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文人护法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天台山与中国五百罗汉文化》 图书
唯一号: 110820020210002708
颗粒名称: (二)文人护法
分类号: B949.2
页数: 7
页码: 17-23
摘要: 五代两宋文人护法,以北宋苏轼《十八阿罗汉颂》、南宋葛胜仲《十八罗汉赞并序》、曹勋《净慈创塑五百罗汉记》、苏谔《净土禅寺新塑罗汉记》、李吕《寄赠天台石桥京行人》与《天台石桥设茶供》诗、韩元吉《建安白云山崇梵禅寺罗汉堂记》、洪适《天台山石桥诗集序》与《跋十六尊者图》为代表。
关键词: 天台 罗汉 宗教文化

内容

五代两宋文人护法,以北宋苏轼《十八阿罗汉颂》、南宋葛胜仲《十八罗汉赞并序》、曹勋《净慈创塑五百罗汉记》、苏谔《净土禅寺新塑罗汉记》、李吕《寄赠天台石桥京行人》与《天台石桥设茶供》诗、韩元吉《建安白云山崇梵禅寺罗汉堂记》、洪适《天台山石桥诗集序》与《跋十六尊者图》为代表。
  据苏轼《东坡全集》卷九十八《十八大阿罗汉颂》载,其外祖父程文应一年四供罗汉,苏轼母亲亦受其影响,故苏轼家继承了供养罗汉的习俗。这均源于天台山佛茶的“罗汉供茶”。由此可见,天台山石梁五百罗汉栖真灵异事迹已广泛传播至四川西南一带。
  无独有偶,正因苏轼世家奉佛,其天台五百罗汉栖真之信奉习俗亦传至后世。乾道六年(1170),婺州(今金华)城西净土禅寺新塑十八大阿罗汉,应净土禅寺长老真惠之请,苏轼弟苏辙之重孙苏谔,撰《净土禅寺新塑罗汉记》(元吴师道《敬乡录》卷七),记中亦不忘天台石梁五百罗汉栖真灵异事迹。其记略云: 乾道庚寅,婺州城西净土禅寺新塑十八大阿罗汉像……濒海有山,其名曰天台。石桥梯空,方丈在焉。下临无地,仰观古木。彼所见相种种奇特,不可名状。于信向人,不作斯事;于阐提惑,偏示显海。是诸尊者有大愿力,坚固如金刚,应化如钟律,法身圆对,规矩直立。彼空中灯是你心灯,彼瓯中花是汝心花。心无有二法,亦复如是。以心感心,心本来一;故云:何区别肉身土偶?惟心惟法,遍满虚空,墙壁瓦砾,皆具佛道。闻者再拜,惭愧失辞。答者一笑,退入于众。长老真惠大师请记岁月,眉山苏谔以所闻者识之于石。眉山苏谔午日书。
  苏谔之祖苏迟为苏辙长子,建炎二年(1128),以右朝散大夫直秘阁知婺州。建炎三年(1129)冬,苏迟因避战乱携全家寓居临海。翌年正月,苏迟泛舟至临海涌泉,憩天柱精舍,访隐士吴文叟。有“感泉石之胜,叹城邑之人沉酣势利,不知山中之乐也”的感慨。其《建炎己酉(1129)冬,自婺女携家至临海,岁首泛舟憩天柱精舍,谒吴君文叟山林,感泉石之胜,叹城邑之人沉酣势利,不知山中之乐也》诗云:“列嶂峥嵘植翠屏,寒泉绿净浸轩楹。衣巾清润玻璃上,窗牖疏明图画成。尘世正趋名利域,山居不识鼓鼙声。莫年忧患将何适,暂喜沧浪可濯缨。”①后归终婺州,成为婺州(金华)苏氏之祖。
  其子苏简亦随父从游临海涌泉,访隐士吴文叟,作有《访涌泉吴文叟隐居》诗:“水绕庭除屋近山,居人六月自清寒。平时不起轩裳念,此去真输岩穴安。
  书富五车成活计,樽开千日慰艰难。径谋百亩从君隐,凭藉林泉寄一箪。”②而苏谔以苏迟恩,初任浙东帅属,知台州仙居县,后知柳州、邵州、韶州。除宁国通判,直秘阁,迁江西提刑。后奉祠卒官,赠朝议大夫,累赠至政议大夫。有《拙斋集》。
  苏谔在记中不仅对天台石梁五百罗汉栖真之事作了浓墨重彩的描述,而且还继承了天台宗九祖湛然(711—782)的“无情有性”学说。无情是指无情识的草木瓦砾,湛然在《金刚!》中认为:“应知万法是真如,由不变故;真如是万法,由随缘故。”即一切众生皆有“真如佛性”,进而说一切事物,包括墙壁瓦石等无情的东西都是佛性的体现。苏谔所说“何区别肉身土偶?惟心惟法,遍满虚空,墙壁瓦砾,皆具佛道”,即是天台宗九祖湛然的“无情有性”说的具体发挥。
  宋开国公葛胜仲(1072—1144)素崇天台石梁五百罗汉栖真之灵异事迹, 每逢父母忌日与己生日,均设茶供养罗汉。绍兴九年(1139),专程赴天台石梁供养五百罗汉。其《丹阳集》卷九《十八罗汉赞并序》中记载了天台山“罗汉供茶”的灵异事件: 建炎戊申(1128),值兵乱,并与家藏书画散失于毗陵东门第中;自是借本(十八罗汉画像)以供。绍兴丁巳(1137)寓宝溪,有鬻罗汉像一堂者, 笔法奇古,疑蜀孙知微笔。虽绢素已碎,而装褾尚新。意忻然欲之,以钱七万售焉。因续岁供不辍。
  己未(1139)游天台山,辛未,次石桥前七日斋宿。以四明茶及海南香作供,且饭寺众,虔祈灵应。俄顷,于西南峰现白黑衣尊者合三躯,经行林间,乍行乍驻,乍俯乍仰。道俗若从行兵隶,皆瞻睹惊异。既夕施俸钱,命僧讽经歌呗于昙花亭。俄相续现圣灯数十,辉烁袤丈,不类凡火,亦众共见。壬申,复设茶供五百盏,皆结异花。退伏念此山神秀,上应台宿,号“不死之福庭,灵仙之窟宅”。孙绰《(游天台山)赋》云“应真飞锡以蹑虚”, 则四双八只所栖旧矣。然化身示现,亦旷数年而一遇。盖有名僧贤士,捐躯毁体,哀求而不获者,予以流落困厄之余,乃获亲睹光相。岂于五百贤圣,夙有缘契也欤?!六月己未,取家所藏像十八轴,各为之赞,且识石桥所睹,以警世云。
  葛胜仲供养天台五百罗汉是颇虔诚而隆重的。到天台石梁前,持斋七日; 以四明茶与海南沉香作供,且设斋饭僧,虔祈灵应。忽见三位穿白黑衣尊者, 或行或驻,或仰或俯,经行林间,僧俗及从行兵卒,无不惊异。又布施俸钱,命僧诵经并奏佛乐于昙花亭,忽又现圣灯数十盏,光焰逾丈,众所共见。又设茶五百盏供养五百罗汉,均现异花应供;五百罗汉应供本数年一遇,不少名僧贤士即使捐躯毁体,也未获一见。时葛胜仲正处艰困之际,能亲睹天台五百罗汉栖真灵异之事,确与天台五百罗汉非常有缘。葛胜仲回家后,请出家所珍藏的十八罗汉像,各为之题赞,并记天台石梁所见五百罗汉栖真奇事,以警策世人。
  南宋建炎初年(1127),杭州净慈寺五百罗汉堂遇回禄遭焚,绍兴二十九年(1159)正月十五上元节,曾官至太尉的曹勋(后寓居台州),应净慈寺僧之请, 为之撰《净慈创塑五百罗汉记》①云:“建炎初,寺遭回禄,基址但存……乃劳心募化,罔惮寒暑。能者效勤,巧者献工,富者输财,辩者劝施;以至行商坐贾,田间著姓,破悭舍有,整平故基,创建五伯(当作“佰”)大士、释迦中尊。金碧相鲜,丹雘有度,行列拱对,环向序居。萧散契方广之名,庄严等石桥之胜……” 曹勋虽然为杭州净慈寺撰记,但心系天台石梁五百罗汉栖真之事,故记中有“萧散契方广之名,庄严等石桥之胜”之语。
  有“朱熹讲友”之誉的李吕(1122—1198),在其诗文集《澹轩集》卷一与卷二分别载有《寄赠天台石桥京行人》、《天台石桥设茶供》二诗。其《寄赠天台石桥京行人》诗云: 无心曾看石桥云,有耳曾听石桥水。俗尘未尽难重留,饭麻才竟归心起。自从一别五春风,梦绕桥庵西复东。雀噪亭前听茶鼓,蛇蟠砌外护瓜丛(指木瓜花)。更忆依人两乌鹊,朝朝飞下映真阁。树鹅土菌恣登盘,林麓素无虫兽恶。江湖迢递皆畏途,谁知世上有华胥?五百开士去虽久,犹余一老能清癯。几年胁背不着席,栋宇增新间金碧。风月忽寄盈尺书,约我重来共晨夕。恨不速驾鸺鹠皮,屈伸臂项款山扉。相逢定作解垢衣,水边石上同茹芝。
  其《天台石桥设茶供》诗云:“闻说天台髻未髽,中年方遂此煎茶。不行四十九盘岭,那见二千余盏花。架壑横空瘦龙脊,崩云裂石怒雷车。他时乞我三椽地,莫效昙猷滴两洼。” 李吕为南宋隐士,字滨老,邵武军光泽人。端庄自重,记诵过人。年四十, 即弃科举。好治《易》,尤留意《通鉴》。教人循循善诱,常聚族百人,昕夕击鼓, 聚众致礼享堂,不以寒暑废。晚见朱熹于庐阜,遂为讲学之友。周必大为撰《墓志铭》。有《澹轩集》十五卷(四库存八卷)传世。李吕在二诗中提及“五百开士去虽久”,即指五百罗汉;“不行四十九盘岭,那见二千余盏花”,即是天台石梁“罗汉供茶”;“莫效昙猷滴两洼”,即指天台石梁五百罗汉栖真典故的开山祖昙猷。李吕还用了天台石梁“蛇蟠护瓜”的典故。《嘉定赤城志》卷二十一载:“石桥在(天台)县北五十里,即五百应真之境……石罅有木瓜尤异,华时青蛇盘纠枝干,至实落,供大士,乃去。人目为护圣瓜。”由此可见,李吕是非常熟悉天台石梁五百罗汉栖真典故的。从李吕二首诗看,李吕是专程游览天台石梁并设茶供,其《天台石桥设茶供》诗“中年方遂此煎茶”即是明证。
  据吕祖谦岳父韩元吉《南涧甲乙稿》卷十五《建安白云山崇梵禅寺罗汉堂记》:福建八州之地,史称“八闽”。宋人习惯上分为“上四州”和“下四州”:“上四州”指西部的建州、南剑州、汀州、邵武四郡,即今建瓯、南平、长汀、邵武;“下四州”指东部沿海的福州、泉州、漳州、兴化郡,即今福建福州、泉州、漳州、莆田。
  闽东信佛,而闽西乏崇佛者。南宋建炎初,福建盗贼四起,闽西四郡之民不堪其扰,而闽东四郡则相应无事。闽西之民皆以为是不奉佛之故,故位于“上四州”的建安(今建瓯)崇梵寺住持惠琳兴建五百罗汉堂,求韩元吉为记。
  韩元吉(1118—1187)遂作《建安白云山崇梵禅寺罗汉堂记》: 闽之为郡八,一水之分,上下有四。下州之民,习王氏故俗,奉佛惟谨;至上州虽佛之徒,未知有佛也。建炎初盗起,上州民四斗乱,四郡之境,荡为炎埃;而下州独帖然无事,因相与訾病,以为是不奉佛之应。
  自兵火事息,上州之民,鲜不畏祸;而佛之徒颇知用其说,以警惧动化其俗。凡所以奉佛者,相视出力,惟恐其后。无几何,用事者敛佛寺之余, 以佐县官。由是佛之徒复睨其居如传舍然,蔑有兴事赴功之意。
  白云在建为望刹,异时以禅学著见,号为宗师者,阅数世久敝不举。
  绍兴二十六年(1156),僧惠琳主之,乃叹曰:“闽于天下僧籍最富,今哀死殆尽。吾将制五百大士之像,使是州之民,知虽无僧而有贤圣者存,岂不助吾教哉。”盖左文林郎叶荐宋颖实为之劝。二年(1158)而告备。又为尊者十八附其旁,佛之像峙其中,费金钱百万余,辟堂而居焉,求予文为之记。
  予笑曰:“宋颖盖儒者也。儒之道,不语怪以惑民,不取人以自利。今是像之设,不惑民而自利耶?”宋颖曰:“不然。凡吾州之民乐为之者,以其有迁善之心也;琳之志所以有为者,耻其徒之安于陋而不振也。天下之事能不安于陋而振以有为,俾民迁善而乐为之,是岂特佛之徒也。”予于是愧其言然。
  予尝游天台至石桥,爱其山林之幽深,泉石之峻洁,以求望见所谓方广寺者。而神光钟磬之异,好事者往往能道之;则五百大士之神,其庇荫于世;有不可诬。宋颖今为台州从事,盍一造其地,以吾言招之于此方之民,宜有以慰其意者矣! 据宋《嘉定赤城志》和新编《天台县志》载:韩元吉之兄韩元龙于绍兴二十五年(1155)至二十八年(1158)任天台县令。韩元吉游寓台州应是绍兴二十七年(1157)春季。韩元吉徜徉天台山水之间,留下了《自国清寺至石桥》、《宿石桥闻水》、《昙花亭供茶戏作二首》、《登玉京洞遇雨》等十多首诗作。韩元吉《记》称:“予尝游天台至石桥,爱其山林之幽深,泉石之峻洁。”《昙花亭供茶戏作二首》诗,其一云:“问讯高真此住家,伊蒲未办且煎茶。故应一笑来迎我,五百瓶中总是花。”其二云:“一声钟磬有无中,楼阁山林本自空。不向云端呈伎俩,犹来盏里现神通。(诗自注:是夕始闻钟声,而金灯不现。)”又《宿石桥闻水声》诗云:“野桥曲折渡千回,古寺悬知水面开。一夜寒声喧客枕,却疑风雨转山来。”① 韩元吉《记》称天台石桥有“神光钟磬之异,好事者往往能道之;则五百大士之神,其庇荫于世”,与《昙花亭供茶戏作二首》“故应一笑来迎我,五百瓶中总是花”的诗意是一脉相承的。
  南宋绍兴十三年(1143),著名金石学家洪适(1117—1184)出任台州通判, 在任期间留下数十篇歌咏天台胜景的诗篇。洪适对天台石梁五百罗汉栖真事迹更是情有独钟,为提升天台石梁的知名度与美誉度,专门搜集自唐代大诗人李白以来歌咏天台石梁的诗篇,编成《天台山石桥诗集》三卷,刊刻行世。使后人“遂得石桥胜概,不亦便乎”。其《盘洲文集》卷三十四《天台山石桥诗集序》略云: 天台标登陆之胜,而石桥又八百里中佳处,世传荐茗有肖花之应,异爵振其羽,宝炬舒其光。或遥望楼观夜出林杪,隐然犹飞锡来往而闻钟磬声者,浮图氏目之曰方广寺,流俗洋诩以是为兹山之灵然……予通守是郡,命车一来,向所未信者,固弗之见;而环山十余里间,茂林缭结,无复鸳俦鸣匹,则固有神物司护之者……自李谪仙以下,得若干篇,披为三卷。
  且将锓刻腾布,使它壤名流辙迹所未暇者,曲肱几席,遂得石桥胜概,不亦便乎。
  从洪适《天台山石桥诗集序》中,可以看出,洪适以前虽闻说天台石梁五百罗汉栖真灵异事迹,但洪适游天台石梁时,并未看见种种神异,故云“向所未信者,固弗之见”。其《题石桥》①诗云: 悬磴跨幽崖,奔流漱深壑。宛然卧苍龙,天巧谢镌凿。万木森前山, 笙竽真籁作。长啸斥猩猱,高巢怖乌鹊。莓苔助危梁,下瞰胆欲落。横前阻翠屏。峭壁旁如削。于此判尘凡,咫尺遂绵邈。飞锡陵虚空,楼台夜林薄。宝辉觌华镫,金翰过神雀。二年佐铜虎,渠能解羁络。来烹紫云腴, 寒瓯散葩萼。奇事订前闻,诗成谢层阁。
  洪适虽说游天台石梁,未见种种灵异。但其《题石桥》诗“飞锡陵虚空,楼台夜林薄。宝辉觌华镫,金翰过神雀”、“来烹紫云腴,寒瓯散葩蕚。奇事订前闻,诗成谢层阁”,还是歌咏了天台五百罗汉栖真事迹。这在洪适《盘洲文集》卷六十二《跋十六尊者图》中得以充分体现:“天台石桥,世称尊者道场。归心佛氏者,熏洗斋宿,或见林端有殿阁之形,而聆钟鼓之响,千灯发光,拥锡来去, 屑然有闻。予尝款其山,慨无所见。手舒此画,为之肃然作礼。”由此可见,洪适对天台石梁五百罗汉栖真事迹确是情有独钟。
  五代两宋高僧弘法与文人护法,使天台山五百罗汉栖真事迹在中国的传播进入了鼎盛期,并对东亚佛教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知识出处

天台山与中国五百罗汉文化

《天台山与中国五百罗汉文化》

出版地:上海

本书天台山五百罗汉传播考、天台山五百罗汉与茶文化、天台山五百罗汉与诗画艺术三编。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