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日本入宋僧无象静照与天台《石桥颂轴》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天台山与中国五百罗汉文化》 图书
唯一号: 110820020210002881
颗粒名称: (二)日本入宋僧无象静照与天台《石桥颂轴》
分类号: B949.2
页数: 5
页码: 153-157
摘要: 本文记述了日本入宋僧无象静照与天台《石桥颂轴》。
关键词: 天台 罗汉 宗教文化

内容

据朱刚、陈珏二先生合著的《宋代禅僧诗辑考·附录三·无象照公梦游天台石桥颂轴》①题记: 此为宋末中日禅僧唱和诗轴,留存于日本。首唱者无象静照,乃日本僧,淳祐十二年(1252)入南宋,上径山,参石溪心月禅师,嗣其法,景定元年(1260)至育王山广利寺,司知客之职,时虚堂智愚移住育王,静照追随左右,直至咸淳元年(1265)归国。在育王期间,静照与同时禅僧颇有文字往来,景定三年(1262),静照登天台石桥为茶供,梦入罗汉灵洞,见异花纷繁而落,五百罗汉出与相见,醒后作二颂咏其事。于是四方尊宿纷纷寄送和作,乃裱成此轴,后携回日本。
  现存有二本:一为彰考馆文库所藏江户中期写本,外题《无象静公梦游天台石桥颂轴》,内题《无象照公梦游天台偈附念大休序诸尊宿和》,《五山文学新集》即以此为底本排印,所录除静照原诗二首外,有四十一人和作各二首, 总计八十四首。
  另一本题曰《无象照公梦游天台石桥颂轴》,收入《禅家丛书》卷首第一番, 为泷田英二所藏写本,与彰考馆文库本最大差异在于,卷末“梓州希革”诗仅一首,而第二首(桥南个一队痴呆)署“此轩如芝”作。
  此外,彰考馆本作者之名置于诗前,单独一行;而《禅家丛书》本置于第二首诗之末,且不另起一行。今即据彰考馆文库本抄录,而以《禅家丛书》本异文出校。
  由上可知,《无象照公梦游天台石桥颂轴》系据日本彰考馆文库本抄录,然阙宋僧正念大休(又作“大休正念”)所作的序。据北京大学中国古文献研究中心许红霞女士《〈石桥颂轴〉及其相关联的南宋中日佛教文化交流》(载“佛教导航网”)一文辑录了大休正念的《序》: 唐(按:此“唐”实为南宋,即今海外称华人为“唐人”之意)宝祐(二年)甲寅(1254),予在双径石溪先师座下,与无象照公聚首。先师归寂后, 寓越上新昌大石佛首座寮,重会。无象出示游天台石桥梦登圣域自述伽陀,诸大老赓韵成什,予不揆亦尝赘语。别后闻便舸归国,云际涛空,音问相绝。
  岂料咸淳(五年)己巳(1269),予泛杯东海,为扶桑之游,再瞻丰度于关东巨福,握手论旧,喜不胜情。未几,无象龙天推毂,瑞世法源。日本文永(十一年)甲戌(1274)夏,忽过予,袖出《(石桥)颂稿》一编,乃曰:“此昔大唐游天台之什。”予目之,相顾咨嗟,曰:“此轴乃公青毡旧物,一别又二十年矣。今获再现,亦予之复见故人也。”捧读不忍释手。无象曰:“公能为我叙其始末于章首,十袭珍藏,贻后五日佳话可乎?”予嘉其求旧不忘之意,因举佛鉴禅师曰:“先师节俭,一钵囊鞋袋,百缀千补,犹不忍弃之,尝曰:‘此二物相从出关,仅五十年,讵肯轻弃?’”以远譬近,遂诺其请。
  予乃曰:“公昔之寓唐土,亦犹予今之寓日域,行云谷神,动静不以心, 去来不以象,情隔则鲸波万里,心同则彼我一如。所以道,无边刹境,自它不隔于毫端;十世古今,终始不离于当念。苟者一念予拶得破,那一步子踏得着,不妨朝离西天,暮归东土,天台游山,南岳普请,高挹峨眉,平步五台,手攀南辰,身藏北斗,大唐国里打鼓,日本国里作舞,田地稳密,神通游戏,摁不出这个时节,亦吾家本分事耳。”无象不觉点头微笑,予于是命笔, 题于卷首。时(日本)文永(十一年)甲戌(1274)初夏,住禅兴宋大休正念拜手。
  从上可知,要了解无象静照的《石桥颂轴》产生流传的历史,大休正念的《石桥颂轴序》是不可或缺的。而大休正念的《石桥颂轴序》正是他东渡日本后所作。
  正如许红霞女士《〈石桥颂轴〉及其相关联的南宋中日佛教文化交流》一文所说: 从这篇序文中我们也可以更详细地了解到《石桥颂轴》的由来。释正念(1215—1289),号大休,永嘉(今浙江温州)人。初参东谷明光禅师于灵隐寺,后师事石溪心月禅师。南宋咸淳五年(1269)乘商船东渡日本,到镰仓,时在建长寺的兰溪道隆延为高宾,后历住禅兴、建长、寿福、圆觉诸寺。
  正应二年(1289,元至元二十六年)示寂,年七十五,谥“佛源禅师”。
  这篇序文作于日本文永十一年(甲戌,公元1274年,南宋度宗咸淳十年)初夏,他当时住禅兴寺,序中讲到在理宗宝祐二年(甲寅,1254,日本建长六年),他在径山兴圣万寿禅寺石溪心月禅师的座下,曾与无象静照相聚。石溪心月禅师圆寂后,他寓居新昌大石佛首座寮,与无象静照重聚。
  这时无象静照“出示游天台石桥梦登圣域”所作诗偈,“诸大老赓韵成什”, 其中大休正念也和韵二首。
  据日本佛教史学家虎关师炼《元亨释书》卷八载:大休正念(1215— 1289),南宋临济宗僧。温州人。石溪心月之法嗣。咸淳五年(1269),随兰溪道隆至日本。应北条时宗之请,历住禅兴、建长、寿福、圆觉等刹。日本正应二年(1289)示寂,享年七十五,谥号“佛源禅师”。其流派称大休派(又作佛源门徒),为日本禅宗二十四流之一。遗著有《大休和尚语录》六卷(又称《佛源禅师语录》)。
  据台湾出版的《佛光大辞典》载:无象静照(1234—1306),日本临济宗僧。
  镰仓人。早年师事东福寺圆尔辨圆(日本茶祖法嗣,即圣一国师)。建长四年(1252)来华,入径山(浙江)从石溪和尚参禅,得印证。后游历天台诸山,文永二年(1265)回国。曾历任诸寺住持,后住持镰仓净智寺,致力于宗风之宣扬。
  德治元年(1306)示寂,世寿七十三,敕谥“法海禅师”。著有《兴禅记》、《无象和尚语录》等。师所传之法系称为法海派、佛心寺派,为日本禅宗二十四流之一。
  由大休正念《石桥颂轴序》中可知,无象静照为圣一国师寺圆尔辨圆弟子, 圆尔辨圆则为日本佛教临济宗创始人、日本茶祖荣西的法孙。亦曾入宋求法, 在天台山带回云雾茶籽播于日本静冈,使静冈成为日本最大的产茶区。圆尔辨圆《圣一国师语录·偈颂·寒山拾得》云“路头拾得族亲无。直下指空在半途。剔起眉毛相看笑。寒山归去没工夫。” 而日本茶祖荣西先后两次登临天台山求法,第二次在天台山万年寺居住两年多,了解天台云雾茶的栽培采制技艺,并数度登临天台石桥,目睹“罗汉供茶”的灵瑞事迹。《元亨释书》卷二记载:“(乾道四年)戊子岁(1168),上台山, 见青龙于石桥,感罗汉于饼峰(按:石桥对面横石即蒸饼峰,简称“饼峰”),因而供茶,异花现盏中。” 《兴禅护国论序》亦载:“仁安三年(1168)戊子四月十八日,乘商舶放洋。
  二十五日到宋国明州。五月十九日登天台山。二十四日到万年寺。二十五日供茶罗汉,瓯中现应真全身,遂渡石桥。忽见青龙二头,于是有所感悟,自知前身梵僧而在万年。”荣西《兴禅护国论》卷中自称:“乾道(四年)戊子(1168)岁游天台,见山川国土胜妙道场清净殊特,生大欢喜。尝施净财,供十方学般若菩萨。已而至石桥,拈香煎茶,敬礼住世五百大阿罗汉。寻复本国,梦境恰恰二十年。虽音问不相闻,而山中老宿历历记其事。今又怀旧游复之,宿缘不浅, 志殷兹深,不可不示法旨。”又在(《兴禅护国论》卷下称:“天台山时生身罗汉现,足迹亦光明。石桥青龙现,现则雨下。” 荣西中国天台山万年寺求法师父、禅宗黄龙派第八代高僧虚庵怀敞在荣西回国之际,曾作书予荣西。《元亨释书》卷二载:“绍熙二年(1191)秋辞(怀敞虚)庵。(怀敞虚)庵付僧伽梨,书曰:‘日本国千光院大法师宿有灵骨,洪持此法。不远万里,入我炎宋,探赜宗旨。乾道戊子游天台,见山川胜妙,生大喜欢。至石桥焚香煎茶,礼住世五百大罗汉……’” 荣西不仅从天台山将云雾茶籽带回日本,著《吃茶养生记》二卷,宣扬吃茶养生的功效,成为日本的茶祖;而且还从天台山将如来佛成道树———天台菩提树移种日本。“六年,创圣福寺于筑之博多。此春,分天台山菩提树栽东大寺。
  初,(荣)西在台岭取道邃法师所栽菩提树枝,付商船种筑紫香椎神祠,建久元年也。(荣)西以谓:‘吾邦未有此树,先移一枝于本土,以验我传法中兴之效。
  若树枯槁,吾道不作。’盖菩提树者,如来成道之灵木也……后道邃师分台峰。
  是以(荣)西为法信寄来。逮东大寺复,敕以此木移焉。元久之始,(荣)西又取台枝栽建仁东北隅。两处茂盛,垂荫数亩。至今繁焉,天下分栽。”(引同上) 道邃既是为中国佛教天台宗第十祖,又是日本佛教天台宗创始人最澄的中国求法师父。道邃在天台山栽种菩提树后,日本建久元年(1190),荣西在天台山取道邃法师所栽之菩提树枝,交付商船运回日本,植于筑前国(福冈)香椎神祠。建久六年(1195)春, 又将菩提树分种于东大寺;元久元年(1204) 再取分枝,种于建仁寺,两处皆繁茂垂荫,迄今依然。从此后日本出现“天下分栽”天台山菩提树的“新常态”。
  无象静照在天台石桥罗汉供茶,五百罗汉托梦于他,这是无象静照创作《石桥颂轴》的表象缘由。笔者不厌其烦地引经据典,目的就是为了阐明日本禅宗高僧荣西、圆尔辨圆等无象静照的前辈对天台石桥的殊胜因缘,以更好地理解把握无象静照创作《石桥颂轴》“无违祖意”的核心缘由。
  无象静照的天台《石桥颂轴》中的八十四首罗汉供茶诗,今皆未为《全宋诗》所录,是流传日本的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弥足珍贵。①

知识出处

天台山与中国五百罗汉文化

《天台山与中国五百罗汉文化》

出版地:上海

本书天台山五百罗汉传播考、天台山五百罗汉与茶文化、天台山五百罗汉与诗画艺术三编。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