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仙居岩画画面概述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东瓯丛考》 图书
唯一号: 110820020210001846
颗粒名称: 三、仙居岩画画面概述
分类号: K289
页数: 4
页码: 463-466
摘要: 仙居岩画由朱溪小方岩岩画、福应送龙山岩画、广度中央坑岩画、上张西塘岩画组成,总面积约1421.65平方米。上张西塘岩画目前发现的有3处5个分布点,即“高山塘岩画”1处,“大岩塔岗岩画”1处2点,“冷水湾头岩画”1处2点。“冷水湾头岩画”在“大岩塔岗岩画”北面300—400米左右,面积也近100 平方米,也分为南北2个点,两者相距约100米。内容也比较单一,分布更加疏朗,图纹以太阳形、房屋形、柴刀形为主,共计12个,大小一般在15厘米× 15厘米左右,画面风化较严重,现存刻痕较浅,平均约0.3厘米。现将仙居岩画画面概况列表如下:
关键词: 东瓯 研究 文化史

内容

仙居岩画由朱溪小方岩岩画、福应送龙山岩画、广度中央坑岩画、上张西塘岩画组成,总面积约1421.65平方米。
  朱溪小方岩岩画分二处。“狮子耳朵”处岩画,内容丰富,岩壁上刻有似鸟、似马、似鱼、似人像、似田字形,似蛇头等图纹15个,大小不等,大者30厘米×31 厘米,小者15厘米×16厘米,组合不甚规则,岩壁正上方图纹稍密集,下方较疏朗,刻痕平均深0.5厘米,笔画较粗,线条稚拙,风格古朴(图1)。“小方岩下”处岩画,岩面风化较严重,内容较单一,在岩壁的上方及左右两侧等不同位置均刻房屋形(一说锄耙形)图纹,共计七个,大小不等,大者35厘米×37厘米,小者20 厘米×21厘米,现存刻痕较浅,平均深0.3厘米,线条较流畅,风格朴实。
  赵加垟送龙山岩画所在的岩石自上至下呈梯形分为12层,岩石略倾斜, 但岩面平整,适宜于先民们摩崖后刻凿图画。各层岩面上刻凿着人物形、蛇头形、房屋形、太阳形、米字格形等各种图纹约五十个,组合不甚规则,或密集或疏朗,线条自然流畅,风格简洁古朴。其中尤以房屋形图纹居多,约有12个, 大多集中于一块邻近溪岸的东边岩石上。各种图纹大小不一,大者40厘米× 30厘米,小者10厘米×10厘米,现存岩画笔画的刻痕深0.5—1厘米不等,笔画较粗,宽度1—1.5厘米不等(图2、图3)。
  中央坑崖刻目前发现的有2处,1号崖刻所在的石壁略近长方形,宽3.2 米,高2米,有酷似象形文字的石刻图纹4个,刻痕较深,平均深0.6厘米,图纹大小不一,大者20厘米×20厘米,小者50厘米×50厘米,保存十分完好, 历历可辨(图4)。2号崖刻所在的石壁略呈长方形,宽3.5米,高1.5米,有崖刻图纹6个,岩面风化较严重,图纹较模糊,但仍依稀可辨,大小不一,大者20 厘米×21厘米,小者12厘米×9厘米,平均深度为0.2厘米。
  上张西塘岩画目前发现的有3处5个分布点,即“高山塘岩画”1处,“大岩塔岗岩画”1处2点,“冷水湾头岩画”1处2点。“高山塘岩画”内容丰富,在1000多平方米的巨型崖壁上,或疏或密地分布着形态各异的清晰图纹百余个。这些图纹似花朵形、蛇形、棋盘形、太阳形、房屋形、柴刀形、人像形,大小不一,大者似蛇形,长达2米多,小者似花朵形,仅拳头般大。刻痕深浅不一, 深者似蛇形,深度达0.8厘米,浅者似部分柴刀形、房屋形,深度仅0.3厘米。
  “大岩塔岗岩画”面积近100平方米,分为2个点,相距仅三四米,内容稍单一, 分布较疏朗,以太阳形、房屋形、柴刀形为主,有各类图纹20个,大小不一,大者35厘米×30厘米,小者15厘米×12厘米,现存刻痕较浅,平均深0.4厘米。“冷水湾头岩画”在“大岩塔岗岩画”北面300—400米左右,面积也近100 平方米,也分为南北2个点,两者相距约100米。内容也比较单一,分布更加疏朗,图纹以太阳形、房屋形、柴刀形为主,共计12个,大小一般在15厘米× 15厘米左右,画面风化较严重,现存刻痕较浅,平均约0.3厘米。“冷水湾头” 南边岩画所在崖面还凿有2个臼状石窟,大小在9厘米×19厘米左右,深约10厘米。现将仙居岩画画面概况列表如下:

知识出处

东瓯丛考

《东瓯丛考》

本书分五卷,内容包括东瓯史脉考、东瓯分治考、东瓯宗教考、东瓯儒学考、东瓯风物考。

阅读

相关人物

张峋
责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