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从仙居岩画的刻凿工具看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东瓯丛考》 图书
唯一号: 110820020210001849
颗粒名称: (一) 从仙居岩画的刻凿工具看
分类号: K289
页数: 2
页码: 467-468
摘要: 古代岩画一般分为崖刻岩画和彩绘岩画。从仙居岩画刻凿线条的现存状况来看,刻痕大多比较深,深的竟有1.3厘米,浅的也有0.3 厘米,一般的则是0.5厘米至0.8厘米。岩画的轮廓线条不是很宽厚,一般粗细在1厘米至1.6厘米之间,不像东南沿海的珠海宝镜湾史前岩画,其线条宽达2厘米至5厘米不等。而且仙居诸多岩画的刻线凹进去的边缘呈锯齿痕, 可见当时刻凿的工具有相当的坚硬度。综观仙居岩画的线条风格,其刻凿手法不是用尖石块磨刻,也不是以颜料涂绘,而应当是用金属工具刻凿。这是界定岩画刻制年代的关键。这就要从仙居地域的社会经济发展史来考察问题。
关键词: 东瓯 研究 文化史

内容

古代岩画一般分为崖刻岩画和彩绘岩画。崖刻岩画的工具一般为石块和金属。用石块磨刻的岩画线条断面呈“U”状,其刻痕也较浅,“这种‘U’形线条,对于光线的要求非常敏感。只有在特定的阳光角度下,岩画图案才会显得格外清晰而产生特定的神秘效果”。② 这种岩画一般为史前岩画。从仙居岩画刻凿线条的现存状况来看,刻痕大多比较深,深的竟有1.3厘米,浅的也有0.3 厘米,一般的则是0.5厘米至0.8厘米。岩画的轮廓线条不是很宽厚,一般粗细在1厘米至1.6厘米之间,不像东南沿海的珠海宝镜湾史前岩画,其线条宽达2厘米至5厘米不等。而且仙居诸多岩画的刻线凹进去的边缘呈锯齿痕, 可见当时刻凿的工具有相当的坚硬度。综观仙居岩画的线条风格,其刻凿手法不是用尖石块磨刻,也不是以颜料涂绘,而应当是用金属工具刻凿。那么仙居地区金属工具的使用始于何时?这是界定岩画刻制年代的关键。这就要从仙居地域的社会经济发展史来考察问题。
  据《万历仙居县志》之《建置》中记载:仙居在春秋战国时期为越地。从历史地理看,浙江当时属越国中心区域,仙居则位于古越国的腹地,秦统一以前的当地民族为百越民族中的于越族。春秋战国时期,青铜铸造业与冶铁业是越国的重要经济基础,青铜农具、兵器、铁器农具的制造在整个冶铸业中占有突出的地位。金属工具已普遍使用,“为越国农业生产的发展提供了可能,它们不仅提高了土地开发的广度,而且也为精耕细作创造了条件,提高了农业生产力”。① 近几十年来的考古发现已证实了上述史实。1959—1960年,浙江绍兴城东面的西施山等地,出土了大批春秋战国时期的青铜刀、削、镰、斧、锯、凿、犁、锄等青铜工具,并伴出冶炼遗址。② 1963年8月,温州市文管会收集到永嘉县永临区西岸大队出土的一批青铜器。其中有铜铲、铜锸、铜耨、铁锸各1 件,铜块50多公斤和少量锡块,说明这些铜器是当地铸造的,考其形制,年代为春秋末至战国时期。③ 台州地区近十几年来,所出土的春秋战国时期青铜器也较多。“已在仙居上田村和水底门,临海上山冯、水洋,温岭楼旗村,玉环三合潭等地出土,其中上山冯遗址出土二窖藏近百斤饼形铜料,属加工铜。仙居上田村窖藏出土饼形铜料14斤,但制成品却都为铜与铝、锡合金铸制,主要品种是生活用具(盛、炊、饮和祭器)、生产工具(破土、锯木、削割)、兵器(剑、矛、镟、驽机)等。从这些铜器的质量看,合金成分配料合理,火候得宜,质地坚韧锋利,铸造技术达到相当水平。台州金属冶炼的出现,呈现了清新的青铜文明。”④我们完全有理由认为,仙居古越先民在春秋战国时期已普遍使用铜、铁等金属工具。他们用质地坚硬的铜、铁凿刀在山崖上刻制岩画,完全是有可能的。因此,仙居岩画的断代定为春秋战国时期,是不成问题的,这一点,也可以从一些岩画专家关于东南沿海地区的岩画时代判别的论述上得到佐证。盖山林先生认为:“东南沿海岩画,从目前已发现岩画看,年代都较早,约为新石器时代至青铜时代作品。”⑤上面已提到,仙居岩画不似珠海宝镜湾岩画是石器时代的作品,那么,作为越国腹地而处于深山之中的仙居岩画,应该是青铜器使用进入鼎盛阶段的春秋战国时期的作品。

知识出处

东瓯丛考

《东瓯丛考》

本书分五卷,内容包括东瓯史脉考、东瓯分治考、东瓯宗教考、东瓯儒学考、东瓯风物考。

阅读

相关人物

张峋
责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