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州市图书馆
台州市图书馆
机构用户
台州市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一、天台县建置考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东瓯丛考》
图书
唯一号:
110820020210001576
颗粒名称:
一、天台县建置考
分类号:
K289
页数:
5
页码:
137-141
摘要:
“天台”一名最早见于《内经山纪》。据支遁的《天台山铭序》:“余览《内经·山纪》‘剡县东南有天台山’。”(《昭明文选·游天台山赋》唐李善注引支遁《天台山铭序》)剡县(今浙江嵊州市)为西汉初置县,可见西汉之时,就有天台山之名。但天台作为县名却是五代吴越国天宝元年(908)的事,后改为台兴。
关键词:
东瓯
研究
文化史
内容
“天台”一名最早见于《内经山纪》。据支遁的《天台山铭序》:“余览《内经·山纪》‘剡县东南有天台山’。”(《昭明文选·游天台山赋》唐李善注引支遁《天台山铭序》)剡县(今浙江嵊州市)为西汉初置县,可见西汉之时,就有天台山之名。但天台作为县名却是五代吴越国天宝元年(908)的事,后改为台兴。
宋太祖建隆元年(960)复名天台,沿用至今。
天台建县千余年来,其建置时间历来均是模糊表述。最早提及天台建县时间的正史是南朝沈约编著的《宋书·州郡志》(因《晋书》是唐人所著)。《宋书》卷三十五《州郡一》载:“始丰(今天台县)令,吴立曰始平,晋武帝太康元年(280)更名。”唐代学者李吉甫《元和郡县图志·江南道二·台州》载:“唐兴县(今天台县),三国吴分章安置南始平县。晋武帝以雍州有始平县,改为始丰。
肃宗上元二年(原均以为唐高宗上元二年,即公元675年改始丰为唐兴,此误。
应为唐肃宗上元二年,即公元761年)改为唐兴。” 北宋学者乐史的编著的《太平寰宇记》卷九十八《江南东道十》也是笼统地提及天台建县的时间:“天台县(原注:西北一百一十里,旧十五乡,今五乡): 《舆地志》:‘吴初置为南始平县,晋太康元年(280)改名始丰。’陈、隋之代废之, 唐贞观八年(634)又置;(肃宗)上元二年(761)改为唐兴县。(五代)梁改为天台县,后唐同光复旧;晋天福改为台兴县,今为天台县。” 最早提及天台建县时间的则是南宋陈耆卿所编著的《嘉定赤城志》卷一《地理门一》述及天台县沿革时称:东汉“兴平元年(194),析章安、永宁,置松阳、始平县(即今天台县)”。而清初著名学者顾祖禹编著的《读史方舆纪要》卷九十二《浙江四》则认为天台建县时间是在东汉兴平元四年:“天台县:汉章安县地,三国吴析置南始平县。或曰后汉兴平元四年孙氏析置也。”然而,“兴平” 是东汉汉献帝的第三个年号,但兴平只有两年,并无四年,顺接即是建安纪年。
即使是1995年4月出版的当代新编的《天台县志》,在天台历史大事年表中也只是笼统地提及三国吴大帝黄武元年(222)至黄龙三年(231)年间建始平县, 因魏改平陵县为始平县,故吴改称南始平县。事实真的是如此吗? 根据文献记载,笔者认为: (一)天台最早的县名是“始平县”,并非是“南始平县”。认为天台县名为“南始平县”者的主要文献依据是《三国志·吴书·吴主(孙权)传》:“(黄龙)三年(231)夏,有野蚕成茧,大如卵。由拳野稻自生,改为禾兴县。会稽南始平县言嘉禾生。十二月丁卯,大赦,改明年元也。”然而,同样是《三国志》,却记载天台最早县名是“始平”,山阴(今绍兴市)丁览就曾任“始平长”(汉承秦制,设县之民不足万户,设县长,满万户则设县令)。
《三国志·吴书·虞翻传》载:“初,山阴丁览、太末徐陵,或在县吏之中,或众所未识,(虞)翻一见之,便与友善,终成显名。”裴松之注引《会稽典录》曰: “(丁)览字孝连,八岁而孤,家又单微,清身立行,用意不苟,推财从弟,以义让称。仕郡至功曹,守始平长。为人精微絜净,门无杂宾。孙权深贵待之,未及擢用,会病卒,甚见痛惜,殊其门户。” 《会稽典录》系西晋余姚人虞预(约285—340)所撰,原为24卷,记载了从春秋到三国时期会稽郡数十名历史人物的生平事迹,被《裴注三国志》、《太平御览》、《晋书》等典籍及广为引注,其价值不言而喻。今《会稽典录》两卷收入《四明丛书》。从《会稽典录》记载看,天台最早县名应为“始平”。《宋书·州郡志》:“始丰令,吴立曰始平,晋武帝太康元年更名(始丰)。”据此,“会稽南始平县言嘉禾生”,应读为会稽(郡)南部始平县,正如当时的会稽郡既有东部都尉, 又有西部都尉和南部都尉。
(二)天台最早县名既为“始平”,应是建安元年孙策“始平会稽郡”。天台最早县名既为“始平”,那“始平”什么呢?据文献记载,应是孙策建安元年(196)“始平会稽郡”。孙坚殁后,孙策(175—200)子承父业,但与其父不同,不但有孙坚之勇,且更有谋。建安元年(196),部将朱治驱走吴郡太守许贡,许贡投奔吴郡豪帅严白虎。孙策手下诸将主张先击破严白虎。策曰:“虎等群盗, 非有大志,此成禽耳。”策遂引兵东渡钱塘江,进击会稽太守王朗,消除严白虎的羽翼。王朗出战失利后拒城固守,孙策攻城不下,当晚调整布署,以空营,沟火连遍固陵南道,造成增兵强攻的假象,连夜起精锐直扑查渎、高屯,当晚攻取,斩杀周昕,获全部粮饷军械,第二天回师攻孤城,王朗弃城浮海逃奔东冶(今福州),直至被擒。旋即回师全歼无所依托的严白虎。孙策据会稽,屠东冶,回师全歼严白虎。并自领会稽郡太守,尽更置会稽郡县长吏。这就是孙策平定江东的基业之战———始平会稽郡。
孙策始平会稽之战,事载《三国志·吴书·孙策传》:“(孙)策为人,美姿颜,好笑语,性阔达听受,善于用人。是以士民见者,莫不尽心,乐为致死。刘繇弃军遁逃,诸郡守皆捐城郭奔走。吴人严白虎等众各万余人,处处屯聚。吴景等欲先击破虎等,乃至会稽。策曰:‘虎等群盗,非有大志,此成禽耳。’遂引兵渡浙江,据会稽,屠东冶,乃攻破虎等。尽更置长吏,策自领会稽太守,复以吴景为丹杨太守,以孙贲豫章太守,分豫章为庐陵郡,以贲弟辅为庐陵太守,丹扬朱治为吴郡太守。” 《三国志·吴书·孙策传》虽载孙策始平会稽,但年月无载。同样,《三国志·魏书·王朗传》和《三国志·吴书·虞翻传》亦载孙策始平会稽之事,但年月亦无载。
《三国志·魏书·王朗传》载:“王郎字景兴,东海(郡)人也……朗(为)会稽太守。孙策渡江略地。朗功曹虞翻以为力不能拒,不如避之。朗自以身为汉吏,宜保城邑,遂举兵与策战,败绩,浮海至东冶。策又追击,大破之。朗乃诣策。策以儒雅,诘让而不害。” 《三国志·吴书·虞翻传》载:“虞翻字仲翔,会稽余姚人也,太守王朗命为功曹。孙策征会稽,翻时遭父丧,衰绖诣府门,朗欲就之,翻乃脱衰入见,劝朗避策。朗不能用,拒战败绩,亡走浮海。翻追随营护,到东部候官,候官长闭城不受,翻往说之,然后见纳。” 功夫不负有心人,在多次查阅《三国志》后,终于在《三国志·吴书·贺齐传》中查到了孙策始平会稽的年月: 贺齐字公苗,会稽山阴人也。少为郡吏,守剡长。县吏斯从轻侠为奸,齐欲治之,主簿谏曰:“从县大族,山越所附,今日治之,明日寇至。”齐闻大怒,便立斩从。从族党遂相纠合,众千余人,举兵攻县。齐率吏民,开城门突击,大破之,威震山越。后太末、丰浦民反,转守太末长,诛恶养善, 期月尽平。
建安元年,孙策临郡,察齐孝廉。时王朗奔东冶,候官长商升为朗起兵。策遣永宁长韩晏领南部都尉,将兵讨升,以齐为永宁长。晏为升所败,齐又代晏领都尉事。升畏齐威名,遣使乞盟。齐因告喻,为陈祸福,升遂送上印绶,出舍求降。贼帅张雅、詹强等不原升降,反共杀升,雅称无上将军,强称会稽太守。贼盛兵少,未足以讨,齐住军息兵。雅与女婿何雄争势两乖,齐令越人因事交构,遂致疑隙,阻兵相图。齐乃进讨,一战大破雅,强党震惧,率众出降。候官既平,而建安、汉兴、南平复乱,齐进兵建安,立都尉府,是岁(建安)八年也。
《三国志·吴书·贺齐传》有三点重要历史信息: 一是贺齐曾任剡县长,剡县(今嵊州)与始平(今天台)一样,均属山越之地,且县户均不满万,县里长官不是“令”,均为“长”。
二是当时会稽郡不仅有东部都尉,且还有南部都尉。而贺齐真正在建安(今福建建瓯)建立会稽郡南部都尉府,已是建安八年(203)。
三是韩晏、贺齐均任过永宁长,他们既是“汉永宁”最早见诸文献的台州县官之一,也说明当时永宁县民户尚不满万;此时的永宁县治尚在今温岭大溪东瓯古城(东晋太宁元年,即323年从临海郡分出永嘉郡后,永宁县治才移治瓯江南岸今温州市鹿城区),因此东晋博物学家郭璞在注《山海经》“瓯在海中”时称:“临海永宁县即东瓯。” (三)丁览为始平长,应是孙策始平会稽郡后所封。虞预《会稽典录》曰: “览字孝连,八岁而孤,家又单微,清身立行,用意不苟,推财从弟,以义让称。
仕郡至功曹,守始平长。为人精微絜净,门无杂宾。孙权深贵待之,未及擢用, 会病卒,甚见痛惜,殊其门户。”建安元年(196)孙策始平会稽郡后,“自领会稽太守,尽更置长吏”。说明建安元年(196)已经设建置始平县,并设置长吏。建安五年(200),孙策卒,终年26岁。孙权弟承兄业,亦即继承“立足江东,三分天下”的大业。丁览深受孙权喜爱,“未及擢用,会病卒”。这说明丁览“守始平长”的时间,正是孙策建安元年八月始平会稽之际。冯君实主编的《中国历史大事年表》(辽宁人民出版社,1985年)记载:“建安元年(196)八月,孙策逐王朗,取会稽,自为太守。”据此,始平县的建置时间,应为建安元年(196)九十月份之间。
知识出处
《东瓯丛考》
本书分五卷,内容包括东瓯史脉考、东瓯分治考、东瓯宗教考、东瓯儒学考、东瓯风物考。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