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黄绾殁后明代学者之评论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黄绾年谱简编》 图书
唯一号: 110820020210003573
颗粒名称: 二、黄绾殁后明代学者之评论
分类号: B248.6
页数: 9
页码: 162-170
摘要: 本文记述了黄绾殁后明代学者之评论。
关键词: 黄绾 哲学思想 文集

内容

正如黄绾本人在《生圹墓铭》所云后人对自己一生的功过“或否或嘉,是非得失,孰可掩遮。”而在黄绾殁后,亦果如其本人所预言,明代中后期的学者对黄绾的“盖棺定论”,有正面积极评价,亦有负面微词之论。
  (一) 正面积极评价黄绾谢世之后,应黄绾哲嗣黄承德(黄绾三子,1525—1564)、黄承忠(黄绾五子,1531—?)之请①,仙居学者李一瀚(1505—1567)②成《礼部尚书兼翰林院学士黄公绾行状》。
  尽管目前存世文献资料之中,不见黄绾与李一瀚直接交往之信息,但可以肯定,李一瀚对黄绾这位乡前辈仕宦经历、道德文章是相当谙熟的。因为李一瀚的业师系台州阳明学另一传人、黄绾生前好友应良,正是因为应良与黄绾之间的这种同为阳明先生门人的同道关系,李一瀚亦有意为这位乡前辈撰写《行状》。李一瀚《礼部尚书兼翰林院学士黄公绾行状》云: 公姓黄氏,讳绾,字宗贤,别号久庵居士,台之黄岩人也。
  幼承祖文毅定轩公荫,弱冠即优通《诗》义,尤善古诗文。一日,因感横渠先生论荫袭语,遂弃举子业,师文肃谢公铎,毅然以圣贤自期,揭座右曰:“穷师孔孟,达法伊周。”为监察御史陈公铨所知,招应举,具书力辞不赴。隐紫霄山中,历寒暑十余年,勤读苦思,学益充裕。因母鲍太淑人强命出仕,授后军都事。公素少治生术,家甚窘,有商人觇知,馈金千余两, 公却之。且上疏革那移冒支弊,盛为当道所重。凡三年,疏乞养病归田。
  与王公守仁、湛公若水订终身盟,讲明绝学,共扶世教,一意恬退。储公瓘、乔公宇、张公元祯咸以台之先哲方正学者称之。
  家居几十年,恭遇先帝龙飞,诏征遗逸,时侍御朱公节特疏荐公“志专正道,素行惬于舆情;心存王佐,学术明于泽物”。起升南京都察院经历, 适“大礼议”起,公具疏与焉。先帝用何渊议,欲以献帝入祀太庙,举朝莫敢沮,公特疏谏而寝。继上《论圣学求良辅疏》,致忤时相。寻升南京工部员外郎,又累疏乞休归田。未几,尚书席公书、侍郎胡公世宁各疏荐公“才堪大用,学裕纂修”。起升光禄寺少卿,纂修《明伦大典》。时王公守仁江右功成,忌者议夺,公力疏辩之得明。继升大理寺少卿,首上《论刑狱疏》, 列六款,又释无辜囚、辩冤枉狱,不可胜数,时称明允。先帝以翰林缺官, 命选中外臣僚才德学识堪备储辅者入翰林,时公膺首选,改少詹事兼侍讲学士充讲官。先帝尝曰:“尔以不群之才、卓越之见,故超资宠用,以图治弘功。”《大典》书成,升詹事仍兼侍读学士。其在史馆,事核理直,无少阿比,同事者咸称良史之才;其在经筵,日以养德格心、求贤才、谨好尚为言, 先帝尝以君子之言褒之。
  升南京礼部右侍郎,时各部院缺官,公署五篆,日历诸曹,一无废事,各属咸叹以为难及。带管操江,严防御之法,谨盘诘之司,一时江盗悉皆屏迹。
  凡所应行,奏为定例,至今犹赖之。三载考绩,升礼部左侍郎。适大同倡乱, 公奉敕往抚大同,奋不顾身,兼程到镇,运谋计策,擒斩积年创乱首恶张玉、穆通等二百余名,而一方之难遂靖。民立安辑祠祀之。所余赈济银三万有奇,毫无所蚀,赍回还诸内帑。先后功次,《国朝典故》内《云中纪变篇》载之详矣。惜乎,尚未论其功也!明年知乙未贡举事,甫毕,适丁母忧。服阕,时有安南之乱,先帝又起公礼部尚书兼翰林院学士,充安南正使。其区处事宜,历有章疏,启行间朝指权相赃私,遂构令闲住。
  归抵家,迁居翠屏山中,杜门谢客,日事注述,布衣草履,超然于尘埃之外。虽极寒暑,手未尝释卷。远近有志士咸趋事之,与语终夕不倦。凡有事关民瘼者,独慨然言于当道。凡有亲故贫乏者,悉与赒给。置立清献杜公范墓山祭田,择其裔守之。买山迁葬文肃谢公铎,并与其诸孙贫无娶者聘之。
  至如抚养王公守仁遗孤,其间事尤为难能。所著有《四书五经原古》、《明道编》、《石龙集》、《石龙奏议》、《思古堂笔记》、《家训》等书。享年七十有五。① 我们知道,逝者哲嗣请人撰写行状、墓铭之文,先要提供基本素材比如逝者名讳字号、生平梗概、著作文章之类。上文已提,请乡贤李一翰撰写《行状》系黄承德、黄承忠所为,那么,黄承德抑或黄承忠应有对乃父生平事迹介绍的底稿文字。笔者判定:今传世之《洞山黄氏宗谱·黄绾传》即是黄承忠以黄绾哲嗣身份对乃父一生学问、道德、功业的评估。因该家谱文献流传不广,为便于学人征引,特全文誊录于下: 道七,讳钦绾,字宗贤,号石龙,又号久庵。幼颖异不凡,读书过目成诵。年十三,承祖父文毅公荫,入胄监。年十八,遂优通《诗》义,更善古诗文,一日有感于横渠先生论荫袭之言,遂弃举子业。时按院陈公铨闻府君,书招应举,力辞不赴。隐居紫霄山中,专志圣贤之学,揭座右曰:“穷师孔孟,达法伊周。”不出山者一十五年。母鲍太淑人强之仕,始翻然出。授后军都事,却商人数千金,革那移冒支宿弊,为西涯李公、柴墟储公、东白张公、白岩乔公雅重。仅满考,疏乞养病归凡十年。与阳明王公、甘泉湛公讲明绝学,以斯道为己任,海内一时称重。
  时世宗龙飞,收天下遗逸。御史朱公节疏荐府君“志专正学,素行孚于士论;心存王佐,学术明于泽物”。起升南京都察院经历。方廷臣“大礼议”沸起,府君具疏与议,以明“濮议”之非,并上《谏止献帝入太庙》、《论圣学求良辅》诸疏,侃直风闻,赫然中外。随升南京工部营缮员外,府君又累疏乞休。
  归三年,尚书席公书、侍郎胡公世宁交章荐府君“才堪大用、学裕纂修”。起升光禄寺少卿,纂修《明伦大典》。时阳明王公为时相忌,倡禁伪学,府君奋不自顾,特疏辨之,议遂止。寻升大理卿,首上《论刑狱疏》凡六,至今著为令典;又释无辜囚,辨冤枉狱,不可枚举,时称明允。世宗以翰林缺官,命选中外臣僚才德学识堪备他日储辅者改翰林,时府君应首选,改詹事府少詹事兼翰林侍讲学士充讲官,兼修《明伦大典》。《大典》成,升詹事府詹事仍兼侍讲学士。时与宰相议不合,寻升南京礼部右侍郎。时部院缺正官,日视五篆,自朝至于日昃,一无废事。又带管操江,严防御,谨盘诘,江盗屏息。凡所应行,题请永为定例。
  凡三年,升礼部左侍郎。适大同乱,世宗特敕并御札差府君抚赈勘① 叛。府君奉命至大同,分猷宣力,竭忠殚智,五阅月而善恶判、功罪分,擒斩首恶张玉等二百三十余人,而大同之乱遂靖。复命还京,叨赐厚赏。其先后功次详见巡院樊公继祖《共贞录》及《鸿猷录》、《云中纪变》诸书。明年乙未知贡举,所论选者皆奇伟之士,若王槐野、薛方山尤为得意者。未几,丁母鲍太淑人忧归。服阕,安南之乱,世宗特旨起府君升礼部尚书兼翰林院学士,充安南正使,赐一品服、食一品俸。区画事宜见《安南奏疏》、五岳山人黄省曾《安南问随》。因直指权贪,遂告归。
  迁居翠屏山中,杜门谢客,日惟注述,虽极寒暑亦罔倦,如此者十五年。所著有《四书原古》、《五经原古》、《明道编》、《石龙集》、《奏议》、《家训》、《思古堂笔记》等书。
  府君性资敦朴,学问渊宏,具百折不回之操、负独立不惧之勇。一行成如山之不可移,一言出如经之不可易。忠贞出自性成,孝友原于天植。
  见有善则称扬之不置,见不善则斥詈无所容。处家御下,凛若秋霜;立心制行,皎如白日。视性分内道理皆所当尽,宇宙间事业无不可为,此诚亘古之豪杰,岂特一家之■■哉! 府君生于明成化十六年二月二十一日辰时,生之日,澄江清三日为之瑞。卒于嘉靖三十三年九月初四日戌时,卒之先,星陨于庭;卒之日,车旗鼓乐,夜过市,返洞山,人有见之者。享年七①十有五。卒之明年,督学行县,崇祀乡贤。娶扁屿钟氏,封孺人,赠淑人,葬净土寺后。继王氏。子七,承文、承廉、承德、承式、承忠、承孚、承恭。女儿,长适生员高洵、宪长高瑛孙;次适新建伯王正亿,阳明先生子也。② 此外,黄承德所撰《重修洞山黄氏宗谱序》文有“先府君久庵公(黄绾)历官翰林学士,居八座,其德业闻望,可名一世。为圣天子之所倚重,虽古社稷臣,何以加焉”云云。③ 明嘉靖、万历年间学者李时渐④,通读黄绾传世诗文集《石龙集》、政论集《石龙奏议》四十余本,从中甄选“树意高古、立论正大、敷词隽永、有关风化、有裨纪纲者”,成《久庵先生文选》四册。其中以为“先生(黄绾)奏疏词多忠恳剀切,无少隐讳,常能言人之所不能言者”,而对黄绾的诗文成就更是赞叹不已: “我朝诸作家长于文者或短于诗,长于诗者或短于文,至于时文之中又不无偏长,若先生诗与文并臻其美,诚作家之最也。”① 明嘉靖、万历年间学者汤聘尹②,撰《久庵先生文选序》,对黄绾的诗文成就大为赞叹:“今读先生文若诗,皆不事雕组、直摅胸臆,而其俊伟之识、忠谠之谟、恬淡之趣,自可概见其心胸面目。初不曰‘吾法古人’而时与古人相出入者则得之,罗洽沈浸,神契情合,先生固不得而自知也。”并对黄绾仕宦期间所上诸奏疏有认可:“当时‘大礼议’起,奏牍一上,虽听者骇之,然畅利明正,远胜欧文忠‘濮议’。至如《止献帝入太庙》之疏,又屹然持正论而批鳞犯颜,有所不遑恤赐。”③ 明天启年间学者施沛(1585—1661)撰《南京都察院志》,特为曾任南京都察院经历的黄绾立传。比较施沛与黄承忠之“黄绾传记”、李一翰之“黄绾行状”文,不难发现三种传记文本对黄绾生命历程之描述,基本吻合,并且对黄绾的生平学行均作出了正面意义的评价。施沛在叙述黄绾参与“编修《明伦大典》、兼任翰林侍讲学士充讲官”一段仕宦经历之时,提到黄绾:“其在史馆,事核理直,无少阿比,同事者咸称良史之材。其在经筵,日以养德、格心、求贤才、谨好尚为言。上尝以君子之言褒之。”④这足以说明黄绾的学识、才干,已经深得明朝最高统治者的认可。
  《姚江渊源录》为黄绾立传⑤,将黄绾归为王阳明门人,其中对黄绾与王阳明相识共学经过有描述;又及王阳明殁后“时宰忌阳明功,有夺爵之议,(黄绾)力疏辩之”诸事,还有黄绾与同门王龙溪辈极力护持阳明嗣子王正亿并以女妻之事, 这为黄绾在“王门”之中留下了良好的声誉,“咸称先生(黄绾)事师之忠”。
  (二) 负面微词之论万历朝张居正(1525—1582)等奉敕编撰《明世宗实录·黄绾传》时,对黄绾评论道:黄绾,浙江黄岩人。正德中,以祖荫授后军都督府都事。嘉靖改元, 为南京都察院经历,以议“大礼”与张、桂合,迁南京工部员外郎,谢病免归。未几,复起为光禄寺少卿,与修《明伦大典》,寻升大理少卿,改少詹事兼侍读学士,充经筵讲官。《大典》成,进詹事。久之,进南京礼部右侍郎, 转礼部左。时大同军乱后,反侧子犹攘臂鼓啸,人心汹汹,代王请遣大臣安集,上命绾往。绾抚辑流亡,分别善恶,悉索其倡乱党与诛之,还奏称旨。母忧,服阕,即其家拜礼部尚书兼翰林院学士。抚谕安南,未行,落职闲住。至是,卒于家。
  绾有文学,明习国家故事,博辩捷给。吏干亦敏瞻,故虽起家任子,致位八座,人不以为忝。然其倾狡善变,不专一节,初以讲学取声誉,比“议礼”,见举朝不悦,复首鼠避去,事定乃复扬扬自负,力附张、桂,锄所憎忌。
  尝上书,以隐语撼大学士杨一清,公论恶之。及夏言有宠,复附言而非张孚敬。迹其终始,真倾危之士哉!① 《明世宗实录》对黄绾的文学成就、吏治才干即仕宦业绩的成就是认可的, 但是鉴于黄绾于“大礼议”中之言行,并先后与杨一清、张璁等交恶故,致使张居正等对黄绾的人品有“倾狡善变,不专一节”的负面评价。也正是《明世宗实录》对黄绾人品的负面评价,直接导致了明代中后期乃至清修史书、传记文献中在对黄绾进行评论之时,有“倾狡善变,不专一节”、“真倾危之士”云云。
  明代文史大家王世贞(1526—1590)在编撰《嘉靖以来首辅传》之“张孚敬、杨一清传”后,附有对黄绾的简要介绍与评论:“黄绾,字宗贤,黄岩人。以祖荫得官,至礼部尚书、翰林院学士,以侍郎致仕,卒。绾虽起纨袴而精儒士业,兼长吏事,喜功名,第■阉捭阖,君子所羞称。”①这里,王世贞对黄绾的评价是功过、是非参半。又,王世贞在《弇山堂别集》之中述及“任子官位大于所由”时, 以“国朝重科目一途,任子多不得大位”为立论前提;然而“官位大于所由者”亦有之,并以黄绾为例,“南京工部右侍郎黄公孔昭任子绾,至礼部尚书兼翰林学士二品”,“黄绾为詹事、学士,咸极清华之选”。② 要之,在王世贞看来,黄绾由任子官至礼部尚书的仕宦经历,乃奇事奇闻之一案例。此外,王世贞还对黄绾所撰《王文成公行状》与钱德洪所编《王阳明年谱》之中有相左之事进行考辨③, 进而指出《行状》与《年谱》所记史实(孰是孰非)之优劣,以澄清王阳明生平事迹之可商榷处。
  明嘉靖、万历年间晋江学者何乔远(1558—1631)辑明朝十三代遗事而编成《名山藏》。其《臣林纪》中,在对张璁仕宦经历详加追述之后,将黄绾视为“议大礼贵者七人”之一(其余六人系黄宗明、霍韬、方献夫、桂萼、席书、熊浃) 进行立传。其中,对黄绾吏治才干予以肯定:“其于国家典故明习通练,吏治干局亦自赡敏。”然而对黄绾“倾狡避就、不专一节”的人品多有微词:“其初与张、桂同疏,已见举朝不悦,自引去。事定乃出,力附张、桂,锄所憎忌,尝上书以隐语倾杨一清。及夏言用事,复附言而非张孚敬也。”④ 明万历年间著名藏书家俞汝楫(生卒年不详)编《礼部志稿·列传》之中有《尚书黄绾传》⑤,对黄绾的仕宦历程简要介绍之后,对黄绾的才学、吏干予以积极评论,然而对黄绾的人品多有负面议论,即《明世宗实录》中所言“倾狡善变, 不专一节”、“迹其终始,真倾危之士也”。
  明季学者谈迁(1593—1657)著《国榷》,对“前礼部尚书黄绾”的评价亦出自于《明世宗实录》“黄绾传”,对黄绾人品作负面评论,有“倾狡善佞,始附张、桂,后附夏言有宠。迹其终始,真倾危之士哉”云云⑥。
  此外,明万历年间江右王门学者邓元锡(1529—1593)著《皇明书》⑦,其卷四十三“心学述”为黄绾列名、树传。
  应该承认,无论正面评价,抑或负面微词,双方对黄绾的吏治才干皆能予以充分认可。而对黄绾人品之负面微词之论,其始作俑者即是明官修《明世宗实录》卷四百十四“嘉靖三十三年九月壬寅条”的《黄绾小传》。
  (三) 明季学人对黄绾诗文的辑录明季学者陈子龙(1608—1647)、宋征璧、徐孚远等选辑,朱兆奎参阅的《皇明经世文编》卷一百五十六有《黄宗伯文集(疏)》,主要依据黄绾《久庵先生文选》卷十二至卷十五《奏疏》文本,辑录有黄绾所上嘉靖帝的四道奏疏,即《大礼第三疏》、《论治河理漕疏》、《上明罚安边疏》、《遵圣谕敷王道以永定人心疏》。
  此外,明季阳明学传人焦竑(1540—1620)所编《国朝献征录》收录黄绾《石龙集》文多篇,即《静学王公元采传》①、《东瀛王公启神道碑铭》②、《薛助教墓志铭》③、《王翁良传》④、《白云先生赵元铭墓碣铭》、《张木庵尺墓碣铭》、《萝石翁董澐传》⑤。尤为值得关注的是,上文所提李一瀚所撰《礼部尚书兼翰林院学士黄公绾行状》即收录于《国朝献征录》卷三十四。

附注

①黄绾三子黄承德与李一瀚系“莫逆”之交(详见《洞山黄氏宗谱》卷四,1945年重修本,第61页),李一输撰黄缩《行状》,很可能是应黄承德之请而有。 ②《(民国) 台州府志》卷-O三《李- -翰传》: 李- -翰,字源甫,仙居人,应良女婿。嘉靖十七年进士,官至左副都御史。卒于隆庆元年,年六十三。 ① (明)焦竑辑:《国朝献征录》卷三十四,明万历年间刻本,第11—13页。 ① “勘”,民国乙卯年重修《洞山黄氏宗谱》本误作“看”,兹径改。 ①“七",1915 年重修《洞山黄氏宗谱)本误作“八”,兹径改。 ②《洞山黄氏宗谱)卷四 ,第45页。.③《洞山黄氏宗谱)卷一。 ④李时渐(生卒年待考), 字伯鸿,号磐石,山东海岱人。嘉靖三十五年(1556)丙辰进士,历官岳州知府,任内与巴陵知县李之珍重修护城院堤,“自岳阳楼而南,凡二百六十丈有奇。”后官至陕西按察司副使。辑有《三台文献录》。 ①(明) 李时渐:《久庵先生文选.凡例》,载《久庵先生文选)明万历刻本之卷首。 ②汤聘尹(生卒年不详),字国衡,一字觉轩,江苏长洲人。 嘉靖四十三年(1564)乡试中举,隆庆二年(1568)进士。历官江西南昌府进贤知县、吏科给事中.浙江台州府仙居知县、福建布政司左参议、广西按察司副使等。著有《掖垣谏草》二卷、《汤考功集)(-名《茂禧堂集》)等,辑编《史稗》-种。 ③(明) 汤聃尹:《久庵先生文选.序》,载明万历刻本《久庵先生文选)之卷首。 ④(明)施沛撰:《南京都察院志》卷三十九《人物三·经历列传·黄綰传》,日本内阁文库藏明天启刻本,第47页。 ⑤《姚江渊源录 ·黄绾传》,作者待考,《黄绾传文见王菜撰(台学统》卷四十三《性理之学)三十二,1918年吴兴刘氏嘉业堂刻本,第4-5页。又及,《姚江渊源录》凡八卷,录于清代学者黄嗣东编撰的《道学渊源录)一百卷之中;今四川大学舒大刚教授主编的《儒藏》史部“儒林史传”中录《道学渊源录》,.即有《姚江渊源录》,待查。 ① 《明世宗实录》卷之四百十四“嘉靖三十三年九月壬寅”条。 ①(明) 王世贞撰:《嘉靖以来首辅传》卷二,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②(明) 王世贞撰:《异山堂别集》卷十七《奇事述二》,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③(明) 王世贞撰:《异山堂别集》卷二十九《史乘考误十》。 ④(明)何乔远:《名山藏》卷七十三《臣林纪》,万历崇祯刻本,第29页。 ⑤(明)俞汝楫编:《礼部志稿.列传》卷五十四(尚书黄绾传》,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⑥(明) 谈迁著,张宗祥校点:《国榷》,中华书局1958年版,第3838页。 ⑦(明) 邓元锡撰:《皇明书》,《四库全书存目丛书)本。 ①(明) 焦兹辑:《国朝献征录》卷二十一,明万历年间刻本,第3-5页.②(明) 焦站辑:《国朝献征录)卷四十六,第61- -63页。 ③(明) 焦兹辑:《国朝献征录)卷七十三。 ④(明)焦兹辑:《国朝献征录)卷一百十五,第43页。 ⑤(明) 焦兹辑:《国朝献征录)卷- -百十六,第38- -40.47-49页。

知识出处

黄绾年谱简编

《黄绾年谱简编》

本书是研究浙江台州籍阳明学者——久庵先生黄绾的专著,所录文献,上起谱主生年即明宪宗成化十六年庚子(1480),下讫谱主卒年即明世宗嘉靖三十三年甲寅(1554),凡七十五年,再现黄绾的生命历程与学术思想,涉及与谱主有关的重大历史事件以及谱主家事、师友交游、仕宦活动、诗文撰著等。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