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驺摇从吴芮平秦灭楚考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东瓯丛考》 图书
唯一号: 110820020210001504
颗粒名称: (二) 驺摇从吴芮平秦灭楚考
分类号: K289
页数: 3
页码: 67-69
摘要: 秦二世元年七月,在泗水郡蕲县大泽乡,一队被征发戍守渔阳的戍卒,因连日大雨,无法行军,已经不能按期赶到渔阳了。按照秦朝的法律,误期当斩,队长陈胜与吴广在分析了“天下苦秦久矣”的形势后,率众戍卒伐木为兵,揭竿为旗,揭开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大起义的序幕。鄱阳令吴芮,江西余干《吴氏宗谱》载吴芮是吴泰伯的第廿九世孙。后勾践灭吴,吴王后裔四处流散,有以国为氏。天下之初叛秦也,黥布归芮,芮妻之,因率越人举兵以应诸侯。其将梅"功多,封十万户,为列侯。孝文后七年薨,无子,国除。至孝惠、高后时,封芮庶子二人为列侯,传国数世绝。
关键词: 东瓯 研究 文化史

内容

秦二世元年(前209)七月,在泗水郡蕲县大泽乡(今安徽宿县),一队被征发戍守渔阳(今北京市密云县)的戍卒,因连日大雨,无法行军,已经不能按期赶到渔阳了。按照秦朝的法律,误期当斩,队长陈胜与吴广在分析了“天下苦秦久矣”的形势后,率众戍卒伐木为兵,揭竿为旗,揭开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大起义的序幕。
  时被秦始皇废为“闽君”的驺摇,与其族亲无诸、织等,亦闻风而动,率领东瓯与闽越子弟兵加入了鄱阳(今江西)令吴芮的抗秦队伍。《史记·东越列传》载:“闽越王无诸及越东海王摇者,其先皆越王勾践之后也,姓驺氏。秦已并天下,皆废为君长,以其地为闽中郡。及诸侯畔秦,无诸、摇率越归鄱阳令吴芮, 所谓‘鄱君’者也,从诸侯灭秦。” 鄱阳令吴芮,江西余干《吴氏宗谱》载吴芮是吴泰伯的第廿九世孙。后勾践灭吴,吴王后裔四处流散,有以国为氏。战国末,夫差六世孙吴申,事楚考烈王、因谏封春申君,谪居江西余干邓墩之五彩山,是为余干吴氏始迁祖。吴申子即吴芮。据《汉书》卷三十四《吴芮传》载: 吴芮,秦时番(鄱)阳令也,甚得江湖间民心,号曰番君。天下之初叛秦也,黥布归芮,芮妻之,因率越人举兵以应诸侯。沛公攻南阳,乃遇芮之将梅",与偕攻析、郦,降之。及项羽相王,以芮率百越佐诸侯,从入关,故立芮为衡山王,都邾。其将梅"功多,封十万户,为列侯。项籍死,上以" 有功,从入武关,故德芮,徙为长沙王,都临湘,一年薨,谥曰文王,子成王臣嗣。薨,子哀王回嗣。薨,子共王右嗣。薨,子靖王差嗣。孝文后七年薨,无子,国除。初,文王芮,高祖贤之,制诏御史:“长沙王忠,其定著令。” 至孝惠、高后时,封芮庶子二人为列侯,传国数世绝。
  陈胜、吴广起义时,吴芮为鄱阳令,深得江湖民心。故号“番(鄱)君”。黥(英)布来归,吴芮不仅接纳黥(英)布,而且还以女妻之。闽君驺摇、无诸等率越兵投奔吴芮,吴芮即聚“百越之兵”,共同起事灭秦。灭秦后,项羽封吴芮为衡山王。《史记·项羽本纪》:“鄱君吴芮率百越佐诸侯,又从入关,故立芮为衡山王,都邾。”未几,项羽又“侵夺其地”,吴芮又降为“番(鄱)君”。
  因楚国名将项燕曾败越,使越人逃离故土会稽,而避向东瓯与闽越。闽君驺摇、无诸等起兵佐项羽灭秦后,项羽怕闽君驺摇、无诸等封王强大后,会像他们祖先勾践一样,通过“卧薪尝胆、自强不息”的精神,最后会危及西楚霸王的统治地位,遂不封王。正如《史记·东越列传》所说“当是之时,项籍主命,弗王,以故不附楚”。
  于是驺摇、无诸等又从吴芮“率越人佐汉”灭楚,《史记·高祖功臣侯年表第六》载时驺摇、无诸“以越队将从破秦入汉,定三秦,以都尉击项羽,侯千八百户”。在灭秦时,驺摇、无诸以“越队将”的身份参加灭秦。据明代区大任《百越先贤传》卷一《梅#传》载:“百越已衅秦,推雄杰为长,遂长#。下令举兵,户出壮士一人,领以户将,使合传、胡害将之;战则编为什伍,领以队将,使(驺)摇、毋余(无诸)将之;统其众归(吴)芮。”①因吴芮率领百越之兵,此“队将”,即上述“越队将”。
  而灭楚时,驺摇、无诸已经是封食“千八百户”的“千户侯”了。驺摇、无诸参与了刘邦与项羽长达四年的“楚汉相争”,逐鹿中原,平定三秦,统一关中,并引兵垓下,协同彭越、韩信、黥布诸路大军,取得“楚汉相争”关键性决战“垓下之战”的胜利。
  由于驺摇、无诸的平秦佐汉功绩,汉高祖于五年(前202)二月、六年(前201)三月,相继封无诸为闽越王,封驺摇为齐信侯于海阳。《史记·高祖功臣侯年表第六》载:“(汉高祖)六年三月庚子,(封)齐信侯摇、毋(无)余(诸)。
  (《史记索隐》:毋(无)余(诸),东越之族也)。”《史记索隐》认为海阳在南越: “海阳亦南越县,《(汉书)·地理志》阙。”《广东通志》卷四十四《人物志》(四库全书本)载:“汉高帝以二都尉皆击项籍有功,复封胡害为贯侯,(驺摇)、毋余(无诸)为海阳(齐信)侯。”据学者考证,多认为海阳即今广东揭阳市。
  汉高祖平定天下后,封吴芮为长沙王。《资治通鉴》(卷十一)载(汉高祖) 诏曰:“故衡山王吴芮,从百粤之兵,佐诸侯、诛暴秦,有大功。诸侯立以为王, 项羽侵夺之地,谓之番君。其以芮为长沙王。” 据《汉书·吴芮传》,吴芮卒于汉高祖六年(前201):“(吴芮)徙为长沙王, 都临湘,一年薨。”但《史记·高祖本纪》却载吴芮与淮南王黥布、梁王彭越、燕王卢绾等七王于汉高祖十年(前197)十月同朝长乐宫:“(汉高祖)十年(前197)十月,淮南王黥布、梁王彭越、燕王卢绾、荆王刘贾、楚王刘交、齐王刘肥、长沙王吴芮,皆来朝长乐宫。”显然,《汉书·吴芮传》有误。
  刘邦晚年曾有白马之盟:“非刘氏而王,天下共击之。”(《史记·吕太后本纪》)但限于汉初“鞭长莫及”的国力,汉高祖和汉惠帝对远在数千里之外的东瓯与闽越,仍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只能“汉承秦制”,继续实行“羁縻政策”。《史记·东越列传》:“汉五年(前202),复立无诸为闽越王,王闽中故地,都东冶。
  孝惠三年(前192),举高帝时越功,曰:闽君摇功多,其民便附。乃立摇为东海王,都东瓯,世俗号为‘东瓯王’。”《资治通鉴》(卷十一)亦载:“故粤王无诸,世奉粤祀。秦侵夺其地,使其社稷不得血食,诸侯伐秦,无诸身帅闽中兵,以佐灭秦。项羽废而弗立,今以为闽粤王,王闽中地。” 为了防止东越与南越联合,形成“尾大不掉”之势。汉高祖特意采取“分而治之”的策略,于汉高祖十一年(前196)五月,以“粤人之俗,好相攻击”,赵陀对稳定南方粤人“相攻击之俗益止,俱赖其力”为由,特封赵陀为南越王,都番禺(今广州)。
  汉高祖十二年(前195)春二月,也是刘邦逝世前的三个月,尚不忘东南越地的稳定,在闽越与南越之间,特地加封了南海王国,以南武侯织亦为越王勾践之后,并“佐汉有功”,封为南海王(都城在闽西龙岩武平县):“南武侯织,亦粤(越)之世也,立以为南海王。”(《汉书·高帝纪下》)刘邦此举可谓一箭双雕: 一是便于制约和分散南越王的势力;二是也可以分散闽越王的势力;从而达到“分而治之”的目的。
  驺摇、无诸通过“平秦、佐汉、灭楚”,终于实现了“复国封王”的夙愿。驺摇立东瓯都城于今台州温岭大溪(详见本书《东瓯都城考》),无诸立闽越都城于今福州。从此,东瓯(东海)、闽越、南海、南越,进入汉初“两越(东、南越)四国” 的鼎立时期。

知识出处

东瓯丛考

《东瓯丛考》

本书分五卷,内容包括东瓯史脉考、东瓯分治考、东瓯宗教考、东瓯儒学考、东瓯风物考。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