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是佛教徒修行追求的境界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济公文化面面观》 图书
唯一号: 110820020210002966
颗粒名称: “善”是佛教徒修行追求的境界
分类号: B94
页数: 1
摘要: “善”是佛教徒修行追求的境界。《大乘百法明门论》称:“善十一者:一信、二精进、三惭、四愧、五无贪、六无瞋、七无痴、八轻安、九不放逸、十行舍、十一不害。”②其中“无贪”、“无瞋”、“无痴”三者合称为“三善根”。舍利铭说道济“狂而疏,介而洁”、“谐谑峻机,不循常度”、“萧然蜕尘”,无疑达到了“无贪”、“无瞋”等“善根”。至于“无痴”,“心无痴惑也。唯识论六曰:‘无痴于诸事理明解为性,对治愚痴作善为业。’”道济是表面上颠狂,从他对于世俗、生死之事、浮屠之本都有着超凡脱俗的深刻认识来看,实为大智若愚、大达大观之表象, 是真正的“无痴”、“无惑”。
关键词: 佛教文化 宗教文化 舍利子

内容

“善”是佛教徒修行追求的境界。《大乘百法明门论》称:“善十一者:一信、二精进、三惭、四愧、五无贪、六无瞋、七无痴、八轻安、九不放逸、十行舍、十一不害。”②其中“无贪”、“无瞋”、“无痴”三者合称为“三善根”。舍利铭说道济“狂而疏,介而洁”、“谐谑峻机,不循常度”、“萧然蜕尘”,无疑达到了“无贪”、“无瞋”等“善根”。至于“无痴”,“心无痴惑也。唯识论六曰:‘无痴于诸事理明解为性,对治愚痴作善为业。’”道济是表面上颠狂,从他对于世俗、生死之事、浮屠之本都有着超凡脱俗的深刻认识来看,实为大智若愚、大达大观之表象, 是真正的“无痴”、“无惑”。

知识出处

济公文化面面观

《济公文化面面观》

出版者:上海古籍出版社

天台是济公的故乡,我家就住在离济公祖居永宁村不远的地方,从小听祖辈讲述济公传说。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