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仙居岩画的分布状况及各岩画点的原始风貌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东瓯丛考》 图书
唯一号: 110820020210001843
颗粒名称: 二、仙居岩画的分布状况及各岩画点的原始风貌
分类号: K289
页数: 4
页码: 460-463
摘要: 仙居岩画从目前发现的情况看,主要分布在仙居东南、西南、北部山区,共有4个区域,8处地段。(一) 东南山区仙居东南山区的岩画主要在朱溪镇,具体指小方岩岩画。朱溪镇方岩山, 为仙居一方名胜,此山奇峰叠翠,松竹连绵,自然风光优美,历史文化底蕴深厚。元末方国珍据之,明将汤和率师破之,迁其寺钟于金陵。今西吕之畔名将军营,盖昔时屯兵处也。国初僧湛庵兴为丛林,并竣四塘,旱则决之。院在宋为护国寺,久毁于兵。(二) 北部山区仙居北部山区的岩画目前发现的有2处,即福应街道送龙山岩画、广度乡中央坑村岩画。其东南、西南方向约1华里处皆有一列山峰似屏障般高耸,气势十分雄伟。
关键词: 东瓯 研究 文化史

内容

仙居岩画从目前发现的情况看,主要分布在仙居东南、西南、北部山区,共有4个区域,8处地段。
  (一) 东南山区仙居东南山区的岩画主要在朱溪镇,具体指小方岩岩画。朱溪镇方岩山, 为仙居一方名胜,此山奇峰叠翠,松竹连绵,自然风光优美,历史文化底蕴深厚。《光绪仙居县志》对其历史风貌记载颇详: 方岩,在县东南四十五里。朱溪上王境。远望若屏,近视如莲,怪石奇峰,千瓣攒簇,不可名状。其上宽衍平敞,有田二十四亩。旁有五大台, 俗称南五台,为宋僧雪岩钦禅师开法处。元末方国珍据之,明将汤和率师破之,迁其寺钟于金陵。今西吕之畔名将军营,盖昔时屯兵处也。国初僧湛庵兴为丛林,并竣四塘,旱则决之。山下居民,咸资其利。① 清初学者潘耒在《游仙居诸山记》中,对方岩的形胜、史迹描绘甚详: 去游方岩,逾岭,即见天半一峰,削成四方,俨然金城百雉,谓举足可到。乃逾趋逾远,二十里许,始造山麓。审视,始知山非削成一片,乃无数石笋,攒列成城,如排箫、编笙、骈拇、枝指,大势均齐而尖圆、秀颖,各自出态,万仞削立,不可梯阶……院在宋为护国寺,久毁于兵。雪窦之嗣湛庵, 结茅居之。完公继石,渐成兰若。山顶宽广,与台郡城等。有田可耕,有池不涸,可以避世,如桃源、仇池在半空中也……有五台四门,一人守险, 千人不得上,方国珍以为乱。① 潘耒在游记中还历数了方岩的“五奇”: 天作高城,顿诸空中,四面方等,大巧若拙,一奇也。连山环抱,一峰在中,单抽独立,毫无傍倚,二奇也。联千笋为一笋,排万笏为一笏,淮阴用兵,多多益善,三奇也。四面皆削壁,山巅反开平洋,纯土无石,镰划之极,反造平淡,四奇也。石色朱红,铜绿、苍黄、斑驳,天然彩绘,自发淡古, 五奇也。② 清康熙三十年(1691),仙居知县迟维培,政事之余曾登览方岩,并赋诗四首,《光绪仙居集》卷十八《诗外编》上,收录三首: 四壁环峰立,方城真宛然。天开诸洞壑,地别一山川。滴沥泉声细, 熹微塔影悬。此中有怪木,盘结不知年。
  楼台多隐见,花草半分明。雾重钟声湿,风微梵宇清。炉烟通帝座, 云气接露城。漫道当年事,潢池亦弄兵。
  仙人亦有饭,大地种胡麻。竹向峰头曲,田随石脚斜。方塘开绝涧, 古木宿寒鸦。叹息风尘者,劳劳何处家。③ 从以上所引录的诗文可以看出,方岩,至迟从宋代起,就是浙东南的一座名山。
  方岩山,按山势高低,分为两部分,高者俗称“方岩背”,低者俗称“小方岩”。这一带的自然风光也别有风韵,山色空濛中,自多灵秀之气。自西南山麓拾级而上,但见闻名遐迩的悬空古寺豁然入目;沿途山坡,绿树扶疏,茶香氤氲。山腰一空旷处,为纪念宋末元初隐逸诗人吕徽之而建的“徽之亭”巍然屹立。仙居东南山区的岩画主要发现于“小方岩”。该岩画分为二处,一处在俗名所称的“狮子耳朵”处,一处在俗名所称的“小方岩下”。两处岩壁略呈正方形,相距约300米,皆较倾斜,坐东北面西南,其中名为“狮子耳朵”的山崖海拔590米,为“小方岩”一带最高山崖之一,站在山崖上,向西南俯视,只见朱溪从西南方向向东蜿蜒曲折而来,自小方岩西南山麓缓缓而过。往东北方向眺望,即是“方岩背”,一座山崖似巨大屏风高高耸立。“狮子耳朵”四周,松杉成片,植被较好。“小方岩下”山崖海拔310米,此处山土肥沃,松柏更加葱郁,植被丰茂。
  (二) 北部山区仙居北部山区的岩画目前发现的有2处,即福应街道送龙山岩画、广度乡中央坑村岩画。
  送龙山岩画位于仙居县福应街道赵加垟村北面约1华里处的送龙山东麓, 总占地面积约100平方米。送龙山地处原杨府乡金加坑坑门(山门)。金加坑一带,群峰耸峙,围列如屏;山峰之间清溪碧涧,潆迴似带;鸟语虫鸣,啁啾若歌。自然景致,清新恬美,宛如桃源仙境。送龙山在金加坑高耸的群峰之中,是一座略低矮的小山丘。岩画所在的崖石位于送龙山东麓的缓坡处,山脚下有一条宽约10米的溪涧,流水淙淙,清澈见底。站在岩画所在的崖石往东北眺望,有一座山峰特别高耸,松杉绵密,翠色逼人。岩画所在的岩石自上至下呈梯形分为12层, 最高处岩石略倾斜,中低处则较平坦,皆宜于先民们摩崖后刻凿图画。
  广度中央坑岩画所在自然村叫“五份头”,位于仙居盂溪中游,十几户人家傍溪而居。岩画所在的山,俗称“后门山”,位于中央坑村五份头自然村西侧, 主峰海拔586.9米,与五份头自然村东侧的“前门山”近相对应,两山之间是一条落差较大、宽约10米的溪涧。该岩画位于“后门山”东麓的古道旁,目前发现的有2处,占地11.65平方米。1号岩画位于五份头村西“菜园口”左侧石壁,2号岩画位于五份头村西“后门山”左侧石壁,两处岩画相距15米。
  (三) 西南山区仙居西南山区的岩画主要发现于上张乡西塘村。该村是高山上的一个平原村,村西侧群山连绵,松竹叠翠,风光宜人,村西的主山脉俗名称“高山塘”, 因山上有一口大池塘而得名,海拔600米,西塘岩画目前发现的有三处5个点, 一处在西塘村高山塘旁边山坡的一块巨型石壁上,面积约1000平方米,另二处在西塘村东北侧的“大岩塔岗”和“冷水湾头”,与高山塘为同一山脉,总面积约200平方米。“大岩塔岗”和“冷水湾头”处又各分布着两个岩画点。“高山塘”山脉略高于四周的群峰,群峰之间,多为纵横交错的溪涧,也间有碧波荡漾的深潭。
  其东南、西南方向约1华里处皆有一列山峰似屏障般高耸,气势十分雄伟。

知识出处

东瓯丛考

《东瓯丛考》

本书分五卷,内容包括东瓯史脉考、东瓯分治考、东瓯宗教考、东瓯儒学考、东瓯风物考。

阅读

相关人物

张峋
责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