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一百九十七 列传第八十五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正史台州籍人物传》 图书
唯一号: 110820020210004059
颗粒名称: 卷一百九十七 列传第八十五
分类号: K820.8
页数: 5
页码: 142-146
摘要: 黄绾,字宗贤,黄岩人,侍郎孔昭孙也。承祖荫官后府都事。尝师谢铎、王守仁。嘉靖初,为南京都察院经历。张璁、桂萼争“大礼”,帝心向之。奏入,帝大喜,下之所司。其月,再上疏申前说。俄闻帝下诏称本生皇考,复抗疏极辨。又与璁、萼及黄宗明合疏争,“大礼”乃定。绾自是大受帝知。及明年, 何渊请建世室,绾与宗明斥其谬。寻迁南京刑部员外郎,再谢病归。帝念其议礼功,六年六月召擢光禄少卿,预修《明伦大典》。明年,《大典》成,进詹事。绾大恚,上疏丑诋一清而不斥其名。黄绾门人吴国鼎为《明道编》作跋指出,明晚叶王学分化成各派,各走极端,学术偏晦。
关键词: 历史人物 生平事迹 台州

内容

黄绾,字宗贤,黄岩人,侍郎孔昭孙也。承祖荫[1]官后府都事。尝师谢铎、王守仁[2]。嘉靖初,为南京都察院经历。
  张璁[3]、桂萼[4]争“大礼”[5],帝心向之。三年二月,绾亦上言曰:“武宗承孝宗之统十有六年,今复以陛下为孝宗之子, 继孝宗之统,则武宗不应有庙[6]矣。是使孝宗不得子武宗,乃所以绝孝宗也。由是,使兴献帝[7]不得子陛下,乃所以绝兴献帝也。不几于三纲沦、九法棨哉[8]!”奏入,帝大喜,下之所司。其月,再上疏申前说。俄闻帝下诏称本生皇考,复抗疏极辨。又与璁、萼及黄宗明[9]合疏争,“大礼”乃定。绾自是大受帝知。及明年, 何渊请建世室[10],绾与宗明斥其谬。寻迁南京刑部员外郎[11],再谢病归。帝念其议礼功,六年六月召擢光禄少卿[12],预修《明伦大典》[13]。
  王守仁中忌者,虽封伯,不给诰券岁禄,诸有功若知府邢珣、徐琏、陈槐,御史伍希儒、谢源,多以考察黜。绾讼之于朝,且请召守仁辅政。守仁得给赐如制,珣等亦叙录。绾寻迁大理寺[14]左少卿。其年十月,璁、萼逐诸翰林于外,引己所善者补之,遂用绾为少詹事兼侍讲学士[15],直经筵。以任子官翰林,前此未有也。
  明年,《大典》成,进詹事。锦衣佥事聂能迁者,初附钱宁得官,用登极诏例还为百户。后附璁、萼议“大礼”,且交关中贵崔文,得复故职。《大典》成,诸人皆进秩,能迁独不与,大恨。嘱罢闲主事翁洪草奏,诬王守仁贿席书[16]得召用, 词连绾及璁。绾疏辨,且乞引避。帝优旨留之,而下能迁法司,遣之戍,洪亦编原籍为民。
  绾与璁辈深相得,璁欲用为吏部侍郎,且令典试南京,并为杨一清[17]所抑, 又以其南音不令与经筵。绾大恚[18],上疏丑诋一清而不斥其名。帝心知其为一清也,以浮词责之。其年十月,出为南京礼部右侍郎,遍摄诸部印。十二年, 召拜礼部左侍郎。
  初,绾与璁深相结。至是夏言长礼部[19],帝方向用,绾乃潜附之,与璁左。
  其佐南礼部[20]也,郎中邹守益引疾,诏绾核实。久不报,而守益竟去。吏部尚书汪鋐希璁指,疏[21]发其事,诏夺守益官,令鋐覆核,鋐遂劾绾欺蔽。璁调旨削三秩[22]出之外。会礼部请祈谷导引官,帝留绾供事。鋐于是再疏攻绾,且掇及他事,帝复命调外。绾上疏自理,因诋鋐为璁鹰犬,乞赐罢黜以避祸。帝终念绾议礼功,仍留任如故,绾自是显与璁贰矣。
  初,大同[23]军变,杀总兵官李瑾,据城拒守。总制侍郎刘源清、提督卻永议屠之。城中恟惧,外勾蒙古为助,塞上大震。巡抚潘仿急请止兵,源清怒,驰疏力诋仿。璁及庭议并右[24]源清,绾独言非策。及源清罢,侍郎张瓒往代。未至,而郎中詹荣等已定乱。叛卒未尽获,军民疮痍甚,代王[25]请遣大臣绥缉之。
  疏下礼部,夏言以为宜许,而极诋前用兵之谬,语侵璁。璁怒,力持不欲遣。帝委曲谕解之,乃特以命绾,且令察军情,勘功罪,得便宜行事。绾驰至大同,宗室军民牒诉官军暴掠者以百数,无告叛军者。绾一无所问,以安其心。有为叛军使蒙古归者,绾执戮之,反侧者复相煽,绾大集军民,晓以祸福。罹害者陈牒,绾佯不问,而密以牒授给振官[26],按里核实。一日捕首恶数十人。卒尚钦杀一家三人,惧不免,夜鸣金倡乱,无应者,遂就擒。绾复图形购[27]首恶数人, 军民乃不复虞诖误[28]。遂令有司树木栅,设保甲四隅,创社学,教军民子弟,城中大安。还朝,列上文武将吏功罪,极诋源清、永。绾以劳增俸一等。璁及兵部庇源清,阴抑绾。绾累疏论,帝亦意向之,源清、永卒被逮。绾寻以母忧归。
  十八年,礼官以恭上皇天上帝大号及皇祖谥号,请遣官诏谕朝鲜。时帝方议讨安南[29],欲因以觇之,乃曰:“安南亦朝贡之国,不可以迩年叛服故,不使与闻。其择大臣有学识者往。”廷臣屡以名上,皆不用。特起绾礼部尚书兼翰林学士为正使,谕德张治副之。帝方幸承天[30],趣[31]绾诣行在受命。绾惮[32] 往,至徐州先驰使奏疾不能前,致失期。帝责绾不驰赴行在,而舟诣京师为大不敬,令陈状,已而释之。绾数陈便宜,请得节制两广、云、贵重臣,遣给事御史同事,吏、礼、兵三部择郎官二人备任使。帝悉从之。最后为其父母请赠,且援建储恩例请给诰命如其官。帝怒,褫[33]尚书新命,令以侍郎闲住,使事亦竟寝[34]。久之,卒于家。
  黄绾传略黄绾(1480~1554),字宗贤,号久庵、石龙,黄岩新宅村人,黄孔昭之孙,承祖荫任后军都督府都事。明正德五年(1510),结识王守仁,执弟子礼。为捍卫“王学”,经常与人辩论。玉守仁说:“吾党之良,莫有及者。”嘉靖元年(1522)任南京都察院经历。三年,与桂萼、张璁、黄宗明联名上疏争大礼。次年,何渊上疏世宗父母入太庙,被黄绾、黄宗明斥为荒谬,帝不悦,将黄绾调任南京刑部员外郎,黄称病辞官。六年六月,帝念“议礼”之功,授光禄寺少卿、少詹事兼侍讲学士,参与编修《明伦大典》。升詹事锦衣佥事、南京礼部右侍郎。王守仁平息广西少数民族起义,殁于归途,遭首辅杨一清、桂萼诬陷。黄绾上疏辨冤,将女嫁守仁子王正亿,携至南京。十三年,山西大同兵变,黄绾力主安抚,受命急赴大同,逮首恶数十人,树木栅,设保甲,创社学,使民心安定。十八年,任南京礼部尚书兼翰林学士。安南(今越南)内乱,帝命黄绾为正使安抚,黄恐惧此行不测,称病不赴。次年,请为父母赠谥,受帝责,降为礼部侍郎。二十年,以年老辞官归家。
  黄馆晚年,对王守仁首席弟子王畿“挟师说以杜学者之口”,片面发展心性之学的学阀作风感到愤懑,批评今日朋友“共谈清虚”,“方知空虚之弊误人非细”,反对空谈理性主张经世。著有《明道编》《石龙集》《久庵文选》《中庸古今注》《石龙奏议》等;《明道编》为中国哲学名著。黄绾是“浙中王门”的重要成员和代表人物之一,努力发展王学,成为经世致用学说的先驱者。
  说明:《明道编》:黄绾晚年哲学著作,原有十二卷,今存六卷。明嘉靖二十六年(1547)由其子黄承德刻成。主要内容:阐述哲学思想体系概况,强调实践在认识上的作用,认为没有效验的思维是空想,不能离开客观事物去冥想;反对士大夫空谈理性耻于践行,主张经世,不能只讲义而不求利,义与利并重;不满王畿断章取义,“挟师说以杜学者之口”;认为宋儒非圣学真传,凡周、程、张、栻、朱和陆、王之学,皆在所非之列;表明黄绾晚年由笃信王学转向批评王学。
  黄绾门人吴国鼎为《明道编》作跋指出,明晚叶王学分化成各派,各走极端,学术偏晦。

附注

[1]祖荫:功臣子孙,朝廷恩赐官职,只限于一二代,明代限于中央部臣级。 [2]王守仁:余姚人,弘治进士,官至南京兵部尚书兼左都御史,总督两广兼巡抚。学承南宋陆象山,创阳明学派,提倡“知良知”、“知行合一”,为中国著名思想家。 [3]张璁:永嘉人,正德进士,因议“大礼”得嘉靖帝信任,擢礼部尚书、内阁首辅。 [4]桂萼:湖南安仁人,正德进士,因议“大礼”官至吏部尚书。 [5]争“大礼”:朱厚熜(世宗,年号嘉靖)即位后,诏议其生父兴献王朱祐杬尊号,于是大礼仪之争起。争论三年后,终于追尊兴献王为皇考恭穆献皇帝。群臣哭阙力争,因此下狱一百三十四人,廷杖致死十余人。 [6]有庙:指庙号,皇帝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并追尊某祖、某宗名号。 [7]兴献帝:明宪宗第四子朱祐杬,封兴王,谥献,嘉靖帝之父。 [8]棨:败坏。 [9]黄宗明:鄞县人,正德进士,官至兵部左侍郎。 [10]世室:宗庙。 [11]刑部员外郎:在郎中之下,主事之上,为郎中助理。 [12]光禄少卿:光禄寺掌宫廷所用食物,主要是皇帝膳饮。正职为正卿,副职为少卿。 [13]《明伦大典》:由张、桂两人任总纂官,经世宗审定肯定仪礼的书,历述护礼派的罪状, 在全国颁布,为“大礼”之争画上句号。 [14]大理寺:中央主管刑狱的官署。 [15]少詹事兼侍讲学士:詹事府设置文学侍从之臣,设詹事、少詹事。侍讲学士由翰林院有学术者充任,为皇帝讲解经义。 [16]席书:四川遂宁人,弘治进士,官至吏部侍郎。 [17]杨一清:江苏丹徒人,成化进士,官至内阁首辅。 [18]恚:怨恨。 [19]夏言:江西贵溪人,正德进士,官至内阁首辅,时任礼部尚书。 [20]南礼部:南京礼部。朱元璋建立明朝,定都南京,明成祖朱棣迁都北京,仍在南京保留一个形式上的中央政府班子,不掌实权。 [21]疏:上疏。 [22]削三秩:降三秩(官级)职位。 [23]大同:山西大同。 [24]并右:都偏袒。 [25]代王:朱元璋封第十三子朱桂为代王,驻山西大同,其后人继爵位。 [26]振官:赈济官员。 [27]购:悬赏。 [28]不复虞诖误:不会受到连累。 [29]安南:今越南。 [30]承天:湖北承天府,下辖天门、当阳等七县。 [31]趣:催促。 [32]惮:畏惧。 [33]褫:革除。 [34]寝:止息。

知识出处

正史台州籍人物传

《正史台州籍人物传》

出版者:上海古籍出版社

本书由正史(二十五史)台州籍人物、赐谥台州籍人物、清雍正《浙江通志》台州籍部分人物组成。其中正史103人,赐谥人物47人,《通志》230人。附篇为清《四库全书总目》台州籍人物著作。以上文献汇集台州著名历史人物生平事迹。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