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瓯国温州西周文物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东瓯丛考》 图书
唯一号: 110820020210001494
颗粒名称: 东瓯国温州西周文物
分类号: K289
页数: 2
页码: 36-37
摘要: 2003年9月8日,温州市瓯海区仙岩镇穗丰村村民在村北杨府山上建公园时发现一座土墩墓。墓地所在的后山高约40米,层峦叠翠,一直绵延到山顶。发掘现场就在坡顶,面积约300平方米。9月12 日,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副所长陈元甫带领考古队员入场,正式开始发掘。从葬制来看,它严格按照中原的礼乐制度,即代表着秩序,象征社会身份和等级。六是温州瓯海穗丰西周土墩出土的青铜器,其时代特征和工艺风格,与台州小人尖西周祭祀遗址出土的青铜器基本相似,尤其是路桥小人尖与瓯海穗丰出土的西周青铜剑,其形制如出一辙,可证实温州在西周时期亦属东瓯国范围。
关键词: 东瓯 研究 文化史

内容

2003年9月8日,温州市瓯海区仙岩镇穗丰村村民在村北杨府山上建公园时发现一座土墩墓。墓地所在的后山高约40米,层峦叠翠,一直绵延到山顶。发掘现场就在坡顶,面积约300平方米。9月12 日,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副所长陈元甫带领考古队员入场,正式开始发掘。
  挖掘出一件通高42厘米,直径35厘米的大型青铜铙和一件口径为19厘米的青铜鼎。至15日,又出土一件青铜簋,50多件青铜矛、青铜箭镞和青铜剑、戈, 同时还出土玉管、玉玦、玉镯等玉饰品,合计共出土青铜器60多件,玉器15件(玉管、玉蚷、玉镯)。经考证,该墓属西周时期(距今约3000年),出土文物很有价值,其中青铜鼎、青铜簋、青铜铙,尤为珍贵。
  穗丰西周土墩墓遗址的文物排列非常有规律,短剑、青铜簋、三足鼎、矛头、玉器、戈、青铜铙等自北向南成直线。虽然墓主的尸骨早已不存,但从墓地北高南低的情况看来,当时很有可能是头朝北埋葬的。玉器为其随身携带的殉葬品,其中还有两把青铜剑夹一玉璧,做“双剑合璧”状。
  从葬制来看,它严格按照中原的礼乐制度,即代表着秩序,象征社会身份和等级。而鼎、簋、铙等在西周的墓葬里是最重要的祭器和礼器。按礼制,一般天子是用九鼎八簋,诸侯是七鼎六簋、大夫用五鼎,士用三鼎或一鼎。老百姓是不能使用鼎、簋等重器的。从穗丰西周墓葬出土的青铜器和玉器来看,出土的礼器按照当时的礼乐制度,器型和纹饰也与中原的完全相同。从井然有序的器物排列来看,应是一个高级别的贵族墓地。穗丰西周土墩墓是浙江省继20世纪90年代台州路桥小人尖发现西周祭祀遗址后的又一次重要考古发现。① 从东晋王嘉《拾遗记》所载“东瓯二女”与台州、温州西周文物考古看,在台州、温州一带的确存在东瓯国。
  一是从文献角度已经证实,早在西周初期分别存在“于越国”和“东瓯国”。
  二是温岭出土的西周蟠龙盆,当为东瓯国国君的礼器。
  三是台州路桥小人尖作为西周祭祀遗址,其实就是东瓯国的祭天禅地的场所。路桥有大人尖、小人尖两座山峰,高者为大人尖,即主祭东皇太一的天坛“太一坛”。稍低者为小人尖,即东瓯国禅地的地坛。小人尖出土的七十多件青铜器和原始青瓷器,即“瘗埋”于此。《礼记·祭法》载:“燔柴于泰坛,祭天也;瘗埋于泰折,祭地也。用骍犊。”“泰坛”是指祭天之坛,“泰折”是指祭地神之处。“燔柴”即将祭品奉于柴上燔烧,以供天神使用;《周礼·春官》中有“以实柴祀日月星晨”之说。“瘗埋”就是将祭品埋于坑内,以供祭山神和地神使用。《礼记·祭法》孔颖达疏“瘗埋于泰折,祭地也者,谓瘗缯埋牲,祭神祇于此郊也”。
  四是小人尖出土45件原始瓷豆,这与《周礼·周官·掌客》中所载“凡诸侯之礼,上公豆四十,侯伯豆三十有二,子豆十有四”的诸侯王豆数相符。
  五是出土祭祀专器陶瓠,《礼记·郊特性》载:“器用陶瓠,以象天地之性也。”《汉书·郊祀志》西汉王室祭祀有载:“其牲用犊牛,其蓆藳稭,其器陶瓠, 皆因天地之性。”《通考》曰:“周之始,器用陶瓠,以象天地之性,报本返始也。” 陕西《考古与文物》1992年第3期首页载:“福建崇安汉城遗址出土瓠壶,广州西汉南越王墓中曾出土过瓠壶,其他地方未见。”瓠壶在福建崇安王城遗址和南越王墓中出土,可见其等级之高,应属王侯用器。
  六是温州瓯海穗丰西周土墩出土的青铜器,其时代特征和工艺风格,与台州小人尖西周祭祀遗址出土的青铜器基本相似,尤其是路桥小人尖与瓯海穗丰出土的西周青铜剑,其形制如出一辙,可证实温州在西周时期亦属东瓯国范围。

知识出处

东瓯丛考

《东瓯丛考》

本书分五卷,内容包括东瓯史脉考、东瓯分治考、东瓯宗教考、东瓯儒学考、东瓯风物考。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