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强不息勇登攀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东瓯丛考》 图书
唯一号: 110820020210001856
颗粒名称: 自强不息勇登攀
并列题名: 记周琦先生的台州文化研究之路
分类号: K289
页数: 8
页码: 483-490
摘要: 中国知识分子向来有献身于学术的美德,在当代台州历史文化研究学界, 周琦先生既是一位献身于学术、并取得令人瞩目的学者,更是一位埋头苦干的攀登者。
关键词: 东瓯 研究 文化史

内容

中国知识分子向来有献身于学术的美德,在当代台州历史文化研究学界, 周琦先生既是一位献身于学术、并取得令人瞩目的学者,更是一位埋头苦干的攀登者。
  一、崭露头角周琦先生曾戏称自己“出生上海,长在临海,老在海门”。他出身于书香门第, 父母均为中专知识分子,1959年精简回乡到临海。因“文革”而初小辍学,然其好学之心、上进之意,从未泯灭。1985年秋,他从浙江省广播电视大学台州分校毕业后, 即考进台州日报社,先是任《台州日报·要闻版(第一版)》编辑、记者;后报社要创办《台州日报·周末版》,其第四版是宣传台州历史文化的《台州通》专刊,却无人担当编辑。因其平时对历史文化比较感兴趣,《台州通》编辑职务就自然而然地落在他的肩上。为了当好《台州通》编辑,周琦晨则早起,夜则晚寐,或钩沉古籍,或寻章摘句,或浏览文物,或询于长者。台州各县、市博物馆、图书馆,成为周琦经常光临的场所,都是这位《台州通》编辑修炼台州文化内功的道场。
  从此,周琦先生开始了后半生孜孜于台州文化研究的攀登之路。
  《台州通》编辑一当就是八年,此间参与台州文化研究有两大收获: 一是主持编撰“中国第- -部名山文化专号”—— 《东南文化·天台山文化专号》,始于20世纪80年代的全国各地“文化热”方兴未艾,台州也兴起了“天台山文化热”。在台州地委宣传部长梁雄先生的牵头下,1988年5月,一批台州地方文化研究者成立了“天台山文化研究”课题组,并向浙江省社科规划办申报了由周琦起草的天台山文化研究课题。同年9月,省社科规划办将“天台山文化研究”课题列入浙江省哲学社科“七五”规划重点研究课题。为促进天台山文化研究,1989年5月18日台州天台山文化研究会在天台成立了,使台州文化研究从自发向自觉转变。周琦笔耕不辍,撰写了《中国佛教天台宗概说》、《天台山与日本文化交流》、《天台山与朝鲜半岛文化交流》、《天台山与日本的茶叶之路》等近十万字的论文,发表在《东南文化》1990年第6期首期《天台山文化专号》上。著名哲学史家任继愈教授、历史学家罗元贞教授、现代文学家许杰教授均欣然挥毫题词,予以充分肯定。美国《史学文摘》杂志摘登专刊文章,《美国:历史和生活》杂志刊载目录索引,《人民日报(海外版)》誉之为“中国第一部名山文化专号”。
  二是首度参加中日佛教学术会议。
  天台山文化研究会的名誉顾问是任继愈先生,当时每两年中日两国轮流举办佛教学术年会,年会闭幕时任继愈先生都会与两国学者会晤合影。1991 年10月中旬,周琦与丁式贤先生作为列席代表,出席了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学术报告厅举行的中日第四次佛教学术年会,提交了《中国佛教天台宗概说》、《天台山与日本文化交流》、《天台山与日本的茶叶之路》(以上三篇为周琦所撰)、《天台山佛教文学述评》(丁式贤、朱封鳌合撰)等四篇论文,分发了首期《东南文化·天台山文化专号》。丁式贤先生代表台州天台山文化研究会在会上作了专题发言,介绍了天台山文化的最新研究成果,受到了与会中日学者的好评。北京大学楼宇烈教授、中国人民大学方立天教授、中国社科院历史所长陈高华教授都是浙江籍学者,纷纷与他们合影留念。任继愈先生作为台州天台山文化研究会的名誉顾问亦与他们合影留念。中日第四次佛教年会标志着台州文化研究从本土开始走向国际学术界。
  二、熔为一炉1993年4月底,因工作需要,周琦先生调入台州市广播电视局,任办公室主任兼《台州广播电视报》主编(先是局办副主任),1999年11月由局办公主任改任局宣传处长兼《台州广播电视报》主编,身兼数职,工作繁重,一干就是十二年。尽管如此,他始终没有割舍台州文化研究,而是一往情深,将工作与业余研究二者“熔为一炉”,期间又取得五大收获: 一是创办了台州首家公开发行专业报——《台州广播电视报》。
  1993年5月,台州广播电视局决定创办《台州广播电视报》,周琦担任主编,拉开了办报序幕。草创之初,一缺资金,二缺场所,三缺人员。经他多方努力协调,理顺了编制、劳动、人事、工商、财税等部门的关系,建立了中央、省、市、县(市、区)台的节目渠道和中国广播电视新闻信息中心(GDB)的影视新闻信息渠道,形成了自办发行的发行网络。因当时缺少报纸专业人员, 周琦先生亲自设计版面、亲自编稿并审阅清样,终于在1993年7月1日正式发行了《台州广播电视报》。台州撤地建市后东迁椒江区办报,先后购置了报社办公楼和北大方正激光照排系统,报纸从内部流通到公开发行,版面由4开4版到4开24版,广告创收由创刊的10万元到2000年的400多万元,报纸期发行量由创刊的三万份到2000年五万多份,跻身全国广播电视报十强。
  二是主持摄制了台州第一部电视文献专题片。
  1999年初,国家体委决定,国际武术暨绝技大赛在台州举行。为配合大赛宣传需要,周琦受大赛组委会委托,利用两个多月的业余时间,积极搜集有关台州武术史料,撰成1.2万字的学术论文《中华武术话台州》,挖掘出中华武功第一部专著《易筋经》是“天台紫凝道人宗衡”所撰,《易筋经》深刻影响了少林、武当两大武术流派的史实,重新确立了台州在中华武术史上应有的地位。《台州日报》、《杭州日报》(下午版)、《中国体育报》、《东南文化》等报刊相继刊登, 受到了省、市领导和中国武术研究院康戈武教授的一致好评。
  后大赛组委会要求周琦摄制一部反映台州武术文化的电视文献专题片, 周琦又撰写了《中华武术话台州》文献专题片解说词,成立了电视摄制组,专程到北京、上海采访了国家体育总局的李梦华、徐才、李杰、康戈武和蔡云龙等数代“武林盟主”,伍绍祖局长亲笔为《中华武术话台州》题写片名。专题片自1999年3月下旬开机,到5月中旬封镜,形象地反映了长达几千年的台州武术文化史,为台州武术大赛举行营造了良好的舆论氛围。1999年7月又在中国教育电视台播出,受到了国家体育总局、中国武术协会和台州市领导的一致好评。1999年此片获全省广播电视政府奖二等奖、台州市政府一等奖。
  三是内合外联,积极与中国社科院合作,拓宽天台山文化研究的深度与广度。
  1993年至2002年的十年间,周琦作为台州天台山文化研究会对外主要联络人之一,和中国社科院世界宗教研究所密切合作,积极参与、倡议,相继于1993年6月、1997年9月、2002年5月召开了三届中国天台山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共有500多名中外学者参加了学术研讨,任继愈、黄心川、方立天、卿希泰、余敦康、孔繁、牟钟鉴等国家顶尖级学者亦参加了会议。出版了总计160 余万字的三期《东南文化·天台山文化专刊》,使天台山文化名扬海内外,提升了台州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四是主編了浙江第一部区城文化概论《台州文化概论》。
  作为浙江省2000年社科重点研究课题《台州文化概论》课题组长,周琦先生主编了53万余字的浙江省第一部区域文化概论———《台州文化概论》,此书是积台州学者数十年研究之心血,集腋成裘,共襄成书,其中周琦所著部分占了半数。哲学界泰斗、北京国家图书馆馆长任继愈先生,著名佛学家、中国社科院太平洋研究所长黄心川先生分别为《台州文化概论》作序,2002年由中国文联出版社正式出版,广受到学界好评。《台州市志》还将本书收入当代地方文献之列。
  五是促进了台州与日本的文化交流。
  1996年5月1日至5日,日本文学博士、茶道专家、神户大学仓泽行洋教授来天台山考察茶文化。仓泽教授表示:他来天台山考察茶文化,就是因为看了周琦先生的《天台山与日本的茶叶之路》文章,才来天台山考察的,并指名周琦陪同考察,还邀请他赴日讲学、考察。多年来,周琦为促进中日文化交流不遗余力,接待过数十批日本访华团,其中有佛教界、茶道艺术界、学术界和新闻界人士,并与10多位日本学者建立了通讯关系。日本别府大学教授坂田邦洋寄给周琦一组摄于1910年的天台山宝塔珍贵照片,这些宝塔照片为研究天台山与日本建筑文化的关系提供了宝贵的史料。除《天台山与日本文化交流》论文外,周琦还针对日本学者研究台州龙兴寺之历史,搜寻有关史料,在《台州通》上发表了《揭开台州龙兴寺的千古之谜》一文,出色地解开了这座曾对日本文化交流起过重要作用的著名寺院之谜,得出了唐代日本天台宗创始人最澄求法的台州龙兴寺即今临海天宁寺的结论,得到了中日学者的首肯。1999年, 临海市政府根据这一研究成果,重建了龙兴寺。今日本友人来龙兴寺追寻祖迹者络绎不绝。日本最著名的佛教学院大正大学还慕名给周琦赠送了《最澄入唐》电视专题片和有关书籍。
  三、专攻东瓯如果说周琦在2005年前研究天台山文化属“业余研究”,那2006年之后就属“专业研究”了。2005年因文化广电体制改革,文化局与广电局合并为台州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因周琦属广电局公务员,自然而然地并入台州市文广新局,担任广电处长。2006年10月,因工作需要,周琦退居二线,被任命为台州市文化研究中心主任,台州市政府又任命其为《台州文献》编委会副主任兼台州文化研究编辑部主编。后在北京大学哲学系攻读研究生,得到楼宇烈教授等名师的指点。经过二十年的锤炼,他的研究能力更上层楼,实现了从以前的“业余研究”向“专业研究”的完美转身。此间最主要的收获,就是“专攻东瓯”。此因东瓯文化研究恰逢其时。温岭大溪东瓯考古古城遗址的发现,引起了台州学者的极大关注。适逢台州市委书记蔡奇同志于2004年上任不久, 就非常关注东瓯文化研究,他不仅莅临温岭大溪东瓯古城遗址考察,还嘱咐台州方志办要好好研究东瓯文化。于是台州市方志办主任王永献、《台州市志》副主编严振非等同志就着手东瓯国研究。经一年多的努力,以王永献、严振非为主编的长达14万余字的《东瓯国研究》于2005年12月由中华书局正式出版,这是台州第一部东瓯研究的专著。领导的重视,台州学者的努力,为周琦全面研究东瓯文化奠定了基础,于是周琦从就2006 年开始专攻东瓯文化研究。
  一鸣惊人2007年初,温州筹备“首届瓯文化学术研讨会”,曾发函台州社科联组织台州学者撰写东瓯研究论文与会。时任台州社科联主席的李一同志与周琦联系,要求组织台州学者撰写论文,以参加温州“首届瓯文化学术研讨会”。
  周琦对天台山文化研究已经进行多年,但对东瓯文化研究还是个“门外汉”。
  于是周琦一边联系台州学者撰写论文,一边自费购买大量东瓯与百越的研究文集,开始研究东瓯文化。经八个月的辛勤努力,在“赤日炎炎”的盛夏酷暑,蜗居七十余天,废寝忘食,通宵达旦,终于撰成长达5.3万字的长篇论文《东瓯文化源流考》。丁式贤先生撰写了《台州东瓯文化研究述评》,严振非先生撰写了《东瓯沿革史初探》,许尚枢先生撰写了《论王子晋信仰对东瓯的影响》,徐三见同志撰写了《浙东首县章安考》。其中周琦的观点最有力,其《东瓯文化源流考》论文的核心观点是温州东瓯都城是无确切地点、无王城遗址、无东瓯文物(指足以证明东瓯都城在温州的东瓯文物)的“三无蜃都”, 而台州东瓯都城则是有文献记载、有准确地点、有王城遗址、有东瓯文物的“四有王城”。
  2007年11月中下旬,台州社科联副主席谢绍银同志带领台州东瓯学者团一行六人,抵达温州与会。原先温州方面以为台州东瓯研究远不如温州,省内外东瓯研究因史料奇缺,这方面学者本来就不多。孰料偏偏杀出了周琦这匹“黑马”,其“温州三无、台州四有”说,更是中国百越学界闻所未闻,这使得温州会议主办方非常尴尬。本来大会安排周琦发言,因考虑其发言对会议氛围不利,遂通过省方志办的颜越虎先生来做周琦工作,请周琦不要在大会发言。周琦考虑温州会议主办方的难处,就通情达理地答应了他们的要求。谁知被温州社联副主席洪振宁先生誉为“温州第一学者”的胡珠生先生,在大会发言中撇开自己论文不说,而批评周琦论文“千错万错”,还专门抨击周琦“温州三无”、“台州四有”的“谬论”,反而使周琦的观点产生了“轰动效应”。永嘉政协的林成行先生更是戏称周琦因此而“一举成名”。
  为给“东瓯永宁本台州”说正名,此后周琦开始了“笔战群儒”的六年历程。
  首会林华东在温州会议上,林华东所长发表论文《东瓯国都地望初探》,文中非常推崇徐三见的“台州非东瓯”论,并力主“东瓯都城在温州城内”说,还在温州媒体采访时,认为“温州筑城年代可上溯到西周时期”。① 针对林华东的“东瓯都城在温州”的观点,周琦认为,东瓯具体地点《史记》、《汉书》都无载,只有三国孙吴的史官韦昭在《汉书音义》(已佚)中注云“今临海永宁即东瓯”,后东晋郭璞亦据韦昭注《山海经》“瓯在海中”亦注解为“今临海永宁县即东瓯”,因此时永宁县治尚在温黄平原,故无任何争议。东晋太宁元年(323),从临海郡分出永嘉郡,又因永宁县治移治瓯江南岸,成为永嘉郡的治所;再者唐司马贞《史记索隐》引录了南朝刘宋郑缉之的《永嘉记》“昔有东瓯王都城”的记载,影响巨大,千余年来直接影响了“东瓯王都城在温州”的思维定式。故永宁县治的沿革,成为解开“东瓯都城”历史之谜的关键。于是周琦钩沉史料,博览群书,探索出任何政区都是“分合升降各因时”、“变动不居, 与时俱进”的历史沿革规律,撰写了《东瓯国北疆界与永宁县治考———与林华东所长商榷》的论文,深入揭示了永宁县建县的历史背景是东汉发生在台州的“曾旌起义”;并以大量的史料记载,首次分析了永嘉郡建郡时,永宁县移治温州;唐高宗时,又在温黄平原复立永宁县,后改为黄岩县的历史事实。周琦首次解开了“汉永宁”与“唐永宁”的历史之谜,这是对东瓯研究的重大突破。在2008年5月台州市政府与省文物局联合在温岭大溪召开的“东瓯古城研讨会” 上,周琦公布了东瓯永宁研究最新的重大成果后,受到与会学者的一致好评。
  再会徐三见2011年,因温州要申报新一批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又开始筹备“东瓯文化学术研讨会”。这次温州未邀请台州学者与会,但是其论文征稿启事被周琦看到。因研讨会承办者是温州市文广新局,故周琦通过台州市文广新局联系, 主动要求撰文与会。温州文广新局答应与会。是年8月下旬,周琦撰写万余字的《西汉东瓯考》,与严振非先生、台州博物馆张峋同志三人与会。
  在本次东瓯文化学术研讨会小组发言中,临海徐三见同志提出了“台州非东瓯论”、“东瓯国北疆界是台州温峤岭”等观点。此后的2012年,又提出了关于台州历史沿革的一系列观点,如“天台山原名镇亭山”、“《临海水土志》作者是柳莹”等,误导了台州不少不明就里的学者。针对此,周琦撰写3.6万字的长文《台州历史沿革若干问题勘误厘正考———与临海博物馆徐三见同志商榷》,对徐三见有关台州历史沿革的六大问题进行阐述厘正,使台州历史沿革研究回归实事求是的理性轨道。
  三会胡珠生2012年11月22日,《温州日报》第十版《瓯越·土风》专版上刊登胡珠生署名文章《东瓯国都在温州———评周琦论东瓯王都城四文》,全文五千余字,并配发了温州“东瓯王墓”等三张照片,可谓是图文并茂。胡文认为:东瓯国都城在温州,这是千余年的“历史铁案”,不容否定!其主要观点有二:一是汉永宁并非治瓯江北岸贤宰乡,因明《(弘治)温州府志》记载“平市坊”有“汉永宁城壕”,而是汉永宁县治今温州市鹿城区;二是因《温州府志》记载东瓯王都城在瓯江南岸瓯浦,故不是传统所说在瓯江北岸;还举例说南朝郑缉之《永嘉记》的“水出永宁山”是历史差错,而是“水出宁山”。
  周琦于2013年春节前夕,撰文《东瓯永宁本台州考———与温州学者胡珠生先生商榷》(载《台州文化学刊》2012年第3—4期合刊),指出胡珠生先生东瓯研究有“三误”:一、误解文献;二、误传史实;三、误导后人。深入剖析了东瓯与永宁的关系,考证了南朝刘宋郑缉之《永嘉记》的“昔有东瓯王都城……今犹在也”的佚文,系“昔有东瓯都亭(驿站)”之误;并引清代温州籍学者黄汉《瓯乘补》中“东瓯都亭”之温州文献加以佐证,说明“东瓯永宁本台州”。
  胡珠生看到周琦寄给他的商榷文章后,又在《温州通史编纂通讯》2013年第1期撰文《汉代永宁县在温州———兼答东瓯王都城问》,则是对周琦商榷文章的回应。该文分“汉永宁在温州”、“答东瓯王都城问难”两部分。在“汉永宁在温州”部分引《(弘治)温州府志》所载“平市坊”有“汉永宁城壕在此”为据,说“汉永宁在温州”,并罗列温州城中一大堆与“汉永宁”根本无关的街巷之名来佐证;在“答东瓯王都城问难”部分主要是答复周琦对东瓯都城在温州的三个质疑。
  经过六年与省里、温州及临海等地学者的学术争论,尽管温州、临海等地目前尚有异议,但总体已暂时“偃旗息鼓”,告一段落。周琦通过六年“笔战群儒”,拓宽了东瓯文化研究的思路,厘清了东瓯研究的一些重大问题,取得了东瓯文化研究的重大突破。尤其是“东瓯永宁本台州”与“温州三无、台州四有” 观点得以广泛传播,在东瓯学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最近,周琦先生花八年心血研究的中国第一部全面而系统研究东瓯文化的学术专著《东瓯丛考》(近六十万字)即将面世,这是东瓯乃至百越学界的一件大事。我们期盼这位埋头苦干、勇于前行的攀登者不断奋进,取得更多学术成果,以嘉惠学林。

附注

① 林华东:《瓯文化研讨论解三亮点》,见《温州日报》2007年11月22日。

知识出处

东瓯丛考

《东瓯丛考》

本书分五卷,内容包括东瓯史脉考、东瓯分治考、东瓯宗教考、东瓯儒学考、东瓯风物考。

阅读

相关人物

郑瑛中
责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