熟时,总要买些杨梅给我当菜下饭。有时候没钱买杨梅,姐姐就到山上采摘些野生的杨梅,人们叫它杨梅孤儿,个子小,颜色白里带红,其味酸里透着苦涩。妈妈把采摘来的杨梅孤儿洗干净,加点盐和糖,烧饭的时候搁在锅上蒸,就成一道我很喜爱的酸里带甜,酸甜里透出一丝咸味的名菜。妈妈经常在我的饭包里加上七、八个杨梅,就可以让我美美地吃上一顿。杨梅下饭我很有本领,吃了一餐饭多则五、六个,少则三四个就可解决问题,至今我还经常蒸杨梅当菜下饭。不知怎的,这件事传到外公的耳里。一天下课的铃响了,我同往常一样,把课本往抽屉里一塞准备出去,突然发现外公站在教室的窗外,我又惊又喜,立即连冲带撞跑到教室门口,只见外公揣着一大碗杨梅,足足有两斤,一颗颗红艳艳的,又圆又大。外公用慈爱的目光打量着我,问这问那……,还说这些杨梅给你吃,说完外公就匆匆忙忙地走了。我目送着外公远去的身影,半响没有醒悟过来,直至上课铃声响了,我才匆忙跑回教室。下课以后,我把一半杨梅分给同学,其余一半留给自己,我也舍不得多吃,没吃几颗,其余的都带回家了。
  小时候,外公外婆非常疼我。凡是逢年过节妈妈都要带我上
  外婆家,正如人们常讲:打倒一只苍蝇也有我的一份。
  外公从小受尽了各种苦难和折磨。为了谋生,外公年轻的时候藏在轮船舱底偷渡到日本做劳工,抗日战争爆发后回国。在那兵荒马乱的年代哪能有安定的日子,经常吃上餐顾不了下顿,解放后生活才得到逐步改善,这时舅舅也参加了工作,成了国家干部。
  外公个子不高,身板结实,性情豪爽,为人善良,长满茧的双手一天到晚忙个不停,即使是六月天的中午也从来不休息。外公多次被评为县里、镇里、队里先进生产者,外婆常说“你外公是个劳碌命,有福不会享。”外公家住在河头村,经常同河水打交道。外公捕鱼很内行,每当下大雨涨大水的时候,河里的大鱼小鱼一股劲儿往上跑,从大河跑到小河,从小河跑到水沟,从水沟再跑到麦地油菜地里。这时外公就忙开了,家门口的那条小河几乎成了他的专利,每次都可以捕到好多鱼,大的一条七、八来斤,小的一斤有几十条,吃不了除了送人外就熏晒起来。特别是熏晒起来的小鱼干味道好极了。外公捕的鱼每次都有我的份,对于吃惯了山货的山里孩子这时真是大饱口福。外公家门口的那条清清的小河,外公在齐腰深河水里捕鱼的情景,至今还历历在目。
  1959年至1960年间,由于生活的艰辛和过度疲劳,外公生病了,当时我不知道他得的是什么病,只知道小便经常出血,我看到外公天天消瘦下去的身躯,心情十分难受。1960年秋我正在高中读书,那时又正值三秋去灵昆劳动,外公去世了,由于通讯和交通不便,我赶不上给外公的临终送别。但每当我想起这些,想起我不能孝养外公,就感到无限的愧疚,常常忍不住泪水夺眶而出。
  每当杨梅熟了的时候,外公送杨梅的情景就涌现在我的脑海。假如外公现在还活着那有多好啊!看到一篓篓一筐筐红盘绿蒂、又圆又大、红紫晶莹、像闪光的变色宝石似的杨梅,他又会多高兴啊!
  台湾行
  卢秀球
  日本投降,台湾回归祖国,那时,我还在小学读书。老师向我们介绍,台湾非常美丽,稻种三季,四季长青。有高雄、基隆国际海港;有日月潭,阿里山的迷人景区,是我国的一个宝岛。它与海南岛是我国东南沿海的两颗明珠。一九四七年,我一位宁波高工毕业的堂兄,分到台湾工作,他是读机械的,到台湾后,在铁路、工厂搞机械设计和维修。我很想去台湾看看祖国的宝岛,亦想见一见五十多年未见的堂兄。感谢台北教育行政协会的邀请,我随浙江民办教育协会考察团进入台湾考察,了却了我的夙愿。
  我们一行十八人(其中一人是省里的领队)于二零零三年十一月二十五日从杭州出发,经香港、曼谷、二十六日到达台北,住进富都大酒店时,已是晚上十一时多了。我即拨电话告诉堂兄卢楚璋,我已到台北。第二天早晨,不到七时,他就来宾馆,五十六年未见面的兄弟,此一见面,激动之情,无法言谓。我们谈家乡,谈家庭,谈生活,谈半世纪分别之情。他问我,最后一次见到他母亲(我的小婶)于何时,我回答:“于家乡造水库后的1963年,”这时,他母亲已移居异地,后亦客死他乡。他说:“我离家时,你还在小学读书。本想在台湾工作几年,即返回家乡,谁知一来,就分两地,无法奉养双亲,让我终生遗憾!”他强忍泪水,诉说内心之痛苦。但他亦为我而高兴。他说:“你从小失去双亲,靠自己的努力,能有现在的家庭,现在的生活,实在不易。我们能在台北
  相见,我也心满意足了。”时间过得很快,一下子就八时半了,我要随团出发,只好含泪分别,约定十二月二日回台北后再见面。
  这次台湾之行,历时七天,走马看花地走遍全岛的各大城市和有名的景区,也走访了几所学校。他们讲的是普通话(台湾称国语),写的是汉字(繁体字),街上招牌均竖直、长方形,写繁体字的店名,挑出去,晚上点上色灯,看去很感繁华。在我们旅行过程中,待人亲切,乡情很浓。
  十一月二十七日,离别堂兄后,即到台北士林官邸。此处原是蒋介石、宋美龄的住处,现除住房未对外开放,其他均为公园对外开放。入园时,游人不多,其内建筑和布局,全是中国园林结构,有奇石展、书画展、盆景展,有亭台楼阁,有小桥流水,大道两旁全是椰子树,粗大高直,非常壮观。出园,重上豪华大巴,才看清车的牌照“台湾省XXXX”。台北的第二站,到台北故宫博物馆。入内,见所摆展品,全是内战时由大陆运去的书画,玉雕一类和珍品,体积小,重量轻,是中国历代的国宝。我在中学读过的“核舟记”,是写桃核刻成的微雕,舟上有窗,窗内有人,窗上有楹联等,用放大镜,清晰可见,此物,就在这里见到。
  参观后(亦是走马观花)出来,到售书处,一老者问我:“你们是大陆来的,”我说:“是”。问:“你看后,认为如何?”我说:“很好,非常珍美。”又问:“你看过北京的故宫博物馆吗?”答:“看过,而且不只一次。”问:“两者比较如何?”答:“北京的是中国的全部,这里的只是中国的一少部分。当时,为了运输方便,只能带这些小而精的珍品。”接下,我问他:“你去过北京看过故宫博物馆吗?”答:“未”,我又问:“你想去看看吗?”答:“想是想,但无能为力。”接下,他就转换话题,要我购书。情不能却,购了两本精装16开的,印刷也很好的古代诗词配有古代画的书两本,一百元人民币一本,人民币与新台币的比值是1:4,要台币800元。付钱时才知道,台币、人民币均可通用,但美元不要。
  从台北到台中,车开三小时,一路均是高速公路,途中远眺
  台北号称世界第一高楼的“101楼”,一百零一层,534米高,地下还有五层。对此,不同人有不同的看法,有些人认为,台湾是地震带,造此高楼,是否劳命伤财?有些人则认为,造此高楼,设计时就考虑到地震因素,说明建造的科学性。我们没有参加意见,但远眺此楼,却也壮观。到台中,时尚早,是唯一一次有上街自由活动的时间。
  台中是一个新开发的商业城市,一百多万人口。饭前,我们去逛商场。“三越”商场是该市一个大商场,九层楼全是各种商品,九楼是图书商场。货物琳琅满目,物价贵得惊人,稍好些衣服,都要八、九万台币,我们望而却步。但这些营业员,服务态度很好,待人很有礼貌,在这样大的商场中,听不到嘈杂的声音,更无人高声喊叫,在我们国内,很难做到这一点。虽是新开发的城市,但无什么高楼,整个街道象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人民路”、“五马街”、“解放路”。路不宽,车很多,但行车有序,很少塞车。晚饭后,我们又上街,但不如白天热闹,九时半后,大部分店门已关,市场不很繁荣。
  虽每天要坐六、七小时车,参观三、四小时,但大家心情仍愉快,也不感疲劳,虽在异乡,却与在家无异。日月潭,属北投县,我们于十一月二十八日从台中到此。一潭如日,一潭如月,听说只有在飞机上看下才有此景。此潭青山环绕,潭水碧清,游船荡漾湖中,确有世外之感。难怪蒋介石每年暑期,来此避暑四个月。山上造一高塔,听说蒋介石思念其母而造,人们称它为“慈母塔”。潭中有一小岛,叫“拉鲁岛”,是该地少数民族“邵族”家族灵魂居住处。在岸上民居处的壁上,挂有蒋介石、蒋经国、蒋纬国与该族的奠长合影的照片,可见这个部落过去也风光一时。我们进入,他们很客气,送灵芝茶、灵芝煮鸡蛋、香菇饼干等,均是中国风俗待客。当然,他们也做生意,待客时,不断宣传他们灵芝的与众不同,希望我们购一些。
  日月潭游后,我们又到“文武圣庙”,这是“九·二一”地震后重建的。据说地震时,整殿往下沉,房顶还较完整保存,现
  在殿,其他均新的,只房顶还旧的。此庙前殿供关羽和岳飞,称武圣;后殿供孔子,称文圣,故称文武圣庙。前有一联:
  明月照清潭画栋横云崇武圣
  青山环宝殿雕梁耸碧祀文宣
  完全是中国的历史,完全是汉文化。当晚住高雄。
  高雄是台湾的第二个直辖市(另一个是台北)也是国际海港,晚饭后,上街转一下,也只看一下,不很繁荣,排档座位大部空着。十一月二十九日晨,在高雄海港“观景台远眺海港”后去“国立中山大学”校园。该校1980年造成,目的想与大陆广东的中山大学争“正统”。这所大学靠山临海,环境非常幽美,有些像厦门大学。该校出来后,我们直去嘉义的阿里山。
  阿里山是台湾中央山脉的最高处,我们只走到2150米处。这里原是原始森林,生长着名贵树木桧树,树径均有2-3米,可惜日寇侵占后,全被砍伐,余下的树桩,有些重新抽芽长树,成为有名的“三代木”、“三姊妹”、“四兄弟”等丛生木;也有两树连成像“心”的叫“永结同心”,也有一树像“龙”,一树像“凤”的连体树,叫“龙凤配”,这些景点名称,都反映了中华文化。当他们讲到日寇砍伐古树时,表现出对日寇的痛心恶绝的民族精神。现在山上的树木,均是五、六十年前重栽的水杉。
  阿里山是嘉义县的一个乡,叫阿里山乡,有国民香林中学和国民香林小学。台湾的体制,冠以“国民”两字,表示国立的,也就是公办的。如大学,就直接称“国立”了,如“国立中山大学”。当我们走进“国民香林中学”时,一个守门的老人,对我们很客气,问我们:“你们是大陆来的吗?”我们说“是。”下面是他主动向我讲的一番话:“我也是大陆人,老家河南,是老蒋带我来的。现在陈水扁搞什么‘台独’。我们都是中国人,台湾的根在大陆,陈水扁搞‘台独’,我坚决反对。”这位老人,自称已回过老家三次,对家乡经济发展很满意,最后他说:“中国一定会统一。”以后,我们走过一些地方,漫谈中,他们对“台
  独”都持否定态度。在花莲县,我们访该县的“国民北埔小学”,听他们介绍后,与该校校长交谈中,他也说:“中国一定要统一,现在两岸均发展经济,到一定时候,水到渠成,自然会统一的。”在台南,我们访问了“远东技术学院”,该院是由王乃昌先生投资创办的一所私立大学。他在大陆办有五家工厂,山东四家,江苏一家。这天中午,他陪我们吃中饭,餐中,他说:“下午我要去大陆,如已三通,我想多陪你们谈谈,现在可不行。要先到香港,再转机到大陆,既花钱,又花时。我只好早些辞你们而去了。”最后,他叹了一口气:“不知何时能三通。”我们接触人虽不多,在接触的人中,对两岸统一看法,大体如此。
  从阿里山出来,经嘉义到台南,一路上,卖槟榔者很多。槟榔是提神之果,开车司机,整天在嘴里嚼,嘴巴吃得红红的,很难看。卖槟榔者均是女郎,穿三点式衣服,几乎全裸,坐在方方的玻璃屋里,上点着闪闪的电灯,只要车一停在玻璃房前,她马上跑到车上,推销槟榔,虽妖艳,但不美。路上,停车时上厕所,这里厕所称“化装室”,亦算一特色。
  台湾交通较发达,高雄、台南均有飞机场,铁路可绕岛一周,公路在岛西(靠台湾海峡)全是高速公路,从台中到台南,可看到一片很大的平原。岛东(靠太平洋)是一般的公路,一边是山,时上山,时下山,弯弯曲曲,一边是太平洋,沿线有很多的自然景观。台南,最大的人文景观是郑成功收复台湾的(1661年)纪念庙。有两处,一是“赤嵌楼”,是荷兰殖民者向郑成功投降处,前有受降台及郑成功端坐台上,荷兰殖民者向他送投降书的塑像。殿中是郑成功单独塑像,穿明朝服饰,殿上扁额是“东海流霞”,因草书,大部分人不识“流霞”二字。另一处是“延平郡王庙”,实际是郑成功祠。郑成功逝于1862年,年39岁。最值得思考的是庙前一牌坊,白崇禧撰一联:
  孤臣秉孤忠,五马奔江,流取汗青垂宇宙。
  正人扶正义,七鲲拓土,莫将成败论英雄。
  很明显,白崇禧随蒋介石到台湾,想以郑成功自比,“莫将成败论英雄”,是对他自己处境的有感而发。
  台湾的最南处是“垦丁”,这里是在清朝时由潮州壮丁到这开垦出来的,故叫“垦丁”,由猫鼻头、鹅銮鼻两伸出海面成“/八”字形组成的海峡,称巴士海峡,是台湾海峡和太平洋的分界线,以西是台湾海峡,以东是太平洋。这里海水湛蓝,海滩是珊瑚石,岸上绿草茵,高岗上有清咸丰时的灯塔,环境很美。原与灯塔并立的有一蒋介石像,现已被拆除。沿此北上,公路在山上蜿蜒前进,右边是湛蓝的太平洋,一望无际,很是壮美。当水浪涌来,正有“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之壮观。一路有“风吹沙”,“三仙岩”,“八仙洞”等景观,全是中华民族的历史故事。最好的景观是花莲县的“太鲁阁”。
  花莲是少数民族聚居地。当晚,我们还看了阿美族的舞蹈,男的赤膊,穿三角服,腰间围一块遮羞布,舞蹈粗犷,歌声以喊叫为主,节奏性很强。“太鲁阁”,就是阿美族的语言,其意是“美丽的峡谷”。车进入此处,下车一看,路在石壁的半腰中。仰头,天成一线,低头,谷深千仞,湍流轰鸣。峡谷石壁全是大理石,地形险要,山峰甚美,这条公路是上世纪五十年代末,由大陆去的老兵所凿。是从山顶用绳索悬在半腰,一锤一锤凿开,听说37公里路,死去400多人,实在使人心寒。此谷虽美,用这样的代价,实在于心不忍。晚写了四句:
  巍岩峭壁隔云天,峡谷湍流响耳边。
  凿出悬崖太阁路,抬头西望闻杜鹃。
  此后路程,经基隆,进入台北县万里乡,游了“野柳”,此处是由海水将石块溶成各种形状,最有名的是“女皇头石”,经分化,其胫越来越细,有断裂之危。进入台北市,已五时二十分,到“中正纪念堂”,已关门,只在外面转一圈。后,给楚璋打电话。总算最后我们一起吃一餐饭,到他家坐半小时,在街上转一圈。虽不尽人意,但终于最后聚上一聚。
  等待无止境
  徐秀莉
  从小就喜欢看小说,特别是厚厚的长篇小说。可惜那时候生活贫瘠,没钱买书看。那时我就想,如果等哪天有钱了,我一定买很多很多自己喜欢看的书,让自己看个够。
  读高中时,学校里也曾有图书阅览室,书虽不多,但足够看的。可是无奈学习任务重,每天有做不完的作业,何况还想着考大学,看课外书的愿望只能放在一边。心想:等考上大学,就有时间看小说了。
  考上师范学校后,我读的是文
  科,每天早上四节课,下午的时间只够整理笔记,复习功课,晚上也全把时间放在自学教科书上。因为想使自己的每门功课考取好成绩,看小说还是没法腾出时间来。我就想,等毕业了,参加工作了,就不可能这么忙,看小说应该有时间的。
  事实上,参加工作后,结婚生孩子,家庭事业、相夫教子,忙得团团转,不要说没空余时间,因为身心的疲惫,弄得连看书的心情都没有。一连好几年,我几乎没有看过几本书,最多也只能翻翻报纸看几本杂志什么的。后来,孩子长大了,事业也有了一定的稳基,家务也轻了,空余的时间也多了,可此时人的思想状态也起了变化。有空逛逛街,看看电视,约朋友聊聊天,或者参加一些娱乐活动,还有旅游什么的,加上有时也有应酬,照样是忙,照样觉得时间不够用。就连家里订的报纸、杂志有时都积累成一大堆,只能挑了些粗略地看。尽管小说、散文的书虽也买了不少,但很少抽时间整本看完,大部分先摆放在书柜里。我想,等着退休后再看吧,退休了,不用赶着上班,腾出了八小时,总不会那么忙了,肯定有时间了……
  人就是这样自己应付自己,自己不断地给自己找理由,无止境地等待下去。
  今天在翻看杂志时,阿尔弗雷德·苏扎的一段名言使我受到启发。他说,“长期以来,我总有一种感觉,以为生活——真正的生活即将开始了。但是,每一次又总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障碍,那些未完成的事情,必须要打通的关节,需要付出的时间以及需要偿还的债务等。似乎只要完成了这些,生活才会真正开始。最后,我终于明白,正是那些障碍,构成了我的生活。”……
  是啊,一切都不是真正的理由,生活本来就是错综复杂多层次的,日子不会像打格子那样划得清清楚楚的然后我们一块块去利用,一件一件去做。没有什么事情会做完后没有以后的重复,无止境的等待其实就是给自己的懒惰找借口,自己欺骗自己。就如我们所追求的幸福生活一样,世上根本就没有什么通
  往幸福的光明大道。幸福本身就是路。你生活中的每一时刻都是最宝贵的无价之宝。同样,时间不会等人,人的一生的期限本来就是个无底的谜——谁知道自己能在这世上弥留多久?
  所以我们不能再做无谓的等待了——等孩子长大、等他们成家立业、等自己一切就绪、等自己退休、等有了房子、等有了车、等冬天过去、等春天再来、等重新再活一次,然后才知道没有什么时候比现在更好、更应该马上去做该做的一切……
  酷暑怀旧
  炎热的夏天终于收去了尾巴。
  回想今年的夏天好像过得特别长,露在外面的皮肤经过漫长酷热的蒸烤,留下了深深的痕迹:黑了。最关键的是,我们已经厌倦了天天在空调里生活、工作的滋味。当初秋的凉风姗姗吹进窗户,用温柔的凉意抚摩着我们的皮肤时,那嵌入心扉的舒畅真是没得说——感觉好极了!
  有了这种大自然赋予我们的舒适感,心情一下子飞扬起来,写点什么吧。于是,就想起同是酷暑却是不一般的感受:
  今夏,热,热。高温酷暑的热浪把人们差点热晕了。
  我们每天躲在空调房里不敢外出。打开门,里外的温差给人的感觉是两个世界。中午大家在食堂就餐,空调前的位置成了“抢座”。更有甚者,把自己的身体整个贴在了立式空调面前,那样子有点滑稽。偶而电压“吃不消”停了电,大家就像热锅上的蚂蚁,走来走去的静不下心来做事。有人感慨:地球还是这个地球,天空还是原来的天空,太阳依然朝起夕落,冬冷夏热的气候没有变,是人在变,变得享受,变得娇气、变得浮躁。想想以前,同样的天气同样的酷暑,没有电风扇更没有空调,却照样过得有滋有味……事过境迁,许多令人回味的生活片段成了美好的回忆。
  手不离扇
  小时候,每到夏天,家家户户都要买好多好多的扇子。最多的是用蒲叶做的扇子,称之为蒲扇。当然,还有用染了颜色的竹篾编成的竹扇,还有画上图画的纸扇以及轻逸的鹅毛扇等。老人们整天手不离扇,走到哪扇到哪。电风扇、空调这些东西那时可能都是连梦都想不到的东西。我老家门口的天井里有一块特光滑冰凉的大青石。许多人在大清早或傍晚喜欢坐在那里歇息纳凉。
  晚上,月色寂寥,繁星晶亮,偶而吹来丝丝凉风,感觉舒服到心扉。许多人家把竹床搬到天井里,再拿出大大小小的椅子围在旁边,大人小孩聚在一起,边扇扇子边聊天,说说笑话讲讲故事,煞是热闹。大人的手好像永远有使不完的劲,几个小时拿扇子不快不慢地悠悠地扇都不觉得累,而我们小孩只能猛扇几下手就抬不起来了。最值得留恋是夏日的晚上,躺在罩着蚊帐的床上让母亲把扇子的悠悠凉风送到我们身上,那是最最享受的舒坦啊!
  大热天烧饭的煎熬
  农民大热天下田割稻子,早出晚归,身上的皮肤晒得像牛肉,汗水一串串地从各个部位往下流。衣服被汗水湿透后贴在身上,脱下来可以拧出一大把水来!
  女人也难闲着。那时没有煤气炉,更没有电饭锅,农村人家烧饭菜靠稻杆、柴。厨房的柴仓都很大,放得下一大把的柴或稻杆。那时还没有实行计划生育,家庭人口多,烧饭都是用大铁锅。如果是在冬天,在如此灶台里烧火,全身被柴火烘得热乎乎的,也挺舒服。可在夏天,那绝对是受罪。我母亲怕热,可饭不得不烧啊,且每天要烧好几顿。我见她每到烧饭时,就愁
  得直咧嘴,经常念叨:“受苦啊,简直在火炉里烤一样的难受”。她为了尽量避开火温,经常是不敢坐到柴仓凳上,而是翘着屁股用手把稻杆塞进一大把,然后就赶紧退出灶堂,等烧完一把再添进一把。因为大热天面朝着红红的灶火烤确实不是滋味啊!
  晚上经常是吃米粥,一大锅滚着热气泡的粥要想冷下来得花好多时间。肚子饿了等不及,捧着滚烫的饭碗边吹气边呼呼地吃,吃完了一顿饭全身就如如今的洗桑拿,汗水淋淋的,那热是从肚子里往外散发出来的……
  骄阳烤晒的滋味
  小时候对皮肤的保护几乎是个零概念。不管太阳有多猛烈,却从不懂得回避,如今回想那时的情景,觉得自己傻得可爱。
  大热天的中午,不窗长袖不戴遮阳帽,经常是放下饭碗就往有知了鸣叫声的桔园里跑。然后顺着声音在树底下钻来钻去,看准了就蹑手蹑脚地爬到树上捉知了。知了抓了一串串,放在口袋里让它们争着“知也知也”地叫个不停,那声音又脆又响。天气热得河里的水都像在锅里烧过一样,我们经常跳到家门前的小河里“泡水”、“忍水儿”,有时也把洗澡用的大木盆放到水里,人坐在里面泼水互相打水战,把全身弄得像落汤鸡。衣服湿了怕大人骂,男孩脱得光溜溜的,把衣服放在墙跟石头上晒干,我们女孩不能脱衣服,只得连人带衣服站在岸上晒半干再回家。可想而知,整个人全身的皮肤晒得可以与泰国人混昆为一体了。如今回想当时的情景,真是觉得不可非议。
  中学毕业后的几年里,每到暑假农忙时,我也跟着母亲及邻居的妇女到田里割稻插秧。那时男人在割稻插秧时因人手不够可能忙不过来,就把部分农田的事承包给妇女做。我为了帮家里赚点钱(男人赚的是工分,而女人可以直接兑现金的),也就像个小大人每天一大早跟着她们去,直到晚上累得筋疲力尽太
  阳落山才回家。刚跟出去时全身都白白嫩嫩的,每几天过后全身就再也看不出一块白色的地方了。你想啊,顶着个大烈日,弯着腰在无遮无掩的农田里晒几天,谁还能保持原色呢?田里的事我不大会做,割稻老落在最后边,插秧也只能照着绳边(称提绳)插,自然报酬就少拿,大概是大人的一半吧。尽管如此,这也是一年之中唯一的一次为家里赚钱的机会,我还是挺自豪的,所以人晒得黑、变得难看也就不在乎了。反正没过多久会变回来的。何况在田里与那么多妇女在一起,听她们唧唧喳喳的聊家常,经常是笑声不断,觉得也挺有意思,时间也就过得特别快。
  ……
  人到中年,值得回忆的往事很多很多,今天天气舒适,于是就想到了以前在大酷暑时的一些旧事,写下来之后就像含一颗橄榄,即苦涩又甜蜜。
  怀念婆婆
  与我相处25年的婆婆走了!
  那天凌晨四点,家里电话铃声响起,是大妹的来电:“妈昏迷过去不省人事,你们赶快过来啊!”
  我与先生一骨碌起床,来不及洗脸,就飞奔下楼。赶到婆婆家,正遇救护车已将婆婆从家里送到车上。此时的婆婆已不会说话,脸色苍白。我一阵紧张:怎么会突然这样?
  先生驾车追在救护车后,连闯过两次红灯(之后被罚款)。到了医院,马上拍“CT”,一边挂氧气。“CT”结果出来了,是脑溢血,医生很认真地告诉我们:“没得救了,连百分之一的希望都没有了。”
  我们顿觉茫然:太突然了!
  无奈,我们只得悻悻地遵照医生的嘱咐,给婆婆挂上氧气,陪她回家……
  公公无法接受失去老伴的事实,失声痛哭!我们也都忍不住眼泪:昨晚还好好的一个人,怎么说没就没了呢?
  我们再怎么呼唤、再怎么悲伤,婆婆始终闭着眼睛,只是微微地喘气,她再也听不到我们的声音,看不到我们悲哀和期盼她再看我们一眼的表情。九点四十分,婆婆安详地走了……
  尽管婆婆生前患有心脏病、高血压等,虽然也有77岁的高龄,但我们都以为她还能活好多年,还能幸福地安度晚年:劳累了一生的婆婆近几年才刚刚过上住得宽敞、过得舒心的好日子啊!
  能做婆媳也是一种缘。我结婚后与婆婆同在一个屋檐下朝夕相处整整十年,后来因搬迁新居才分开过,我们一直相处得很好,从没红过脸。我嫁到婆家时,婆婆才52岁,刚刚从粮管所退休。那时的婆婆快言快语,做事利索。她喜欢与我聊天,只要我在家,她总是跟着我聊个没完,讲她自己年轻时的事,也讲自己养育孩子的事,当然,讲得最多的是她的儿子,我的老公小时候的事。有些话可以说我都听了几十遍了,但为了尊重婆婆,我从没打断过她,耐着性子听她讲完。现在,想听她唠叨的机会都没有了!
  记得我怀孕时,婆婆也经常给我讲有关生孩子和坐月子的事,讲得最生动的一句话是:“生孩子就像鸡生蛋那么方便,没什么担心的。”后来,我经历了生孩子的疼痛过程,才知道婆婆是哄我的,给我宽心罢了。
  我带着仅几个月大的女儿到梧田的学校工作,那时每周一坐茶温寺到梧田的小轮船来来去去。周六回来时,婆婆都等在轮船码头,接我们母女俩回家,与我一起回家的同事都羡慕得不得了。我一上码头,婆婆就满脸笑容地接过我的女儿,然后抱着她一路上问长问短。回家后,她先抱我女儿到邻居家转一圈,夸奖自己孙女的皮肤好,长得漂亮、聪明等等。因为婆婆的“宣传”,几十户人家的大宅院大多数人都认识了我女儿。
  等到我有了新房要搬家时,婆婆有点恋恋不舍,与我赌气说:“这里不是住得好好的吗?为什么要搬出去呢?”其实我们的房子并不宽裕,搬出一家本来是求之不得的。但我明白,婆婆喜欢热闹,喜欢有人听她聊家常。
  搬新房后与婆婆在一起的时间越来越少,仅仅是有空时去看望她。婆婆每次一见到我们,就有说不完的话,问这问那。时间隔得太久了,她就会念叨:“怎么这么久都不来呢?”其实,我在一次次去探望婆婆的过程中看婆婆一天天变老,她变得话语越来越少,行动也缓慢许多,脾气变得越来越温和、慈祥。她因为患有许多种疾病,对食物只得节制,有些东西不能吃。我知道她喜欢吃我从超市买的鸡蛋面、海鲜面、龙须面等,所以经常带点去。
  婆婆爱整洁,又喜欢穿颜色鲜艳点的衣服,这其实是大多数老人的喜好。我曾买过每个季节的衣服送给她,她都非常喜欢。有一件丝绸的有红色细纹图案的短袖杉她特别喜欢,穿了两年,逢人就说是大媳妇送她的。
  最令我感动的是,我从搬出老家后,许多老邻居见到我就说:“你婆婆一直夸奖你好呢!”然后他们说出许多婆婆说过的原话及一些琐事,说得我很不好意思。直到婆婆去世后的那几天,一些亲戚与我聊起婆婆在世时的许多事,其中又说起婆婆如何在他们面前说我的许多好……其实,我还有很多遗憾:因为工作繁忙的原因,我对婆婆的照顾很不够,还没有尽到应尽的孝道。
  多病的婆婆就这样无声无息地走了,我们一周前去探望她时还说过八十大寿时一定好好庆祝的。尽管婆婆走时很安详,但我们还是难以接受。如今,婆婆的形象依然活生生的留在我的记忆里。昨晚,我又梦见了婆婆像往常一样与我聊天。今写下此文,想为在另一个个世界的婆婆送上真心的祝福:婆婆,一路走好,也但愿您在哪里过得幸福、快乐、吉祥!
  白云悠悠古耸寨
  黄舟松
  早就听说过古耸寨,也听过一些有关古耸寨的民间传说,特别是那个说杨文广站在天长岭头一箭射死古耸寨寨王的神奇得近乎荒诞的传说,使我对古耸寨的形象定格为一种虚无飘渺的神秘感。近因工作关系,对古耸寨作了一番探访,古耸寨在我的心目中终于脱去那层飘渺神秘的历史轻纱,变得真实起来,但仍然很模糊。
  2005年4月15日上午8时,我们五个人带着很多工具从温州将军桥出发,一小时后到达瓯海西部的泽雅镇古耸村,村里的林老伯已在村头等候。古耸寨就在村的西面,此时看去,果然高耸入云,在周围比它略低的山头陪衬下,有一种独立高岗的气势。其山形也很特别,是一个规规整整的圆锥形,象极日本的富士山(此点在林长春先生的大作中有详细描述)。
  我们迫不及待开始登山,从村边的一条田间山岭迂回过去,山岭两边的梯田和山园构筑了浓郁的田园风光,以致于背着重重的包裹往上攀登的我们都忘了登山的劳累。在前面带路的林老伯年届古稀,鬃发如霜,但他如履平地的轻松步态,使我感悟到人与其生存环境的亲密关系。
  到了山顶平地,其上已有五、六个村民在用锄头挖寻一个以前遗留下来的水井,因为年代久远,水井已被埋在山泥下面,已没有人能记住确切位置了。我们则急于寻觅一个废弃的山寨所
  能遗留下来的所有的踪迹。
  首先是寨墙。寨墙是沿着山顶一圈围起来的,这山的平面形状实际是个椭园形,所以城墙也围成一个椭圆,城墙是用乱石砌的,已损毁很严重,有些地方只剩墙脚了,但保存较好的地段仍然还有3米多高。从这一段可以大体看出寨墙的形状,寨墙的内部高度大约1.5米,分成二级,第一级高1米,宽2米。第二级高0.5米,宽0.8米,据说上面与城墙一样,设有垛口。第一级寨墙实际是一条宽1.2米的走廓,可在上面观察上下动态,也是一道防御工事。寨墙上面留了排水孔。寨内的污水和雨水会从这些排水孔直接排到寨外的山上。只有一个寨门,开在东面偏南的寨墙墙脚,据说五、六年前这个寨门还很完整,现在架在寨门上面两块十分平整的石板已被村里一个后生人不小心弄塌下去,一爿大的滚到山脚里去了,一爿小的还躺在寨门口。寨门的基本形状还保留着,一个宽约1.5米略有些像月洞门,一个人正好可以进去的门洞,往里走几步,就是二级石阶,然后转向右面的石级,往上就是寨里面了。据说当时上下山寨就只有寨门口这一条通道,但这条路现在早已没有形迹。寨墙里面有二级平地,总面积约2千多平方米。
  我们最关心的水井仍然没有挖到,却挖到了一些瓦砾,碎缸片和二粒豌豆一样粗的碎碗片,一小石器碎片。据说以前还有人看见过三只香炉、一把斧头、一根门插销、还有一个石脚盂现在山下的村里,已裂成二爿。听说过去有个叫林日志的人。在水井里挖到了几十个铁蛋,此君还曾在山顶上住过一阵,山顶还留有一座四四方方一个茅坑大小的茅棚墙脚。村民们还有一个新的发现,在原来种番薯的土壤层下面,有一段用石块铺成看上去还相当平整的地面。
  我们仍然无法作出确切的考证,但我的想象力已经穿过历史的迷雾,将星星点点历史的碎片穿边起来,呈现出一幅虽然不很清晰也算有轮有廓的历史画面。
  那是在南宋年间,一个叫陈献英的女人带着她的五个兄弟
  从青田沿着大垟官路一路南下,来到当时有黄姓人居住的古耸村。她是什么样的人,因何变故落草为寇,我们一概不知。我们可以想像她是一个兵败的农民起义领袖的夫人,或者一个罪官的夫人带着家人逃难于此,等等。当时的古耸一带人口稀少,连绵的群山之间野莽丛生。他们听当地的黄姓种山人说丛莽间的这一条大垟官路直通温州府。于是对这一带的地形有了一种特别的感觉。他们注意到这座后来被叫做“寨圈顶”的高山,其独特的山形所显示出来的气势就好像是这一派群山的领袖。当时的古耸寨上没有树,也没有梯田和山园,整座山上长满茅草,就如一座巨大的草垛,唯有山顶的巨崖露出峥嵘,好像是一个将军的秃头。
  古耸寨具备一个山寨所应该具备的有利地形。它山下的这条官道是温州府通往青田再到南宋皇城临安的唯一通道。从山下到山寨的相对高度有400多米,山面的坡度非常均匀,大约有70多度,从山上往下看,整个山面一览无余,无有任何遮蔽。站在山顶放眼远眺,四面八方的所有动向尽入眼底。东面可以望见从天长岭进入西部山区的必经之地寨下村,再往外是从府城入山的必经之路天长岭,天色好的时候还能望见温州府城的街巷建筑。南面可以望见林垟、庙后、屿山、坑源、库门坳、布袋垟一线,那是从寨下村往西南方向绕过去再到青田的另一条路线,二条路的交汇处距古耸村也就半铺路的距离。如果能在离此只有一铺路的对面金坑垴上也设一个寨,二寨相互呼应,则对这条官路的控制再无任何遗漏。往北循着通向青田的官路可以一直望到永嘉与青田的交界处,地势险要的界牌头,那是从青田方向南下进入温州府的第一道关口。第二道关口就是天长岭,古耸寨正处在这两道关口之关。
  而陈献英之所以决定在寨圈顶安营扎寨,还因山顶的二级平地几乎是一处天然的营寨,二级平地之间的巨崖是为他们遮几挡雨的天然屏障。他们在第一级平坦里生活、防御,在第二级平坦里操练、观察敌情,还可以竖起一面高耸入云的寨旗,让
  所有在官道上经过的人望之胆寒。还可以在这里打旗语或燃烽火,与金坑垴或其他山寨上的兄弟们互通信号。或者给山下活动的兄弟们发出指令,指引他们出击或者回营。
  古耸寨确是一个矢然的营寨,陈献英和她的兄弟们在这里进退自如,游刃有余,劫掠从官道上经过的商旅从无失手。也偶有官兵前来进剿,他们或据险固守,或遁入群山之中,基本毫发无损。同时,又有昔日的部属或附近的山民前来投奔,使古耸寨里的人越来越多。陈献英于是决定实施一项长远计划。她令落谷之前做过石匠的几个部属开山凿岩,从山顶的巨崖之中凿出块石,大家一起动手,沿着山垴一圈砌筑寨墙,同时在更加开阔平坦的寨墙和崖壁之间建筑瓦房。这项巨大的工程大约持续了一年时间。工程完工后,古耸寨已成为他们建筑的白云之端的家园了。寨墙砌成后,他们在墙头布置了防御设施——礌石。做法是在墙外方搭一排木架,再用数条捆缚在大石块上的麻绳将木架拉固在墙头,木架上放置乱石,遇敌人攻寨,只要砍断麻绳,木架上的乱石就会塌下去,礌石会沿着山面一直滚到山脚,几乎没有任何人能在山面上停留。这时,他们手里还有从官兵那里缴获的突火枪。
  一批库银的被劫,使官兵下定决心要剿灭古耸寨。但起先几次的失败使他们感觉古耸寨似乎固若金汤。在一筹莫展之余,山里的一个牧羊人向他们献上一条奇计。他们从附近山村里征集了几百头山羊,又令村民赶制了几百盏灯笼。在一个黑夜,点起灯笼,挂在山羊的头颈里,然后驱赶山羊往古耸寨上爬。山寨人看见漫山遍野而来的灯笼,以为官兵乘夜攻寨,忙施放雷石。到天明,看到山面上被砸死的山羊,发觉上当,但他们已来不及准备新的雷石。官兵乘机攻上山寨,寨遂破,山寨人无一幸免。官兵放火烧了山寨里的瓦屋。驻扎在金坑垴的一个兄弟见古耸寨遇险赶来救援,也被官兵拦截包围,生擒活捉解往临安去了。
  到下午三点多钟我们放弃了挖寻水井,下山去看那个裂成
  二爿的石脚盂。又去拜访当年与林日志一起到山寨水井里挖铁蛋的一个老人。我们在半山腰一座茅屋里见到老人,老人似乎与这老屋一样老,但他身材高挑,神清气爽,比他儿子还高出一个头。鼻梁高挺,口齿清楚,描摩当年情景,如在眼前。老人说林日志是他的堂兄。通过老人,我们发现那个在他的乡亲们眼里被认为神经有问题的林日志,实是为千年古耸寨续写了一段奇人奇事。
  林日志虽只读了四年私塾,但在他的身上却似乎依附了中国传统文人的灵魂。他平时身着白布长衫,背书“忠孝节义”四个大字,曾只身一人住在古耸寨山巅,我们可以想见他当年高高在上,远离人群,又居高临下,俯视苍生,背上背着“忠孝节义”,眼前面对的是江河日下,山河破碎,作为生长于山野之中的民间知识分子,他内心是怎样的一种情怀。
  有一天,他自称做了一个梦,梦见仙人告诉他一张药方,药方的内容是:“枇杷藤蔓,铁树开花,高山玉田螺”。于是他背着锄头簸箕,带上才十来岁正在牧羊的小堂弟,在古耸寨的瓦砾里挖寻“玉田螺”,结果在水井里挖到了那四十几个黑乎乎的铁蛋。他宣称寻到了救世的良药,又到别处去寻另一味药,不知有否寻到,但从此以后,他身上总带着铁蛋,到处为人治病。有一次,他在寨下村外面的吴芝坑村附近的水井边用铁蛋捣制配药,被路过的国民党军队发现,怀疑是日本人的奸细在水井里投毒,抓他到军营里拷打审问。后来是古耸村里的保长得讯后赶去将他保了回来。
  在回城之前,我们还赶到界牌头,站在两山夹峙的隘口看在层层梯田之间往下斜插一直到青田县城的石砌山岭,看见半山腰里的一段城墙,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气势。在离开古耸村的时候,我们回望古耸寨,山寨又已在云端里了,此时,斜阳照在山寨的另一面,这一面的山体显得黑暗,而山的轮廓线上被太阳涂上了一层金色的光环,又为古耸寨平添了几分神秘之感。
  端午纪事
  周吉敏
  四月的山村,雨后初晴的日子里,弯弯曲曲的石板路上,卖“箬”的叫卖声在雨后透明的空气里特别的圆润和嘹亮。在农家的小院里,一担担的箬叶停歇在石阶上,一双双长茧的手在挑挑拣拣,轻柔的山风携着箬叶的清香,在山村迂回流转,把箬的清香送入千家万户。
  老屋旁的那棵棕榈树叶子张扬如伞,壮实的农家汉手里镰刀闪闪亮,碧绿的“小伞”飞扬而下,树下翘首等待的农孩儿,细嫩的小手如擎雨盖拿着
  往家跑,喜悦的心情如晶莹的露珠在绿油油的叶面上跳跃。阳光下,棕榈叶铺满了农家的院墙上,阳光接收了棕榈叶的绿色,却馈赠了叶子以柔韧,柔韧的棕榈叶可是粽子结实的腰带。大木盆和米筛洗刷的干干净净靠在窗下。溪边的碾米屋这几天“隆隆”的声音就没断过。这箬叶、这榈叶、这木盆和米筛、这新碾的糯米,都是农家为过端午节裹粽子而准备的。农家的孩子正在为端午节能拥有一个漂亮的“卵袋”正在向母亲要五彩的丝线。端午未到,但端午的节气早已在暮春农家湿润的空气里酝酿着,酝酿着……
  端午的前一天,农家人忙碌起来了。起个大早,先把糯米、箬叶和干的棕榈叶分别浸泡在水中;再把灶上的铁镬倒扣在道坦里用锄头刮去厚厚的烟尘;从阁楼上抱下一捆干的早稻禾,放在灶下烧成灰,这可不能少,它可是使粽子香软的催化物;拌馅也要准备好,咸肉要切条,红枣要浸泡、豆沙要搅碎;最后搬两条大木凳放在中堂,木凳上再放一个大木盆,木盆上面一条深褐色的棕绳穿梁而过,一直垂挂到手够到的地方。当夕阳西斜时,糯米已润如玉,箬叶舒展似新采,棕榈叶纤柔韧结。万事俱备,一年一度的裹粽子开始了。一家大小齐动手,领居也会过来帮忙,活泼顽皮的孩子包的粽子总引起大家的欢笑,原来是个“四个角”或是个“小不点”,端午裹粽子其实也是裹一种家庭的凝聚力和邻里的亲和力。粽子累累垂挂着,直到梁上的绳子“吱嘎”响时,才小心地一个个剪下来,十个一簇扎起来,装在米筛里小心翼翼放到盛满灰汤的锅里。大人说:裹好的粽子不能从米筛里拿出去,不然会生的。理由无从得知,大人怎么说就怎么做呗!所有的粽子都被请到了锅里,这时夜色已浓,灶下柴禾烧起来了,熊熊的火苗舔着锅底,蒸气袅袅的从缝隙中飘出来,隐隐闻到了棕子的清香。慢慢地,锅里的水沸腾了,蒸汽直冲而上,直抵“老屋的楼板下”,又随即散开,霎时,满屋的蒸汽,满屋的棕香,香味越来越浓,从老屋门扉的缝隙中溢出,融入山村的夜色……
  这一夜小孩儿总特别的精神,在棕香里守望着自己包的粽子出锅。夜已深,心疼孩子的老奶奶把滚烫的锅盖小心挪开一条缝,拿着筷子沿着锅壁夹出一个“小不点”粽子,孩子们的眼睛霎时亮了,终于尝到了想了好几天的粽子,而且是自己亲手裹的粽子。孩子意犹未尽地垂下了重重的眼睑,靠在母亲的怀里沉沉睡去,鼻尖和嘴角粘着的粽末随着呼吸微微的动。这一夜,粽子就闷在锅里,用炭火煨到天亮。
  太阳已爬上老屋东边的树梢。“今天是重五罗!”这是孩子们醒来的第一句话。一个“鲤鱼打挺”从床上跃起,满屋子扑鼻的酒香、粽香,爷爷正在为屋子喷洒雄黄酒,听爷爷说这样可防“百脚虫”和蛇。母亲已把粽子从锅里起出挂在“楼扎下”。挂在“楼扎下”晃荡的粽子把孩子们的胃口吊得和粽子一样的高,爬上凳子,踮起脚一下就揪下两个,还有余温的粽子有着琥珀的光彩,狠狠地咬上一口,香软温润。灶头上一大海碗煮熟的碗豆和一个“瓜瓢”煮熟的鸡蛋还冒着热气。装上满满一兜的豌豆,挑上一个最大的青壳鸡蛋找小伙伴们撞蛋去了,情急下总折断了母亲插在门上的菖蒲,不管了,带着菖蒲的郁香顾自玩去了,今天一定会撞赢。母亲说:“早点回来洗草头汤,重五洗了草头汤日后身上不会生痱子。”正午时分,母亲拿着镰刀割青草头去了,母亲说正午的青草头洗了最有效。母亲割的青草头也有讲究,都是一些像野菊、鱼腥草、野荸荠等一类的青草,母亲说这些青草清热又解毒。满满一大镬的草头汤热气腾腾,清香扑鼻。在农家的院子里,孩子们光溜溜的站在木盆里从头洗到脚,大人们擦背的擦背,洗头的洗头,洗得欢畅。穿上干爽的衣服,一家人坐在院子里吃吃粽子,嚼嚼豌豆,拿个鸡蛋随手在身边的石头上敲开剥剥吃吃,生活的甜美尽在其中。
  乡里乡亲们送来了自家的粽子。你家包的是咸的,我就送你几个甜的。他家粽子是红枣馅的,那就送几个咸肉馅的。送来迎去,图的就是这份亲和热闹。
  古老的端午节,永远的端午情。忘不了啊!忘不了!
  家乡那条凉水
  近日老家邻居捎来口信说村里要安装自来水了,水源就是我们老屋的那条“凉水”,水就从我们家那个“凉水坑头”接出。这不由的想念起老家那条清泉莹莹,夏凉冬暖的凉水,想念那条蜿蜒曲折的“水接爿”,想念后堂那个“青苔堆翠着青衣,清水聚怀凝冰心”蓄水的石槽。
  家乡多山地,村人很少挖深井,村人往往是寻得一处山泉,就地挖一个方槽蓄水,这一方清泉不叫井,而有一个充满乡土味的名字——“凉水坑头”。村人有的一家有一个“凉水坑头”,有的几家合用一个水源。这方清泉夏天晶莹剔透,周围青草鲜绿,野花清丽;而冬天则水气升腾,不结冰凌,青苔依旧绿。这些散落在山地的清泉是观音的柳枝上洒落人间的甘露的化身,是上天给山村人家的恩赐,它们是老屋一家或是几家老少的生命之水。
  这些“凉水坑头”都是村人的祖上挖的,这些“凉水坑头”有的在离老屋挺远的山上,有的就在自家的老屋后面的自留地里,老屋的前辈就用“水接爿”把它引到老屋供大家饮用。所谓的“水接爿”就是把毛竹从中破开,削掉其中的竹筝当渠通水。一条一条的竹爿顺着地势,头尾相接,依着小路,挨着石墙,跨过溪涧,远远望去曲曲折折,既有曲线的柔美,又有直线的畅达,一直延伸到老屋后堂的石槽里。那些被水润湿的,被风吹日晒的“水接爿”有着的黑土地的色彩,青苔在上面瓷意地生长,蜗牛在上面慢条斯理地散步,偶尔可以看见几棵无心掉下的种子在“水接爿”上抽出修长的绿叶。也有几段“水接爿”是新更换的,黄中带青的竹爿静静地横在哪儿,显露出修竹清秀挺拔背后的纯朴和坚毅。而那个蓄水的石槽稳稳地放在老屋的后堂,像已放置千年,青苔茸茸染绿了外壁,内壁光洁
  泛着青光,一怀清泉莹莹欲溢。这条凉水,她似一个清丽娟秀的少女,从“凉水坑头”脚步轻启,踩着窄窄的“水接爿”,一路浅吟低唱姗姗而来,情不自禁地扑入千载不移的石槽,演绎了刚与柔完美结合的传说。
  村里的人都细心地呵护着自家的这条凉水,哪天水断了,老屋的人百忙之中也抽身先去“捉水”。水断了无非是路人不经意间掉下的草屑堵塞了水道,或是哪段年久的“水接爿”因腐朽而漏水了。还有一个原因是“捉水”的人始料不及的,那就是顽皮的孩子故意用草禾堵塞了水道,就因为昨天他偷摘了邻家伯伯未熟的桃子遭到了臭骂,或是放牛时淘气的牛偷吃了邻家大婶刚扬花的麦子被大婶“告诉”,所有的委屈和怨气都撒在这条水上,当看着大伯或是大婶放下手中的农活,急匆匆的去“捉水”时,而他定躲在一旁窃笑。
  这条凉水缓缓地,轻响着滑着……常见有农家的孩子蹲在小路边的“水接爿”旁,把采摘来的野花顺流飘下,依次流去的花瓣像飘逸的花边绚丽无比,她一次又一次地演示心中向往的花衣裳,她眼睛里的憧憬似一汪清澈满盈的泉水仿佛眨眼欲溢。那些美丽的花朵最后轻灵地跃入清水莹莹的石槽,细雅的花朵霎时飘满了整个水面,惊起了正在取水的村姑,溅起了的水花湿了她一脸,定一定神的她轻轻地用嘴吹开花朵,轻巧的把水舀进水桶转身离去,总有那么几朵小花粘在木桶沿上飘飘欲飞,细碎的脚步伴着芬芳的花香走进老屋的灶间,炊烟袅袅升起……
  家乡的这条凉水细水长流,家乡的人们一代又一代繁衍生息着。
  谁黑了我的钱
  周春燕
  “谁黑了我的钱?”第一次意外地发现自己的手机账户上无缘无故在一夜之间蒸发了十块人民币,大吃了一惊。我那时的手机业务是免费接听的那种,凑巧那段时间有点无聊,没事了,随手就玩起手机,拨个询问话费的电话,紧接着清脆的“嘀”音之后,我就能了解自己的话费进程。有一天一整天,恰巧我一个电话都没有拨出去,我清楚地记得这关键的一点。但很惊讶的是我躺在床上无聊的时候,照例拨打了电话,接听话费信息。这不打不知道,一打吓一跳,比起前一天的话费,十块钱突然不见了!那一刻,再惊目膛舌,
  我也绝不会想到“谁黑了钱”这样的问题。这个问题有点象凶巴婆问的,带着一股尖锐的刺刀的气息,似乎要去问某个道德败坏的偷窃者的灵魂一样。我的体形特征已经渡过了青春期,高挑的个子散发着成熟的气息,但头脑还滞留在纯真的学生时代,办公室里我敬爱的一个同事经常亲切地称我“小孩子”,我喜欢这样叫我。所有这一些都表明着我还没有长大,至少智力水平是这样。当时,我的脑海所能冒出的是一个孩子固有的一种好奇的心理,一连串的“?”,哪里出错了?我想弄个究竟,这一回我拨打了通讯公司的人工服务台。我说突然少了十块钱,为什么?服务员小姐也没谱,一头雾水,她提供的帮助是指令我一月10日之后,登陆公司的网站查询本月的话费明细单。噢,天,我现在想,当时她肯定在怀疑我得了健忘症,她设计了一个缓急之计,总算给我的真问题指引了一个微露希望的方向,她当时肯定坚信下个月的明细账单会明明白白地提醒我那个无聊的一天所主打出去的电话,然后拯救遗忘的记忆。总算在这之后的近一个月,我的良心拒绝我以同样的问题去骚扰过她们。接下来,在繁忙的工作之余,我隐隐约约有一种弄清事实真相的等待。估计过去一月多,我费了一番周折,去激游通讯公司的网上话费厅。那花啦啦的一页接着一页的明细话费单绝对详尽,只可惜拉着屏幕上的滚动条翻看的时候,我产生了一种“晕”的感觉,MyGod!我绝对查不出什么来,对着那些烦琐的数据,我彻底投降在自己的惰性中。这件事就这样在不清不楚中了事,在我的心中留下了一个不得求解的“悬念”,我把这件怪事归结在那家公司结算话费的电脑塌了,饶幸地想这只会是一个例外。我一直这样想,如果没有后面的再一次的蹊跷之事让我醒觉。
  后来,我更改了业务类型,把免费接听变了包月,100包550。这个数字对我来说,再狠命地打也超不出所包的数额,所以懒得再发短信息,全部是有声对话。但是,我却意外地被告知,另外被加收了短信息费30元。30元!我什么时候发了至少150条
  短信?我不得不怀疑我的手机有一种特异功能,不是自动发送莫名的短信,就是会吃话费。我不得不再把电话打进人工服务台,被告知拨打另一个专门的短信服务号码,然后又被告去他们的营业部查询有什么信息台在收线。噢,天,黑我的还不少:9000、8155、9777、8300、8813,其中有一个台居然已收了我一年的服务费12元人民币,而我却蒙在鼓里,我现在才恍然大悟,怪不得蒸发了那十元钱!这些四位数是什么个东西,收费的短信息台!我扪心自问,什么时候我喜欢上它们,签发了许可证??没有!每当我上网最为小心的就是网上那些闪耀个不停的广告,要求输入手机号码的都被我视做地雷区,我坚信那是一个个坑人钱财的陷阱,象一只只魔鬼的眼睛,直勾勾地盯着我们的银行账号,贪婪而绝不客气。网上魔鬼丛生,手机也是。骚扰的手机短信不知从哪里漫天盖地而来,从不需要敲门,就会狂妄地进来。诸如找美眉、性爱揭秘、热情性感妖艳和妩媚陪渡激情一夜之类,这些乌七八糟的杂货让人毛骨悚然,眼不见为净。干脆一不做,二不休,来一条,杀一条,决不手软。我在头脑里打筑起这样的一条铜墙铁壁,满以为从此可高枕无忧,安守住自己的钱袋。但事实却不得不让我深感无能和沮丧,俗话说:“是祸躲不过”,真要是让人盯上了,网上的第三只手和短信息台的无线电波比风还狡猾,决不会留下点蛛丝马迹。怎么办?决不能去吃这个哑巴亏,只好拿着人格去申辩,这是怎么回事,我真的不知道!我暗下决心,碰着这样肮脏的黑手,如果我不是你的客户了,也就不是那只任你宰杀的羊,我不是羊,我怕谁?我决定弃暗投明,去试着找另一家的通讯公司。6月30日,营业部的小姐没有告诉我这样冤枉的顾客如何去维权,我说,“至于你们公司怎么样,无所谓!”心已至死,请便吧!给我销号!就这样,陪伴我六年之久的第一个手机号码,经营了六年的联系通道,在依依不舍中成永诀!
  但事情却还没有结束,戏剧性地让我与他们的恩怨延续,先生给我办了一张与他的号码尾号相似的手机号,但是从左边数
  起第三位却标明与他的不在同一个公司的旗下,还是我原来有怨气的通讯公司!算了,买了,就暂且用一下,把里边的存钱花光,再走为上计。果然不是让我失望,第一个月除了包月费又多了10元信息费,故技重演!这一回我是怒不可竭,把从前的旧账一并再算!两个手机号码同时要求退回收取的短信息费,决不妥协,决不“无所谓”!我在毒辣辣的阳光下又大汗淋漓地跑了一趟营业厅,办理有关手续。碰到一位家住下吕浦的先生正在填写顾客投诉的表格,上面写:“……要求贵公司强化责任意识,为客户严把收费关!”说得真好!那位先生说,还好,中国不只一家通讯公司,还有竞争!我心里暗暗庆幸我们已走入竞争时代,要不真的是一只逃不出狼爪的羊。
  最近接了很多来自短信息台的电话,告诉我被黑了的钱正一一从邮局汇出。这还算一股清凉的风,吹得人爽!不过我还在期待我们真正进入手机免疫时代没有这么多的烦恼!用心服务,才会永久的成功!
  最初的母爱
  走在街道上,来来往往,开始注意怀抱婴儿的少妇,或肚子隆起走路有些摇晃的孕妇时,生命已经在我的腹中悄然孕育了。
  今年我对别人说的很多的一句话是:“哇!现在生娃的人真多呀!”许多人听着并不以为然,不过也礼貌地应和着。当然也有人深有同感,那就是同样隆起肚皮的孕妇。物以类聚,人以群聚,小宝宝在肚子里健康快乐地成长,妈妈的心情和感情也在日渐一日地悄然发生着变化,眼睛渐渐地变亮,专门往着有孩子的地方钻。以往并不觉得孩子特别,现在不管是男孩女孩,穿着打扮不分贫富贵贱,只要是孩子,叭在妈妈背上打盹的也好,抱在手里哇哇哭的也好,抓着大人衣角裤腿摇曳的也好,还有那艰辛的打工族的睡在背篓里做着香甜美梦的孩子也好,这一切的一切,总归只要是孩子,所有的一切都成了做为
  准妈妈眼中最为美丽可爱的精灵。
  世界也变了,视野渐渐地宽广起来。在工作之余,假日之中,小俩口儿牵起手来踏青郊游多了。一路上,不管在哪儿,天空永远湛蓝澄澈,流水永远宁静温柔,空气永远清新舒畅,而邻里乡人永远那么和善友爱。车厢里流淌着爱的温暖,熟悉的陌生的人们亲善地呵护着小宝宝和小宝宝的母亲,人们那么热情,真诚宛若清泉的叮咚响。啊,小宝宝,坐在那暖哄哄的让出来的椅子上,那让坐的人挤在密不透风的过道里身体随着车的行动前仰后俯,感恩之情能不在胸膛里澎湃起伏吗?小宝宝,那么美丽的世界,蓝天、碧水、白云、城市、公交车、医生、护士,所有有爱心的人们,一张张灿烂的笑脸,一个个温情的故事,都要成为妈妈口中胎教的最为美妙的内容。我的小宝宝呀,你必是那充满感恩之心的懂事的小孩,因为你感受了一个美丽的世界,你在这个美丽的世界里沐浴着阳光成长,心灵必定是晶莹剔透的。
  自己也变了!再也不是一个可以随随便便胡闹的孩子,成熟随着肚子的渐凸而愈为浓烈。母亲的角色越来越清晰明朗。由胎教及幼教到整个成长过程中的言传身教,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把孩子教育成一个具有高尚情操的人这种愿望在心底里像棵大树一样蓬勃而发。正视自己,不禁而问,我没有克服懒散、怯懦、软弱、随意、悲观,又怎么让孩子懂得勤劳、勇敢、坚强、耐心与乐观呢?我的小宝宝呀,妈妈期望着你能在耳熏目染中自然而然地懂得人生的奋斗与乐趣,自然而然养成人类美好的品性。为了我能具有抚养教育你的资格,妈妈无时无刻不在努力与自己长期养成的不良习惯做斗争,以便做好为人之母的榜样。
  一切都在悄然而神奇地发生着变化,愿把最美丽的一切都献给你,我的小宝宝!相信妈妈的这份最初的母爱会带给肚中的你欢欣喜悦!也永远会伴随着你健康快乐的人生每一天!
  追忆小河
  杨菊英
  看着枯瘦而又肮脏的小河,我在心痛之余,又追忆起小河的过去来。
  小河犹如一条青色的玉带绕过绿树成荫的村庄,清悠悠地向东流去。记得小时候,最有趣的是到小河边砍鱼。在我们家乡有这样的习俗:每到开春时节,打响第一声春雷的时候,大人们便教自己家的小孩,拿起菜刀,在砧板上“笃笃笃”连敲三下。说是这样的话,便可连连得手,砍到很多很多的鱼。这风俗,一直沿袭到今天。
  记得,那时家乡的河水很清,根本没什么污染,鱼儿也特别多。每逢
  五、六月间,发大水,那上游的鱼儿随着水流汇集到下游,那河水里的鱼儿多得像满天的繁星,一刀随意砍下去,便有两、三条鱼儿被砍中,露出鱼白肚漂浮在河面上,用小鱼篓一网,便可网住了。因此,每逢五、六间,到河边去砍鱼便成了家乡人的自觉行动。河边砍鱼的盛况也就成了家乡一道特有的风景线。那场面,令人兴奋不己,欢笑声此起彼伏,袅袅地飘荡在家乡河边的上空。这虽已是儿时的事了,但至今回想起来,还是叫人留恋不己,长忆心中。
  如今,那砍鱼的盛况已不复出现了。混浊的河面上漂浮着农家杀虫剩下的农药空瓶子以及其他的脏污之物。加上人们到处在河里电鱼、炸鱼,所以鱼儿愈来愈少了。近年来,鱼儿已濒临绝种的边缘。那儿时又宽又清的小河,如今已面目全非,令人目不忍睹。那“河”的称呼已名不符实了,所谓的“河”只不过是一种肮脏的小沟罢了。
  看着枯瘦而又肮脏的小河,我不禁想起电视上的一条广告话:如果我们不爱惜水,那么地球上的最后一滴水,便是人类的眼泪。
  家乡的小河呀,什么时候你才能“返老还童”呢?!
  红雨伞
  去年深秋的一个傍晚,细雨蒙蒙,失意的我独自走在林荫小道上,心情十分沮丧。雨丝打在脸上,带来阵阵寒意,我缩起肩膀,后悔自己没有带伞出门。正在这时,我的头顶出现一片红云。回头看是一位白发苍苍的老太太,那满是皱纹的脸上洋溢着慈爱的笑容。她的手里拿着一把红雨伞,为我遮住那不断袭来的冷雨。
  “孩子,你这样淋雨会生病的!”她说。我感激地望了她一眼,这关切的一句话在我心底激起一股热浪。
  “你住几号?明天我把伞给您送来!”我说。
  “不用,孩子,这把伞是在公共汽车上,一位年轻的小伙子送经我的,他说要把伞送给那些走在雨中需要它的人……”
  我有点惊愕,恍惚如在梦中。等我回过神来,老太太的身影已经隐在那灰色的楼道里。
  仰头看这把红雨伞,雨滴打在上面砰砰作响,我的坏心情顿时一扫而空。漫步在潇潇冷雨中,我感到一种说不出来的温暖。
  夜色渐浓雨渐浓,我漫不经心地踏雨而行,差一点碰到一个女孩的身上。那女孩大约有十七八岁年纪,头发湿湿地贴在脸上,透过朦胧的灯光我隐约看到女孩的眼睛里似乎泪光在闪烁。
  女孩与我擦肩而过,回头看她远去的背影是那么楚楚可怜。我快急把轮椅赶上她,把手里的伞递过去,说:“快回家吧!天已经很晚了,当心碰到坏人!”
  说完我转身就冲进雨雾里,我不想知道她是怎样的表情,更不想多说什么,只是隐隐觉得背后有一双眼睛在盯着我看。
  后来,这件事在我心里渐渐淡忘了,唯有老太太那善意的目光时时温暖着我的心灵。
  一天,我突然收到一个陌生女孩的来信:
  您好!您一定很奇怪我居然会写信给您。那天,您送伞给我,在惊讶之余我一直跟着您到家。
  您不会知道我是一个怎样的人。女人见了我会抛下鄙夷的目光,男人会不怀好意地跟我近乎,却从来没有人尊重过我、关心过我。拿着那把红雨伞我回家哭了很久。毕竟,我才17岁,正是如花的年纪,我也不想堕落。我的父亲是个赌鬼,从来不管我和母亲,两年前母亲又遭遇下岗,我和弟弟正读初中,家中无力供养两个学生,我只得辍学。像我这样连初中都没毕业的女孩子根本找不到工作,最后只得到一家酒店当服务员。后来,我认识了一位年长的阿姨,她引我走上了这条路,我一直瞒着母亲。那天,我看到母亲在瑟瑟的秋雨中捡废品,我告诉她我在一家公司当打字员,可事实上我却在做这种耻为人知的事。我的心里象针扎一般难受。那天,我独自走在雨中,希望无情
  的冷雨涮洗掉我浑身的污浊。就在这时我碰到了您,您用那种充满善意的感情眼光看着我并送我一把伞,我心里好感动。原来生活还可以有另外一种样子,并不纯粹是肮脏的金钱交易,人与人之间有关怀有爱……
  读了这封信,我的眼睛有点发潮。虽然女孩没表白什么,但我相信她一定会改变自己人生的道路,我感到由衰的喜悦。“把伞送给那些走在雨中需要它的人。”我身边又响起老太太那温和的话语,我想这句话还包含另外一种意思,就是把关怀和温暖送给那些需要帮助的人。
  现在,每逢落雨的日子,我都会带伞出门,准备把它送给那些需要它的人,并告诉他一个有关红雨伞的故事。
  奇怪的“电线杆”
  前年,母亲从广西来看望我们,我陪她去温州玩,顺去拜访一位文友。
  刚挤上公共汽车,就见售票员身后的座位上站起一个小伙子,他朝我们点点头:“请来这里坐。”
  满车的乘客表情呆滞。我没推辞便坐了上去。母亲靠窗,我靠过道。让座的小伙子双脚叉开,两手紧紧抓住扶手,表情奇怪地盯一眼售票员。漂亮的售票员则噘起嘴,气恼地瞪他一眼。
  车门“呼”的一声关上了。车子开动,我开始漫不经意的打量他,总觉得他不正常,有点碍眼:短发、长脸、瘦高个,像电线杆;脸煞白,手指发黄,穿姜黄色的旧风衣,活象刚出狱的大烟鬼。不知怎的,尽管他给我们让了座,但我总看他不顺眼。
  母亲善良,招呼他:“小兄弟,打紧些一块儿坐。”他连忙摇头:“不不不,大姐会挤的。”我听着很不顺耳,心想,谁是你的大姐?但又没敢说出口。
  停车。下人,上人。“电线杆”两脚生了根似的不动,仅侧
  一侧身子,任别人挤来挤去,我感到有些奇怪,他可以为别人让座,宁肯自己站着,为什么在别人下车时就不肯主动让让路呢?
  又过了两站,“电线杆”的客头、鼻子浸出了汗珠。母亲见此掏出手帕递给他:“来,擦擦汗,挤一挤坐得下。”
  他呲牙咧嘴一笑,比哭还难看:“嘿嘿,没事儿,长年累月坐够了,站着正好活动筋骨。”
  车继续向前行驶。
  “嘎吱”——急刹车!满车人前仰后合。“电线杆”踩了我一脚,他的肘部碰着了我的胸部。
  我一惊,全身绷紧了。干啥?
  “电线杆”口口声声向我道歉,大姐长,大姐短,说得我心中烦。这时售票员在报站:“下一站是市医院……”售票员说着,伸手从行李架上抽出一根金属拐杖,直递给“电线杆”。小伙子接过拐杖笑了,他松开手,将拐杖放在右腋下拄着,一瘸一拐朝门挪过去,上身一耸,几乎是从车门栽下去的。
  母亲见状吃惊地说:“唉呀呀,没看出他的脚不方便,让他站了那么久。”
  我的心像被拐杖猛戳了一下,身子“腾”的从座位上弹起来扑向车窗。那个曾令我生厌看着不顺眼的小伙子——不,应该是可敬可爱的长兄,他正拄着拐杖迈进市医院的大门。我顿时感到懊悔。唉,那根拐杖为什么要躲藏在行李架上呢?
  车又启动了,我还没到目的地,还得往前走。
  延安的歌
  刘玉西
  我读米切尔,读郝思嘉。我震慑于作者对生她养她的红土地的迷恋与顶礼膜拜。我曾不解过、疑惑过,也深深地思考过。多少个暮烟四合的黄昏,我就这样坐在临风的窗前,任眼光远远近近地飘向山脊、楼群与印着黄渍的河床,想着郝思嘉,想着我,想着她的红土地和我的黄土地,任凭感情的涓涓细流交织着,洄游着,碰撞着,终于引发了我心灵深处亲情的爆发与泛滥。终于,对于这种感情,她的和我的,我深深的震撼了。
  我从来没有如此清晰地感觉到过我是如此地深爱着脚下地这片土地。
  噢!我的延安。尽管她在中国的版图上是那么的渺小,尽管她的子民只不过区区180多万,尽管她仍在通往小康的漫漫途中步履艰难……但是,漫漫时光洪流中,她也曾是中流砥柱;历史书的字里行间,她也曾战功赫赫;甚至在共和国的基石上,还遗留着她斑驳的血迹,五星红旗的鲜艳血色里,还有她不屈的精神与灵魂在迎风猎猎招展……
  噢!延安,我的骄傲,我的挚爱。
  西伯利亚的长风,不辞辛劳地从遥远地北方和西北方把黄土携带在这里,日复一日地形成这块广阔地黄土地。三万年前,当第一对黄龙人开始着手修建它们的原始家园,你于是就开始了艰难与苦痛的繁衍。你是多么的坚强与勇敢。从茹毛饮血、刀耕火种的远古到今天,你看到过多少苦难与贫瘠,经历过多少沧海桑田与风云变幻,目睹过多少横尸沙场和硝烟迷漫。你一
  定挣扎过、悲痛过,但晶莹的泪水终被黄沙掩埋,荒烟蔓草之间,你一如既往地步履铿然。你是多么地从容与明智啊!白翟部族的连天篝火,赵国的丝竹之音,秦朝上郡的富裕繁华,甚至连匈奴首领赫连勃勃地以他作为建立大夏国版图的主要部分的贿赂,都不能阻挡你前进的脚步。你终于义无返顾地从原始部落走向现代文明。
  噢!延安,我的骄傲,我的挚爱。
  深奥易懂的陕北说书,还有乡土生活气息浓郁、风格古朴浑厚稚拙的民间剪纸、农民画、刺绣、毛绣、布堆花、面花、壁挂、石雕、纸扎工艺、秸杆和柳编工艺等数不胜数的民间工艺美术,都流溢着黄土地文化的风情万种。我深深震撼于你的多才多艺。
  噢!延安,我的骄傲,我的热爱。
  于风风雨雨中走来,于烈火与苦痛中一次次地涅槃,我分明地感觉到了你的雄浑、你的豪迈、你的英勇、你的热血澎湃……堑山为障、夯土为墙的秦长城,至今还耸立着它的铮铮铁骨。嘉岭宝塔,清凉琉璃塔如今仍然在细数晨昏而巍然不倒。唐代大浑钟的声音悠悠远远,黄帝陵祭祖的香烟在眼前缭绕。忆往昔峥嵘岁月稠,1935年10月,举世闻名的万里长征驻足于你温暖的怀抱,于是,你开始了你生命中的另一辉煌篇章。窑洞虽小,却盛满四万万同胞的希望,一盏豆油灯却指引着中国革命前进的方向……站在咆哮奔腾的黄河岸边,面对壶口瀑布的飞流直下,听那呼啸雷鸣、震撼峡谷的涛声,我深深地知道,这就是我们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和排山倒海的豪迈气概的自然写照。
  噢!延安,我的骄傲,我的挚爱。
  前进的道路虽然困难重重、荆棘密布,但你的坚强,你的勇气将使你不屑于退缩与失败。希望属于你,胜利属于你,富强属于你。抛开顾忌,潇洒的前进吧!我将永远跟随在你的身后,为你唱一路颂歌。
  秋游鲤鱼溪
  王学钊
  今年初秋应朋友之邀去福建省宁德市周宁县鲤鱼溪游览。福安离我们温州很近,周宁县是海拔888米-1450米丘陵地形的山区。
  我们先乘汽车到福安市,再转小客车到周宁,鲤鱼溪在浦源,这个浦源村是一个人文历史很悠久的山村,有一座很古老的郑氏宗祠,相传建于宋代。我们进去一看虽经过历代修建,却已很破旧,但古代的建筑风格依然存在。直立的匾额写着“郑氏宗祠”四个楷书大字,一对楹联,左联是“德门望重宗亲旧”下联我记不清只记着下面三个字“世泽新”了。门前左面有一株古杉,树龄已有一千多年,树身中空,前年被一位老太婆烧香引起火灾把树烧死了,真是可惜。树顶上的枯树枝像铁臂一样伸向天空,树干上还
  钉有周宁县文物保护的铜牌。这株古杉即是这个村的历史见证,也是证实这座祠堂是有一千多年历史的建筑物。
  据守祠老人说郑氏是春秋战国时郑桓公的后裔,老人拿出一本小册子,名《郑氏历史雄风志》下印着一行“风景名胜奇观旅游诗选”是郑步校在2005年编著的。这本书内容虽写得不大清楚又无次序,但使我们简略地得知这里的历史事实和这座祠堂和郑氏宗族的文化概况。浦源的郑氏祖先名郑南,字仲明。宋徽宗崇宁三年(1104)来泉州府做福建两浙提刑的官,享年九十七岁,葬在宁德七都八口。山中这位郑南还是宋徽宋的附马。这位驸马和赵公主在宁德流传下一首诗:
  宁德闻名白鹤山,猿啼鸟语水潺潺。
  国中多少荣华地,谁想渊缘到此间。
  郑氏祖先在浦源溪中放养鲤鱼,订下族规,全族不吃鲤鱼。我们见到这条溪是石溪,溪很浅又不阔,溪底是岩,溪边是大卵石。溪水很清,水在流着,溪中各色鲤鱼很多,鲤鱼看见人来都不慌张,悠游自在地在游来游去,两岸人家村舍古老朴素,板桥流水,杨柳绿条飘垂,芙蓉秋来花开,风景真把我看迷了。
  鲤鱼溪的溪源头是在村后面的群山中,溪上面还存有一座木建的古老的廊桥。廊桥旁有一座古老的神庙,庙前也种着一株百年古树,风景引人入胜。溪左向有一池,池深水碧,池上有亭。这池是古老的,亭是重新修建,但总算修建得还协调,池北向有一个块石建的石土墩,墩上植有二株古柏,柏身三人合抱,二树中隔二米,中有一石冢,上立一石碑(大约80公分×1米高)篆刻“鱼塚”二字。柏树高大,干伟枝壮,树枝交叉相抱,如二人相抱着跳舞。鱼塚碑后有石盖,我把石盖拿起来看,中央是满满的泥土,老人说郑氏族人八百年前订下族规,全村不吃鱼,鱼老死后葬在此墓中。
  周围青山环抱着村庄,碧水绕村而流,郑氏祖先在这里种树绿化家园,养鱼保护溪水,人和鱼和谐共处,郑氏这本小册子中抄录下郑氏宗谱中的一首诗:
  朝奉大夫郑尚公,怀公仲七兴浦源。
  忠信贤良讲道德,神仙鲤鱼放溪中。
  鱼跃龙门五彩色,至今传留八百春。
  郑祠宗风存古迹,名胜文化笔光辉。
  养鱼使自己屋前流过的溪水更美丽,人居住在美丽的环境中能使人精神振奋,心情舒畅,益寿延年。千百年来我国农村中流传下耕读文化的传统。鲤鱼跳龙门是一个美丽吉祥的传说,鲤鱼游到黄河上游的龙门是很不容易的事。黄河从高原上峡谷中的龙门奔腾下泻,鲤鱼迎着奔腾澎湃的逆流勇猛直上,至龙门更是难能跳跃过关了,若跳过了这座险峻的龙门,才能会变化成龙呢!所以民间称考第一名为“跳龙门”。
  旧日社会农村里父母辛勤劳动,省下钱给子女读书,希望子女读书长进,考上状元。郑氏祖先希望下代子孙读书上进考上状元,门前溪中养起鲤鱼来,使子孙们知道读书求学为了改变自己的命运,如鲤鱼一样有朝一日跳跃过龙门变成龙。这是祖上的期望,能使这期望一代传一代,只有把溪中养起鲤鱼,订下族规永世不变地保护鲤鱼,使子孙们永远知道这个鲤鱼跳龙门的故事来。
  现在时代变了,古时的科举制度早已废除,千行百业行行出状元,但读书求学得知识是永远不变的事实。青年人在读书中学到知识利用知识发挥自己的智慧,用智慧来创业,大家为国家富强而创业,为中华民族振兴而创业,为科学现代化而创业,这一切也就像鲤鱼跳龙门一样。古人格言说:“学习如逆水行舟,不进即退”,求知、创业或攻破尖端都如像鲤鱼跳龙门一样要知难而上,只有坚持信心,鼓足勇气,吃苦耐劳,敢于攀登高峰的人才能到达光辉的顶点。
  我一边在看景,一边在想,日色将暮,登上汽车,低头再观看溪中的鲤依然自由自在地在游,远眺鱼塚上二株依恋合抱的古柏,如象征着人和大自然的和谐共存,万古常青。只有保护环境,保护大自然,人类才会得到永久的好处。
  朱建波
  感受婺源
  一次偶然的机会,有幸与市民间文艺家协会部分会员一起前往江西婺源采风。背着行囊踏上婺源这片美丽的净土,仿佛时光倒流般回到了远古的村落。婺源,这个赣北的乡村,被很多人誉为“中国最美丽的农村”。古村宅、古祠堂、古樟、古桥、古塔、古洞,无不向我们诉说着昔日的辉煌和岁月的沧桑。婺源的古建筑保存得比较完好,至今还有很多人难以割舍过去的建筑风格,甚至连新建的住宅也独具古仆风格。汽车缓缓进入江西婺源县城时,一路上从我们眼前飘过的,掩映在青山绿水之间的一片片黑瓦白墙,就是独具婺源风格的一个个古村宅。
  进入婺源的古宅,进门是一个天井,过了天井就是厅堂,摆着一张八仙桌,桌子后面大都摆放着瓶和镜,位置大致为东瓶西镜,古宅的主人往往都坐在家里接待远方的来客。大户人家有多厅、多房,这样就有几个天井了。古屋结构都用上好的树木建成,雕梁画栋,雕工精致,窗户也雕刻成花格。厅堂的柱子上一般都用原木上对联,内容是教育后辈明理思进。如有一幅对联让我们看来仍回味无穷,写的是“惜食惜衣非为惜财原惜福,求名求利终须求己莫求人”。
  在思溪村,有个“聊斋志异影视城”,我们走迷宫似的来到了一个中年男人的家里。他指着中堂几张破桌子几把烂椅子说,“这是拍聊斋电影的时候用的道具”。而摆设在中堂的这八张椅子竟然引起我的兴趣,其中的六张椅子靠背上的雕塑仍保持完好。另外两张椅子上方的八仙雕塑却被磨掉了。据这里的主人透露,被磨掉的两椅子上所雕的分别是八仙传说中的“曹国舅”和“何仙姑”。早在“文革”期间,这两张椅子是“太师椅”,被摆放在中堂,而另外六张在“文革”期间被隐藏起来,所以至今保持完整。
  婺源就如婺源的茶一样,需要慢慢地品,慢慢地悟,要真正认识她、感受她自然的魅力。导游说,婺源被誉为“中国最美丽的农村”是有依可据的。“吃、喝、漂、睹、抱、唱、吸”,去过婺源的人,若是吃上婺源的红鱼,喝婺源的绿茶,漂婺源的漂流,目睹婺源美丽的山水风光,抱一抱婺源的千年古樟树,引吭高歌婺源人所唱的民歌,呼吸一下婺源当地一直以来没有受工业污染的清新空气,那才叫真正意义上感受了婺源。如果接近她,还会发现婺源像一位清纯的少女,披着翠绿的纱巾,散发着沉淀长久的古香,向你款款走来,你就会爱上她。可惜,在短短的三天行程中,我还没完全达到婺源“吃、喝、漂、睹、抱、唱、吸”的境界。如果再给我时间,我一定会去慢慢品味,去真正感受婺源。
  槛外长江空自流
  陈春梅
  秋高气爽,云淡风轻。出差江西,路经南昌,总算有机会登上久负盛名的滕王阁。阁以文传,文以阁名。第一次认识滕王阁,是在大学的课堂里听老师讲解王勃的《滕王阁序》。出差前夕,我又拜读了这名篇。慕名而来,登临胜地,感受颇深。
  滕王阁坐落在南昌城区西面的沿江大道中段,叠山路口,赣江与抚河故道汇合处,面城临江。由东街近瞻,是一座运用新材料、新技术建造的大型宋式古建筑,巍巍滕王阁的主体层台耸翠,上出重霄,南北双亭像两翼伸展着,整体犹如一座倚天而立的“山”字。我从广场向滕王阁走去,在高台下抬头仰望,便可品味其雕梁画栋、飞阁流丹的江南名楼。这时,我便迫不及待地大踏步拾级而上,直至一层高台。高台下部有水流穿越台阶覆盖的拱洞,楼阁云影,倒映池中,盎然成趣。由此上至二层高台,然后登阁,顿觉超然出尘之感。真是到了宏辱皆忘,心旷神怡的境地。
  我禁不住一口气跑到了最高层
  的回廊外。隔江遥望西山,只见层叠的峰峦耸起一片苍翠,上达天空高处。观瞻凌空高架的阁道,彩饰的丹漆鲜艳欲流,从阁道再往下看,楼阁就像浮起江水上面的在空中,根本就看不到地面。遥望那湛蓝的天空飘落下去的云朵儿,跟随岸边的野鸭相并飞翔;再看明净而碧蓝的秋水,与长天照映,浑然一色。实如《滕王阁序》中的名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滕王阁最耐人寻味的是因为它有着独特、浓厚的文化韵味。主楼有三层平座回廊,四层檐口,环阁观之,檐口下匾额分四层设置,东西立面最高层悬“滕王阁”巨匾;三层按方位悬设“东引瓯越”、“南溟迥深”、“西控蛮荆”、“北辰高远”四匾;二层设“江山入座”、“栋宿浦云”、“水天空霁”、“朝来爽气”四匾;一层南北低廊门上设“襟江”、“带湖”二匾,西部门廊上有“下临无地”,东面抱厦上设“瑰伟绝特”。唐宋八大家之首韩愈曾称赞道:“愈少时,则闻江南多临观之美,而滕王阁独为第一,有瑰伟绝特之称。”瑰伟绝特,即瑰丽、雄伟、绝妙、奇特。整座主楼,碧瓦丹柱金匾,交相辉映,光彩夺目。我不禁伫立遐思,当年阁中的帝子如今在哪里呢?
  滕王阁于公元653年由李元婴所建。李元婴是唐高祖李渊的第二十二个儿子,是唐太宗李世民的弟弟。贞观十三年六月封为“滕王”,实封千户。一千多年以来,对李元婴的评价褒贬不一。据《旧唐书》、《新唐书》记载,滕王李元婴品行不端,更无政绩可言。而明人陈文烛在《重修滕王阁记》中说:“滕王阁者,唐高祖子元婴建也。永徽中,都督洪州。工书画,妙音律,喜蝴蝶,选芳渚游,乘青雀舸,极亭榭歌舞之盛,以王而名阁,系封于地也。”说滕王颇有才情,是一位艺术家。在那种特殊的环境,李元婴能明哲保身,不参与争宠争利,争夺皇位,或许是一种明智的表现。或者说李元婴是因为政治上失意而沉湎于酒色逸乐,乃至于给人假象以避祸患,也有可能。王勃的诗句是这样说的:“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阁中帝子今
  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寓有无限的感慨,令人寻思颇多。
  阁内陈设,人文苍翠,丰富多彩,更能显示出有着文化名楼美誉的底蕴。历史上的滕王阁是登临抒怀、接诏拜官的处所,属“官建”、“官管”、“官用”的歌舞宴集之地。重建后的滕王阁便是一座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浑然一体的文化艺术殿堂,即有历史文化的渊源,又充满着古城情趣和乡土气息,充分体现出高度的现代文明。
  每层楼内的陈设我都要细细品味,甚至流连忘返。一楼西厅是阁中最大的厅堂,厅内两梁枋正中挂着“西江第一楼”金匾,红柱上悬挂“登阁感兴亡,滚滚江河从不废;凭栏怀忧乐,悠悠天地总关情”等等许多楹联,厅台上陈列铜制滕王阁模型。模型按1∶25的比例制作,基座采用白矾石打凿。这阁中之阁,工艺精湛,堪称一宝。第二层以体现“人杰”为主题。正厅的墙壁上是大型壁画《人杰图》,画高两三米,长二十多米。整个画面气势恢宏,生动地描绘了自先秦至明末各领风骚的江西历代名人。画面人物造型逼真,栩栩如生,格调雅逸,线条组织富有韵味,色彩鲜明。画中众多人物既能统一在同一画面中,又能体现各自不同的时代、地位、性格、素质等。这些“俊彩星驰”的群像宛如一条金鳞闪烁的巨龙,既展现出江西的人文风采,又显示了伟大华夏的雄风。第三层体现的是当年重阳盛会的场景。有壁画《临川图》、悬挂“高朋满座”金匾。还有青铜浮雕《唐伎乐图》,画面着力塑造了三位唐代舞伎,表演《霓裳羽衣舞》,表现出唐代国富民强、盛世升平的景象。第四层主要是体现“地灵”的主题。正厅墙壁上是大型壁画《地灵图》,展现了江西名山大川自然景观的精华,自右向左依次为大庾岭梅关、圭峰、三青山、龙虎山、井冈山、庐山、鄱阳湖、石钟山等。画面结构严谨,莽莽苍苍,将钟灵毓秀的山川表现得淋漓酣畅之极。第五层是一个回廊四绕的纵览山川之胜、披襟抒怀、以文会友的最佳处。东大厅左墙上有《吹箫引凤图》,右边是《西山待渡图》;中厅正中屏壁上镶嵌用黄板制作的王勃的《滕王阁
  序》碑,苏东坡手书,由匠心独具的工匠们手工镌刻而成;西厅为“雅集”之厅,东壁悬挂大型磨漆画《百蝶百花图》。成盛世建阁,瑰伟空前,选蝶花为题作画,以示国运昌隆、文艺繁荣的景象,也是根据滕王李元婴爱蝶、绘蝶之雅事而选取这个题材的。据传滕王擅丹青,喜画蛱蝶,自成一家,画界称为“滕派蝶画”。第六层是最高游览层。西厅为“仿古展演厅”,是一座小型戏台,戏台上陈列着极为珍贵的古乐器复制件,深寓歌舞兴阁之意。大厅南北东三面墙上,嵌着大型唐三彩壁画《大唐舞乐》。大厅中央设汉白玉围栏通井,向下可俯视第五层,其上方正对一圆拱形藻井。彩绘贴金的藻井中高悬母子宫灯。这灯由六盏小灯与一盏大灯组成。那笼罩宫灯的穹窿,由288朵斗拱螺旋式勾斗而成。这些精巧的斗拱,共分十二层,每层二十四朵,它象征着一年十二个月、二十四个节气。斗拱层层收缩,直到顶部。仰而视之,给人以宇宙无穷、运动不息之感。“九重天”的金匾,高悬在底层斗拱上。这是滕王阁的极顶,也是内装修的精华所在。真是“不登九重天,枉作滕阁游”。
  滕王阁始建于空前繁荣的唐王朝,距今已有一千四百多年。创而重修,修而又毁,毁而复建。如今我们看到的是1989年的第29次重建。冬去春来,所有的树木又多了一圈年轮,生生不息,安之如素,固守着生命本来的状态。年复一年,滕王阁屡毁屡建,并且建得越来越稳固,越来越瑰伟绝特。唯有人来人往,熙熙攘攘,穿梭其间的万物一如白驹过隙。李元婴当在九泉之下,王勃亦即英年早逝。只有滕王阁是真正的主人,它永远岿然不动屹立在蓝天白云之间,脍炙人口的《滕王阁序》才是千古流传的瑰丽乐章。我依依离开时,回首滕王阁,进进出出的游客络绎不绝,神态各异,我想我们都只不过是匆匆过客,遇事不妨想开点,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今晨捧袂,喜托龙门”也罢,“时运不齐,命途多舛”也罢,都要坦然自若。曾经的岁月云淡风轻了,未来的日子却又山高水长,让我们从容地走好眼前的路吧。
  谢谢
  梧翌
  一声谢谢,带着轻柔的声音,带着临别的眼神,带着春日和煦的阳光,仿佛那一阵吹佛着河畔青柳的微风,轻轻地飘过耳畔;
  ——你知道吗?当你这一声谢谢响过之时,那如穿破夜空的爆竹般的突兀的一声谢谢,在那一个瞬间,令我大吃一惊,让我的心跳突然间剧烈,仿佛,那用来计算心率的时间突然间变短了,仿佛,不知道为什么强大的力量将一分钟压缩成为一秒钟。
  ——啊!我的一声谢谢,我已经用过千万次的词语,怎么一到你身上就产生这样强大的力量?它不是心脏加速器。而且,既便它就是那一种加速器,也不会只让你的心跳加速呀。
  ——我不明白。当他人在别
  样的时候说出这样一个词语时,即使是同样的语调响过耳边,即使是同样的眼神洗礼头顶,即使是同样的声音沁入心脾,我就会当那是夏日久旱之后的一阵甘霖,是寒冬乌云蔽日的日子里偶然跳出的一片阳光,是风筝起飞前的一阵适时的风!
  ——你只要用着同样的眼光来看待我的这一声,你只要用同样的心情来接受我的这一声,你只要用同样的意念来理解我的这一声:那不就会让你心气和平了?
  ——同样的眼光,同样的心情,同样的意念,说出来真的是容易,想想也就如同山泉从石壁间流淌出来一样简单,可是,可是真的要同样,就会知道那从石壁间汩汩流淌的清泉不知已经历过多少次的集合与过滤,已不知经历过多少世多少劫的历炼。
  ——也许清泉在流出来之前曾经历过诸多的炼狱般的磨难,可是在它流出来呈现你面前之时,不一样可以成为让你解渴的水,那也是普通的水,并无任何特殊之处。当你的喉咙干涩之时,它清润了你的喉咙,或许让你的歌声变得圆润。
  ——可是,你要知道现在是什么季节。在有的季节,在有的日子,谢谢是很寻常的,寻常得就好像我们日日呼吸着的空气,好像我们每一个人都不会刻意去注意的马路。只是因为现在是春天。对于春天,这个词语是过敏的。
  ——你应该明白,春天,“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刚睡醒的时候怎么样?那还不是感觉非常迟钝的时光?揉揉惺忪的睡眼,顿时明白,这本来就是一个“春眠不觉晓”的日子。好像是总也睡不够的模样。
  而且,在春天,百花才刚刚开放;假如你徜徉于公园,假如你漫步于田间,你可以见到那翠绿的叶子中点缀着的片片绯红,你可以发现那五颜六色的蝴蝶翩飞在阳光下,你可以闻到蜜蜂舞蹈着的田野里紫云英的清香,你可以仰头听到鹧鸪在晴空中演唱着它们的爱情。
  ——正因为这是百花开放的季节,百花仙子只在人间作一稍稍的停留,而后她又将带走她已经展览在我眼前的五彩霞衣,
  她离去的脚步是何等匆匆,而她来访的足音是何等姗姗呀。所以我对谢、谢感到敏感。
  ——啊呀!你错了。那样你应该敏感的秋天,当你面对着“碧云天,黄叶地”,你才会感觉到生的萧瑟与凄凉。而春天,百花齐艳的时候,你应该感到生的无尽的意趣,你会发现梦想在踏青的旅途中恣意地延伸,你会发现生活在绿色的视线中充满着清鲜的空气,你会发现自己的盎然的季节中从容如意。
  ——可是,我在那一刻想到了缤纷的落英,我想到褪去的残红,想到一片花飞减去春意。这,这怎不令我胆战心惊啊。
  ——不!不。你所想的只会发生在“玉露凋伤枫树林”之后的深秋。这季节的特色本并不是谢,新来的燕子让块块泥巴变成屋檐下的风景,啾啾的黄莺唱暖了河畔新芽初绽的柳树,蒙蒙的细雨润清了尘土飞扬的街道,在绿杨荫着池塘,还有鸳鸯鸟划着轻轻的水纹。
  ——林花谢了春红,一片花飞带去的是多少烂漫的风景,情绪随即也随着那花谢与花飞,弥漫了整个季节,随后笼罩着整年的就是淡淡的失落与迷惑。分明,春天谢落了鲜花,那是我脆弱的希望呀!不像秋天,秋天谢了的是我已经准备要放弃的东西:那些枯黄了的叶子,那些已经没有生气了的颓唐。
  ——同样的谢,春天的谢是走向成熟,秋天的谢则是因为一次收获的完成。
  ——可是,我刚刚在柳荫下听到莺啼燕语,乍一低头,却已经是满眼缤纷的落英东流的水,逝者如斯,所谓成熟寄于何处,却必须要迎候莫须有的收获了。
  ——但是你希望像那春蚕,吐尽最后一束丝并且羽化飞升吗?天下的筵席总有散的时候,世事的流星总是要坠落在夜空的尘埃,死水的池塘最终会干涸成尘土飞扬的沙漠。
  依旧是一声谢谢,忽然宛如一个季节前的风,掠过夜晚的街道。
  金祥斌
  有感于爱
  在这“千里共婵娟”的日子,读诗人席慕蓉的这组散文,我们感到百读不厌,感觉特别,不想故弄玄虚,只是浮想联翩。曾经多少次一家三口逛街穿巷,漫步公园,旅游观光,此为世上大同家庭之幸福,不像另类悲哀之家庭也。但孩子的成长,孩子的点点滴滴,总让父母魂牵梦绕……
  (一)
  十一年前的一天,一个小生命在母亲痛苦地挣扎下诞生了。
  由于难产,母亲只得剖腹;由于时间拖得太长,生下来的孩子健康测试只打三分。那种恐惧担扰的心情直到出院时看到孩子活泼的神态才转变。“孩子,我们对不起你,你将来一定会健康成长的……”
  整整一个月后,一个百年未遇的强台风登临温州,抗台的任务非常繁重,台风过后的第三天才去看你。“孩子,父亲对不起你,你心安吗?”
  (二)
  在你踉踉跄跄刚学会走路的一天中午,你睡着了。父母有事出去,一个小时后回来时,看到你的前院里,手里拿着衣架,脸上挂满泪水,额头摔个“大馒头”。那种心境,我们无法用语言表达。母亲埋怨父亲,半个月两人没说话。“孩子,我们对不起你,我们是爱你的……”
  一天,幼儿园里的顽童用手指抓破了你的脸,在你脸上留下好几道血印,像红墨水涂的一样,父亲很想举起手狠揍那孩子。想想他也是其他父母亲的孩子啊!那种心情,不是切肤之痛,是不可言状的心痛啊……
  (三)
  每当文学界的朋友说孩子有写作天赋时;每每在报刊杂志上看到孩子的诗歌作品时;每次孩子把周记本里的文章交给父亲打字时,那种心境,那种心情,何止欣慰……
  愿所有的父母和孩子,多多领悟“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时密密缝,惟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的意境,营造三位一体的良好教育方式,为祖国为社会培养美丽花朵,为构建和谐社会而积极努力吧!
  秋游楠溪
  □周建勇乙酉仲秋时节,与友人结伴共游楠溪山水之间。一路驱车笑谈欢歌,尽情至极,满面春风。路的两旁翠竹崇林,青山碧水映入眼簾,好一派永嘉山水之风光。
  那青山绿水,溪水间的渔舟,在慰蓝的天空下显得极为别致,富有“生命之灵气”。楠溪之江,溪水潺潺,渔舟片片,远处的白鹭翩翩舞动它那轻巧柔丽的身姿。楠溪江的两旁水草丛生迎风招展。
  秋游楠溪江别有一番滋味。那古朴优雅、造型别致的古村落,那映衬于满山遍野的枫林,在楠溪自然山水中塑创属自己的灵性。那碧水悠悠,渔歌缭绕。心弦不由悸动。在楠溪山水之间印衬而出独具特色造型古朴的古戏台、牌坊,它们就洒脱于永嘉的山水之间,它们曾经在演绎着永嘉劳动人民勤劳、善良的民风民俗和闲脱的性灵。
  秋到楠溪江,在山间竹林,山鸡鸣啼,草虫欢歌,小鸟盘旋于天空白云之中,来回穿梭。几位俏丽的小姑娘光着小脚丫,在碧清的溪水中自由的追逐戏耍。她们的身影早就给这里的一山一水,一花一草所熟悉。在错落有序的古村落里,一缕炊烟,一丝凉风,仿佛在诉说那久远时代,曾经在这片土地上生活过人们的故事。在偏静的校舍里已失去朗朗的读书声和孩子们的欢笑声了。校舍依旧,人声无迹。只有在校园一角独具参天的榕树,在追忆那很早之前的孩童们曾经留下的心声。
  往事已逝,人面全非。随着时代不断发展进步,在农家小院旮旯里的农耕工具,早已锈迹斑斑了。对发展时代的孩子们来说已失去了实用价值了,只能静然在已随岁月而去人们的记忆里。
  呵!楠溪,您的灵秀之气给现久居于闹市的人们开了一扇心灵透气的窗户。
  楠溪在秋的心悸中遐思。秋游楠溪,楠溪在人们的心悸中逗留。我爱楠溪之山水。我爱永嘉之山水。
  朱向明
  北京片断
  集聚于全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首都所在地——北京,一直是我向往的城市。有幸能够踏上北京的土地,让我好好地认识了北京一番。
  说到北京,自然不能忘了北京的立交桥,北京现有六环,到了2008年奥运会召开之前便能建成八环了,七环、八环都已在规划之中。北京的立交桥盘龙交错,令人眼花缭乱。在北京,似乎我们去任何景点,都是在立交桥中穿梭,搞得我们分不清东南西北。北京的立交桥不仅解决了路阻问题,也给北京添上了亮丽的一笔。
  北京的第二多恐怕便数公园了。“北海公园”,“天坛公园”,“景山公园”,“香山公园”,“朝阳公园”……真是多得数也数不清,而且每个公园各有特色。北海公园
  是我国历史最悠久的古典皇家园林。一个北海占了整个公园的一半。美丽无限的风景,真是“仙山琼阁”的缩影;“天坛花园”则是世界上最大的古代祭天建筑群。坛墙南方北圆,象征天圆地方。圜丘、祈谷两坛总称天坛;“景山公园”是古京城中的最高处,站在万春亭中远眺四处,“一览众山小”矣,整个京城都在足下。此时此刻,思如泉涌,感慨万千,其喜气洋洋者矣;香山公园可真是枫叶的世界,身临枫叶之中,深秋满山红叶层林尽染。还有“朝阳公园”等也毫不逊色。
  假如你爱好逛街,来到北京,那你可真要走走著名的王府井。王府井不像温州的五马街一样可以骑自行车,而是禁止,处处有人巡逻。王府井的宽度可以足够有两个五马街了,所以尽管人很多,却显得不那么拥挤。在王府井,你可以从一个百货商店里出来,从另一个商场进去。王府井两旁的建筑都有六七八层,甚至更高,而非五马街的建筑,只有两三层。王府井大街的中央是一些帐逢搭的小商店,累了可以进去找张椅子坐下小憩,满目欣赏流动的人流;渴了可以坐下来喝杯饮料,不过我可提醒你哦,那里的饮料贵得吓人,是外面一般商店的2倍;饿了将近黄昏6点,王府井商业街的对面便是小吃街,你不必担心天色晚了,因为北京晚上八点天还是很亮的。小吃街上浓浓的烧烤味吸引了一大群游人。不过那里没有椅子桌子,边买边吃的,很不雅。
  最后,不得不提到北京的地铁和电车,这两样交通工具在我们温州可是连个影儿也没有。所以在我们去北师大的时候,就特意过了回乘地铁的瘾。电车我倒是没乘过,不过与公共汽车没什么两样,只是头上多了一条天线罢。北京的公共汽车实在比不上我们温州的,那些公共汽车都是我们温州好几年前淘汰了的,而且票价极廉只用1元,难怪北京公交车如此拥挤不堪。北京市民真有好福气呀,能够享有这么好的社会福利。
  看来,首都就是首都,与我们小城市是无法比的。
  不虚此行呀。
  登长城
  朱慧
  记得毛主席说过一句话:“不到长城非好汉。”那么今天我也如愿当了回好汉。
  八达岭长城段位于北京的西北郊。我们乘着旅游车,一路上欢声笑语地来到了八达岭长城的脚下,导游为了不让我们还没到“好汉城”就已气端吁吁,建议我们先坐游览车到半腰,我们欣然地接受了。
  到了半腰,便可看见许多巨龙似的长城平躺在坡度不同的山上,长城上的风很大,一些游人的太阳伞纷纷被风吹到长城下,他们打趣地说:“也让太阳伞到长城一游吧!”
  踏在由数以万计劳动人民修建的古长城上,我的心是沉重的。我每走一步,就觉得
  自己像踏在那些已奄奄一息的劳动人民身上,我的眼前又浮现出“孟姜女哭长城”的情景,这是他们的双手造就了当今闻名于世的世界七大奇迹之一。我的心也是激情澎湃的,此时此刻我的耳边响起了《义勇军进行曲》: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长城是雄伟的,它引来了无数的中外游客,许多年轻的外国游客身边都配备了导游,他们边听边不住地赞叹“Houbeautiful!Chinaisgreat!”身为中国人的我走在他们的身旁,听得我心花怒放,把胸脯挺得高高。
  不知不觉,已到了一个关口,看着许多人登上关口上的烽火台,我羡慕不已,连忙去找入口,殊不知却陷入了迷宫之中。最后在一位游人的指点下,终于登上了关口的烽火台,我将我的小脑袋探出一个小窗口,下面的爸爸“喀嚓”一声,留下了美好的纪念。
  继续向前走,前面的长城坡度更陡了,我们走得也更困难了,一不小心就会摔下来。再经过几个关口,就到了“好汉坡”。登上了“好汉坡”,你就可以算是好汉了。从“好汉坡”上往下看,就可以看到祖国的大好河山:蔚蓝的天空,绿荫荫的树木,蜿蜒的长城像一条巨龙一样横卧在八达岭,组成了一幅壮美的图画。同时它也告诉我们:中国这条巨龙已不在沉睡,它已渐渐走向辉煌,慢慢地,就当离山顶还有几十米时,我再也走不动了,一屁股坐在地上,同样累得气喘吁吁的爸爸却伸出手:“来,登上山顶就是王者了,快!”我将信将疑地把手递给了爸爸,步履蹒跚地登上了山顶,真有王者归来的感觉,在八达岭长城的最顶端,我大声地喊到:‘北京,我来了。四年后的今天,我们相约北京。“
  时间匆匆,转眼时间已转过四大格,我们便下山与大部队集合了。
  雄伟的长城,再见了,后会有期。
  游故宫博物馆
  站在景山公园的万春亭上,可以一览北京全城,最引注目的是故宫博物馆。故宫是明清两代的皇宫,旧称紫禁城,为世界上现存最大、最完整的宫殿建筑群。
  故宫里共有宫殿9999间半,皇帝在下令修建故宫时,因以考虑到天上玉皇大帝有宫殿10000间,而皇帝自称天子——天上玉皇大帝的儿子,为了表示对玉皇大帝的尊敬,只修了9999间半,那半间便是文渊阁——皇帝的书房。
  我们经过天安门城楼,从午门进入,抬头向午门的最高处望去,却惊奇地发现有一个穿着龙袍的皇帝在向我们招手,我使劲揉了揉眼睛才确定自己没有看错。导游告诉我们:古装电视剧中皇帝要将犯人推出午门斩首,是在端午门宣布,但并不是就在端午门斩首,而是将犯人拉到菜市场斩首,因为皇帝怕犯了忌。
  故宫里人真多呀。在参观时,不像是在走路,而是后面的人在推着你走,我不禁想起了梁静茹那首歌里的一句话:“人潮拥挤我能感觉到你……”顺着人流,我们先后经过了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三个著名建筑,还游览了皇帝理朝政的地方,一睹龙椅风采,想那多少人为了一张龙椅而互相残杀,中国一代女皇武则天也如此,为了龙椅,杀了自己的亲生女儿。想来这龙椅真是罪魁祸首啊!
  绕过保和殿,来到了乾清宫。这里是皇帝的洞房,透过窗户,便可以看到刺有“喜”字的被子,太监的床(以防刺客)等,皇帝可真奢侈!不知太监寄人篱下的感觉好否,电灯泡的瓦度是高是低?乾清宫右边的门槛附近有一个类似今天衣柜的长方形大箱子,大箱子的前前后后都刻有一个“喜”字,经过的游人都纷纷在喜字上摸一下,沾点喜气,我当然也不甘示弱,希望在这年里学习更上一层楼,生活事事都如意!
  在乾清宫的后面有一个小平台,平台上中央放着一个大水缸,这是着火时用来灭火的。乾清宫与乾清门之间有一段路,是用黑色砖铺成的,导游说是这些黑色砖的下面还有好几层砖,这是皇帝为了防止刺客打地道进入皇宫的。当我们要继续前进时,导游出了一道题,问:“你们说为什么这么大的皇宫里一株树木也没有呢?答对者赏一个冰淇淋。”我们绞筋脑汁地想,天气这么热,我们的喉咙早就冒烟了。最后还是导游公布了答案:因为木是与土相克的,如果种了树,那么皇帝的江山就不稳固了。这当然是无稽之谈。
  穿过一条小道,就来到了御花园,御花园因我们的到来而打破了原先的宁静。我们这些游客纷纷昂首挺胸,潇洒地闲逛了一会儿,当了一回帝王,心中无比的自豪。
  最后,我们从神武门出去,望着这一片琼楼玉宇的建筑,我不禁暗暗地替我们的祖先而感到自豪。
  故官,北京因你而美丽;故宫,炎黄子孙因你骄傲。
  我看导游
  我们去北京玩时的导游姓高名峰,我们打趣称他为“那英的老公”,为了彼此间有亲切感,我们都喜欢叫他“小高”。
  小高的个子很高,也无愧于他的名字——一座高高的山峰嘛!这也有利于我们在人群中找到他。小高的头发齐肩(这在男性中独具一格哦!)并把头发染成了黄色。
  从机场去宾馆的路上,小高就吓唬我们:“北京的管理很严格,9点半以后就不允许有夜生活。”大家在温州习惯了夜生活,听到这句话,大家怎么也兴奋不起来。高导说:“北京就是这样……”
  随着汽车一路前行,高导就向我们介绍北京的每一块土地。当汽车经过西三环北路时,我们在右手侧见到了中央电视台塔,高导兴奋地说:“你们大家请我在中央电视台顶屋吃一顿自助餐

知识出处

瓯海

《瓯海》

本书收录了瓯海1991年至2005年文学作品,其中包括了诗歌、散文、人物、小说、寓言等。

阅读

相关地名

瓯海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