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仙居岩画发现考察史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东瓯丛考》 图书
唯一号: 110820020210001842
颗粒名称: 一、仙居岩画发现考察史
分类号: K289
页数: 4
页码: 457-460
摘要: 仙居岩画的发现,实际上并不是始于近年,其历史应追溯到更远古的年代。①据此可知,最早在东晋义熙年之前,仙居韦羌山上即已发现了崖刻,这一消息也传播到郡治。一位姓周的廷尉来守郡时,对此颇感兴趣,专程实地考察,由于山高路陡,难以攀升,竟造飞梯,以蜡摹拓。根据周廷尉蜡摹之后亦不识其义这一点,笔者推测,韦羌山上的崖刻至少不是当时流行的文字,很有可能是一种抽象性很强的岩画。2005年3月16日,省政府公布了全省第五批省保单位163处。3月21日,仙居县文物办组织人员专程到实地考察,初步认定为岩画。一时,仙居发现东南沿海面积最大岩画的消息,又迅速传遍海内外。
关键词: 东瓯 研究 文化史

内容

仙居岩画的发现,实际上并不是始于近年,其历史应追溯到更远古的年代。
  台州最早的府志宋《嘉定赤城志》卷二十二《山水门》四“韦羌山”条云:“韦羌山,在县西四十里,绝险不可升,按《临海记》云:‘此众山之最高者,上有石壁,刊字如蝌蚪。晋义熙中周廷尉为郡,造飞梯以蜡摹之,然莫识其义。俗传夏帝践历,故刻此石。’其后守阮录携吏民往观,云雨晦冥,累日不见而旋。”《万历仙居县志》卷二也记载类似内容:“韦羌山,县西45里,险绝难升,上有石壁刻有蝌蚪篆文。晋义熙中,周廷尉领郡,造飞梯以蜡摹之,莫识其义。其后守阮录携众往观,云雨晦暝,累日不见。”①据此可知,最早在东晋义熙年(405— 418)之前,仙居韦羌山上即已发现了崖刻,这一消息也传播到郡治。一位姓周的廷尉来守郡时,对此颇感兴趣,专程实地考察,由于山高路陡,难以攀升,竟造飞梯,以蜡摹拓。根据周廷尉蜡摹之后亦不识其义这一点,笔者推测,韦羌山上的崖刻至少不是当时流行的文字,很有可能是一种抽象性很强的岩画。
  否则,作为有文化知识的周廷尉是能够辨识其义的。国内有些专家也认为韦羌山上的所谓蝌蚪文实际上是一种岩画。岩画专家盖山林著的《中国岩画》一书中,就将它列入中国岩画分布图。② 后来郡守阮录又携吏民到实地考察,但终因云雨晦暝,在山上停留了数日,无功而返。查宋《嘉定赤城志》卷八《秩官门》一“历代郡守”条可知,阮录任临海郡守为南朝宋元嘉年间(424—453),可见自东晋末年至南朝宋初年,郡内一直有许多有识之士对仙居岩画十分感兴趣,他们不畏山高路险,亲临考察,其探索不止的精神令人感动。北宋庆历八年(1048)至皇祐四年(1052)间,陈襄任仙居县令。他是一位对仙居文教事业作出重大贡献的好官,堪称“仙居文教之祖”,任职四年期间,他深爱仙居的山水,“于山水兴复不浅”,①曾相继登览韦羌山、南峰山、石牛大兴寺,并留有诗作。
  其《韦羌山》诗共六首,第一首云:“去年曾览韦羌图,云有仙人古篆书。千尺石岩无路到,不知科斗(蝌蚪)字何如。”②可见陈襄是在征考了有关韦羌山的地方文献后,到实地进行考察的,无奈石岩千尺,无路可通,难识其面,憾憾而返。
  仙居古代发现的岩画不止一处,实际上朱溪小方岩岩画早在明代就已有人发现,并已载入地方文献。
  黄岩王舟瑶的《台州志外拾遗五十则》中有两则提到该岩画: 一则,赵以端,仙居人,永乐十八年(1420)任儒学教谕,知朱溪(一名木溪)山上有仙人刻石,似河图,日出视之不清,日落视之甚明,问父老皆不识。
  一则,李经,举人,新会人,弘治九年(1496)仙居知县。括苍山土人相告,山中刻石甚密,有鸟兽图形,奇之。
  据此可知,明初就有人发现了仙居的又一处岩画,可惜当时未予进一步的探究,亦未予以妥善保护,一直处于自然状态。致使采辑文献颇为翔实的明《万历仙居县志》、清《光绪仙居县志》亦未予以载录。因此自明初至21世纪初,原已发现的仙居岩画又渐渐被人淡忘乃至湮没无闻。仙居朱溪小方岩岩画的又一次发现是在2002年底,在第二次全省的历史文化遗产普查中,朱溪中学年轻美术教师丁雨亮将藏在自己心底多年的一个谜团抖了出来,他向当地文化站和县文化部门报告,说自己在几年前的一次辅导学生写生活动中,发现朱溪小方岩的一块岩石上刻有各种图纹,但不识其义。同时,他又将所拍的照片寄给省文物局,省文物局又转给文物鉴定中心专家周永良同志,时在2002 年3月。周永良同志即将照片交给中国美术学院美术史教授王伯敏先生,王先生初步认为这是一种岩画,并表示有机会往实地考察。同年12月17日,台州市政府分管文化、旅游工作的陈连清主任闻讯,约请王教授并邀新华社记者王小川,会同仙居文化部门领导及文物专业人员一行十多人,登上小方岩作实地考察。经考察,王教授初步确定小方岩上的崖刻为岩画。当日,新华社发了消息,《人民日报》、《钱江晚报》、《台州日报》、《台州商报》及《新台州》杂志等媒体相继作了报道。于是“千年岩画再现仙居”的消息,传遍海内外。2003年3 月25日,由台州市政府办陈连清同志牵头,会同仙居县人民政府,召开了“台州岩画鉴定会”,参加的同志有美术史教授,省文物考古专家,台州市政府、仙居县委、县政府、朱溪镇政府、仙居县文体局等单位的领导,以及新华社记者, 共20多人。参会人员实地考察了朱溪小方岩岩画。会上王伯敏教授就台州岩画问题作了专题报告,有关专家牟永抗、劳伯敏、周永良等都作了发言,经过充分的学术讨论,形成初步的鉴定意见,认为这是东晋之前的岩画,并印发了鉴定会纪要,当日新华社发了消息,《人民日报》、全国多家电视媒体及互联网都作了报道。
  2004年暮春时节,福应街道上张村文物爱好者徐志华同志偶来县文物办闲坐,看见办公桌上有关朱溪小方岩岩画的图片、文字材料,就惊喜地告诉办公室工作人员,说这种岩画,他家乡附近的送龙山也有。于是,文物办负责人张峋同志即在老徐的带领下前往送龙山实地考察。果然如老徐所言,送龙山东麓临溪的岩壁上刻有岩画,风格与朱溪小方岩岩画相近,画面内容却要丰富得多。
  2004年2月26日,鉴于仙居县淡竹乡政府关于淡竹乡境内发现蝌蚪文的报告,县文体局邀请到了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古文字专家曹锦炎先生前来实地考察、鉴定。午餐时,仙居县历史文化研究会副会长朱炳火同志拿出了在广度中央坑后门山上拍摄的崖刻照片,曹先生表示要到实地仔细考察。午餐后,曹先生不辞辛劳即往淡竹某山上考察,认为这是一种地质现象,并非人工刻凿所成,不是蝌蚪文。然后直奔广度乡中央坑村考察,初步鉴定中央坑后门山石壁上的图纹为古越族先民留下的摩崖石刻,很有可能是古越文字。但其缘于岩画的痕迹比较明显,故省文物局专家组在讨论第五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申报事宜时,慎重地将其定名为“广度中央坑摩崖石刻”。
  2004年5月底,仙居县人民政府向省人民政府发文请示,要求申报朱溪小方岩岩画、广度中央坑摩崖石刻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05年3月16日,省政府公布了全省第五批省保单位163处。仙居朱溪小方岩岩画、广度中央坑摩崖石刻名列其中。
  上张西塘村高山塘上的大面积岩画,村民们几十年前就已发现,但是因为不知道它是岩画,更不懂它的价值,所以也就没有人去过问。2007年3月初, 在仙居公安局刑侦大队工作的陈永江同志提供了西塘村高山塘处有岩画的信息后,仙居历史文化研究会会长郭金星先生于3月12日带领研究会部分会员先期进行了实地考察。3月21日,仙居县文物办组织人员专程到实地考察,初步认定为岩画。4月5日,《浙江日报》发了消息。4月3日,仙居县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朱普局长带领局有关领导、文物办、文化站、电视台同志专程到西塘村考察岩画,又发现了高山塘上的大岩塔岗、冷水湾头2处4个分布点的岩画,4月11日,《台州日报》以《仙居连续发现古越巨型岩画》为题发了消息。之后,国内各大新闻媒体相继作了报道。一时,仙居发现东南沿海面积最大岩画的消息,又迅速传遍海内外。

知识出处

东瓯丛考

《东瓯丛考》

本书分五卷,内容包括东瓯史脉考、东瓯分治考、东瓯宗教考、东瓯儒学考、东瓯风物考。

阅读

相关人物

张峋
责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