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二百八十五 列传第一百七十三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正史台州籍人物传》 图书
唯一号: 110820020210004073
颗粒名称: 卷二百八十五 列传第一百七十三
分类号: K820.8
页数: 7
页码: 184-190
摘要: 陈基,字敬初,临海人。少与兄聚受业于义乌黄溍,从溍游京师,授经筵检讨。尝为人草谏章,力陈顺帝并后之失,顺帝欲罪之,引避归里。已,奉母入吴,参太尉张士诚军事。士诚称王,基独谏止,欲杀之,不果。吴平,召修《元史》,赐金而还。洪武三年冬卒。初,士诚与太祖相持,基在其幕府,书檄多指斥。及吴亡,吴臣多见诛,基独免。世所传《夷白集》,其指斥之文犹备列云。
关键词: 历史人物 生平事迹 台州

内容

陈基,字敬初,临海人。少与兄聚受业于义乌黄溍[1],从溍游京师,授经筵检讨[2]。尝为人草谏章,力陈顺帝并后之失[3],顺帝欲罪之,引避归里。已,奉母入吴,参太尉张士诚[4]军事。士诚称王,基独谏止,欲杀之,不果。吴平[5],召修《元史》,赐金而还。洪武三年冬卒。初,士诚与太祖相持,基在其幕府,书檄多指斥。及吴亡,吴臣多见诛,基独免。世所传《夷白集》,其指斥之文犹备列云。
  陈基传略陈基(1314~1370),字敬初,临海人。年少时师从著名学者黄溍。壮游四方,足迹遍长江、黄河流域。元至正间,授经筵检讨。因为人代草谏章,几乎获罪,避祸返里。
  张士诚兵踞江浙,陈基为其学士院学士,张氏文檄多出其手。朱元璋平定张士诚,张氏幕僚多被诛,陈基幸免。明洪武二年(1369),召陈基参修《元史》。
  不久,赐金还乡,随后流寓常熟。三年冬,卒。
  陈基为文纵横驰骋,居杭州,题其居为“三笑轩”;居苏州,修葺小屋数间, 称“小丹邱”;寓舍题名“夷白斋”。著有《夷白斋稿》三十六卷。
  说明:张士诚(1321~1362),小名九四,泰州白驹场(今江苏大丰)人。盐贩出身。元至正十三年(1353)春,与弟士德、士信及李伯升等率盐丁反元,克兴化, 据高邮。次年,称诚王,国号大周,年号天祐,率军渡江攻取常熟、湖州、松江、常州。至正十六年二月,定都平江(今苏州)。次年夏,被朱元璋屡败,遂降元, 受官太尉,割据浙西。此后不断扩大割据范围,并向元输纳漕粮。至正二十三年春,遣将攻安丰,杀红巾军首领刘福通,自称吴王。与朱元璋战,屡败。至正二十七年九月,平江城破,被俘自缢死。
  朱 右洪武二年,太祖诏修《元史》,命左丞相李善长为监修官,前起居注宋濂、漳州通判王祎[1]为总裁官,征山林遗逸之士[2]为纂修官。晚年二月重开史局,仍以宋濂、王祎为总裁,征四方文学士朱右等为纂修官。阅[3]六月,书成,诸儒多授官,惟赵壎[4]及朱右、朱廉[5]不受归。
  朱右,字伯贤,临海人。史成辞归。已,征修日历[6]、宝训,授翰林编修[7]。
  迁晋府右长史[8]。九年卒官。
  朱右传略朱右(1314~1376)字伯贤,号邹阳子,临海(今台州椒江区)人。少时师从黄岩陈德永、乐清李孝光。元至元初,游学金陵,经南台御史赵承禧荐举,任慈溪教授,不久辞归。至正中,任绍兴、萧山教授和萧山主簿。方国珍任江浙行省平章,升朱右为行省照磨、左右司都事、员外郎。明洪武三年(1370),史馆总裁荐朱右等纂修《元史》。六年,受聘编《大明日历》《洪武正韵》。书成,授翰林编修。洪武八年(1375),任晋王府右长史。著有《白云稿》《春秋类编》《秦汉文衡》《元史补遗》《性理本源》。朱右将唐代韩愈、柳宗元,宋代欧阳修、曾巩、王安石和“三苏”(苏洵、苏轼、苏辙)的优秀散文编为《六先生文集》十六卷。明中叶,唐宋派学者唐顺之、茅坤承朱右之说,增编文章,将“三苏”分开,重编《八先生文集》和《唐宋八大家文钞》一四四卷,作为学习古文的范例。唐宋八大家之名遂在中国文学史上确立。
  陶宗仪陶宗仪,字九成,黄岩人。父煜,原福建、江西行枢密院都事[1]。宗仪少试有司[2],一不中即弃去,务古学,无所不窥。出游浙东、西,师事张翥[3]、李孝光[4]、杜本[5]。为诗文, 咸有程度,尤刻志字学,习舅氏赵雍[6]篆法。
  浙帅泰不华[7]、南台御史丑驴举为行人[8],又辟为教官,皆不就。张士诚据吴[9],署为军咨,亦不赴。
  洪武四年诏征天下儒士,六年命有司举人才,皆及宗仪,引疾不赴。[10]晚岁,有司聘为教官[11],非其志也。二十九年,率诸生赴礼部试,读《大诰》,赐钞归。久之,卒。所著有《辍耕录》三十卷,又葺《说郛》《书史会要》《四书备遗》, 并传于世。
  陶宗仪传略陶宗仪(1329~约1412),字九成,号南村,黄岩清阳人(今台州市路桥区清陶)。父陶煜任上虞县尹,叔陶复初为书画家。宗仪年少时师从乐清李孝光。
  元至正八年(1348)三月,赴考进士,因议论政事而落第。八月,黄岩方国珍起义,陶为避兵出游浙东、浙西,向张翥、杜本学习经文诗词,向舅赵雍学书法。
  入赘松江都漕运粮万户费雄家,与妻元珍客居泗泾南村,筑草堂以居,开馆授课。谢绝浙帅泰不华、南台御史丑驴、太尉张士诚荐举。课余垦田躬耕,被誉为“立身之洁,始终弗渝,真天下节义之士”。教学之暇,与弟子谈今论古,有所得,即录于树叶,贮于瓮,埋树下,十年积数十瓮。至正二十六年(1366),整理成《辍耕录》三十卷,记载元代典章制度、艺文逸事、戏曲诗词、风俗民情、农民起义等史料。
  明洪武四年与六年(1371、1373),朝廷诏征儒士,知府两次荐举,陶宗仪均以病辞,说:“为巢父,为许由,为严子陵,击壤而歌,以为太平之草民,不亦可乎?”宋濂说:“九成之意,以为一家不可以俱仕,恐妨进贤之路,故力辞之。”晚年任教官。洪武二十九年(1396)三月,率诸生赴南京礼部,学生考中甚多,帝赐钱钞于宗仪。约在永乐十年(1412)卒于松江。
  陶宗仪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史学家、文学家,著作除《辍耕录》外,有搜集金石碑刻、研究书法理论与历史的《书史会要》九卷,汇集汉魏至宋元时期名家作品617篇,编纂《说郛》一百卷,为私家编集大型丛书较重要的一种。又著《南村诗集》四卷、《四书备遗》二卷,以及《古唐类苑》《草莽私乘》《游志续编》《古刻丛钞》《元氏掖庭记》《金丹密语》《沧浪棹歌》《国风尊经》《淳化帖考》等。
  徐一夔徐一夔,字大章,天台人。工文,与义乌王祎[1]善。洪武二年八月诏纂修礼书[2],一夔及儒士梁寅、刘于、曾鲁、周子谅、胡行简、刘宗弼、董彝、蔡深、滕公琰并与焉。明年书成,将续修《元史》,祎方为总裁官,以夔荐。一夔遗书曰: 迩者[3]县令传命,言朝廷以续修《元史》见征,且云执事谓仆善叙事,荐之当路,私心窃怪执事何惓惓于不材多病之人也。仆素谓执事知我,今自审终不能副执事之望,何也? 近世论史者,莫过于日历[4],日历者,史之根柢也。自唐长寿[5]中,史官姚璹奏请撰时政记,元和中,韦执谊又奏撰日历。日历以事系日,以日系月,以月系时,以时系年,犹有《春秋》[6]遗意。至于起居注[7]之说,亦专以甲子起例,盖纪事之法无逾此也。
  往宋极重史事,日历之修,诸司必关白[8]。如诏诰则三省必书,兵机边务则枢司必报,百官之进退,刑赏之予夺,台谏之论列,给舍之缴驳,经筵之论答,臣僚之转对,侍从之直前启事,中外之囊封匦[9]奏,下至钱谷、甲兵、狱讼、造作,凡有关政体者,无不随日以录。犹患其出于吏牍,或有讹失。故欧阳修奏请宰相监修者,于岁终检点修撰官日所录事,有失职者罚之。如此,则日历不至讹失,他时会要[10]之修取于此,实录[11]之修取于此,百年之后纪、志、列传取于此,此宋氏之史所以为精确也。
  元朝则不然,不置日历,不置起居注,独中书置时政科,遣一文学掾掌之,以事付史馆。及一帝崩,则国史院据所付修实录而已。其于史事,固甚疏略。幸而天历间虞集仿六典法,纂《经世大典》,一代典章文物粗备。
  是以前局之史,既有十三朝实录,又有此书可以参稽,而一时纂修诸公,如胡仲申、陶中立、赵伯友、赵子常、徐大年辈皆有史才史学,廑[12]而成书。至若顺帝三十六年之事,既无实录可据,又无参稽之书,惟凭采访以足成之,窃恐事未必核也,言未必驯也,首尾未必穿贯也。而向之数公,或受官,或还山,复各散去。乃欲以不材多病如仆者承之于后,仆虽欲仰副执事之望,曷[13]以哉!谨奉状左右,乞赐矝察。
  一夔遂不至。未几,用荐署杭州教授。召修《大明日历》,书成,将授翰林院官,以足疾辞,赐文绮遣还。
  徐一夔传略徐一夔(1319~1399),字惟精,又字大章,号始丰,天台人。博学善属文, 擅名于时,危素荐授建宁路教授。元至正八年(1348),为避兵乱,隐居嘉兴,与宋濂、王祎、刘基结交。二十七年,朱元璋平定江浙,广征宿学耆儒,询安邦治国之计,四方名士云集南京。朝廷设置律、礼、诰三局,一夔入诰局,与杨维桢、朱右、林弼等撰写诰文。明洪武二年(1370)八月,诏徐一夔等撰《大明集礼》, 次年书成,为朝廷最重要的一部礼典。王祎荐举续修《元史》,一夔认为修史应以日历、起居注、实录为史料,而元代史料残缺,难以修史,故以足疾辞。五年九月,荐授杭州府学教授。六年参修《大明日历》,成书一百卷,一夔之力居多, 朝官推举入翰林,仍以足疾坚辞,诏赐文绮、纤缯各3装,钱6缗,准回杭任职。
  十六年,朱元璋命撰金陵灵谷寺碑文,赐蟒衣、采布。卒于任,人称“教授之贤, 难乎为继”。著有《始丰稿》十五卷,其中《织工对》有很高的史料价值;另有《杭州府志》《艺圃搜奇》《补阙》。

附注

[1]黄溍:字晋卿,义乌人。元延祐进士,官至侍讲学士。与柳贯、虞集、揭傒斯并称元儒四杰。 [2]经筵检讨:经筵,为皇帝讲读经史的讲席;检讨,官名,属翰林院。 [3]顺帝并后之失:元顺帝在位期间(1333~1368),卖官鬻爵,贿赂公行,官吏贪污残暴, 政治极为腐败;黄河连年决口,水旱灾荒不断,饥民遍野。至正二十八年(1368)朱元璋部将徐达兵逼大都(北京),顺帝率后妃太子北走。二年后病死。 [4]张士诚:泰州(今属江苏)人。初以贩盐为业,元至正十三年(1353)起兵反元,十七年降元,二十三年自立为吴王。 [5]吴平:至正二十六年(1366)九月,朱元璋部将徐达破苏州,张士诚自缢。 [1]宋濂见《方孝儒传》注,王祎见《徐一夔传》注。 [2]山林遗逸之士十五人:十五人中有台州陶凯、陈基。 [3]阅:经历。 [4]赵壎:字伯友,新喻(今属江西)人,与宋濂同直史馆。 [5]朱廉:字伯清,义乌人。师从黄溍。洪武三年(1370)召修《元史》。书成,授翰林编修。 [6]日历:按日编制的史料长编,是编修实录和国史的依据。 [7]翰林编修:明代翰林院(朝廷顾问机构)编修,位于侍讲学士、侍读学士、修撰之下,正七品。 [8]晋府右长史:朱元璋之子晋王府官员。 [1]都事:低级的事务官。 [2]少试有司:至正八年(1348)参加进士科考。 [3]张翥:字仲举,原籍山西晋宁,官至国子祭酒、翰林学士。 [4]李孝光:字季和,乐清人,元至正四年(1344)任秘书监著作郎。 [5]杜本:字伯原,清江(今属江西)人,元顺帝时召为翰林待制。 [6]赵雍:翰林学士赵孟頫之子,元著名书画家。宗仪妻是赵孟頫外孙女。 [7]泰不华:见前《泰不华传》。 [8]行人:行人使,掌捧节奉使,颁诏抚谕。 [9]据吴:占据江苏南部地区。 [10]六年命有司举人才,皆及,宗仪引疾不赴:洪武六年为癸丑年(1373)。《南村诗集》卷一有诗《洪武癸丑八月二日,与诸暨赵用宾、黄汉章、赵自立,江阴孙大雅、大年、丘宗岱、程传可同游钟山,分韵及落字》。陶宗仪入京未授,并非“引疾不赴”。 [11]教官:官学教师。 [1]王祎:字子充,义乌人。师从柳贯、黄溍。朱元璋召授江南儒学提举,明初奉诏修《元史》,书成,擢翰林待制。 [2]礼书:记载祭祀仪式之书。 [3]迩者:近者。 [4]长寿:唐武则天年号。 [5]日历:按日编制的史料长编,始于唐代。 [6]《春秋》:儒家经典之一,最早的编年体史书。 [7]起居注:皇帝言行录。 [8]关白:通知,通告。 [9]匦:匣子,箱子。 [10]会要:分门记述各项制度沿革的史料汇编。 [11]实录:皇帝政务的大事编年。按年月日记述当朝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灾祥等,并依次插入亡殁臣僚传记。 [12]廑:勤。 [13]曷:何。

知识出处

正史台州籍人物传

《正史台州籍人物传》

出版者:上海古籍出版社

本书由正史(二十五史)台州籍人物、赐谥台州籍人物、清雍正《浙江通志》台州籍部分人物组成。其中正史103人,赐谥人物47人,《通志》230人。附篇为清《四库全书总目》台州籍人物著作。以上文献汇集台州著名历史人物生平事迹。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