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黄绾著作、思想研究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黄绾年谱简编》 图书
唯一号: 110820020210003606
颗粒名称: 二、黄绾著作、思想研究
分类号: B248.6
页数: 27
页码: 187-213
摘要: 本文记述了黄绾著作、思想研究。
关键词: 黄绾 哲学思想 文集

内容

(一) 著作整理20世纪以来关于黄绾存世著作的传抄、整理,最早为1920年代民国学者江涵雇人抄录的二十八卷本《石龙集》。浙江省图书馆古籍善本部今藏有《石龙集》二十八卷六册抄本一种,即江涵雇人抄录本。浙江省图书馆所记卡片编目如下:“类别:集,明别集;编号:4513;书名:《石龙集》二十八卷;板式:清抄本;部册:六册。”每卷卷首皆钤有“浙江省立图书馆藏书印”一枚。笔者在2008年夏曾查阅此抄本,经认真对勘,可以肯定此抄本系据明嘉靖刻本誊录。
  至于该抄本何时由何人组织抄录,我们可以从抄本之中得到一些线索,比如在该抄本“《石龙集》卷第六终”、“《石龙集》卷第二十三终”、“《石龙集》卷第二十八终”末均附有“辛酉重九日后学江涵覆校”字样,而在卷二十八《祭洞黄先墓文》叶上有江涵的一处校勘记:“‘远’,原抄本作‘源’,友人改抄‘远’字,(江)涵意疑改作‘思源’。”据此,我们推知,《石龙集》该抄本系江涵(籍贯、生卒年、生平事迹待考,可以肯定江涵生于清末,卒于民国或稍后)组织一批友人据明嘉靖刻本誊录,其中原本王舟瑶案语亦一并誊录;且江涵在覆校友人誊抄本之后,自己还作有部分校语。“民国辛酉”即民国十年,公元1921年。既然王舟瑶校勘案语作于民国,那么,江涵组织的抄录、覆校工作在1921年重阳日完成无疑。所以,我们完全有理由判定:今浙江省图书馆藏《石龙集》抄本系1921 年抄本,而非“清抄本”。至于该民国抄本如何由浙江省图书馆收藏,则有待进一步的考证了。
  容肇祖先生生前收藏有《明道编》(《久庵日录》)四册六卷,且系明嘉靖原刻本①。1937年7月17日,即在倭寇侵华的恶劣环境之下,容肇祖先生利用珍藏的明刻本《明道编》,在北平景山堂完成长文《王守仁的门人黄绾》,后收录于他在1940年暑假修改完成的《明代思想史》(开明书店1941年出版)。据笔者调查而知,容肇祖先生生前收藏的明刻本《明道编》今藏台湾故宫博物院,并有容肇祖手书题记②;至于容先生的《明道编》如何流传至台湾故宫博物院,笔者不得而知。
  1959年,中国科学院历史研究所二所思想史组刘厚祜、张岂之二位先生, 在侯外庐先生的指导之下,根据北京(国家)图书馆所藏明刻本《明道编》胶片, 分段、标点,并由中华书局于1959年出版发行,先后三次印刷,印数达12,900 册。这为现代学人研究黄绾晚年思想提供了极大的便利。
  吴震教授有专文(1992)对现藏日本京都大学的黄绾序刊本《阳明先生文录》(刻于1533年,一函二册五卷,简称“黄本”)与钱德洪刻于姑苏的《阳明先生文集》(刻于1536年,一函八册二十四卷,简称“钱本”)进行了比较,得出若干结论:比如“黄本”与“钱本”属于不同时期的刻本,“黄本”乃是“钱本”之蓝本,“黄本”比“钱本”多出十三封书信且这十三封书信应当视为阳明逸文。还指出,据“黄本”之记载可以正“钱本”之错误、补“钱本”之脱文。① 总之,黄绾序刊本的《阳明文录》的版本价值与文献价值,不容小觑。如若机缘成熟,我们不妨将“黄本”影印出版。
  《中华大典·哲学典·儒家分典·其他儒者分部》(2007)辟有“黄绾”之典,“综合”部分录有《明儒学案·黄绾传》、《明道编》卷一节文、林文相《明道编序》、吴国鼎《明道编跋》,“传记”部分录《明史·黄绾传》,“杂录”系王廷相《王氏家藏集·石龙集序》。② 张宏敏自2008年夏受《王阳明全集》主编、浙江省社科院哲学所吴光研究员之命,开始搜集黄绾存世文献著作,并小有收获;2011年春,应《阳明后学文献丛书》主编钱明研究员之约,负责裒辑黄绾存世文献以成《黄绾集》新编本(2014)。《黄绾集》的重新编校整理主要以《石龙集》(台湾图书馆藏明嘉靖年间刻本)为蓝本,以《久庵先生文选》(日本尊经阁文库藏明万历年刻本)、《知罪录》(上海图书馆藏明嘉靖三年黄绾自序本)、《明道编》(中华书局点校本)等为主要补充文本,并收录散见于明人文集诸如《王阳明全集》、《明儒学案》、各地方志诸如《台州府志》、《黄岩县志》、《太平县志》、家乘史料如《洞山黄世宗谱》、《桃溪谢氏宗谱》等之中的黄绾佚文,厘定为四十卷。新编《黄绾集》四十卷在编目上基于《石龙集》二十八卷而成,其中《石龙集》卷十四分上、下,新编《黄绾集》析为两卷,即卷十四、十五;《黄绾集》卷三十至卷三十三所收录奏疏文,移录自《久庵先生文选》卷十三、十四、十五、十六,其中《黄绾集》卷三十《大礼私议》、《止迁献帝山陵疏》自《知罪录》补入、《黄绾集》卷三十《论刑狱疏》自《名臣经济录》转录。《黄绾集》卷三十四至卷三十九收录《久庵日录》六卷, 自刘厚祜、张岂之先生标点的《明道编》(中华书局本)移录,同时参校了容肇祖先生《王守仁的门人黄绾》一文中的部分引文。《黄绾集》卷四十收附录两种,一是黄绾诗文集的序、跋文,二是关于黄绾的行状、传记史料。《黄绾集》新编本由上海古籍出版社作为《阳明后学文献丛书》(钱明主编)之一种正式出版。
  《黄绾集》新编本出版后,学术界、出版界有好评。阳明后学研究同仁如是说:“《黄绾集》基本上汇集了明代浙中王门重要学者黄绾目前存世的全部思想资料,并可藉此开展对黄绾生平及其哲学思想、政治思想、文学思想的个案研究,还可以展开黄绾与王阳明(包括阳明后学)、湛若水、王廷相等明代哲学家以及黄绾与张璁、严嵩、夏言、明世宗等明代中期的政治家之间交往关系等相关问题的研究。”上海历史博物馆原馆长潘君祥研究员利用《黄绾集》中一篇文献,撰文《上海沙船与商船会馆》,指出在古代历史文献中是明代阳明学者黄绾第一次提到了“沙船”:“在历史文献中,黄绾在报给朝廷的奏疏《弭江盗疏》(嘉靖八年八月题)中,‘沙船’正式的书面名称就已经出现。明嘉靖八年,即公元1529年,这是我们目前可以查考到的‘沙船’名称最早出现的年代。”① 2015年3月,朱珅祯女士在《古籍读书报》撰文———《〈黄绾集〉最新编校整理本出版》,称:“裒辑黄绾的存世文献,编校整理《黄绾集》,这对系统整理阳明后学文献与深入开展阳明后学研究,是一件很有意义的工作。《黄绾集》重新编校整理本……这是目前内容最全、校勘质量最高的版本,免却研究者搜罗之苦,为阳明后学研究提供了极大方便。”上海古籍出版社社长高克勤先生为“2015年北京图书订货会推荐书单”推荐了10本好书,其中一种就是《黄绾集》。中国社会科学网于2015年4月28日发布消息———《〈黄绾集〉新编本出版,助益阳明后学研究》。全国古籍整理出版规划领导小组主办的“中华古籍网”于2015年4月29日发布“《黄绾集》最新编校整理本出版”的信息。
  此外,由张宏敏、曾孔方负责点校的《温岭丛书》本《黄绾集》(简体字本), 收录《知罪录》、《石龙集》、《久庵日录》单行本,由浙江大学出版社于2016年5 月正式出版。《温岭丛书》还收录有《谢铎集》、《谢省集》、《叶良佩集》等明代温岭籍学者诗文集,而黄绾师从谢铎、谢省,与叶良佩交好,这为我们系统研究黄绾与台州地方学者之间的互动、交流提供了便利。
  吴锐研究员利用唐宇元先生转手的《石龙集》、《久庵先生文选》,点校了黄绾诗文中涉及王阳明的十一篇,成《黄绾逸文与王阳明》(2011),主要有《志怀》、《病中习辟谷寄阳明甘泉》、《游香山次阳明韵》、《寄阳明先生书》等①。
  (二) 著述考证容肇祖先生《王守仁的门人黄绾》(1937、1940)一文考证:黄绾的著作有《易经原古》、《书经原古》、《诗经原古》、《礼经原古》、《春秋原古》、《四书原古》、《中庸古今注》一卷、《庙制考义》二卷、《知罪录》一卷、《明道编》十二卷、《思古堂笔记》、《石龙奏议》、《云中疏稿》、《边事疏稿》、《边事奏稿》、《石龙集》二十八卷、《困蒙稿》、《洞黄黄氏世德录》、《恐负卷》等书。② 此后学人论及黄绾著作亦多沿袭此说。容肇祖先生认为黄绾存世之著作“仅《明道编》一书”,其相关研究亦仅以《明道编》六卷为主要资料。
  侯外庐先生的《明道编序》(1959)文“据容肇祖先生的考证”,对黄绾的著述明细进行了罗列,亦称“(黄绾)其书除《明道编》外,都已经佚失了”。进而指出《明道编》一书,据黄承德说是十二卷;但据黄绾学生林文相跋文则说是十卷,似乎此书在林文相写跋文的时候是只刊行了十卷;现在则仅存六卷,其他系早已散失,并非后来散失的。侯外庐先生还对散见于各书的黄绾零篇文字予以列举:《东盘山生圹自铭》、《少谷子传》、《重修黄岩县儒学记》、《游雁山记》、《游石佛记》、《游永康山水记》、《题灵岩洞摩岩诗》、《紫霄吟》、《飞虹峡歌》、《阳明先生行状》、《明军功以励忠勤书》。③ 侯外庐、邱汉生、张岂之三先生合作主编的《宋明理学史》(1987),其第二编第十五章由唐宇元先生撰文的《黄绾的学行与“艮止”说》④,指出:黄绾著作甚多,今存世的尚有嘉靖本《石龙集》二十八卷、万历本①《久庵先生文集》十六卷、嘉靖本《久庵日录》六卷、万历本②《明道编》六卷、清抄本③《游永康山水记》一卷。其他还有若干诗文,散见于方志与诸家文集中:《明经世文编》四篇; 《黄岩集》(文)二十一篇、诗九首;《台学统》九篇;《黄岩县志》(文)六篇、诗十五首;严嵩《钤山堂集》一篇、诗三十一首;郑善夫《少谷全书》一篇。以上所载诗文,其中有一部分互相重复。又,季本《说理会编》、钱德洪《绪山会语》,《三台文献》、《姚江渊源录》、《圣学宗传》、《太平县志》、《乐清县志》、《雁山志》等也载有黄绾文字。至于《王文成公全书》十五篇、何瑭《何文定公文集》一篇④、王廷相《王氏家藏集》三篇、王世贞《弇州堂别集》一篇、夏■《赤城集》三篇和夏浚《月川类草》等,其中有与黄绾的书札,也有记述黄绾思想和学术行迹的。
  姜国柱教授著《中国思想通史》(明代卷)第十二章题曰《黄绾的哲学思想》(2011),有对黄绾著作名目的罗列,则是对容肇祖、侯外庐先生说法的转录⑤。
  张宏敏依据容肇祖、唐宇元先生文章提供的线索,按图索骥,于地方志文献中详细检录、盘点关于黄绾书目的史料文献,又前往浙江省图书馆古籍部、上海图书馆古籍部、台州玉环、温岭、黄岩等黄氏后裔聚居村落,实地访查黄绾存世文献,以“一一追寻其史源”而考正①的研究路数,先后在《国际阳明学研究》、《国学学刊》等专题论集、期刊上发表了一系列关于黄绾著作版本考证的文章②,详细考述黄绾各种著作之创作背景、思想主旨、版本存佚、学术价值等情况,即对其九种经学著作《易经原古》、《书经原古》、《诗经原古》、《礼经原古》、《春秋原古》、《四书原古》、《中庸古今注》、《庙制考议》,四种政论著作《石龙奏议》、《云中奏稿》、《边事奏稿》、《知罪录》,七种哲学、文学著作《困蒙稿》、《恐负卷》、《诸葛公传》、《石龙集》、《久庵先生文选》、《思古堂笔记》、《明道编》(《久庵日录》),两种家乘编纂《洞黄黄氏世德录》、《家训》,三种参修、编修文献典籍《明伦大典》、《阳明先生存稿》、《桃溪类稿》③等,逐一考论。
  厦门大学人文学院师资博士后王传龙的新著《阳明心学流衍考》第五章(2015)有专节对黄绾的为学经历及著作版本,尤其对黄绾《石龙集》、《久庵先生文选》的版本流传情况进行了补充性质的说明,值得关注④。
  (三) 思想研究当代学术界最早对黄绾思想进行研究是容肇祖先生,其《王守仁的门人黄绾》(1937、1940)下篇即题曰《黄绾的思想》⑤,嗣后在《明代思想史》“王学的分派”中设“黄绾”一题(1941),又对黄绾的反宋儒、反王守仁、湛若水而提揭“艮止执中之学”予以论说⑥。
  目前学界已有的研究成果所涉黄绾思想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九个议题, 即黄绾的学术定位、学思历程,黄绾与王学,黄绾与王畿之间的“论辩”,黄绾的艮止之学、易学思想、政治思想、人性之论、义利之辩。下面,我们分别予以述评。
  1.学术定位对于黄绾的思想定位,是开展黄绾学术研究的一个基础性、根本性问题。
  对此,学人见仁见智,提出了各自的观点。
  (1)反道学侯外庐先生《中国思想通史》第四卷(下)第二十章题曰“王廷相、黄绾、吕坤的反道学思想”(1960),这里,侯外庐、范文澜先生以“反道学”来指称黄绾的哲学思想。① (2)气学葛荣晋先生在《王廷相和明代气学》(1990)一书中指出:黄绾一生,治学三变。大体说来,正德五年入仕以前,他是程朱理学的忠实信徒;入仕至嘉靖七年王阳明卒,他由宗程朱转师于王阳明,由客观唯心论转向主观唯心论;黄绾晚年,由信奉心学进而批判心学,由心学转向气学。黄绾所以能够由王阳明“心学”转向唯物论,除了社会政治原因外,这同他接受王廷相等人的气学思想的影响,是直接有关的。② (3)实学容肇祖先生《王守仁的门人黄绾》(1937—1940)一文结论认为黄绾的思想有“实习实行的精神”、“跑上实用的道路”:“黄绾很有实习实行的精神,他的态度有点像后来的颜元。他主张思考,主张学,主张实行,主张求功效,主张近人情,以致知为精思,以物则之当然为格物,以治生为游艺。自然他亦有注重于向内的修养之处,所谓艮止以存心,不免明儒好标宗旨的习气,但是他反对无思无为,仍是跑上实用的道路的。他对于人生哲学,是贡献着实用的实行的精神,较之王守仁的学说是更要踏上切实的地步了。”③ 葛荣晋先生在对王廷相、黄绾的气学(《王廷相和明代气学》,1990)进行论证之后,又转向研究王廷相、黄绾的实学。其在《黄绾实学思想简论》(1989)中指出:黄绾是明代中期一位著名的哲学家,他一生治学三变,早年初师谢铎,学宗程朱;中年转师王阳明,笃信心学;晚年背离王学,而转向实学。《明道编》是他批评宋明理学的战斗檄文,也是他的实学思想的重要著作。黄绾晚年由心学转向实学,主要是由当时的社会政治需要和实学思潮影响的结果,在以王廷相为代表的实学思潮的影响下,黄绾逐步背离王学, 成为当时实学思潮的重要人物之一。黄绾的实学思想,在学术上,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揭露和批评宋明理学的空虚之弊和禅学本质,二是阐释他的“艮止执中”之学。① 值得注意的是,唐宇元在《黄绾思想新议》(1991)文中对容肇祖、葛荣晋二位先生对黄绾的学术定位有质疑,以为“对于黄绾的思想,容肇祖先生在40年代著文称黄氏早年尊崇王学,但他晚年‘转变了’,在王学营垒中,他第一个起来‘不留余地’地反对王学,并早在明末顾、黄、王以前,在黄绾那里就有了启蒙思想。(《浙东黄绾思想》②,载《燕京学报》第27期,1940年6月)自此以后,一些论者相沿此说,竞相拔高,以至时下又把黄绾列为明清之际‘实学’思潮中一个具有唯物主义思想、提倡经世致用的启蒙人物”,“这些观点是值得商榷的”③。
  方奕亮的硕士论文《黄绾研究(1477—1551)》(1995),沿用容肇祖先生的观点,指出:黄绾的思想是有划时代意义的,既可启导明末实学思潮的出现, 亦下开清初反宋儒的先路。黄绾所提出的主张,如他的反虚务实,肯定私欲的价值和重视理财等观念,影响后世深远;这些思想不单为后世学者所承袭,更将之发扬光大,到明末清初,更汇聚成一股强大的力量,促使风靡明代思想界的“心学”没落,实学思潮继之而兴。④ 王宝汉的硕士论文《黄绾理学思想研究》(1999)也沿用容肇祖先生的观点,以为“黄绾切实的学风也成为后来实学的先驱”:因著禅学“无思无为”之说,黄绾特别重视“功效”与“经世”,虽然并未立刻化身为“致用”之学,但其思考方向的确是朝“实学”迈进的;颜元与黄绾皆是以“复古”为方向、以“切实”为精神、以“经世”为理想的思想家①。
  李书增、岺青、孙玉杰、任金鉴著《中国明代哲学》(2002),其中《黄绾的思想》一文沿用葛荣晋的说法,指出:黄绾到了晚年,由于社会矛盾日趋尖锐和经世致用思潮的兴起、以及王学空虚之弊的暴露,他的思想发生了变化,开始由信奉心学转向批评王守仁及其后学,并在批评中走向了实学。② 台湾宜兰大学吴秀玉教授也有文对黄绾的“实用实行哲学”(2002)予以考察③。
  王传龙的博士论文(2015)认为,黄绾晚年宣扬主动思考,看重世俗功业, 强调学问之功效,具有鲜明的实践主义精神。④ (4)“理学” 侯外庐、邱汉生、张岂之主编《宋明理学史(下册)》(1987),其第二编第十五章第一节《黄绾的学行与“艮止”说》由唐宇元先生撰文完成,称黄绾为理学家,其思想属理学,比如有“黄氏晚年所编的《明道编》比较集中地反映了他的理学思想”、“研究黄绾的理学,主要依靠今存的《明道编》”、“黄绾与王畿的理学论证”、“对黄绾的理学评价”云云⑤。
  谷方编著的《中国哲学辞典》(1990)在“明代哲学人物”中列有“黄绾”条目,称黄绾在批判当时各家学说的过程中建立了以知止为主旨的哲学体系,对于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虽然有所批判,但他仍然属于理学家。⑥ 王宝汉的硕士学位论文题曰《黄绾理学思想研究》(1999),即主要从理学的角度出发研究、考察黄绾思想,以为黄绾“的理学思想比较集中地反映在晚年的《明道编》之中”,“《明道编》六卷非常集中地呈现出黄绾晚年的理学思想”。氏著针对《明道编》、《石龙集》的相关资料予以分析,先介绍黄绾的生平与成长背景,再论述其中心思想,及黄绾对于心、性、天之看法,接着分述其义利观、志功说与修养论,最后归纳出黄绾理学特色,并探讨黄绾晚年思想转变之因。① 林家骊教授著《谢铎及茶陵诗派》(2008)以为黄绾业师谢铎“是浙东理学的传人”,所以以为黄绾“也是著名的理学家”;黄绾为“浙中王门”颇具代表性的人物,其“艮止”学说的形成与谢铎的蒙学教育密不可分②。
  (5)“心学” 黄宗羲著《明儒学案》在“浙中王门学案”之中为黄绾树传立案,现代学者研究黄绾进而对黄绾思想的定位,是绕不过《明儒学案》的。易言之,黄绾作为王阳明弟子的身份是不容怀疑的。一般称王阳明的良知学为“心学”,那么称黄绾之学为“心学”,也就顺理成章。
  唐宇元先生撰文的《宋明理学史(下册)》第二编第十五章第一节《黄绾的学行与“艮止”说》(1987),称黄绾的思想为“理学”③;嗣后,唐宇元在《黄绾思想新议》(1991)中则又称黄绾的思想为“心学”,指出“黄绾的心学特点,是以《彖传》‘艮止’论说心为本体及其体验方法”,“黄绾以‘艮止’论证心体的绝对性及其实在性,与王阳明以心为本的心学,并无本质的不同。如果说有什么相异的话,则是王阳明多从思辨方面论证心的本体意义,而黄绾则是多从三代圣王、儒家经典的所谓‘典要’方面,论证心体的”。④ 浙江省社科院哲学所钱明研究员著《浙中王学研究》(2009)则称“黄绾著述,既有理论性的,也有政论性的,更有注释性的,可以说在以心学治经学方面他是开了浙中王门乃至整个阳明学派之先河的”⑤。这里,钱明研究员把黄绾视作一位心学家。
  山东大学陈坚教授《黄绾的“艮止”心学:兼谈黄绾心学的天台佛学性格》(2009、2012)指出:黄绾通过对《周易·艮》卦的创造性解读,建立了一个从“心性论”的角度而不是从“实学”的角度来反对王阳明心学的所谓“艮止”心学,在当时独树一帜。① (6)“其说不可取” 与上述数种观点正面肯定黄绾思想的学术地位不同,也有学者比如劳思光先生的《中国哲学史新编》(1980)就对容肇祖在《明代思想史》中极力“推崇久庵之学”表示不满,以为“以哲学史标准言,其(黄绾)说实无可取”“其论点不外常识,未能接触儒学之真问题及真理路也”;“今观《明道编》,则久庵之说,粗疏混乱,于儒学内部问题既无确切了解,释经训诂,亦随意强说”②。
  张学智教授的《明代哲学史》(2000)、《中国儒学史(明代卷)》(2011)指出:因黄绾的著作大部分散逸,就传世的《明道编》来看,黄绾实践上的破斥有余,而理论上的发明不足。对有宋诸大儒的批评,皆攻其一点,未能深入其中。对乃师王阳明,有时为了批评之需,故为断章取义。因不能平心理解,所以显得肤廓无力。但他对当时学弊的批评、纠举,在明代儒学史上是有一定意义的。③ 与劳思光先生的基调相仿,董平教授著《浙江思想学术思想史》(2005), “很坦率地说”:“黄绾之‘艮止’说在理论上是粗疏不严密的,他至少尚未明确给出‘内艮之止’本身之合理性的规范性规定;换言之,心体之‘止’当止于何所、以及缘何当止于该所这一问题,在他那里仍然是不明确的。”“黄绾晚年反出师门,背叛王学,不再认为阳明之学乃圣学,而是竭力诋之为禅学异端,断言其空虚之弊,必至误人非细。《明史》本传述黄绾政事,谓‘时皆以倾狡目之’, 其《赞》又云‘绾之倾狡,乃不足道矣’,然则斯亦恐有以与其‘艮止’之说乎?”④ 此外,李申教授的《中国哲学史文献学·黄绾》(2012)也根据《明史》之论, 再次拿所谓的“倾狡”论对黄绾人格予以评述:“从人品上说,黄绾不是一个始终一贯的儒者。”⑤ (7)“道学家” 与“反道学”论调相反,张宏敏的博士论文《黄绾道学思想之进展》(2014) 基于冯友兰、姜广辉、余英时、蔡方鹿等先生对“道学”范畴的解读定位,以为明代儒者黄绾学术思想的准确定位是“道学”:黄绾一生治学“三变”,早年崇奉程朱理学,中年皈依阳明心学,晚年服膺经学元典,以为指称处于不断演变之中的黄绾儒学思想,以“道学”之名指称更为科学、合理一些。再有,黄绾早年即因“志于求道”而放弃科举,中年黄绾因“欲学以全夫性之道”而与王阳明、湛若水“订三人终身共学之盟”。王廷相撰《石龙集序》又以“明道”一词厘定黄绾之学,而黄绾晚年读书笔记《久庵日录》的汇编又以“明道编”定名:故而以“道学”一词称谓黄绾的学术思想也符合黄绾本人的意图。总之,黄绾是一位古典的道学家,一位学以致用的儒学家。确切地说,是一位具有“卫道”情怀且主张“儒学经世”的儒学家。
  2.学思历程对于黄绾一生学思历程的概括,也是当今学人推动、开展黄绾著作、思想研究的意义之所在。对此,侯外庐、葛荣晋、张克伟、朱湘钰、吴光、张宏敏、王传龙等有文论述。
  侯外庐先生著《明道编序》(1959)、《中国思想通史(第四卷下)》之《黄绾的哲学思想》一文(1960),指出:黄绾一生的思想经历了两次转变,一次由相信宋儒到信仰王守仁,再一次是他晚年背叛王学而对“致良知”说展开批判。① 浙江省社科院组织编写《浙江人物简志·黄绾》(1986)对黄绾的学思历程也有扼要总结:黄绾的早期思想深受朱学的影响;从学王守仁后,转而对王学笃信不疑,成为王守仁的挚友和信徒;王守仁去世后,黄绾对王学开始产生怀疑,在王学风靡当时的时代,独树一帜,批判王学,成为中国思想史上较早对王学进行系统批判的人物。② 葛荣晋先生的黄绾研究系列论文(1989、1990、1994)也先后揭示出了黄绾一生的学思历程,他一生治学三变,早年初师谢铎,学宗程朱;中年转师王阳明,笃信心学;晚年背离王学,而转向实学。
  张克伟《试论黄绾对王学的评骘与乖离》(1992)以为:从黄绾一生为学历程来看,他初从谢铎问学,是他接触宋儒理学之始,其后更广泛涉及宋儒之学包括陆九渊、杨时之学。其后拜王阳明为师,并对王学“简易直接”的心学大旨深信不疑。晚年由于思想转变的关系,毅然对师说进行了强烈的剖析,此时的黄绾对社会现象不满,对王门弟子(王畿)把王学引进了禅化、蹈空之境,除了感到无限愤慨之外,更敢于指出王学学理的缺失及提出一己之说以救正其弊, 这无疑是黄绾在对王学的理解与判别上所作出的重大突破。黄绾的学说与王学虽不尽一致,其基本精神则仍是贯通的。① 侯外庐学派传人张安奇、步近智先生合著《中国学术思想史稿》(2007),有“黄绾由信奉王学转向批评王学”的专题,指出:在学术上,黄绾他早年宗程朱,后转向信奉王学,与王阳明、湛若水建立了深厚友谊,并长期笃信王学、传播王学;到了晚年,他转而以“经世之学”为“圣学”,批评王学为“禅定之学”②。
  王健主编、坚石撰文的《儒学三百题·黄绾的基本观点有哪些?》(2001)基本上复述了葛荣晋先生的评论,即“黄绾一生,治学三变”,“他思想的变化是明代学术思想演变过程的一个缩影”,“黄绾晚年所以由王学转向实学,主要是当时的政治需要和实学思潮影响的结果”③云云。
  王宇研究员撰文《从黄绾到黄宗羲:阳明心学与十七世纪的智识转型》(2008),以余英时先生的“十七世纪智识转型”为参照,指出从王阳明到黄绾, 再从黄绾到黄宗羲,存有一条阳明心学经世济物的内在理路。可以说,阳明学内在的事功倾向是引起十七世纪智识转变的诱因,黄绾这个个案似乎说明,十七世纪的这次智识转型其萌芽在十六世纪上半叶就已经出现了。④ 张宏敏撰文(2012、2013)指出:作为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的黄绾学富五车,“志在天下”,一生立志学“圣人之学”,以“明道”为己任,青年时期师从谢铎,克苦用功于程朱理学;中年时期与王阳明、湛若水结盟共学,曾一度服膺于阳明良知学,并创办“石龙书院”而致力于在浙南一带传播弘扬阳明学,阳明殁后,多次上疏为阳明争取“名分”、撰有《阳明先生行状》、辑刊过阳明存世文献, 还嫁女于王阳明哲嗣王正亿并抚养之长大成人;晚年因出使安南未成而“落职闲住”于黄岩老家,隐居翠屏山,以读书、著书、讲学终老,并能自觉地开展对宋明诸儒之学术思想的批判,从而提出了具有复古倾向的有自家特色的“艮止执中”之学,堪称中晚明时期王门内部修正运动的先驱。
  朱湘钰博士在台湾中研院明清研究推动委员会主办的第四次“近世儒学、家族与宗教工作坊”上,作了一场题为《黄绾学思历程及其意义》(2012)的学术报告,指出,王阳明第一代门人中,倾注大量心力于儒家经解者,除季本外,便是黄绾了。相对于季本以阐扬师教为目的而作经解,黄绾的五种《五经原古序》文却无片言只语传播师教,且晚年所撰的《明道编》暗指阳明学“空虚之弊, 误人非细”,故可判断其注经当自有主意;该学术报告还透过黄绾现存著述,探究黄绾初从学于乡贤谢铎,后拜王阳明为师,最终又批评师教的学思历程,据此呈显其藉由诠释儒家经典体现圣人之学的面貌,和欲传续孔孟道统而驳斥宋明儒为禅学的思想特色。① 王传龙博士的博士论文《阳明心学流衍考》分早、中、晚三个阶段对黄绾的学术思想进行解读:早期阶段(1480—1509),遍览泛观、惩遏人欲;中期阶段(1510—1528),倾心阳明、“无弗入也”;晚期阶段(1529—1554),排佛明儒、标举艮止。② 3.黄绾与王学黄绾与阳明心学(即“王学”)的关系是学术界讨论的重点问题。主要有四种观点,第一种以为晚年的黄绾已经与王阳明的学说“决裂”,另一种以为黄绾晚年的基本思想始终不越王学,第三种观点是认为黄绾属于王学的“批评派”, 第四种看法则主张黄绾晚年揭“艮止执中之学”是对王学的“修正”。
  (1)“王学决裂”说侯外庐先生著《明道编序》(1959),指出:黄绾和王阳明在长时期内有着深厚的友谊,而且是一个王学的积极宣传者;到了黄绾的晚年,这个情况发生了改变,从《明道编》这部著作中可以明显地看出他与王阳明学说的决裂。① 黄公伟著《宋明清理学体系论史》(1971)称黄绾晚年“怀疑”、“攻击”、“背弃”师说,与王守仁“致良知”说别为两途,进而断定黄绾是“阳明的叛徒”②。
  白寿彝主编的《中国通史(第九卷)中古时代·明时期(上册)》,有商传撰文的“黄绾由信奉王学转向批评王学”专题(1999),氏著以为黄绾在中年长期笃信王学、传播王学,晚年又转向批评王学。③ 姜国柱著《中国思想通史》(明代卷)第十二章题曰《黄绾的哲学思想》(2011),文中有论:黄绾晚年,学术思想有了变化,由坚信王守仁的心学而转向批判王学,并表示要与之决裂;黄绾认定王守仁的“致良知”说是禅学,告诫人们要警惕这种“误人非细”之学的毒害。
  黄绾的批评,标志着他与王学“决裂”④。
  王宝汉的硕士论文《黄绾理学思想研究》(1999)第六章第二节题曰“(黄绾)背离于王守仁”⑤,认为黄绾晚年的攻击虽未明指王守仁,但由其大肆攻击王守仁的得意门生王龙溪,可知黄绾是认为王守仁之学有所疏漏,才会导致王龙溪将王学禅学化的。因此,黄绾晚年是认定王守仁之学虽非纯禅,亦绝非道脉之所系了。从此一观点切入,黄绾的确是“背离”了师说,而选择返回唐虞三代的复古道路了。
  (2)“不越王学”说容肇祖先生《王守仁的门人黄绾》(1940)一文指出:“可以说,(黄绾)反对王守仁的思想,仍是王守仁的真正的信徒。故此,黄宗羲放他入《浙中王门学案》,仍是不错的。”⑥ 唐宇元先生负责撰文的《宋明理学史(下册)》第二编第十五章第一节《黄绾的学行与“艮止”说》(1987)指出:黄绾批评王畿乃至于王守仁的“知行合一”论,并不表明他是正确的,当然也不表明他是反对王学的。黄绾提出“艮止”说和从“艮止”说出发论证心体的绝对性以及体验心体的方法和功夫来看,他并没有越出王学的范围。① 嗣后,唐宇元在《黄绾思想新议》(1991)中再次重申“黄氏直至晚年并没有背叛王学”、“黄绾提出‘艮止、执中’以阐发‘致良知’的具体方法,这并不等于他背弃了王学”,进而认为黄绾的思想就是“心学”,“黄绾心学的特点,是以《彖传》‘艮止’论说心为本体及其体验方法”②。
  杨国荣先生《王学通论》(1990)有“黄绾以‘志道’否定‘惟意而出’”的专节论述,以为黄绾晚年对王学末流(包括泰州学派)否定工夫的倾向深为不满,其批评亦兼及王阳明;不过,在以心为本体,并把致良知视为达到天赋于心体的普遍之则等基本原则上,黄氏与王阳明并无二致。易言之,黄绾晚年虽对王阳明的某些看法有微词,但其基本思想始终不越王学③。张克伟撰文(1992)指出,晚年黄绾的学说与王学虽不尽一致,其基本精神则仍是贯通的。④ 刘蔚华、赵宗正主编的《中国儒家学术思想史》第四十二章第二节有佃利撰写的“黄绾及其对王学的修正”(1996),以为:黄绾晚年指责救正王学,主要是从为学方法上强调“致知”功夫和修持过程,反对“离物”、“舍事”的禅悟方式;黄绾的思想虽然有重知识的倾向,而与浙中王门中的王畿相对立,但他仍未超出以心为本体的王学范围。⑤ 杨朝明在《儒家文化面面观》(2005)一书中对“黄绾是怎样‘指摘救正’王学的”的回答中,指出:黄绾晚年作《明道编》,提出“艮止”说是为“救正”王学提出的,其“艮止”说虽与王学不尽一致,但它仍然是以心为体,并没有超出王守仁之学的范围。⑥ (3)“王学批评”说方奕亮的硕士论文《黄绾研究(1477—1551)》(1995),以为黄绾除了对宋儒作出批评,亦对王学作出批评;除了对王阳明学说本身的不满外,对王阳明的门徒则更为不满。① 钱明研究员著《浙中王学研究》(2009)称黄绾“为浙中王门较早的批评者”,“认为黄绾属于王学的批评派亦未尝不可”。② (4)“王学修正”说邵秋艳《论黄绾对心学的继承和修正》(2010)以为:黄绾对阳明心学既有本体论上的继承发展,又有工夫论上的批评修正。他的本体论思想仍以心学为基础,在以心为本体的前提下,以艮止存心;在工夫论方面,黄绾以强调功效、学与思、天性人情之真来修正王学。黄绾的思想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王学内部一种新的学术倾向。③ 张宏敏也有文(2013)以为晚年黄绾因出使安南未成而“落职闲住”于黄岩老家,隐居翠屏山,以读书、著书、讲学终老,并能自觉地开展对宋明诸儒之学术思想的批判,从而提出了具有复古倾向且有自家特色的“艮止执中”之学,堪称中晚明时期“王门”内部自觉修正“王学”之第一人。④ 4.黄绾与王畿之间的论辩学界已有黄绾研究专论,对于中晚年时期的黄绾与王畿之间学术论辩的研究也极为关注。
  容肇祖《王守仁的门人黄绾》(1937、1940)最早以黄绾的“艮止”与王畿的《艮止精一之旨》进行比较,指出:黄绾的“艮止”以存存为有,与王畿的学说是立在相反的方向的;王畿说艮止,以“无”为宗,黄绾说艮止以“有”为宗,当日二人大约是很相反对的。⑤ 日本学者山下龙二在《黄綰〈明道編〉について(続)》(1965)第四部分“黄绾人性论”行文中,以王龙溪的《艮止精一之旨》为参照,对黄绾的“艮止之旨” 予以解读①。
  侯外庐、邱汉生、张岂之主编《宋明理学史(下册)》(1987),其第二编第十五章第一节《黄绾的学行与“艮止”说》由唐宇元先生撰文完成,氏著以“自问自答”的形式对黄绾与王畿之间的“理学论辩”予以解读。问:黄绾晚年著作《明道编》是以批评“今日朋友”、“今日学者”、“今日君子”、“今日士友”这个形式来表述黄绾的理学思想的,那么,这个“今日朋友”云云究竟何所指?这对于把握黄绾的理学倾向是一个首要的问题。答:王守仁去世后,王畿成为王学宗主, 适值黄绾晚年之时,故黄绾晚年成书的《明道编》,作为批评对象的“今日朋友”、“今日士友”,指的正是王畿等人;但在“辨析毫茫”的争论中,在一些问题上也多少涉及到王学的开创者王守仁的一些观点。当然,黄绾同王畿的争论, 在一些问题上也往往连及王守仁,但这并不意味着主要就是针对王守仁。② 嗣后,唐宇元在《黄绾思想新议》(1991)中再次重申黄绾《明道编》所“批判和反对的对象,主要是针对日益禅化的王龙溪等人”,“如果读一读《石龙集》、《久庵先生文选》,对勘《明道编》中所谓‘今日朋友’、‘今日士友’之类,原来基本上是指的王龙溪和与王龙溪观点接近的人”。对于黄绾与王龙溪之间争论的是什么问题?唐文以为:黄绾与王龙溪在王学中,都坚持以心为本体的心学观点,他们的分歧在于,作为本体的心是有典有则的实在,还是禅学化的空虚?对心体的体验是需要工夫,还是靠“一念自反”的禅悟?这是黄绾与王龙溪分歧的焦点所在。这种分歧是心学范围内的分歧,但黄绾把这种分歧视为儒与禅的分歧。③ 王凤贤与丁国顺合著《浙东学派研究》第三编《明代:浙东心学思潮的兴起》有《黄绾的“艮止”说和他与王畿的“深辩”》(1993)文,氏著认为:黄绾是一位既通程朱理学,又接受阳明心学的学者;黄绾与王畿的交游关系不错,但学术见解上有分歧。据黄宗羲《游雁山记》记载,嘉靖二十一年(1542),黄绾、王畿曾以游浙东雁荡山的机会,“相与深辩”。在“深辩”中,两种观点的对立是明显的,其中黄绾以所谓的“绝学”、“圣学”即“艮止执中之学”来批评王畿的“空无”说,因为王畿把“良知之体”说成是“无事无非”的“无”。在黄绾看来,“止” 这个心体实际就是儒家所说的“天道”、“天理”,具体来说,就是“威仪三千,礼仪三百”的伦理纲常,这些都是实实在在的“有”,而不是空虚的“无”。① 方祖猷先生的《王畿评传》第十四章《(王畿)与同门之辩》(2001)有王畿与黄绾的“深辩”,对黄绾与王畿之间的学术争鸣进行了解读。氏著以为:王畿与黄绾的学术分歧始于嘉靖十四年的《赠王汝中序》文,主要是不赞成阳明、王畿“四句教”之首句“无善无恶心之体”;晚年黄绾著《久庵日录》,批评王学,其卷一所录,多处是针对王畿的,并以自己的观点与之相对;黄绾指责王畿“习闻禅学之深”,王畿在落职后往访致仕家居的黄绾,与之深辩,未取得共识。② 朱红《黄绾“艮止”思想及其对王畿近禅化的批评》(2012、2013)指出:王阳明的“四句教”在王门高足钱德洪与王畿之间发生理解上的重大分歧,虽然这在天泉证道时已经存在,但在阳明去世后,愈演愈烈,逐渐发展成为学派的分化。王畿发挥“四句教”为“四无说”,在会讲时常“杂以禅机”,黄绾对此颇为不满,他指出王畿之学近禅为儒学所不取,亦为王门所不取,故以“艮止”思想来纠偏,尝试发挥《易经》中《艮》卦的思想,利用《尚书》、《诗经》、《大学》等儒家理论资源进行佐证,对王畿的思想进行了批判和纠正,这不但对于浙中王门后学近禅化的倾向具有一定的矫正意义,而且对于明清实学也有一定的开启作用。③ 5.艮止执中之学“艮止执中之学”是黄绾晚年著作《明道编》的核心范畴。学界目前已有的黄绾研究论著之中,几乎均对黄绾的“艮止执中之学”予以阐述。
  唐宇元先生负责撰文的《宋明理学史》(下册)第二编第十五章第一节《黄绾的学行与“艮止”说》(1987)指出:黄绾晚年的“艮止”说既包括其学旨,也包括其为学方法和功夫,强调“学与思”,容纳了程、朱为学的“实地工夫”。这是他晚年为“救正”王学而提出来的。黄绾以“艮止”论证了心体的绝对性问题, 还谈到了心体孰有孰无的问题,即心体的实在性;黄绾以“艮止”为心体,它虽是抽象的,但却是实在的,它是“有”而不是“无”,这个“有”即是“至善”的伦理纲常。① 葛荣晋先生的关于黄绾实学思想的专题论文(1989、1990)以为,黄绾在《明道编》中把他自己的“艮止、执中之学”说成是真正的“圣学”,它的内容极其丰富,至少包含有如下四方面意义:心性“气理兼备,体用俱全”,“道心在人心中”,“义利皆不可轻”,“致知是格物工夫,格物是致知功效”。
  徐洪兴教授《〈明道编〉评介》(1992)指出:黄绾在《明道编》中提出了“艮止执中之学”,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圣人传心之学”和“人心”与“道心”关系思想的学说。② 张学智教授著《明代哲学史》(2000)、《中国儒学史(明代卷)》(2011)均对黄绾的“艮止”学说予以阐发,氏著以为黄绾在对明代中前期的学术风气施以批评的基础上,提出了自己的为学宗旨———艮止执中。黄绾认为艮止、执中之旨是“儒家正学”,是儒家一切学说的纲领,是儒家经书所言功夫的浓缩与概括,此旨远有端绪,历圣相传,可以纠治各种弊病。艮止有体有用,重在“有止” 之意,还包贯了儒家大部分重要观念,其中心意思,则在内心光明,外而有止。③ 值得关注的是,围绕黄绾的“艮止之学”,大陆学术界在2011至2013年连续有年轻学者以黄绾的“艮止之学”为选题,进行了硕士学位论文的撰写。
  赵元煜的硕士学位论文选题系“黄绾‘艮止’学说述评”(2011)④,氏著以为“艮止学说”是黄绾学术思想的核心,它是在吸取前人特别是宋儒对《周易》艮卦之阐释的基础上,对“止”之要义作出的系统论述,具体蕴义包括“为何止” “何为止”“止之所”“如何止”,分别涉及“艮止”学说的原因、方式、目标等内容; 还认为黄绾“艮止”学说有两大特色。其一,艮止学说的主要旨意就是“知止”, 他认为《艮卦》是“以知止之止指心体”的,这种心体言“天地人之心”,并不是纯粹的个体之心,而是使天地万物都囊括其内,这样就将“艮止”心体作为普遍超越的绝对存在,使“艮止”提升到本体的高度,而使《艮卦》的地位达到了空前的高度,这在哲学史上是前所未有的。其二,黄绾“艮止”学说是“兼体用而言”, 高度重视“艮止”之用,在“艮止”之用上,他强调“在实言、实行”上下功夫,从而使得他的“艮止”学说带有强烈的经世色彩。氏著还对黄绾提出的“艮止新道统论”进行叙述,还对黄绾“艮止”学说对于明清学术的深远影响予以论述。
  张勇的硕士学位论文也是对黄绾“艮止之学”进行研究(2012),氏著抓住黄绾哲学思想的核心“艮止之旨”,对其形上本体和形下工夫分别进行阐述,通过对《周易》艮卦的溯源及“艮止”体用的分析,揭示黄绾如何从形上的本体一步步过渡到形下的工夫。黄绾借《周易·艮卦》,将理、性、天、命都囊括进绝对的心体,这样就使得“艮止”心体成为普遍超越的绝对存在,将“艮止”提升到本体的高度。同时黄绾的“艮止之旨”是“兼体用而言”的,在肯定本体的同时高度重视“艮止”之用,强调“志、诚、学、思”的为学工夫,强调“致知”和修持的过程,反对“离物”、“舍万事”的禅悟方式,重视“闻见”,重视“日用工夫”,从而使他的“艮止”学说带有强烈的“经世色彩”。① 张建的硕士学文论文题曰“黄绾对理学的批判与重建研究”(2013),氏著以为:黄绾的哲学思想是建立在他对宋明理学全面批判的基础上的,他对朱熹、陆九渊和同时代的学者都有批判,正是在这种批判的基础上,提出了他的“艮止”思想;黄绾提出“艮止”思想的根本目的在于建立新的道统思想,以期彻底地扭转当时空虚的学风和不良的社会风气。从“艮止”思想出发,他强调学与思,注重践履,讲求功效,这种求真务实的思想也为明末清初甚至之后的学者反思阳明学开了先河。黄绾对后世的影响主要表现在扭转学术风气和提出新道统两个方面。② 台州地方学者黄大千教授编著的《黄绾哲学思想研究》(2013)分上、中、下三篇,其上篇题曰《黄绾“艮止”心学的形成、体系与评价》,阐述了黄绾“艮止” 心学的本体论、道统论、认识论、修养论和社会历史观;认为黄绾在创立“艮止” 心学时,以继承伏羲、文王、孔子思想作为旗帜,以儒家经典《周易》中的八卦学说的“艮”卦理论作为自己的立论依据,把“艮止”一词作为心学的核心内容,也是为学的功夫、方法和宗旨,论述了有关学问事功、人事伦理、人性本质、品德修养、义利关系和社会治乱等重要问题。《黄绾哲学思想研究》中篇则是《明道编》原文及《石龙集》的目录及部分文字,下篇则是网站上可以检录到的“黄绾哲学思想论著选编”。① 6.易学思想“艮止”一词出自《易》,围绕黄绾的“艮止”之《易》,《周易研究》上先后刊发了两篇文章,对黄绾的易学思想进行论述。
  山东大学陈坚教授的《黄绾的“艮止”心学:兼谈黄绾心学的天台佛学性格》一文,先是在2009年中国河南召开的“中日韩天台学术对话国际研讨会”宣读, 尔后刊载于《周易研究》(2012),2015年又易名《黄绾心学与天台宗佛学》在浙江省天台县举办的“天台山文化当代价值理论研讨会”上宣读。氏著以为:黄绾通过对《周易·艮卦》的创造性解读,建立了一个从“心性论”的角度而不是从“实学”的角度来反对王阳明心学的所谓“艮止”心学,在当时独树一帜。此一“艮止” 心学在黄绾看来乃是“孔门正传”,乃是“圣人传心之学”。“艮止”心学主张人的“心”是唯一的,不管是君子的“天命之心”还是小人的“无容之心”,不管是喜怒还是哀乐,其实都只是一个“心”而不是两个“心”。黄绾“艮止”心学对“心”的这种“一元化”理解与天台宗“一念三千”学说对“心”的理解如出一辙。② 张韶宇也有文发表在《周易研究》(2011)上,对黄绾的“艮止”易学进行研究,氏著以为:在易学上,黄绾以“圣人之学、忧患之枢”释《易》,认为“《易》之微言,莫要于‘艮止’”,视“艮止”为“体用俱全”之“存心之法”,以“艮止”为“圣门开示切要之诀”的“圣圣相承”之道统本旨,终则以“收拾精神、归缩在腔子内”为“艮止”之修养工夫。其为学注重“经理世务”,反对陷入“空疏支离”的宋明诸儒及王学末流,成为王学中具有自觉和批判精神的“异端”。① 7.政治思想关于黄绾政治思想的研究,主要关注点有二,一是黄绾的王道政治思想, 二是黄绾与“大礼议”事件。
  (1)对于黄绾的王道政治主张。葛荣晋与陈鼓应、辛冠洁等合著《明清实学简史》(1994)有“黄绾的王道政治”专论(葛荣晋撰文),以为黄绾主张“以宽为本”的王道政治,具体体现为:一、“宽猛相济”,“圣人之治有宽猛”,只有做到宽猛适中,才能达到平治天下的目的;二、主张“惠民”,包括“著赋役,宽民租”、设义仓以救荒、“治河理漕”;三、主张“安内攘外”;四、主张“进贤”。② 方奕亮的硕士论文《黄绾研究(1477—1551)》(1995)第三章第二节有“黄绾政治思想”专论,主要从为官者须照顾各阶层的利益、须宽厚即以宽为本、用人上善用人才、财政上尚节俭四个方面展开,论述了黄绾的政治主张;还认为黄绾政治思想的方向是“针对现实环境,作出回应”。③ 李书增、岺青、孙玉杰、任金鉴四人合著的《中国明代哲学·黄绾的思想》(2002)在论述黄绾的政治思想之时,摘录了葛荣晋关于黄绾主张的“以宽为本”的王道政治要点。④ (2)关于黄绾在“大礼议”事件之中的表现与发生的作用。先是田澍《嘉靖革新研究》(2002)、胡吉勋《“大礼议”与明廷人事变局》(2007)对于黄绾与“大礼议”、嘉靖帝之间的关系,依据《明史》《明实录》等史料有一些考辨⑤。之后,王宇《合作、分歧、挽救:王阳明与议礼派的关系史》(2009)有对“大礼议” 前后黄绾与王阳明、议礼派成员张璁、桂萼、霍韬、黄宗明、方献夫、杨一清包括嘉靖帝之间错综复杂关系、一波三折过程的一些梳理与考论。① 吴锐研究员《黄绾“大礼”疏评议》(2012)②对黄绾在“大礼议”中活动及其与嘉靖帝之间的关系有较为详尽的考论。嗣后,吴锐在《黄绾反腐败》(2013) 一文中,列举了黄绾《上西涯先生论时务书》中的十四条“痛陈时弊”的“反腐败”措施,介绍了黄绾在嘉靖朝的“大礼议”事件中“辩解朱厚熜入继的是大统而不是入继大宗,纯属狡辩”,“黄绾说天子在礼制上特殊,完全不符合事实”; 还对黄绾在平定大同叛乱所起的作用予以简述。
  朱红、王绪琴合作发表《从“大礼议”事件看黄绾的政治思想》(2013)一文, 指出:黄绾作为支持“议礼”的中坚力量之一,在议礼派明显处于劣势的情况下,仍上疏直言,以“人无二本”、“君位乃天位,非一家之私”等为理论根基支持议礼,随后在议礼新贵或病或辞之时,毅然前往参与《明伦大典》的编纂,既从理论上又在实际中旗帜鲜明地声援议礼派,在议礼过程中有着不可忽视的推进作用③。此外,朱红的博士学位论文第二章《“大礼议事件”与黄绾的政治主张》(2013),重申了黄绾的“大礼议”主张与思想④。
  附带说上一句,2012年夏、2013年冬,笔者本着“学术乃天下之公器”的原则,曾先后向部分学者披露过上海图书馆藏有黄绾“议礼”文献汇编《知罪录》, 《明世宗实录》中有对黄绾在“大礼议”中活动的记载,遗憾的是,他们新近的研究成果均未予采纳,即便是有引录,亦是无关痛痒地草草带过。惜哉! 8.人性之论侯外庐先生的《明道编序》(1959)、《中国思想通史(第四卷下)·黄绾的哲学思想》(1960)对黄绾以“天性人情之真”为命题的人性论予以揭橥:王守仁及其弟子的“去欲”、“复其天地万物一体之本然”的理论和“天性人情之真”是不相容的。按照黄绾来讲“天性人情之真”,不能和“情有亲疏、爱有差等”相矛盾,这里他虽然用的是儒家的古老语言,而且还是囿于品级亲疏关系的偏见, 但其底蕴却在于宣布“情”与“欲”是不能“去”的,这就和王守仁的“去欲”、“去七情”的言论相反了,这里是带有人文主义色彩的。① 日本学者山下龙二在《黄綰〈明道編〉について(続)》(1965)一文中,有对“黄绾人性论”的论述②。葛荣晋先生的研究(1989)以为黄绾的人性论主要体现在“道心在人心中”这一命题,把“人心”说成“人欲”,把“道心”说成“天理”, “人心”、“道心”皆取决于“气禀”如何而定、皆是心之“本体之有”,因其心之发用不同才有人心、道心之分,进而主张理欲统一。③ 王宝汉的硕士论文《黄绾理学思想研究》(1999)指出:黄绾在心性论上, 肯定王学心性中有关仁义礼智信、四端等道德内涵,否定了王学心性中“无”、“虚”的特质④。黄绾对于“理欲之辩”的看法是反对“存天理去人欲”而较偏向“理存于欲”,他注重的是天理与人欲之统一;黄绾在理欲之辩的问题上,既肯定了克制感性欲望的必要性,也肯定了正当欲望的必然性和合理性,他从人的自然生理需求说明存欲之必然性,实已超越王守仁而有了更中肯的看法,此后王龙溪及泰州学派王艮等人则更进一步发展了王守仁强调自然与感性的一面,朝向以自然为宗,把心性欲统一起来的方向前进⑤。
  张安奇、步近智《中国学术思想史稿》(2007)以“天性人情之真”来界定黄绾的人性论,指出:黄绾按照封建伦理的等级亲疏,沿用了“情有亲疏、爱有差等”的传统观念,但是他明确地指出人有私情是得之自然,“私心”乃其“本心”, 而“大人之学皆由其真者”,就如人之有喜怒哀乐,这是发之自然天性人情之真,即使是圣人也不例外⑥。
  9.义利之辩关于黄绾的“义利之辩”,也是学者关心的问题。
  侯外庐先生的《明道编序》(1959)、《中国思想通史(第四卷下)·黄绾的哲学思想》(1960)指出:黄绾一反过去正宗学者的“正其谊不谋其利”的命题,认为利和义二者应该并重,不能仅重义而轻利。他在阐明这一点时,仍然是从“天性人情之真”出发的。① 葛荣晋先生(1989)以为黄绾从“道心在人心中”这一重要命题出发,一反儒家的“重义轻利”的传统思想,主张“义利皆不可轻”,“义存利中”②。
  王宝汉的硕士论文《黄绾理学思想研究》(1999)第四章第一节题曰“(黄绾)的义利观”③,指出:黄绾在义利观上,斥责禅学乃自私自利之学,并在王守仁不排斥治生的前提下,更进一步阐释治生之于圣学的重要性,发扬实学精神。
  张安奇、步近智《中国学术思想史稿》(2007)以为与“天性人情之真”的人性论相似,黄绾又主张“义利并重”,而“圣人之学”就是要研究如何统一义利, 使其“得其正”④。
  刘辉玲有《黄绾的义利观及其当代价值》(2010)一文,称黄绾身为王门弟子,亦身处王学盛行的时代,在重义轻利思潮达到高点,能提出义利并重的观点,对王学和宋儒均给予严厉的批评,可见黄绾思想的独到性和特殊性;她所提出的反虚务实、肯定私欲的价值和重视理财等观念影响后世深远,对于今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和谐构建仍具有一定的借鉴价值。⑤

附注

①容肇祖:《王守仁的门人黄绾》,《燕京学报》第27期,1940年6月,第8 0页。 ②据台湾地区善本古籍联合目录网站检录得知。 ①吴震: 《王阳明佚文论考:就京都大学所藏王阳明著作而谈》,载陈平原主编《学人 》(第一辑),江苏文艺出版社1992年版,第417-433页。 ②《中华大典)编纂委员会编纂:《中华大典.哲学典`儒家分典),云南教育出版社2007 年版,第1864- 1867 页。 ① 潘君祥:《上海沙船与商船会馆》,《航海》2015年第2期。 ①吴锐: 《黄缩逸文与王阳明》,载国际阳明学研究)(第一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11年版,第303—309 页。 ②容肇祖: 《王守仁的门人黄结》,《燕京学报)第27期,1940年,第80-81页《容肇祖集),齐鲁书社1989年版,第278—280页。 ③侯外庐: 《明道编序》,载8明道编),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13—14页。 ④侯外庐、邱汉生、张岂之主编:《宋明理学史》,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383—402 页。 ①值得我们注意的是,唐宇元先生在为《宋明理学史》撰文之时(1987),虽然提到《石龙集》、《久庵先生文集(选)》尚存,但是行文之中并未有对《石龙集》 、《久庵先生文集(选)》的引用。若干年之后(1991),唐宇元得到日本学者土田健次郎、新加坡李焯然先生的帮助才获得“新发现的黄绾著作”,并成《黄绾思想新议》(载《齐鲁学刊》1991年第3期,第19—25页);其文有曰:“笔者(按:唐宇元)数经寻索,获得黄绾存世的(遗著)尚有《石龙集》二十八卷(嘉靖本)、《久庵先生文选》十六卷(万历本)、《久庵日录》六卷本(万历本),以及散存于明清人编纂的类书、方志中的一些篇籍。” 笔者在2008年夏天搜集黄绾存世文献之时,即通过拜读唐先生《黄绾思想新议》大作“附记”得知: 唐先生已经通过日本土田健次郎、新加坡李焯然先生的帮助,获得了《久庵文选》复制文本。为此,曾经委托与侯外庐学派有深厚渊源的天津市工会管理干部学院陈寒鸣教授、中国社科院历史所郑任钊副研究员通过各种途径联系唐先生以寻求帮助,因知晓唐先生身体欠佳而被迫放弃。2011年7月笔者参加了在浙江温州文成召开的“第十四届明史国际学术研讨会暨第二届刘基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巧遇来自新加坡的李焯然先生,遂询问新加坡国立大学图书馆藏《久庵先生文选》摄制复印本情况、希望得到帮助,后无音讯。2011年9月笔者负笈求学沪上,仍未放弃《久庵文选》的搜集工作,多方询问,得知台湾图书馆可能有《久庵文选》复印本,遂委托台湾大学吴孟谦博士、台湾师范大学朱湘钰博士进行查找, 并复印出明万历年间《久庵先生文选》十六卷刻本。久庵先生地下有知,当明鉴后生小子用心之良苦。 ②笔者按:“《久庵日录》六卷嘉靖本、《明道编》六卷万历本”,实为一种。 ③笔者按:“《游永康山水记》一卷清抄本”的说明有误,实为一篇游记文字,《石龙集》、《(雍正)浙江通志》、《(光绪)永康县志》中均收录有此文。 ④(明)何瑭撰:《柏斋集》卷二《赠石龙黄先生致仕序》,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 ⑤姜国柱:《中国思想通史(明代卷)·黄绾的哲学思想》,武汉大学出版社201 1年版,第201— 202页。 ①陈垣著,陈智超编:《陈垣史源学杂文》(增订本),三联书店2007年版,第 2页。 ②张宏敏:《今存黄绾诗文集版本略考》,《国际阳明学研究》(第二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版,第309—318页;《黄绾经学、政论著作合考》,《国际阳明学研究》(第三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年版;《黄绾著作考论》,《 国学学刊》2013年第1期,第46—61页;《黄绾集·编校说明》,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年版,第1—9页。 ③笔者按:2014年11月14至15日,浙江省社会科学界第二届学术年会分论坛———“浙东文献与藏书文化学术研讨会”在宁波召开。笔者受邀与会,会议间隙 ,本次会议策划者宁波大学浙东文化研究院院长张伟教授询问笔者:“你研究的黄绾 ,是否编辑过南宋学者杜范的《杜清献公集》?”当时,我不假思索地说道:“可能吧!我不大确认,但我知道黄绾晚年所居地里宅(新宅村)与杜范当年所居杜家村是邻村,黄绾很是钦佩杜范的道德文章。”根据张伟教授提供的信息,黄绾参与编修的著作应该增加一种,即《杜清献公集》。 ④王传龙:《阳明心学流衍考》,厦门大学出版社2015年版,第160—161 页。 容肇祖:《王守仁的门人黄绾》,《燕京学报》第27期,1940年,第81—1 13页;⑤《容肇祖集》,第280—316页。 ⑥容肇祖:《明代思想史》,开明书店1941年版,第158—182页。 ①侯外庐主编 .范文澜著:《中国思想通史(第四卷下)》,人民出版社1960年版,第929- -941页。 ②葛荣晉:《王廷相和明代气学》中华书局1990年版,第278页。葛先生此著出版时间 (1990)较之下文(黄缩实学思想简论)(1989)要晚,但是可以肯定,《王廷相和明代气学》-书成文要早,此书行文还未摆脱“唯物、唯心”的前苏联哲学教科书教条主义式的研究范式。 ③容肇祖; 《王守仁的门人黄缩},《燕京学报)第27期,1940年,第113页《明代思想史黄缩》,第182页;{容肇祖集},第316页。 ①王宝汉: 《黄綰理学思想研究},逢甲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指导教师:戴瑞坤教授),1999年,第1—143页。 2林家刚: 《谢铎及茶陵诗派),中华书局2008年版,第 89.119页。 ③侯外庐、邱汉生 .张岂之主编:《朱明理学史》,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 384-389页。 ④唐字元: 《黄缩思想新议》,《齐鲁学刊)1991年第3期,第2-23页。 ⑤ 钱明: 《浙中王学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89页。 ①陈坚:《黄缩的“艮止”心学:兼谈黄缩心学的天台佛学性格》,载《中日韩天台学术对话国际研讨会论文集(未刊稿)》,中国河南,2009年;周易研究)2012年第6期,第77-88 页。 ②劳思光: 《新编中国哲学史》(三卷上),友联出版社1980年版;广酉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374页.③张学智: 《明代哲学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154 页;《中国儒学史(明代卷)》.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227页。 ④董平: 《浙江思想学术思想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250—255 页;沈善洪.费君清主编: 《浙江文化史》,浙江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188—190页。 ⑤李申: 《中国哲学史文献学》,河南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322页。 ①侯外庐: 《明道编序},载明道编),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1页;侯外庐主编:《中国思想通史(第四卷下) .黄缩的哲学思想》,人民出版社1960年版,第929—930 页。.② 浙江省社会科学院编:《浙江人物简志》(中册) ,浙江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黄岩县志通讯》1987年第1期,第17—18 页。 ①张克伟: 《试论黄绾对王学的评骂与乖离》.《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版)1992年第2 期,第18-26页.②张安奇、步近智: 《中国学术思想史稿》,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 年版,第423- 426 页。 ③王健主编,坚石撰文: 《儒学三百题》,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 年版,第394-396页。 ④王字: 《从黄绾到黄宗羲:阳明心学与十七世纪的智识转型》, 载钱明主编《王阳明的世界:王阳明故居开放典礼暨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浙江古籍出版社2008年版,第463-476页。 ①瞿惠远:《“近世儒学、家族与宗教工作坊”第四次讨论会活动纪要》(台湾中研院明清研究推动委员会网站)还提到:“与会学者指出,作者(朱湘钰)对黄缩与谢铎往来的描写多为推测之词,两人的互动可能并不密切。另外,作者甚少引用黄缩之文,有关经往的内容也说得太少,文章对核心议题着墨不足,需再多找一些黄缩认为经典中非常重要的说法来支持论点,或更改题目。又,所谓‘学思历程’应限定于某—段时间,焦点较为突显,可集中探讨黄缩出人王门的思想转变。作者(朱湘钰)在前盲提到要重新审视黄缩在王门中的定位,但最后并未就此给予--确切结论,建议再做补充。”②王传龙: 《阳明心学流衍考》,厦门大学出版社2015年版,第162- 189页。 ①侯外庐: 《明道编序》,载《明道编》,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3页。 ②黄公伟: 《宋明清理学体系论史》,台湾幼狮文化事业公司1971年版,第400页。 ③白寿彝主编: 《 中国通史(第九卷)中古时代.明时期(上册)》,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453- 455 页。 ④姜国柱: 《中国思想通史(明代卷)》,武汉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200-201页。 ⑤王宝汉: 《黄缩理学思想研究》,逢甲大学硕士学位论文,1999年,第135—137页。 ⑥容肇祖: 《王守仁的门人黄缩》,《燕京学报)第27期,1940年,第112页。 ①侯外庐.邱汉生、张岂之主编:《宋明理学史》,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400—402 页。 ②唐字元: 《黄绾思想新议》,《齐鲁学刊》1991年第3期,第20--22页.③杨国荣 : 《王学通论·黄缩以“志道"否定“惟意而出”》,上海三联书店1990年版,第136- -139页;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145—149页。 ④张克伟: 《试论黄绾对王学的评鹭与非离》,《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版))1992年第2期,第18-26页。 ⑤刘蔚华.赵宗正主编: 《中国儒家学术思想史·黄缩及其对王学的修正》,山东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第1346--1349页。 ⑥杨朝明: 《儒家文化面面观·黄缩是怎样“指摘救正”王学的 》,齐鲁书社2005年版,第168-170页。 ①方奕亮: 《黄缩研究(1477- 1551)》, 香港大学硕士学位论文,1995年,第68-71页.②钱明: 《浙中王学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89- 100 页。 ③邵秋艳: 《论黄绾对心学的继承和修正),《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社科版) ,2010年第5期.第30—36 页。 ④张宏敏: 《黄缩著作考论》,《国学学刊82013年第1期,第46页。 ⑤容肇祖: 《王守仁的门人黄绡》,《燕京学报)第27期,1940年,第105—106页。 ①(日本)山下龙二: {黄銪(明道编>比O以τ (統)卜,《名古星大学文学部研究论集 XXIX哲学13),1965年3月。 ②侯外庐 .邱汉生。张岂之主编。《宋明理学史》,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384一389 页。 ③唐字元:《黄續思想新议》。《齐鲁学刊)1991年第3 期,第19—22页。 ①王风贤.丁国顺著: 《浙东学派研究}.浙江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31- 224 页。 ② 方祖猷: 《王嵌评传·(王畿)与黄缩的深辩》,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361一366 页。 ③朱紅; 《黄缩“艮止”思想及其对王畿近禅化的批评》,《儒学天地》2012年第3期,第35-39页:浙江社会科学)2013年第?期。 ①侯外庐.邱汉生、张岂之主编:《宋明理学史》,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389- 400页 。 ②徐洪兴: 《明道编)评介》,载周谷城、播富恩主编《中国学术名著提要·哲学卷 》,复旦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680—683页;又载潘富恩.徐洪兴主编(中国理学)第三卷,上海东方出版中心2002年版。 ③张学智: 《明代哲学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0 年版,第146- 154 页;《中国儒学史(明代卷)》,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217— 227页。 ④赵元煜: 《黄绾“艮止”学说述评》,苏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指导教师:蒋国保教授),2011年4月,第1-40页。 ①张勇: (黄绡艮止之学新探》.湖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指导教师:邓名瑛教授),2012年4月,第1-56页。 ②张建; 《黄缩对理学的批判与重建研究》,中央民族大学硕士学文论文(指导教师:孙宝山教授),2013年4月第1-43页。 ①王大千(秋生)编著:《黄绾哲学思想研究》,中国文史出版社2012年版,第 1—300页。值得注意的是,氏著上篇以“‘艮止’心学的立论依据与‘艮止’心学的本体论”为题连载发表在2012年3月9 日、4月6日、4月20日的《今日黄岩》。《黄岩文化研究工程丛书》编委会副主任沈雷以为:“对黄绾哲学思想,国内外研究的学者极少,可供参考的资料也极少。王秋生潜心研究黄绾的哲学思想,最终完成了此书,从某种意义上说可谓是研究黄绾哲学思想论著的集大成者,填补了这一领域的空白。”(载《台州日报》2013年5月10日) 笔者按:王秋生教授大作《黄绾哲学思想研究》中篇所涉《石龙集》的目录及部分文字,原系笔者在2008年夏提供给台州市路桥区梁溪村后一位叫林筠珍的人,供其创办“黄绾纪念馆”作为黄绾实物文献展出之用。林筠珍又把笔者提供的《石龙集》文献复印件转送王秋生教授。 ②陈坚:《黄绾的“艮止”心学:兼谈黄绾心学的天台佛学性格》,载《中日韩天台学术对话国际研讨会论文集》(未刊稿),中国河南,2009年;《周易研究》2012年第6期 ,第77—88页;《天台山文化当代价值理论研讨会论文集》(未刊稿),浙江天台,2015年,第66—78页。 ①张韶宇(“(易>之微言 ,莫要于‘艮止”:黄缩“艮止”易学研究》,《周易研究2011年第1期,第36- 41 页。 ②陈鼓应.辛冠洁.葛荣晋主编: 《明清实学简史》,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4年版,第47-50页.③方奕亮: 《黄绾研究(1477-1551)》,香港大学硕士学位论文,1995年,第91—97页。 ④李书增、岑青、孙玉杰 .任金鉴著:《中国明代哲学·黄绾的思想》,河南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1211—1213页。 ⑤田澍著: 《嘉靖革新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胡吉勋著:《“大礼议”与明廷人事变局》,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年版。 ①王字:《合作.分歧挽敦:王阳明与议扎聚的关系史),《中山大学学报》(社科版)第97-107页。 ②吴锐: 《黄绾“大礼”疏评议》.8第二届国际阳明学研讨会论文集》(未刊稿),浙江余姚,2012年,147—164页。 ③朱紅.玉绪琴: 《从“大礼议”事件看黄绾的政治思想》,《浙江学刊82013年第2期,第121-125页。 ④朱红: 《黄缮思想研究)(浙江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3年),第42—51 页。 ①侯外庐: 《明道编序》,载(明道编》,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4—5页;侯外庐主编:《中国思想通史(第四卷下)·黄绾的哲学思想》,人民出版社1960年版,第933页。 ②(日本) 山下龙二:《黄綰(明道编>比刀以 (統)》,《名古屋大学文学部研究论集XXXIX哲学13),1965年3月。 ③葛荣晋: 《黄缩实学思想简论》,《浙江学刊)1989年第2期,第90-91页④王宝汉: 《黄绾理学思想研究》,逢甲大学硕士学位论文,1999年,第137页。 ⑤同上,第53—54页。 ⑥张安奇 .步近智:《中国学术思想史稿》,第425-426页。 ①侯外庐: 《明道编序),载《明道编),第6页;侯外庐主编:《中国思想通史(第四卷下)·黄绾的哲学思想》,第934页。 ②葛荣晋: 《黄绾实学思想简论》,《浙江学刊》1989年第2期,第91页。 ③王宝汉: 《黄绾理学思想研究》,逢甲大学硕士学位论文,1999年,第60-72页。 ④张安奇、步近智: 《中国学术思想史稿》,第426页。 ⑤刘辉玲: 《黄绾的义利观及其当代价值》,《船山学刊》2010年第4期,第79-81页。

知识出处

黄绾年谱简编

《黄绾年谱简编》

本书是研究浙江台州籍阳明学者——久庵先生黄绾的专著,所录文献,上起谱主生年即明宪宗成化十六年庚子(1480),下讫谱主卒年即明世宗嘉靖三十三年甲寅(1554),凡七十五年,再现黄绾的生命历程与学术思想,涉及与谱主有关的重大历史事件以及谱主家事、师友交游、仕宦活动、诗文撰著等。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