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齐慧文树“一心三观”开定慧双修之先河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东瓯丛考》 图书
唯一号: 110820020210001625
颗粒名称: 北齐慧文树“一心三观”开定慧双修之先河
分类号: K289
页数: 3
页码: 175-177
摘要: 慧文,俗姓高,生卒籍贯无考。据《佛祖统记》卷六《慧文传》载约生活于东魏孝静、北齐文宣之际。在江淮间“聚徒千百”,力阐禅观,用般若实相学说创立大乘实相禅法。因读《大智度论》中有“三智实一心中得”之说及《中论·四谛品》“众因缘生法,我说即是空,亦是为假名,亦是中道义”之“三是偈”,悟“一心三观”之观行方法。三智即道种智、一切智、一切种智,为《大智度论》解释《大品般若》说修习的三种智慧。了解大小乘所说各种实践方法的名道种智,为菩萨所修;了解一切法通用平等共相的名一切智,是小乘达到的最高智慧;了解一切法全部各别自相的名一切种智,是大乘所追求的最高智慧。智者慕其名,不避战乱,师事慧思。
关键词: 东瓯 研究 文化史

内容

慧文,俗姓高,生卒籍贯无考。据《佛祖统记》卷六《慧文传》载约生活于东魏孝静、北齐文宣(534—559)之际。在江淮间“聚徒千百”,力阐禅观,用般若实相学说创立大乘实相禅法。因读《大智度论》中有“三智实一心中得”之说及《中论·四谛品》“众因缘生法,我说即是空,亦是为假名,亦是中道义”之“三是偈”,悟“一心三观”之观行方法。三智即道种智、一切智、一切种智,为《大智度论》解释《大品般若》说修习的三种智慧。了解大小乘所说各种实践方法的名道种智,为菩萨所修;了解一切法通用平等共相的名一切智,是小乘达到的最高智慧;了解一切法全部各别自相的名一切种智,是大乘所追求的最高智慧。
  三智原是渐次而修,“以道智具足一切智,以一切智具足一切种智,以一切种智断烦恼及习”。即小乘修一切智,菩萨修道种智,成佛得一切种智。三智足有高下层次,但点滴积累,最后达到圆满,故可“一心中得”。慧文由此理会修习般若结果“一心中得”三智,果既顿得,因亦可一时综合起来观察,成为一心中间圆满观察多方之理的“圆顿观”。又联系“三是偈”的“空”(“我说既是空”)、“假”(“亦是为假名”)、“中”(“亦是中道义”)三谛,认为一心同时亦可从空假中三方面来观察,成为“三谛一心”观。空为真谛,指一切现象的共相;假为俗谛, 指各别行持的方法;中即中道谛,指一切现象各别的全部别相。此三谛恰相当于一切智、道种智、一切种智三智所观之境。遂由原来的“三智一心”观,发展为“三谛一心”观,由此构成“一心三观”之禅法。“一心三谛”是所观之境,按此理境而修观行,即为“一心三观”之能观禅法,在此禅观上证得道种智、一切智、一切种智的三智。观为主观,境为客观;观为因,智为果。依境立观,以观照境,智既可一心而得,观亦可一心而成。实相之理与实相之禅,得到了统一(唐释湛然《始终心要》及李安《童蒙止观序》)。因其学说源于印度龙树的《大智度论》与《中论》,故天台宗僧人尊龙树为始祖。慧文之后,弟子慧思发展了“一心三观”的哲学思想。
  慧思(515—577),俗姓李,武津(河南上蔡)人,年十五出家,二十岁受具足戒。谢绝人事,专诵《法华》,数年满千遍。又阅《妙胜定经》,修习禅观。后外出参访,从慧文受法。日随僧事,夜修禅观。融会《法华》之旨,悟法华三昧。
  复将所悟,就教于鉴、最诸禅师,而得以声名远播。后于兖州、郢州说法,数遭毒害。又因东魏北齐战乱,遂中止北游,率徒南行。梁承圣二年(553),止于光州(河南潢川)。住大苏山讲《般若》,造金字《般若经》,撰《立誓愿文》。智者慕其名,不避战乱,师事慧思。陈光大二年(568)六月,时乱频仍,“山侣栖惶不安其地”(唐释道宣《续高僧传·慧恩传》),又率徒四十余僧径趋南岳衡山。陈(废)帝慕名迎之金陵,住栖玄寺。因感南方佛教偏重义门,轻视禅法,遂“昼谈义理,夜便思择”,开定慧双修之先河。① 太建九年(577),卒于南岳。主要著述有《诸法无诤三昧法门》二卷,《立誓言愿文》、《随自意三昧》、《法华安乐行义》各一卷,《大乘止观法门》二卷(此书颇为宋明天台宗学所重视)等。
  慧思在佛学上的建树,主要是诸法实相的“十如”理论。他因十年专诵《法华》,认为此经“方便品”中的“十如是相”,即“佛所成就第一希有难解之法,唯佛与佛(指诸佛与释迦牟尼),乃能究尽”的诸法实相(《法华经·方便品》)。
  “十如”为:一、如是相(形相、现象);二、如是性(本性、理性、佛性);三、如是体(众生之体质);四、如是力(事物所具有的功能);五、如是作(身、口、意三业的作为);六、如是因(业因,导致果的直接原因);七、如是缘(助因,间接的原因);八、如是果(结果,由所习之因,到所得之果);九、如是报(善恶之因所招苦乐之果报);十、如是本末究竟(本:指初相;末:指如是报;究竟:指所归趣处)。② 慧思认为“十如”概括了一切相,可作为一切智与一切种智的内容,由此构成他的诸法实相论。于是由《般若》而来的“一心三观”与《法华》的“诸法实相”学说,成为天台宗的主要哲学思想。故天台宗又因此而名为法华宗。

知识出处

东瓯丛考

《东瓯丛考》

本书分五卷,内容包括东瓯史脉考、东瓯分治考、东瓯宗教考、东瓯儒学考、东瓯风物考。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