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瓯海区图书馆
温州瓯海区图书馆
机构用户
温州瓯海区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期刊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文评论坛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瓯海》
期刊
唯一号:
111520020220000068
颗粒名称:
文评论坛
分类号:
I227
页数:
8
页码:
116-123
摘要:
本文收录了瓯海地区文学作品,其中包括了雁荡是他、老树新花红满枝、好读好看蕴含深意。
关键词:
瓯海
文学评论
2005年
内容
雁荡是他
叶文玲
《论凤姐》是王朝闻先生赫赫大作之一,在条分缕析了《红楼梦》中最有性格光彩的人物凤姐以后,这位著名美术理论家在这部立论新颖而又精当的书里,写下了最为人铭记的一句话:凤姐是我。
此话与福楼拜的“包法利夫人就是我”异曲同工。似这样“某某是我”,可说是作家理论家的笔下对象已然纳于胸臆溶入骨髓魂附己体后的宣称。
能够作这样宣称的作家,当然有足够的自信,当然也无比自豪而强大。
我在这里借用这种宣称,以赠我的同乡朋友谢军,并非牵强附会,而是遵嘱为他的这本内容非凡的作品集《雁山鸿爪》作序遍想题名时,突发联想而又除此无它的借喻。
得见谢军,是中国作家协会在雁荡山建立创作之家之时。
没有得见其人之前,雁荡山风景旅游局有人曾说此次负责接待的,是一个叫谢军的副局长。当时我并没有太经意。这不光因为学生和同事中,叫什么“军”的太多;更何况,人到雁荡下车伊始,我们的眼睛就已经不够用了:有湖有荡清丽无比的雁荡山,已经张开了硕大无比的双翼,将我们一下子裹挟在怀,骀荡春风中,那泱泱蓝天下的绝妙风景,欲诱欲引地披着一袭朦胧的薄纱,将我们整个儿地俘获。
寰中绝胜雁荡山,是浙南山水最令人着迷的风景。中华大地的许多名胜,都有名人题迹,吟山咏水的佳词妙句,端的为风景添妆着彩。对雁荡山,清代诗人江弢叔就曾这样感叹:“欲写龙湫难着笔,不游雁荡是虚生。”听听,还有比这更直白崇拜向往的表露么?
我与美丽殊异的雁荡山结缘,始于母腹。
那也是并非夸张的事实——五十年前母亲卧室挂着一帧绝无仅有的泛黄照片,怀孕的母亲坐居正中,两旁或坐或站的几个孩子,是我的哥哥姐姐,母亲每每指着说“那时你就在我的肚里”时,总没忘加上一句:那是我游雁荡山灵峰点香拜了观音菩萨后怀的你……
和故乡所有的老人一样,母亲历来无限崇拜雁荡山。我是她的第四个孩子,早已儿女双全的她,没有必要无中生有。成年后的我,深有游山玩水之好,但是,纵有欢颜在山水,还将老眼看云霄。在遍游海内外的名山大川后,尽管论山有比雁荡山名声更大的黄山、张家界;论水更有浩森如画的黄龙、九寨沟,但我发现:对自幼就知晓且有着一份特殊感念的雁荡山,我一直情怀依旧非常眷恋。
于是,十八岁第一次游历后,雁荡山就成为镌在心底的风景;三十年后呕心沥血写作《无梦谷》时,雁荡山那奇幻的水瀑和绿雾迷蒙的竹林,就化为了“外婆家的香樟坞”。
创作之家的挂牌仪式稍纵即逝,漫游雁荡山的过程却像聆听一段名家名曲,那滋味好得令人长久回想,那余音又岂止是绕梁三日不绝?就在常常回想时,就在这袅袅不绝的美妙音韵中,一个瘦伶伶的浙南汉子,就在这曲难诗难画的山水清音中,笑吟吟地时隐时现……
这就是谢军,这就是我当初并不怎么经意而后却常常回想常常感念的谢军。
人结缘于某处凤景,除了风景本身的美丽,更在于一种特殊的灵气。认识了谢军,我越发觉得自已这一认识十分确凿;不是吗,惟有雁荡山,才孕育得出谢军这样的痴情人,惟有生于斯长于斯的谢军,才会如此着迷雁荡山并且看来永远都不会与她生分。
结识了才得知:生于雁荡山麓、长于雁荡山中的谢军,与我年岁相仿,说句根本不是恭维的话,看起来他起码要比我年轻十岁,这果然是由于他清瘦而矫健的体态,更在于从来都是乐呵呵的性格和快快活活的精神。了解了他的生平经历后,我马上明白:是雁荡那奇峰连绵的山使他如此得益,是雁荡那清可鉴人的水,将他净化了。
雁荡于谢军,谢军于雁荡,真是有幸也有缘。
杭大中文系毕业当然是科班出身,但若是让科班出身的来写一写雁荡山水,未必就有谢军笔下的那份神采,那份情韵。这是因为谢军看雁荡,不光是用一双看痴了的眼,更用那颗发了痴的心,于是,在谢军笔下,这被大自然天工巧扮出来的雁荡山,不管峥嵘绝顶还是藏云奇峰,都有可通心曲的幽径;这被历代文人墨客吟颂过无数诗词的雁荡水,不管是风吹山月近的溪流,还是雁鸣海云深的长瀑,都有一探便得的亲近。心存敬诚,坦荡荡天空地阔,穷理尽性,活泼泼鱼跃鸢飞,于是,有情山水便有了无限风光,这可圣可贤的风景,都是即地即天的性灵,于是,在谢军忘乎所以的叙述中,在不知不觉间,连谢军自己也化作了这雁荡山水的一部分。
谢军有另一支笔,那就是他的照相机。
在这部以十分山色且非常专业拍摄的《雁荡山掠影》中,我们尽情得览了谢军手下的雁荡风光,众所周知,山水风光是静物,但在不同的摄影师手下,却能变化出常人难见的角度,即令是腐朽也会化为无限神奇。正如鲁班门前莫耍斧一样,在我这个拿着傻瓜机拍照片也常会出错的笨人眼里,在看了谢军的这些雁荡凤光照片时,除了一味的叹异,除了惊诧着“怎会有这等风月”的感慨之外,剩下的,就是无言的赞叹和欣赏。
我知道谢军还曾有过第三支、第四支笔,是他所擅长的书画和器乐。多才多艺的谢军,擅器乐、会作曲,六十年代在杭州各大剧院演奏小提琴时,还曾多次得奖;他的丹青在一些收藏者眼里,也端的是名家书画。有第三支、第四支笔的谢军去从事音乐书画,以他的才艺,照样能过一份很好的日子。可以他的性情,以乡友们的认定来说,这第一支笔才是他的“本”,他的“质”。但是,不管有多少文武之道,谢军是注定要与雁荡同白头共生死的。
我说这话,不是出于自己所从事的职业而生的武断,因为,惟对谢军那多种笔墨的钦佩和认定,我眼中本来其貌不扬的谢军,才会如此神采奕奕,反过来说,只因有这第三支第四支笔,谢军才成为如此与雁荡山掰扯不开的谢军,雁荡山才会以有谢军这样忠实的儿子而骄傲。
2004年6月5日于杭州“十驾斋”
老树新花红满枝
——周正恭先生《一写五十年》序
叶坪
当我手捧周正恭先生即将付梓的《一写五十年》的电脑打字文本时,便立即感觉到沉甸甸的份量并为之肃然起敬。一位“古来稀”的老人。以“甘将微热献余年”的精神,从自己五十多年来笔耕不掇的累累硕果中,精心地遴选出495篇,约35万文字结集成书出版,如此痴心写稿情独钟的韧劲和业绩,确实十分难能可贵。我是一个写诗的人,我首先拜读的是周老先生选编在《一写五十年》中的旧体诗。当我读罢《读<何炯诗选>有感之二》这首七律“巍巍虎山不老松,乱云奔涌仍以容;西南驰骋路悠悠,东瀛归渡浪重重。难言一生坎坷事,凝诗万首亮高风;临耄新歌咏不止,笔刃尤似一放翁。”之后我就猜想,与其说这是周老先生对何炯先生的赞赏,无疑亦是惺惺相惜的一种依托,其中一定包含着对自我的认知与激励。当我通读全书,居然证实了我的这种猜测,共鸣之情便油然而生。
周老先生的每一篇文章都很精悍短小,却诚如“苔藓如米小,亦学牡丹开”,一篇篇均娓娓道来,言之有物,以情达理,潜移默化。其中的《微言集》以微言见大义,思想的火花闪烁在字里行间;“政教篇”也决非拿腔拿调的说教,且将作者的真知灼见以促膝谈心式的一事一议传达给我们读者,读来十分亲切也易于接受;“感悟篇”里篇篇文章都充分显示出作者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与使命感;“写作篇”中写的是周老的写作心得和体会,我以为其可贵之处不光谈文品,也谈作者的人格力量,这无疑对每一位学习写作或从事写作的人而言,都是极有益的启迪。175篇《见闻集》,不论是写企业的创业、创新与发展、还是写先进人物的拼搏、开拓与荣誉,“以一斑见全貌”,简直就是浙西江山市的健康发展史一般。周老无愧是美好江山的一位建设者,更是江山历史的一位见证人。缺乏对家乡怀有深情厚爱的人,是写不出这么多需要艰苦地深入到第一线去才能写得出来的好通讯的。而拜读周老的游记,使我追随着他的足迹,也仿佛经历了一次次美的享受;其中对“诗歌集”的浏览,我深感贵在一个“真”字,真情的流露,真心的抒写,为我们树立了一位“与时俱进度古稀,赤心甘与后生同”的可敬可爱的慈爱老人的真实形象。而“论文集”的汇集,周老对股份合作制的思考与论说,是我国改革开放向纵深发展的重要议题,我虽不谙此道,但从中却深深地被周老“百发如丝人虽老,朱颜似丹心尤雄”的精神所鼓舞、感动。以搞电视文艺养家糊口的我,此时此刻,周老的形象一幕幕地在我脑海里活灵活现——
“寒夜,寒气袭人,许多人早已进入了甜蜜的梦乡,然而,在江山市区二轻局宿舍楼一间宿舍里,却依然是灯火通明,一位头发花白的老人正聚精会神地爬格子”。他,就是周正恭老人。
“炎夏,周老在邮寄稿件的路上,不慎踩着了西瓜皮,左膝盖摔裂,不能动弹,当即被送往江山人民医院。当他刚办好住院手续后,第一件事就是从口袋里掏出稿件来,硬催着他的女儿赶快去邮局发出……”
“走到那写到那,活到老写到老,这便是周正恭老人五十多年如一日,坚持业余新闻写作的写照。”
周老“一写五十年”。五十多年来,有多少个不眠之夜,他挑灯伏案笔耕;又有多少个寒冬酷暑,他闻鸡铺纸挥毫;他的足迹,可以说踏遍了江山的每一寸土地,这《一写五十年》这本书,足以引证出半个世纪来江山大地上翻天覆地的巨变,即便是最早写于1956年11月的篇首文章《拔苗助长》,至今仍不见过时,其思想性依然熠熠闪光。我真心地祝福周正恭老人长寿健康,宝刀不老,继续写出更多脍炙人口的好文章来奉献给社会,服务于大众。
承蒙德文兄再三嘱我写序,却之不恭,又自愧不才,也只能勉为其难。最后,我以打油诗一首奉呈周老并与读者共勉:“人人崇敬周公痴,平生独爱笔杆子。美哉江城白头翁,老树新花红满枝。”是以为序,贻笑方家矣。
好读好看蕴含深意
——读徐强华的《童话寓言》
朱锵
《敢于吃人的树》、《登月酿造桂花酒》、《树上捉鱼》……看了这些文章的题目,一定会引起你的好奇,特别是少年儿童,更是要问,有这样的故事吗?是哪本书上的?
这是我市老儿童文学作家徐强华生新近出版的新书《童话寓言》中的故事。
徐强华先生一生勤奋,虽年近八十高寿,仍孜孜不倦为少年儿童写书。他写了很多童话寓言故事,特别是系列寓言方面作品,他是温州市写得最多的作家之一。这一次,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出版的《童话寓言》,就是他的系列寓言集成。
系列寓言是寓言文学的新品种,故事情节及结构比单篇的寓言有较大的扩展,故事性强,所包含的哲理也是多方面的,从而更能表现寓言中主要角色的形象,吸引读者,达到更好的教育效果。而在体裁上又近于小童话,故出版社冠之为“童话寓言”。
徐强华先生的《童话寓言》,包含两方面内容,一是对少年儿童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故事;另一方面是灌输科学知识的寓言故事。现择要介绍于下,并结合谈一点本人读后的认识和体会。
《童话寓言》中的品德教育故事又分两种类型,一种类型是塑造和树立正面形象,感染和帮助少年儿童养成良好品德。
如《松鼠、野兔和野猪》故事中的松鼠,不计前嫌,在野兔被狐狸咬住时,不顾自己危险,绕到狐狸背后,跳到狐狸背上,去咬狐狸,解救了野兔;故事中的野猪,怕自己的呼噜吵人家,把自己的洞穴让给借住的松鼠,宿到外面去,这些良好的行为给少年儿童树立了榜样;《千里马》故事写出了千里马是因为坚持长期锻炼才成为日跑千里的骏马,教育孩子从小就要好好学习,坚持不懈,练好本领,做“千里马”。光靠空文凭,吹出来的“千里马”,放在真刀真枪的战场上,就只能被“退回”来了。还有如《高大的苦楝树》、《榕树当选市树》、《小乌鸦和小麻雀》等都是以正面的优秀形象,阐释了传统美德,诱导少年儿童建立起爱祖国、爱家长,胸怀大志,勤奋学习,尊敬长辈,助人为乐的高尚品德,将来为振兴中华而多做贡献。
另一类型作品的深刻的哲理,通过反面形象,揭露人性的缺撼,着重从精神层面拷问人物灵魂,用诙谐的讥讽和善意的告诫,教育孩子,摒弃陋习,改恶为善,完善自己,做一个高尚的人。
《童话寓言》中这类故事是很多的,如《好笑的山羊》的狂妄自大;《自作聪明的公鸡》以为自己不啼鸣,“装聋作哑”,太阳就不会上山了;《跳龙门的鲤鱼》跳过龙门,就将别的鲤鱼一条要顶回去。更有甚者,如蜗牛和乌龟的对话。所说的:“我们虽跑不快,可从未摔过跤、受过伤。”这种不思进取,安于现状,落后现实,落后于时代还自以为保险的言论。如果从深层次来看,这是我国封建时代的“中庸之道”的毒根的表现,这种人对改革开放忧心忡忡,它与“开拓进取”背道而驰。所以,这种批判也是深入改革开放所必须做好的工作。
《童话寓言》另一类内容是科学寓言,如本文开头所提到那些篇目:《敢于吃人的树》、《树上捉鱼》以及《太空观测奇观》、《会钓鱼的鱼》等多篇作品都属于这类作品,徐先生从近代科学发现和自然资源中吸取题材创作而成的。他在这类作品中不单是复述科学知识和自然现象,而是通过想象和创作,把这类题材故事化和形象化了,唤起读者的兴趣,给人以知识,以教育。如《敢于吃人的树》的奠柏,它吃掉藐视它的大力士,却帮助穷苦勤奋的铁匠;《太空探测奇观》不仅使人了解宇宙星空有关知识,产生了探求宇宙的欲望;还使人知道世界上还有许多等待我们去发现、去实现。《会钓鱼的鱼》“林下钓鱼”、“树上捉鱼”,写得更为有趣,使我们认识世界之大,无奇不有;这些故事更激起了少年儿童的求知欲。当然,徐先生在这些故事中,也阐述了许多闪光的哲理:如吃人的树也对各种不同的人有着不同的情感;《会钓鱼的鱼》也遭到了报应……
读了徐强华先生的《童话寓言》,不仅从书中的故事受到启发和教育,更重要的是使我领会到徐先生的创作精神:
一是深入生活,从生活中源源不断取创作题材,常见的不起眼的“棉胎”、“酱油瓶”都可以作题材,甚至在米筛上做文章。
二是拓展题材,徐先生把自然现象和近代的科学知识,都用作于寓言创作题材。许多人都认为寓言都写雷同了,而徐先生却另辟蹊径,把单篇寓言写成系列寓言,把科普知识移作于寓言创作材料。
三是时代精神。他在《树上捉鱼》故事结尾说的:“只有多学多问多思考,才能使自己立于不败之地啊!”,这也是徐先生不断学习,不断创作一生的写照。
我想,这些话对于我和年轻的习作者,是多么有益的教诲和启迪啊!
知识出处
《瓯海》
本书收录了瓯海1991年至2005年文学作品,其中包括了诗歌、散文、人物、小说、寓言等。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