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始末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丹丘之旅:蒲华与晚清台州士林》 图书
唯一号: 110820020210004365
颗粒名称: 一、始末
分类号: K825.72
页数: 3
页码: 1-3
摘要: 蒲华自清同治三年(1864)夏秋间奔赴台州①,到光绪二十年(1894)五月离开台州,前后共三十年。在这三十年中,他虽不时游历于宁波、杭州、嘉兴、上海等地,但基本上寓居台州。现在有史料表明,蒲华于1894年离开台州定居上海两年后的丙申年(1896),还一度重回台州。因此台州可以称作他的第二故乡。可以说,蒲华自三十三岁到六十四岁的人生壮年到晚年阶段,大部分时光是在台州度过的。
关键词: 蒲华 台州 游幕始末

内容

蒲华自清同治三年(1864)夏秋间奔赴台州①,到光绪二十年(1894)五月离开台州,前后共三十年。在这三十年中,他虽不时游历于宁波、杭州、嘉兴、上海等地,但基本上寓居台州。现在有史料表明,蒲华于1894年离开台州定居上海两年后的丙申年(1896),还一度重回台州。因此台州可以称作他的第二故乡。可以说,蒲华自三十三岁到六十四岁的人生壮年到晚年阶段,大部分时光是在台州度过的。
  这种局面当然不可简单地以优游林泉的文人理想生活情状来看待。我们知道蒲华是游幕来台的,也就是说,他来台的最初的身份是幕僚。幕僚,是那个时代下层士子人生出路的通常途径,有学者指出: 在科举时代,读书人的路非常狭窄,一中秀才,便有了士子的身份,不能做工,不能务农,不能经商,不能为吏。……据统计,清代生员的平均年龄约为二十四岁,考中举人和进士的平均年龄分别约为三十岁、三十五岁(张仲礼:《中国绅士———关于其在十九世纪中国社会中作用的研究》)。
  也就是说,如果顺利而又幸运的话,从考取秀才到进士及第,平均需要十余年时间。清代士人一般二十岁左右即已结婚,在进士及第之前,秀才自不必说,即使贵为举人,也得养家糊口,但他们可以选择的职业很少,通常都是做幕僚或塾师。① 蒲华最初的游幕生涯是在台州的太平(今浙江温岭。下同,不再注)度过的。蒋文韵先生的《蒲华年表》和王及先生的《蒲华年谱长编》都持相同的说法,只不过时间上略有差异。前者认为同治三年甲子,蒲华“到台州,入太平县署幕”②;后者认为蒲华是同治四年春二月,“游太平知县桂龄幕”③。《(民国)台州府志》记载,桂龄,字丹崖,蒙古人。翻译举人。同治四年二月署太平知县任,以调帘去,十月复回,次年四月离任。如此看来,蒲华很有可能是1864年夏秋间到台州后,并未随后就入幕太平,而是第二年春上在桂龄署太平知县任时,游幕于他的。
  按照蒋文韵先生《蒲华年表》的说法,蒲华在桂龄于同治五年离任时并未随行,而是弃幕,寄寓太平城西明因寺,开始卖画生涯④。而按照王及先生《蒲华年谱长编》,蒲华在桂龄离任时,转幕到太平县丞衙门,县丞驻新河,亦称新河粮厅。县丞杜德章,湖南人⑤。
  据《蒲华年谱长编》,1866年的7月,杜德章又离任,蒲华又转幕葭沚(今属椒江)台州海防同知府。葭沚当时地属临海,毗邻海防重镇海门(今椒江),故为台州府同知驻地,此时的同知为高梁材⑥。次年六月,台州海防同知高梁材又离任,蒲华不再游幕,羁留台州⑦。而据《蒲华年表》,同治十二年癸酉,蒲华“佐幕太平新河粮厅”,第二年,仍在粮厅幕,直到同治十四年乙亥,才去幕,病卧新河三官堂⑧。到光绪十四年,蒲华又“在台州海门海防同知府幕”⑨。不管蒲华何时游幕、弃幕台州,此间,他或在杭州,或游宁波,或回嘉兴,或至沪上, 但不久都重回台州,作较长期的寓居。在台期间,他广泛地结交了当地的士人及方外人物,完全融入到台州的士人世界。就是在游历台州以外的沪杭甬等地期间,蒲华也多与台州籍士人来往,如王咏霓的《研精覃思室日钞》就多处记载了蒲华造访他在宁波寓所的情景。
  蒲华在台三十年,创作了大量的诗书画作品,从留存于世的诗歌、书画以及书画的题款上,我们可以探索到他在台州的行迹和生活、思想情态。根据现今多数的蒲华年谱,蒲华是在1894年冬季卜居上海老城北登瀛里(今汉口路西藏路之间),自榜其居为“不染庐”,可见有定居沪上之意。王及先生在《蒲华年谱长编》中认为蒲华离开台州是在1894年的夏天五月间,因为这年的七月, 蒲华分别画了《设色雪景山水》和《桂花石图》,都不作于台州。前一图画于一个叫钮溪的地方,题款是这样的: 峭寒生野屋,大雪满溪山。昨夜朔风起,梅花香梦间。甲午七月残暑甚酷,小住钮溪楼,拟六如笔并缀以句,聊作北风图观。胥山野史蒲华识。① 后一图是蒲华为其秀才同门张鸣珂画的《桂花石图》,题曰: 影超群木外,香满一轮中。玉珊同门兄大人雅教,弟蒲华甲午秋七月仿道复法。② 张鸣珂,字玉珊,嘉兴人,与蒲华于咸丰三年(1853)一同考中秀才,著有《寒松阁谈艺琐录》。《桂花石图》应该作于嘉兴或上海。
  蒲华自1894年夏五月离开台州,虽然两年后也偶作重游,但时间最多也仅三四个月,估计也是作客性质,没有定居。这之后,他在台州的历史信息,就越来越少,渐趋空白。

附注

① 蒋文韵:《蒲华年表》(未刊稿),第5页。一说蒲华于清同治四年二月到台州,见王及:《蒲华年谱长编》,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2015年,第22页。 ①范福潮:《清末社会变革剪影》,人民出版社,2016年,第181页。 ②《蒲华年表》(未刊稿),第5页。 ③《蒲华年谱长编》,第22页。 ④《蒲华年表》(未刊稿),第6页。 ⑤《蒲华年谱长编》,第24页。 ⑥《蒲华年谱长编》,第26页。 ⑦《蒲华年谱长编》,第28页。 ⑧《蒲华年表》(未刊稿),第8页。 ⑨ 《蒲华年表》(未刊稿),第11页。 ①《蒲华年谱长编》,第109页。 ② 同上。

知识出处

丹丘之旅:蒲华与晚清台州士林

《丹丘之旅:蒲华与晚清台州士林》

出版者:上海古籍出版社

本书分为五章,主要内容包括:游幕缘由、游幕之初:花前共举觞、长期寓居:台山游历路三千、蒲华艺术成长中的台州元素、风雅之盛:蒲华与晚清台州士林的精神世界。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