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州仙居下汤文化遗址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东瓯丛考》 图书
唯一号: 110820020210001433
颗粒名称: 台州仙居下汤文化遗址
分类号: K878
页数: 2
页码: 6-7
摘要: 自天台山北麓嵊州发现距今万年的小黄山文化遗址后,20世纪80年代初,在天台山西南麓的仙居,又发现了距今七千多年的与河姆渡文化同时的台州仙居下汤文化遗址。据台州文管会《浙江仙居下汤遗址调查简报》介绍:下汤文化遗址位于浙江第三大水系灵江两大源头之一的永安溪上游,距仙居县城西30公里处的下汤村北端。北依八卦山, 南临永安溪的河谷平原的台地上。经鉴定, 这是新石器时期母系氏族社会的村落遗址,距今约七千年。下汤文化遗址是迄今为止在浙东南发现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时代最早、文化内涵最丰富的人类居住遗址。1989年12月12日,浙江省人民政府正式批准下汤新石器文化遗址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关键词: 文化遗址 考古

内容

自天台山北麓嵊州发现距今万年的小黄山文化遗址后,20世纪80年代初,在天台山西南麓的仙居,又发现了距今七千多年的与河姆渡文化同时的台州仙居下汤文化遗址。
  据台州文管会《浙江仙居下汤遗址调查简报》(《考古》1987年第12期)介绍:下汤文化遗址位于浙江第三大水系灵江两大源头之一的永安溪(另一源头为天台始丰溪)上游,距仙居县城西30公里处的下汤村北端。北依八卦山, 南临永安溪的河谷平原的台地上。遗址面积约2.5万平方米,(保存较完整的约一万平方米)。文化堆积层丰厚,地层分明,文化层厚度2米以上。经鉴定, 这是新石器时期母系氏族社会的村落遗址,距今约七千年。近几年来,浙江省与台州市文物考古工作者曾对这里进行过多次挖掘,采集出土了大量有价值的文物。
  陶器种类有夹炭灰陶、夹砂红陶、细泥质灰陶和黑陶等,胎质都较酥松。
  其中夹炭灰陶以稻谷壳、杂草为掺羼料,已炭化,胎心乌黑,器胎表里涂一层厚达0.2厘米似漆非漆的赭色染料,出土时非常鲜红绝艳,为以往所罕见。器型种类有盛器(罐、瓶、壶等)、炊器(釜、鬲、鼎)、饮器(碗、盘、盆、杯),以及纺织工具的纺轮和制陶工具的陶拍等。
  陶器上的装饰有镂孔、堆塑、麦穗纹、直条纹、印捺纹、绳纹、篮纹、斜条纹和弦纹等。器形以平底器为主,也有小量的凹底和圈底。石器制作小而粗犷, 经打击略粗磨,仍处在原始状态。但也有一种器形细少的品种,如柳叶形镞、指甲形有段小锛、笔头状小凿和石簪、石块、石璜等装饰器,磨制精细光洁,工艺水平较高。
  石器的制造和使用功能已较明确分工,如生产工具有斧、铲、刀、凿、镰、削、饼形砍砸器和各式石锛(有段锥形、有段屋脊式、阶级式、有段常形、指甲形和棱式两端出刃)。狩猎工具有矛、镞(有铤和无铤2种)、流星索、弹丸。生活用具和装饰品有石磨盘、石磨球、砺石、石簪、石璜和纺织工具石纺轮等。
  从出土器物形制特征和文化性质看,下汤人已脱离深山的穴居生活,迁向平原过定居生活。他们以农业经济为主,狩猎、采集为副,并发展了纺织、制陶和捕捞业,农业和手工业已有了较明确的分工,劳动果实也有所剩余。下汤文化遗址是迄今为止在浙东南发现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时代最早、文化内涵最丰富的人类居住遗址。1989年12月12日,浙江省人民政府正式批准下汤新石器文化遗址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知识出处

东瓯丛考

《东瓯丛考》

本书分五卷,内容包括东瓯史脉考、东瓯分治考、东瓯宗教考、东瓯儒学考、东瓯风物考。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