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山綱目 卷十六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萬山綱目》 图书
唯一号: 110820020210005435
颗粒名称: 萬山綱目 卷十六
分类号: K295.53
页数: 28
页码: 三七一-三九八
摘要: 東南大榦正支分走潞江以北,瀾滄江以南者東南大榦自戒忒楚河源山北,走當拉海西,當拉海西水東折東北,走當沖海北。又東北走打克載卡結海北,又東北走西兒哈贏子海北,又東北走騰格里池北、媽里擦卡海南。又東分一支東南沿騰格里池,走額爾吉根池西南,又東南走騰格里池東北、布喀池東南,又東南爲岡擦山連哈喇烏蘇南一支。
关键词: 台州 地方志

内容

東南大榦正支分走潞江以北,瀾滄江以南者東南大榦自戒忒楚河源山北,走當拉海西,當拉海西水東折東北,走當沖海北。又東北走打克載卡結海北,又東北走西兒哈贏子海北,又東北走騰格里池北、媽里擦卡海南。又東分一支東南沿騰格里池,走額爾吉根池西南,又東南走騰格里池東北、布喀池東南,又東南爲岡擦山連哈喇烏蘇南一支。
  其正支自媽里擦卡海南,東北走牙根河,卽牙爾加藏布河南牙爾加藏布河《水道提綱》謂出巴薩通拉木山西麓,西流入喀齊國。考喀齊國卽克什米爾,在葉爾羌西麓南、巴薩通拉木山西,卽賀卜諾爾大戈壁,無由至克什米爾。《一統志圖,河第西》至大戈壁而止。《雲南諸江發源圖》有水出騰格里池北山,東北流至査那査兒山,西北爲牙根海。又自査那査兒山西南,分支東流經査那査兒山南,折東北至巴薩通拉木山,西爲穹弩海而止。似爲近之。集達池北。又北走,起爲巴薩通拉木山。
  巴薩通拉木山在西藏衛地喇薩北千里,屬今青海部西二十五度四分極三十四度六分,古名犁石山。山勢自岡底斯蜿蜒至此,起爲中原三大榦祖。木魯烏蘇岀其東麓,其下流爲金沙江,卽古麗水,亦曰繩水,在黃河源之西徑一千五百里,乃岷江真上源,去今岷源二千八百里。自此山西北走,爲勒斜爾烏藍達普蘇山,爲金沙江西北源所出。東北走木魯烏蘇以北,達黃河源,爲中原北中二大榦祖。其東南支走金沙江以南、潞江以北,爲中原南大榦祖。
  中原南大榦起自巴薩通拉木山,東南行百數十里,爲噶爾占古叉嶺。 噶爾占古叉嶺在衛地喇薩北七百餘里,一名喀爾占古察嶺。沙克河出其南麓,東南流會布克河,入哈喇烏蘇。
  分一支走沙克河西,南行爲都囘山,都囘山在噶爾占古叉嶺南三百里。東麓有水東流入沙克河。
  又東南行,走哈喇烏蘇北,經駭拉池,又東爲不木咱西里嶺。
  不木咱西里嶺在布克河南,哈喇烏蘇北。枯藍河出其東麓,東流會布克河,入哈喇烏蘇。
  分支行枯藍河南北,北支至會布克河處而止。南支至布克河,會哈喇烏蘇處而止。南龍大榦正支自噶爾占古叉嶺,走沙克河以東,東南行百數十里,爲拜都嶺。
  拜都嶺一名擺渡山,亨在巴薩通拉木山東南三百里西二十四度二分極三十三度九分。 拜都河岀其北麓,北流三百里會木魯烏蘇,爲木魯烏蘇南一源。
  又東爲布喀山。
  布喀山在衛地喇薩東北六百里,山甚高大,形如野馬。布克河出其南麓,南流會沙克河,東南流入哈喇烏蘇。東南麓有水,東南流會索克占旦索河,東南流經喀木地,入哈喇烏蘇東北麓之忒門他拉,爲阿克打木河源。東北流合衣克阿克打木、巴哈阿克打木,東北流入木魯烏蘇。
  分一支東北行,爲巴哈阿克打木河源山,又東北至拜都河、阿克打木河,會金沙江處而知。
  其正支又東稍南爲查漢峯。
  査漢峯南麓有水,會索克占旦索河,入哈喇烏蘇。又東行爲巴哈諾莫渾烏巴什嶺。 田哈諾莫渾烏巴什嶺南麓有水東流,會索克占旦索河,入哈喇烏蘇。
  又東稍北,爲衣克諾莫渾烏巴什嶺。
  衣克諾莫渾烏巴什嶺索克占旦索河出其南麓,西南會諸水入哈喇烏蘇。阿克打木河出其北麓之忒門他拉,東北流入金沙江,亦衛地之大分水嶺也。又東南,爲諾莫渾烏巴什山。
  諾莫渾烏巴什山在金沙、哈喇兩江間,山最高大,自布喀山連峯而東爲此山。衣克、 巴哈二嶺皆其來脈,至此突起爲高山,東南緜亙數百里,從此界兩江間,至雲南諸山皆相連不斷。
  分一支北行,衣克阿克打木河出其西麓。又西北行,爲察蘇拉圖山。
  察蘇拉圖山在衣克阿克打木河北。波羅必拉出其北麓,西流會烏藍必拉,入金沙江。 郭汝登必拉出其西北麓,北流合波羅必拉。
  又西北走波羅烏藍必拉南、阿克打木河北,西北至兩河會金沙江處而止。
  其正支東行,爲多倫巴土兒嶺。
  多倫巴土兒嶺有巴圖拉水自北麓北流,會烏藍必拉。
  又東行,爲格爾吉匝噶那山。
  格爾吉匝噶那山在喀木匝坐里岡城西北千餘里格爾吉三土司西,諾莫渾烏巴什山東北三百餘里衛之東界,喀木之西北界,甚高大,卽古吐蕃嵯和甸之鹿石山,番名格勒濟雜噶拉那阿林。其西麓有烏藍池,周七十餘里,自西流出爲烏藍必拉,西北會枯博噶必拉,又西北會波羅必拉,東北流入金沙江。其東麓有水東南流,會北來之苦克嚓巴山之水。又東南流會左一池、右三池水,形若花吐瓣。又東南名格爾吉河,又名匝楚河,亦名拉楚河,爲瀾滄江北源。
  分一支東南行,走格爾吉河以南、哈喇烏蘇以北,東南爲沙路嶺。
  沙路嶺在拉楚、哈喇兩江之間東行南折處。
  又分一支東南行,爲鄂穆楚河西北别源山。
  鄂穆楚河西北别源山去東南源會處二百餘里,實瀾滄江南源水出其南麓,曲曲東南流二百餘里,會鄂穆楚河。
  又東行,爲巴喇克拉丹素克山。
  巴喇克拉丹素克山在喀木匝坐里岡城西北八百餘里。山之南麓有水十數池,若星宿海,匯西南流爲鄂穆楚河,流入十里會西北别源,爲瀾滄江南源。
  又東南走拉楚、鄂穆楚兩河間五百餘里,至兩河會處而止在匝坐里岡城東北三百餘里。
  南榦分支正支自沙路嶺南行,爲普陀戎他拉源山。
  普陀戒他拉源山在巴喇克拉丹素克山西南二百餘里。普陀戎他拉出其南麓,西南折東南會巴里喀他河,卽鄂穆楚河東北源,爲鄂穆楚河。
  又東南行走鄂穆楚河東、鄂宜爾楚河北卽潞江數百里,至羅隆宗城東北爲威嶺。
  威嶺在沙布衣薩木巴橋東北兩河間。
  又東南爲納蘭嶺。納蘭嶺在匝坐里岡城北三百里。敖楚河出其南麓,南流五百里入哈喇烏蘇。 分一支走敖楚河以西,南行至家拉穆地敖楚河入哈喇烏蘇處而盡。 其正支走鄂穆楚河以西、敖楚河以東,東南行百餘里,爲匝楚果公阿林。 匝楚果公阿林在羅隆宗城東、匝坐里岡城北。有水東南合布多哥鄂模水,東南曲曲八百餘里,入瀾滄江。
  又東南折南行二百餘里,爲耶爾馬巴山。
  耶爾馬巴山在匝坐里岡城南二百里。有水東流入瀾滄江。
  又東南爲喀他噶里布嶺。
  喀他噶里布嶺在喀木境。有水出其東麓,東流入瀾滄江。
  又東南至怒夷界內,走瀾滄江西、潞江東,爲怒山。
  怒山在雲南麗江府維西通判界外、怒夷境東,值瀾滄江入邊處西十七度四分極二十七度四分。
  又南入邊,走雲南麗江府維西通判刺干也邨西、上怒東。又南走麗江縣得慶邨西,又南走炎州邨西,又南走梭羅寨西、下怒東,又南走各利邨西,又南走大理府雲龍州界,爲表邨河源山。
  表邨河源山在雲龍州西北百數十里表邨西北。表邨河出其東麓,東南流入瀾滄江。又南爲松牧溪源山。
  松牧溪源山在雲龍州西百里舊州北。松牧溪出其下,東流入瀾滄江。
  又南爲三崇山,其東爲彩鳳山。
  三崇山在雲龍州西六十里舊州西五里。壁立萬仞,三峯入雲,人迹罕到,有行至半山輒遇雷雨沙石而止。
  彩鳳山在雲龍州西六十五里三七邨後。綿亙數百里,連岡叠嶂,環帶滄江一州勝槩。 又南走曹澗南,入永昌府保山縣境,走上江東南,起爲北沖北山。
  北沖北山[二]在保山縣北九十里清水河以西,諸山俱從此發脈。西溪源岀其西麓,西流入潞江。
  分一支走西溪北西南行,西抵潞江,爲王尚書寨山。
  王尚書寨山[三]在保山縣西北一百二十里,高峯巨嶺,屹立江陲。明靖遠伯王囊征思任,駐兵於此。
  折循江南下走西溪,西南行至猛賴西溪入潞江處而止。
  其正支自北沖東、蒲蠻寨北,分一支東走,抵瀾滄江而止。
  其正支自蒲蠻寨南度脈分一支西折,爲北沖南山。
  北沖南山在保山縣北八十五里。清水河出其東南麓,東南流會龍王塘、鳳溪諸水,萬山綱目三七八入落水洞。岀爲柯枯河,南爲南甸河,入潞江。《志》載「清水河出甘松坡」。考松坡在乾海子西北,未知卽甘松山否?然去北沖尚隔數山,不敢附會也。
  又分一支走西溪南、沙河北,西南行,走打郎南行,爲松坡。
  松坡在保山縣西北百里。山高聳,隔江西對高黎貢山。《志》載有甘松山,想卽此。 又南行至乾海子。北分一支西行南折走乾海子西,南行東折至乾海子東南,南流岀水處而止。其東南有三瀑,其南有四窠崖,其西南有水簾洞。
  三瀑在瑪瑙山北,爲乾海子東南出水處。水爲崖束,懸流成瀑,分爲三。
  四窠洞在瑪瑙山北、三瀑西。
  水簾洞在瑪瑙山西、四窠崖西,乃乾海子水南流至此,西出至羅明入江。
  其正支自乾海子北又南行,爲乾海子東山。
  乾海子東山在保山縣西北九十里。乾海子在其西麓,大可千畝,有泉自北麓出南流入海子。海中皆蕪草菁菁,下乃草土浮結而成,不能貯水,間有溪流,不能耕藝,亦不能通行。人行者以足撼之,數丈內俱動。牛馬之就水草者,祇可在涯涘間,當其中央駐久輒陷不能起。其南崖蕪海中有圖池一,澄澈如鏡,與周圍蕪海不同。
  又南分一支西度脈西南起,爲瑪瑙山,茶山在其後。
  瑪瑙山在保山縣西北九十里。山出瑪瑙,危崖中藤樹倒罨,瑪瑙嵌其中,大如拳者其蔓也。結瓜處大如升,圓如毬,中懸爲宕而不黏石?宕中有水養之,精瑩異常,此瑪瑙之上品,不可猝遇。
  茶山卽瑪瑙後山又西南至羅明眾水入潞江處而止。
  其正支自分支處又南,起爲虎坡。相近有銀壺山,銀壺山之南有大富山。
  虎坡一名虎嶂山,在保山縣西北五十里。舊志「高百丈,袤三里,下有温泉」。今則不可覓矣。
  銀壺山滇繫名雪壺山,云與虎嶂山相近,以上多白石而名。
  大富山《永昌府志》「銀壺山在大富山之北」。
  又南分一支沿沙河東南行,爲法寶山。
  法寶山在保山縣南十里。與九隆相望,中隔沙河,東臨諸葛堰。《志》稱「昔異牟尋於此建寺,曰法寶,因名」。
  又南爲臥獅山,又南爲官市山,南至坳子鋪而盡。
  臥獅山在保山縣南十五里,俗名臥獅窩,由法寶山南支東垂,形如臥獅,故名。芭蕉洞在其北下當臍處。洞有上下兩層高十數丈,洞內崖石垂潘成白,二月間發潤謂之開花, 故又名石花洞。官市山在保山縣南二十里芭蕉洞南。東有溼溼底鋪在其下,東南有官市堰。
  其正支自虎嶂山南行稍伏南起,爲牛角關山。
  牛角關山一名油革關,在保山縣西南五十里。明時設關,榷稅於此。山之東爲冷水警山,之西有孔雀寺。
  又南行分一支折西行,過峽起爲蒲縹後山。
  蒲縹後山在保山縣西南六十里。蒲縹河出其北麓,北流至羅明入潞江。
  又分一支折南行,至攀枝花坪市河入潞江處而止。
  其分支正支自蒲縹後山,折北行夾蒲縹河,走石子哨以西、打板鋪以東,復分兩支夾管西出,爲屋牀山,抵江而止。
  屋牀山在保山縣西南七十里。有路深盤谷底,谷西口有碑題曰「此古盤蛇谷」史是諸葛武侯燒藤甲軍處。《滇程記》「由永昌過蒲縹驛,經屋牀山,箐狹路狹,馬不得並行」卽此。 其分支正支自分支夾警處又北行,至羅明蒲縹河入潞江處而止。
  其正支自牛角關東南行,起爲松子山。
  松子山一名龍祖山,在保山縣南八十里石甸北。高峯傑出,爲東南諸峯之祖,故名。 分一支折東北行,走五馬東、腊邑西,爲大石頭山。北至落水洞,與北崖相夾成洞而止。 大石頭山在保山縣東南六十里。東臨枯柯江,卽落水洞東出水。舊永昌、順寧以此分界,今盡屬永昌矣。
  其正支自松子山南行爲碧霞山,左爲秀巖山,西爲石柵山。又西為甸頭山,又西北爲當歸坡。
  碧霞山在保山縣南百二十里施甸南。
  秀巖山在碧霞左。
  石柵山在石柵西七里。
  甸頭山在施甸西二十五里。
  當歸坡在石柵西北二十五里。
  其正支又南爲摩蒼山,南抵南甸河而止。
  摩蒼山在施甸南。孤峯聳拔,浮於雲表,山頂可望數百里。
  又自北沖南山又分一支南度,脈起爲交椅山。
  交椅山在保山縣北八十里。沙河出其西麓,西南流兩山間,至九隆山南、法寶山北折東流,入清水河。
  南行清水、沙河兩河間,南爲雲巌山。
  雲巖山在保山縣北三十五里,高二百丈,盤廻三里。下有臥佛寺,鑿橫石丈餘爲臥佛。左有洞,寺外有臺池,以供遊賞。又南爲龍王巖。其附近有石澗山,有白龍山。
  龍王巖在保山縣北二十五里。一山中斷,兩崖壁立,下有龍泉,流分三溝,其下流爲郎義河,人清水河。泉上有龍王祠,俗呼爲龍王塘。
  石澗山在保山縣北三十里阿由寨。
  白龍山在保山縣北十里, 一名阿邑山。東漢時有白龍之祥,故名。舊有寺,因建文曾居此,當事者懼禍潜焚之。
  其正支又南爲棲賢山。
  樓賢山在保山縣西北十里,下有棲賢管。
  又南爲靈鷲山。
  靈鷲山在保山縣西北八里。高並寶葢,延袤七里餘。舊有報恩寺,俗呼大寺山,今遺址爲園林。
  分一支東度,脈起爲寶葢山。其北有五福山。
  寶葢山在保山縣西北二里太保山後永鎮門外,高出眾山,又名梯山。
  五福山在寶葢山北。下有五福邨。
  自寶葢又東度,脈爲太保山而盡,其陰有玉壺山,其陽有象頭山。
  太保山在永昌府城內。高數十丈,東向模岡二里,山頂平廣可習騎射。上有武侯祠,掘地者往往得古磚,有「平好」二字,相傳爲武侯所遺。
  玉壺山在太保山左,石寶泉流,澄清可掬。
  象頭山在仁壽門外,雄翼太保。
  其正支又南爲石子山,爲九隆山。南抵沙河曲處而盡。
  石子山在保山縣西七里。
  九隆山在保山縣西南七里。山勢突兀,分爲九嶺,故一名九岐嶺,亦曰九嶺岡。其麓有泉,自地湧出凡九竇,土人甃石爲池,曰易羅池。其下會爲大池,廣三十畝,曰九隆池。 相傳九隆兄弟居此,池卽沙壹浣於水感沈木處。
  其北沖正支自北沖南山東南行,與北山相夾有水東出,由羅岷山北東入瀾滄江。山東南走阿隆邨,有水爲清水河東源,西南流清水河。又東起爲羅岷山,其嶺爲倒馬坡。 羅岷山在保山縣東北八十里當瀾滄江西岸,高千丈,袤四十里。相傳蒙氏時,有僧羅岷自天竺來此作戲舞術,石亦隨舞,今岸常有飛石,過者驚趨。又傳將曉時,霧中行人見江中石紛紛飛上山頂。
  倒馬坡在羅岷山,由瀾滄江至永之通衢也。兩山夾峙、一徑陡絕,崎嶇曲折,險峻倍於他處,行者至此馬多困憊,故以此名。康熙間,總兵偏圖、周化鳳相繼修鑿,雖險峻如故, 而寬舒可行,無倒馬之憂矣。折西南行爲天井山,其嶺爲官坡。
  天井山在保山縣東北四十里。岡嶺四繞,中有平地可居。
  官坡在保山縣東北四十里。爲入永大道,崎,陡峻。康熙間,總兵周化鳳捐修,行者便焉。
  分一支西南行為鳳溪山,又南爲木鼓山。
  鳳溪山一名鳳棲山。相傳昔有鳳來棲,故名。在保山縣東北三十五里,與哀牢山並峙,上有呂公臺,不韋廢縣在其麓。《明一統志》「其下有二泉,合流卽金雞泉」。 木鼓山在鳳溪山之右,高七里,袤七里。上有寶頂寺。
  又南爲哀牢山,又南爲筆架山,南抵東河而盡。
  哀牢山在保山縣東二十五里,與太保山相向。頂有石穴二,土人呼爲金井,春首視其盈涸,以卜豐歉。山下有石如鼻,出泉二,一温一冷,曰玉泉。
  筆架山在保山縣東南三十里。高百丈,袤二里,形如筆架, 一名哮囉。 又自清水溝分一支南行,走清水溝以東,與木鼓峯、筆架峯相夾。南行至落水洞,爲峽口山,與大石頭等處南來山相夾成洞而止。
  峽口山在保山縣東四十里。下有石洞,廣二丈高半之,一郡之水俱於此洩,陰流溝中,東注阿思郎,南流爲枯柯河,下流入潞江。洞多魚,一名魚洞。羅岷正支自天井山分一支,沿瀾滄江西,東南行,走都魯坳東支,東爲董甕山,入順寧府境。
  ,甕山在順寧縣西北二百里董甕邨西。添河出其下,東南流至右甸,爲右甸河。下流爲孟祐河,入瀾滄江。
  又東南沿瀾滄江行,至右甸北,分支南下,爲右甸東山,南抵右甸河而盡。
  其正支又東南行,又分一支南下至大橋抵右甸河,與夾河山相夾。又沿河東岸南行, 與西岸杜偉山相望。又南行至小橋南小橋溪會右甸處而止。
  其正支又自分支處東南行,爲九層樓山。
  九層樓山在順寧縣西北八十里。山勢九層,上有土人聚落遺址。
  又分一支南行至小橋,南與隔溪西支盡處對峙。又沿右甸河南行,與隔河杜偉山相望。 又南過兔尾哨,又南至錫鉛驛兩溪會處而止。
  其正支又自分支處東南行,又分一支南行,至孟祐邨南孟祐西溪,會錫鉛河卽右甸河,爲孟祐河處而止。
  其正支又自分支處,東南行至白沙鋪。又分一支南行走望城關,又南爲落仙山。 落仙山在順寧縣西北五里。舊傳有仙人三五息遊其地,求之不見。 又南分一支東下爲鳳山,東抵河而盡。鳳山在順寧縣西門,外爲郡主山。府署倚之東向。
  其正支自白沙鋪又南,爲象塘山。
  象塘山在順寧縣西南五里。舊爲猛氏飲象處,上有如是菴猛氏名廷瑞。
  又分一支東行爲舊城山,其旁爲旗山,抵河而盡。
  舊城山在順寧縣南里許。龍泉寺在其麓,有龍泉東流入溪。
  旗山在順寧縣南里許,與東北鼓山正相對。
  其正支又南,爲中阿山。
  中阿山在順寧縣西南十五里。明正德間,有人採樵於此得石似玉,方徑逾尺,上有銘曰「襟滄江,帶錫河,爲崑崙冢子,厥名中阿」,餘字磨滅。蔣朝臣亂後,銘失所在。洛甸河岀其下,東流入順寧河。
  又南折東南行,爲鬱密山。
  鬱密山在順寧縣南三十里,俗名馭馬場。順治十六年知府米璁改今名,建太平寺。
  又東南爲曇花山。
  曇花山在順寧縣南四十五里邦買里。明時,山上多產木蓮,土人以爲七寶之祥,立曇花寺。
  又東爲把邊山。把邊山在順寧縣南五十五里。爲順雲大道,有把邊關立其上。 又東南經函宗,又南至雲州舊城,抵順寧河入孟祐河處而止。 其正支自白沙鋪東行,又分支東南行,走順寧城北,爲樂平山,爲偰山。 樂平山在順寧縣西北十五里。明嘉靖時,慶雲見於此,萬曆中再見[三],人樂爲太平符瑞,因名。
  僕山在順寧縣北十五里,一名墨玉山,或「謂」偰本作「契」。商湯之裔曾來此,因名。 又折南行爲鼓山,爲交鳳山,爲東山。又南至兩溪交處而止。
  鼓山在順寧縣城東北里許。相傳明時土府用兵每戰勝,則埋其斬獲於此,更築土山以紀功績。
  交鳳山在順寧縣東五里鳳山之交。
  東山在順寧縣東,一曰鳳山。與鳳山東西對峙。
  其正支東行,又分一支折南行,爲九龍山。
  九龍山在順寧縣東二十五里。山有會龍寺。温沙河出其麓,西入順寧總河。
  又南走猛郎河西、雲州北,爲天馬山。
  天馬山在雲州西北四里,爲州之主山。兩峯高峙如天馬行空,登其巔山川形勝盡在目中。
  又西南爲鎮彝山。又南爲馬鞍山,抵孟祐河而盡。
  鎮舞山在雲州西五里。
  馬鞍山在雲州西南五里。兩峯傑出,又呼爲文筆峯。
  其正支又東,由茅家哨過峽,沿瀾滄江南岸東行,過挨羅箐。又東沿江折南行,爲昔昔彌山一名習彌山,在雲州東北一百五十里。上高千仞,下臨滄江,昔人謂遙接孤城,險同天塹。
  又南爲阿輪山,又南抵順江入瀾滄江處而止。
  阿輪山在雲州東一百二十里,與景東無量山遙對。俯臨江水,險峻難登,上有積雪, 經春不消。
  羅岷山正支自天井鋪南行,爲南窩山。
  南窩山在保山縣東南八十里。都魯坳在其南麓自都魯坳分支西南行,卽峽山一支。
  又自南窩山南行,起爲瓦房哨山。
  瓦房哨山在保山縣東南一百里。山自都魯坳東分南行至此,起頂爲高嶺。
  分一支西下,走中伙鋪枯柯寨西抵枯柯河而止。
  其正支自瓦房哨東轉南折,起爲草房哨山。草房哨山在保山縣東南一百十里。山脈至此分三支。
  自草房哨分支南行東折,走右甸河西南,有明山,有珠山,有碧雲山。 明山在順寧府右甸明邑里。
  珠山在右甸。
  碧雲山在右甸西南八里。
  又東行爲玉碧嶺。
  玉碧嶺一名亦璧嶺,在右甸東南十三里。
  又東行過水塘哨,又東至大橋塘東而盡。
  又自草房哨分支西下,起爲高峯,爲瓦房哨,相對南山。西爲哈思坳,與腊邑南山相夾成峽。枯柯河從其峽中南出,出自哈思坳又循河南下,爲亦登、温板、雞飛諸處。山南至猛亦登山温板山雞飛山下有温泉。三山並在保山東南二百里,與杜偉山東西並峙。
  其正支自草房哨南行,起爲杜偉山。
  杜偉山在永昌府東南二百里。山之西爲灣甸土州境,山之東爲順寧境。
  萬山綱目卷十六三八九又分一支西南走灣甸土州境內,有孟通山。
  孟通山《永昌府志》「灣甸有孟通山」,未詳何所。
  又南走南丁河西、鎮康河東,鎮康土州境,南至鎮康土州東,南爲烏木龍山。
  烏木龍山《志》稱「鎮康有烏龍山」。按鎮康有烏木龍河,其西源出無梁山,東源想折西行爲無梁山。又西北爲怕紅河源山,南爲南卡河源山。
  無梁山在孟定土府東北境、鎮康土州南境。烏木龍河出其北麓,合東源北流爲鎮康河。又北合枯柯河爲南甸河,入潞江。
  怕紅河源山在鎮康土州境。怕紅河出其北麓,東北流入鎮康河。
  南卡河源山在孟定土府境。南卡河岀其南麓,南流入南丁河。
  分一支折北行,走鎮康河西、潞江南。折之東,猛波羅境北,爲茨竹坪山,北抵南甸河而止。
  茨竹坪山在保山縣舊鎮姚所南三十里,直接猛波羅。
  其正支西行,走南丁河北孟定土府境內,爲小南崩河源山、大南崩河源山。 小南崩河源山在孟定土府北。小南崩河出其南麓,南流入南丁河。 大南崩河源山在孟定土府西北。大南崩河出其南麓,南流入南丁河。又西行入阿瓦境西,至南丁河入喳哩江卽潞江處而止。
  分榦正支由杜偉山東折,沿右甸河東行,分一支南走猛緬西北,爲阿鐸山。 阿鏤山在順寧縣西南一百八十里阿度吾里。土人呼爲阿澤立山,下臨絕澗,渡以藤橋,故又呼爲藤川渡。水流爲阿鐸河,南入猛緬河。
  又南爲西粤山。西粵之左爲偏邦山,右爲猢猻山,前有梳頭山。又南抵猛緬河而止。 西粤山在順寧縣西南二百里,一名瓊英山,上有瓊英洞。 偏邦山在西粤山之東。《通志》「有美木山在猛緬西北」,想卽此。 猢猻山在西粵山之西。
  梳頭山在西粤山前。
  其正支自右甸河南又東行,爲中山。
  中山在順寧縣西南一百里阿度吾里。
  又東爲瓊岳山。
  瓊岳山在順寧縣南七十里。《舊志》「二水漾涧,千峯環抱,陟其巔可望數百里。有石臺、石几」。觀察許顏曰「九還天上」。郡守徐欄建呂祖閣於上。 又東走蔑笆橋北,又東走雲州永鎮關,南爲分水嶺。
  分水嶺在雲州南五十里。嶺之北爲永鎮,警水北流歸孟祐河,入瀾滄江。嶺之南爲小河水,西南流會猛賴河,入喳哩江。
  又東分一支折北行,爲猛卯山,爲八刺山。東北抵順甸河入瀾滄江處而止。
  猛卯山在雲州南十里。形如列戟,蒼翠欲流。
  八刺山在雲州南十里。
  又分一支東南行,走猛麻河東,爲大寨東山,爲昔宜山,爲困木東山。又東南抵猛麻河入瀾滄江處而止。
  大寨東山在大猛麻大寨東,上有龍潭。明時兵亂,有酋長烈女逃至此念佛旋繞,後遇害,每於夜深時聞號泣聲,酋長爲立墓建菴,乃不復聞。今寺廢址存。
  昔宜山在大猛麻東。上有懸瀑,下有白水邨。
  困木東山在猛麻東。三面臨江,上有潭如眼,其水經年不盈不涸,與江水同,俗呼爲江眼云。
  其正支自分支處折西南行,爲蠻賴山,爲蠻彌山。其東爲猛麻河源山。
  蠻賴山在雲州西南七十里。上多竹木。
  蠻彌山在雲州南百五十里。山巖壁立,鳥道難登。
  猛麻河源山在猛麻北境。猛麻河岀其東南麓,東南流入瀾滄江。
  又南走猛麻西、臘丁東,爲雪山。雪山在雲州東南二百二十里大猛麻地。經年積雪溽暑不化,中有平疇一塢。並無居人,而有隴畝之形,雞犬之聲,間有蔥韮,見者僅可取葉,若掘根卽雷雨交作。内有石匱,藏古書甚多,取之輒迷惘不能歸,送還乃已。外有石門,無心遇之庶幾可入,有意覓之不可得, 彷彿桃源勝境云。
  又南爲李歪河源山,又南爲㠄堡河源山。
  李歪河源山在猛麻西南。李歪河出其下,西流入猛緬河。
  嶍堡河源山在緬寧通判東南六十里猛麻西南。嶍堡河出其下,西流入猛緬河。 又東南折西南,走百餘里至猛準南,爲分水嶺。
  分水嶺在緬寧通判南百餘里。猛準南嶺北水北流爲猛緬河,其下流爲南丁河,入喳哩江。嶺東南水東南入瀾滄江,嶺西南水西南流經猛庫南,爲南猛河。下流會棘蒜江,入瀾滄江。
  其中支自分水嶺折西南行,走瀾滄江西、猛庫東。又西南走猛猛東,又南走臘門村東, 又西南走棘蒜江北、南猛河東,爲仙人山。又南抵南猛河入棘蒜江處而止。
  仙人山在猛猛南、亢晚西,耿馬境內。
  其東北一支自分水嶺分支東北行,走猛準西、猛庫北,入緬寧通判境內。又分二支,一支東折稍北,走緬寧水之南、猛緬河之北,東北至緬寧通判城。西爲鳳凰山。鳳凰山在緬寧城西。
  其一支自分支處北折稍東,走南丁河東西廻環兩河間。經緬寧西、猛勇東,又東北經猛囘東,又北抵猛緬河北、河西曲處,折西行走猛賴南。又西南走猛囘北,又西至猛囘,水入南丁河處而止。
  其正支自分水嶺西行,走猛撒南。又西行分一支折南行,走乾海子,又南爲狹充山。折東南至南猛河會棘蒜江處而止。
  猍充山在耿馬土司東南、乾海子南、猛滲河北。
  其正支自乾海子北西行,爲分水嶺。
  分水嶺在耿馬土司東北、猛撒西嶺北。水東北流爲虎口河,入南丁河,入喳哩江。嶺南水西南流,爲南别河,入猛渗河,其下流爲棘蒜江,入瀾滄江。
  又西北至耿馬宣撫司東北,分一支東北行,走南丁河以南、虎口河以北,東北至虎口河入南丁河處而止。
  其正支又西至耿馬北,爲耿馬河源山。
  耿馬河源山在耿馬宣撫司北。耿馬河岀其南麓,南流會南别河,其下流爲棘蒜江。
  又折西南爲南路河源山。南路河源山在耿馬宣撫司西北、孟定土府東北。南路河岀其西北麓,西北流入南又西南爲南們河源山。
  南們河源山在耿馬土司西稍北、孟定土府東南。們河出其西麓,西流入南丁河。
  又西南爲南底河源山。
  南底河源山在耿馬土司西、孟定土府東南。底河出其西麓,西北流入南丁河。其東麓爲耿馬河西溪源所出,東流入耿馬河,會南别河。
  又西南分一支東南行,有三尖山,有養馬山。又東南走猛角,至南董河會南别河處而止。
  三尖山在耿馬土司西。萬曆中,罕虔黨罕老聚眾負固於此,官軍討平之。
  養馬山在耿馬土司境。
  其正支又西南,爲南董河源山。
  南董河源山在孟定土府東南,南董河出其東南麓,東南流會猛董水,其下流會南别河爲猛滲河。南滾河出其西北麓,北流經孟定土府東北,入南丁河。
  又西南走孟定土府東南、猛董西北,當阿瓦界上折南行,走猛董西,又南折東南行,走猛董南。分一支折東北走南董河、南溪兩河間,東北至會處而止。
  其正支又東南分一支,東北走南溪東、西南溪北,一支分東北走猛滲南,董河會南别河爲猛滲河處而止。一支分東走西南溪會猛滲河處而止。
  其正支又東南分一支,東走猛滲河南、康郎河北方東走下猛尹西,爲下猛尹水源所出。 又分一支東北走,至猛尹河入棘蒜江處而止。其分支正支又東南,又分一支東北走下猛尹, 至下猛尹水會上猛尹水爲猛尹河處而止。其分支正支又東南走康郎北,爲邦董山。 邦董山在猛猛境內。猛尹河出其北麓,北流入棘蒜江,其南麓水南入康郎河。 其分支正支折東行,分支南北走,一支北走上猛尹東,西麓有水西入猛尹河。又北走猛尹河東、瀾滄江西北,至猛尹河入棘蒜江,棘蒜江入瀾滄江處而止。一支東南走康郎河東北、瀾滄江西南,東南至康郎河入瀾滄江處而止。其正支又東南爲康郎河源山。 康郎河源山在猛猛境。康郎河出其東麓兩源,南北源又各有兩源,一東南流一東流, 而合爲康郎河,東南流入瀾滄江。又東南分一支東走,又分走蠻河寨北、水南北。其北支東走蠻河寨北,南支東走蠻河寨北水會康郎河處而止。
  其正支又東南爲蠻河源山。
  蠻河源山在猛猛西南阿瓦境上。蠻河出其東麓,兩源並東北流而合東北,至蠻河寨南入康郎河。
  又東南分一支南行,爲送丙河源山。
  送丙河源山在車里宣慰司西北境,外接阿瓦境上。送丙河出其東麓,一東南流一東北流,而合東南流,會募迺、猛郎、猛賓、小猛朗諸水,爲漫路河。東南流折西南流阿瓦境, 入喳哩江。
  折西南行,爲小猛朗河源山。
  小猛朗河源山在車里西北,外接阿瓦境上。小猛朗河出其東麓,東流會送丙河諸水爲漫路河。
  又分一支折東行,爲孟連河源山。
  孟連河源山在孟連北。孟連河出其南麓,南流阿瓦境,入喳哩江。
  又東南行走小猛朗南,又東南走漫路河西、孟連河東,南走阿瓦境,西南抵喳哩江而止。 其分支正支又南行,走孟連西,又南走阿瓦境,南抵喳哩江而止。
  其正支自蠻河源折東北行,爲募迺山。
  募遒山在耿馬宣撫司東南境募迺寨。山出銀礦。募迺河出其東南麓,猛賓水亦出其東南麓,並東南流而合,會送丙河、小猛朗河,爲漫路河。
  折東南行,走康朗河南、猛朗東,西水並出其南麓,夾猛朗西南流,會募迺水。又東南行,猛賓水出其西麓,西流會募迺、猛朗諸水並西北水,折東南流,會送丙河”小猛朗河,爲漫路河。又東南走九龍江卽瀾滄江西南、漫路河東北。又東南走打羅東,又東南走新寨,其東爲九龍山。九龍山在九龍江西南岸,車里宣慰司卽在其地収又東南走猛混、蠻數歡,爲三尖山。
  三尖山在舊攸樂城西一百二十里。
  又東南走猛板東,又東南走老撾境黑江南卽瀾滄江,又東南走越南國境沸江南亦卽瀾滄江。 又東走越南國富良江南卽瀾滄江合李仙江、禮社江,東達於海。
  臨海陶祝華刊,黃巖楊晨、黃方慶、王舟瑤原校,寧海章梫、章孚覆校

附注

【校勘記】[一]北冲北山:《徐霞客遊記》爲「北冲後山」。 [二]王尚書寨山:《遊記》爲「王尚書寨嶺」。 [三]曆:底本避乾隆弘曆諱改作「歷」,今回改(下同)。

知识出处

萬山綱目

《萬山綱目》

出版者:國家圖書館出版社

本书是《万山纲目》的点校本。《万山纲目》原有六十卷稿本,经清末台州学界名士校核后,名《万山纲目剩稿》共二十一卷。其中亦有部分残缺,并存二篇序文以及校核者三篇跋文。《万山纲目》是清末台州先贤对文化事业的贡献,是继承台州先贤、传承台州地方文化的一项内容。

阅读

相关人物

李誠
责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