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绍了高承埏于宝坻官舍刊刻《江阴军乾明院五百罗汉尊号碑》的历程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天台山与中国五百罗汉文化》 图书
唯一号: 110820020210002719
颗粒名称: 介绍了高承埏于宝坻官舍刊刻《江阴军乾明院五百罗汉尊号碑》的历程
分类号: B949.2
页数: 2
页码: 37-38
摘要: 高道素购归并手书《江阴军乾明院五百罗汉尊号碑》后,有人对高承埏说, 令尊笃信佛教,既有《江阴军乾明院五百罗汉尊号碑》,何不刊印以弘法。高承埏认为,其父生平只问耕耘,不问收获。自生员至进士及第,下笔词赋妙丽,顷刻数千言,而书箧无留稿,从未有诗古文辞之刻。受佛教禅宗影响,只求明悟在心,其意不在留著文字间。明崇祯十六年孟夏,高承埏任宝坻县令时,为了先父之遗愿,遂刊刻《江阴军乾明院五百罗汉尊号碑》于宝坻官舍,并作此题记。高承埏明末藏书家、刻书家。明亡后隐居竹林村窝,拒不仕清。著有《崇祯忠节录》、《诗义裁中》、《自靖录》、《稽古堂集》等。
关键词: 天台 罗汉 宗教文化

内容

高道素购归并手书《江阴军乾明院五百罗汉尊号碑》后,有人对高承埏说, 令尊笃信佛教,既有《江阴军乾明院五百罗汉尊号碑》,何不刊印以弘法。高承埏认为,其父生平只问耕耘,不问收获。自生员至进士及第,下笔词赋妙丽,顷刻数千言,而书箧无留稿,从未有诗古文辞之刻。受佛教禅宗影响,只求明悟在心,其意不在留著文字间。明崇祯十六年(1643)孟夏,高承埏任宝坻县(今天津市宝坻区)令时,为了先父之遗愿,遂刊刻《江阴军乾明院五百罗汉尊号碑》于宝坻官舍,并作此题记。
  高承埏(1603—1648)明末藏书家、刻书家。字寓公,一字泽外、九遐,晚号弘一居士、鸿一居士。秀水(今嘉兴)人。崇祯十二年(1639)中举,崇祯十三年(1640)进士,授知迁安县。崇祯十五年(1642)调宝坻县令,屡退清兵,后任安徽泾县令,旋迁工部主事。明亡后隐居竹林村窝,拒不仕清。好聚书,家藏书至七万余卷,书分八十椟。校勘不倦。藏书处及刻书处名为“稽古堂”,与当地藏书家项元汴“万卷楼”逐鹿一时。编有《稽古堂藏书目》,钱谦益曾作有《嘉兴高氏家传》。崇祯八年(1635)辑刻《稽古堂丛刻》收书十一种,《稽古堂新镌群书秘简》二十二种;所刻之书被叶德辉列为明人刻书之精品。顺治五年(1648) 卒,年四十六岁。著有《崇祯忠节录》、《诗义裁中》、《自靖录》、《稽古堂集》等。
  (见清王岱《浮槎文集》卷五《高寓公先生传》)

知识出处

天台山与中国五百罗汉文化

《天台山与中国五百罗汉文化》

出版地:上海

本书天台山五百罗汉传播考、天台山五百罗汉与茶文化、天台山五百罗汉与诗画艺术三编。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