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武正韵十六卷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正史台州籍人物传》 图书
唯一号: 110820020210004170
颗粒名称: 洪武正韵十六卷
分类号: K820.8
页数: 2
页码: 314-315
摘要: 明洪武中奉敕撰。书成于洪武八年。大旨斥沈约为吴音,一以中原之韵更正其失。其注释一以毛晃《增韵》为稿本,而稍以他书损益之。陆法言《切韵》序作于隋文帝仁寿元年,而其著书则在开皇初。所述韵书,惟有吕静、夏侯该、阳休之、周思言、李季节、杜台卿六家,绝不及约,是其书隋时已不行于北方。此十二部之仄韵,亦皆相应。冠子祝文押化字,入麻韵,与《后汉书·冯衍传》合。濂序乃以陆法言以来之韵指为沈约,其谬殊甚。今《广韵》之首列同定八人姓名,曰刘臻、颜之推、魏渊、卢思道、李若、萧该、辛德源、薛道衡。至唐李涪不加深考,所作刊误,横肆讥评,其诬实甚。濂在明初号为宿学,不应沿讹踵谬至此。濂亦曲学阿世,强为舞文耳。
关键词: 历史人物 生平事迹 台州

内容

明洪武中奉敕撰。时预纂修者为翰林侍讲学士乐韶凤、宋濂,待制王僎, 修撰李淑允,编修朱右[1]、赵壎、朱廉,典簿瞿庄、邹孟达,典籍孙蕡、答禄与权; 预评定者为左御史大夫汪广洋、右御史大夫陈宁、御史中丞刘基、湖广行省参知政事陶凯[2]。书成于洪武八年。濂奉敕为之序。大旨斥沈约为吴音,一以中原之韵更正其失。并平、上、去三声各为二十二部,入声为十部,于是古来相传之二百六部并为七十有六。其注释一以毛晃《增韵》为稿本,而稍以他书损益之。盖历代韵书自是而一大变。考《隋志》载沈约《四声》一卷,新旧《唐书》皆不著录,是其书至唐已佚。陆法言《切韵》序作于隋文帝仁寿元年,而其著书则在开皇初。所述韵书,惟有吕静、夏侯该、阳休之、周思言、李季节、杜台卿六家,绝不及约,是其书隋时已不行于北方。今以约集诗赋考之,上下平五十七部之中,以东、冬、钟三部通,鱼、虞、模三部通,庚、耕、清、青四部通,蒸部、登部各独用,与今韵分合皆殊。此十二部之仄韵,亦皆相应。他如八咏诗押苇字, 入微韵,与《经典释文》陈谢峤读合。梁大壮舞歌押震字,入真韵,与《汉书叙传》合。早发定山诗押山字,入先韵;君子有所思行押轩字,入先韵,与梁武帝、江淹诗合。冠子祝文押化字,入麻韵,与《后汉书·冯衍传》合。与今韵收字亦颇异。濂序乃以陆法言以来之韵指为沈约,其谬殊甚。法言《切韵》序又曰: “昔开皇初,有仪同刘臻等八人,同诣法言门宿,论及音韵,以今声调既自有别, 诸家取舍亦复不同;吴、楚则时伤清浅,燕、赵则多伤重浊,秦、陇则去声为入, 梁、益则平声似去,江东取韵与河北复殊。因论南北是非,古今通塞;欲更捃选精切,削除疏缓。萧、颜多所决定。魏著作谓法言曰:‘向来论难,疑处悉尽,我辈数人,定则定矣。’法言即烛下握笔略记”云云。今《广韵》之首列同定八人姓名,曰刘臻、颜之推、魏渊、卢思道、李若、萧该、辛德源、薛道衡。则非惟韵不定于吴人,且序中江左取韵诸语,已深斥吴音之失,安得复指为吴音?至唐李涪不加深考,所作刊误,横肆讥评,其诬实甚。濂在明初号为宿学,不应沿讹踵谬至此。盖明太祖既欲重造此书,以更古法,如不诬古人以罪,则改之无名。濂亦曲学阿世,强为舞文耳。(下略)

附注

[1]朱右,临海人,见《明史》本传。 [2]陶凯,临海人,见《明史》本传。

知识出处

正史台州籍人物传

《正史台州籍人物传》

出版者:上海古籍出版社

本书由正史(二十五史)台州籍人物、赐谥台州籍人物、清雍正《浙江通志》台州籍部分人物组成。其中正史103人,赐谥人物47人,《通志》230人。附篇为清《四库全书总目》台州籍人物著作。以上文献汇集台州著名历史人物生平事迹。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