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州市图书馆
台州市图书馆
机构用户
台州市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序二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东瓯丛考》
图书
唯一号:
110820020210001426
颗粒名称:
序二
页数:
9
内容
序二丁式贤东瓯王国是台州、温州、丽水三地历史上最早的行政建置,中国历史上称为“东瓯王国”或“东海王国”。其建国时间、都城、族源、疆域等问题,因史籍记载不详,而导致众说纷纭。东瓯研究大体可分为古代与当代两阶段,本序作一概述。
一、古代东瓯研究自《史记·东越列传》记载东瓯王“都东瓯”后,两汉未见注释。东汉时因温黄平原发生曾旌起义,声震浙东,永和三年(138),东汉为加强温黄平原及东南沿海管理,遂在温黄平原设立永宁县。至三国孙吴史官韦昭(204—273,又名韦曜,曾官至中书仆射、侍中,领左国史,后为吴主孙皓所害)在《汉书音义》(已佚)中注云:“今临海永宁即东瓯。”后东晋郭璞据韦昭注,注解《山海经》“瓯在海中”亦注解为“今临海永宁县即东瓯”。此时永宁尚在温黄平原,故无任何争议。东晋太宁元年(323),分临海郡永宁、松阳、安固、横阳四县而设永嘉郡, 永宁县治迁至瓯江南岸,与永嘉郡同城而治。后东晋史学家徐广(约352— 425)亦在《史记音义》(已佚)中仍引韦昭、郭璞之旧注“今临海永宁即东瓯”。
此时永宁县治已由温黄平原迁至温瑞平原,此注明显不合时宜,可能徐广此时对永宁县沿革已经不清楚,故仍袭旧注。至南朝刘宋郑缉之《永嘉记》中“昔有东瓯王都城……今犹在也”的佚文,被唐史学家司马贞引入《史记索隐》中后, 由于《史记索隐》作为“史记三家注”之一,是治《史记》的必读书,影响巨大,才真正揭开了一千三百多年东瓯都城纷争史的序幕。
长期以来,在百越和东瓯学界,虽有东瓯国都在台州章安或在温州之说, 但“东瓯王都城”即“永宁(温州)”,几成定论。从古代台州而言,又有“东瓯都城”均讹为“徐偃王城”之说。
最早记载“徐偃王城”的南宋台州学者陈耆卿的《嘉定赤城志》卷三十九《纪遗门》:“古城,在黄岩县南三十五里大唐岭东。外城周十里,高仅存二尺, 厚四丈。内城周五里,有洗马池、九曲池。故宫基址,崇一十四级。城上有高木,可数十围。故老云即徐偃王城也。城东偏有偃王庙。”但陈耆卿认为东汉的永宁县应在温黄平原,卷一《地里门》认为:“黄岩县,本汉永宁县。”其《辩误门》又载:“黄岩古之永宁县,今考其地曰乡、曰江、曰驿、曰山,皆名永宁。又《瑞岩寺住持碑并古碑后序》、《资福院佛殿碑》皆曰‘台之永宁县’,存本名也……黄岩虽古永宁,而古永宁地广,今之永嘉、乐清皆其地也。”陈耆卿“汉永宁即唐永宁”的论断,揭开了台州与温州“汉永宁与唐永宁”纷争史的序幕。由于历史的局限性,陈耆卿无法解释从汉永宁到唐永宁的沿革过程。
面对年代久远的“徐偃王城”遗址,陈耆卿因缺乏文献记载,虽对“故老云即徐偃王城”持怀疑态度,但也一时无法否定,只好采取“故老云”的存疑态度。
这是“东瓯都城”变成“徐偃王城”缘由之所起。后台州历代史志遂相因承袭。
南宋《舆地纪胜》:“〔古城〕,在黄岩县南三十五里大唐岭东。外城周十里, 高仅存二尺,厚四丈。内城周五里,有洗马池、九曲池;故宫基址,崇十四级。
城上有乔木,可数十围。城东偏有偃王庙。” 清洪颐煊《台州札记》载:“《山海经》:‘瓯在海中。’郭璞注:‘今临海永宁县即东瓯故地。’其时永宁尚属临海。” 民国《台州府志》:“偃王古城,在今太平县西北三十五里,又县南五里有叶、鲍二将军庙,或谓即偃王将也。” 1992年新编《黄岩县志》载:“徐偃王城在原属黄岩的院桥大唐岭南麓,今温岭照洋乡。这里地势险要,环境幽美,三面环山,一面平原,北枕黄岩太湖山可守,南临东海可退,是个理想的建都和军事要地。” 1992年新编《温岭县志》载:“据明《嘉靖太平县志》载:古城,在县西北三十五里大塘岭东南(今照洋乡大岙村)。”“故老相传即徐偃王城,其东偏有偃王庙。” 二、当代东瓯研究当代东瓯研究主要集中于“东瓯都城在台州与在温州”的六次论辩。其中第一波与第二波论辩出现在20世纪八九十年代。其他四次论辩均发生在21 世纪初。
第一波论辩20世纪80年代初,最早掀起东瓯都城归属地台州或温州论辩的,是当时丽水党校的王克旺、雷耀铨、吕锡生三先生在《杭州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82年第1期)上发表的《关于东瓯的建都与内迁》一文。该文援引许多史料,其结论是“东海王的都城应在台州境而不在温州”,“东瓯的活动中心在台州地区,都城在黄岩县内”。他们引用其中一条史料是《浙江通志》卷四十六:“永宁县则今之黄岩而改名,有汉东瓯国遗址。”“东瓯居海中,今临海永宁县也。”此文一出,犹如一石激起千重浪,在东瓯以及百越学界引起重大反响。
温州师范学院历史系吴思强教授在《温州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1982年第2期)随即撰文《温州———东瓯王都———与王克旺、雷耀铨、吕锡生三同志商榷》。吴思强教授认为《浙江通志》和《(弘治)温州府志》都有记载东瓯国王城在温州。其反驳要点有三:一是从文献看,汉永宁在温州;二是从前人题咏诗文看,宋杨亿、元李孝光、明蓟过庭所题咏的诗文均是指东瓯在温州;三是温州主要河流是瓯江,特产均冠瓯名如瓯绸、瓯橘、瓯兰,温州方言亦称瓯语,且永嘉风俗多“敬鬼乐祠”,与东瓯王信鬼有关。其实上述二文,都用“固定不变”的思维定式,来对待“变动不居”的行政区域的历史沿革,显然都无法自圆其说。
第二波论辩此后,称“东瓯都城在温州”的文章犹如雨后春笋。温州方面的胡珠生、胡雪冈、胡牧、蔡克骄、徐顺平、林亦修、梁岩华、黄舟松等先生分别撰《初揭东瓯王国的帷幕》、《关于东瓯古史的几个问题》(以上均为胡珠生),《东瓯古史探索二题》(胡牧)、《东瓯王考略》、《瓯、瓯人和瓯越初考》(以上均为胡雪冈),《瓯义新析》、《瓯越文化新探》、《瓯族分布与百越族分布的重合》(以上均为蔡克骄), 《东瓯族群迁徙与融合过程述论》、《试论瓯人文化的越化和汉化》(以上均为林亦修),《东瓯国都在温州瓯浦》(徐顺平),《“瓯居海中”考》(梁岩华),《先秦瓯族史初探》(黄舟松)等十余篇论文,首次较为完整地呈现了“东瓯都城在温州” 的观点。而台州方面除台州考古工作者金祖明先生(1936—2005)于1989年发表的《东海王国古史初探》一文主张“东瓯都城在台州”外,因当时未进行文物考古,金祖明先生无法解释“东瓯都城”与“徐偃王城”的关系。此时,台州内部亦发生了黄岩博物馆的陈顺利先生与临海博物馆徐三见同志的“汉永宁与唐永宁之辩”。陈顺利先生撰文《台州两汉地望考》声称“汉永宁即唐永宁”,意为汉永宁即今黄岩;而徐三见同志则撰文《东瓯国北疆界考》,主张“东瓯国北疆界在温峤岭”、“台州不属于东瓯国”,认为汉永宁在温州,唐永宁即台州黄岩。此为改革开放后“东瓯都城”的第二波论辩。
第三波论辩2002年至2008年,随着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台州温岭大溪东瓯古城遗址与东瓯贵族大墓的发掘,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副所长陈元甫研究员、田正标研究员分别在考古权威期刊之一《东南文化》上相继发表了《浙江温岭塘山发现西汉东瓯国墓葬》(2007年第3期)、《浙江温岭大溪古城遗址的调查与试掘》(2008年第2期)考古论文,这次反响比20世纪80年代初王克旺等先生“东瓯台州中心论”更大,借助发达的媒体,影响十分深远。在2007年11月中下旬于温州首次召开的“瓯文化学术研讨会”上,陈元甫研究员代表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公布了台州东瓯考古的最新成果。他认为“大溪古城作为一座西汉初期的城址已可定论”,并且“比较肯定地认为,现存温岭大溪东瓯国古城应该就是东瓯国的国都王城,东瓯国建都之处就在今台州地区的温岭大溪。”其理由在于:首先,“此城址早在南宋《嘉定赤城志》和《舆地纪勝》两书中就有记载”,而“遗址的所在位置与文献所载古城的位置是相吻合的”。其次,“第3层中出土的遗物……都与福建武夷山崇安汉城遗址完全相同”。同时,“第3层中出土的这些器物,也见于古城附近已发现的东瓯国上层贵族大墓(塘山M1)和一般小墓(塘山M2),表明遗址与墓葬年代也相同。由此可以认为,古城第3层的年代应属西汉初期”。其三,“城墙和城内地层堆积作为构成城址遗存的两个基本内容, 两者可相互对应,共同表明了大溪古城应该是一座西汉早期的城址”。
这引起了温州方面的强烈震撼,时任省社科院历史所所长林华东研究员, 作为“东瓯温州中心论”的代言人,在温岭大溪东瓯大墓考古中曾到现场考察, 后撰文《东瓯国都地望初探》,结合临海徐三见《东瓯国北疆界考》观点,认为温岭大溪古城“最大可能应是东瓯国北疆的重要军事城堡,而不可能是东瓯国的都城所在”。而且从温州市区杨府山、西山、景山、瓯浦洋、卧旗山和唐五代北城门等地的考古发现出发,率先提出“秦汉之时东瓯国的国都应在温州市区(即鹿城区)”。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林华东研究员竟口放豪言,声称温州筑城可上溯到“西周时期”。
台州文化研究功底颇深的学者周琦,结合温岭大溪东瓯古城遗址与大墓考古成果,从2006年12月开始搜集文献史料,在2007年冒着七月酷暑到实地考察,历时八月,“闭关”两月,经常通宵达旦,终成5.3万字长篇学术论文《东瓯文化源流考》。其间,他查考了上百种文献,以及《瓯越文化史》、《越国文化》、《闽越国文化》、《古南越国史》、《浙江通史》等数十部现当代专著。这篇论文除旁征博引外,主要是运用文物考古最新成果,以求“事理相符,名物一致”。
该文研究成果主要体现五个方面: 一是比较客观地论述了“新瓯越说”。温州大学蔡克骄教授在其所著《瓯越文化史》中提出“新瓯越说”,即“以瓯鸟为图腾”和“瓯越名源论”。周琦在其《东瓯文化源流考》中,以大量的史实为依据,证实不仅温州无“以瓯鸟为图腾” 的历史,而且在中国古越民族史上也似乏此图腾。并以文物考古新发现证明, 东瓯存在着与百越民族相同的“蛇鸟图腾”,后流变为“鹤神信仰”。今临海、天台、椒江、黄岩、路桥和温州乐清等地,很多山名、庙名、镇名、村名、渡名、桥名等,这既有东瓯古越鸟图腾崇拜的印痕,又有古越鸟图腾崇拜与道教神仙信仰相融的轨迹。
二是对“瓯越地称”作了实事求是的考证。周文对蔡文提及的“瓯”名源于“鸥”、“鸥越”专指温州提出质疑。他认为:“瓯”名当源于“区”;“瓯人”当源于“沤人”,为水边人之称谓。并对“瓯越”一词作了广义、中义、狭义三种界定。
广义指百越;中义指《史记·东越列传》范围,约相当于“东越”的泛指;狭义指西汉初期的东瓯国,即今台州、温州、丽水三地。只有部分在温州为官者和部分温州人才自称“瓯越”。据上分析,周文认为:“瓯越”并非温州之专称。
三是对东瓯史作了专题考证。周文认为:从史料看,东瓯亦有广义、中义和狭义三指:广义指秦闽中郡范围(相对西瓯而言);中义指西汉初期的东瓯国,即今台州、温州、丽水三地;狭义为温州。周文对东瓯春秋建都亦作略考, 发现蒙文通先生在《越史丛考·越人迁徙考》中引证“东瓯,越王所立,(周)元王四年(前472),范蠡所筑”之史料,作为东瓯建国与越人迁徙重要依据。周文认为,上述蒙文通先生所引证的史料,原被认为南京城内“古越城”的解释实属“误会”。
四是对温州“瓯水”、“都城”作了详考。“东瓯”之所以能指称永嘉与今温州,主要来源有二:一是源于《山海经·海内南经》中“瓯在海中”郭璞注:“今临海(郡)永宁县即东瓯”;二是源于南朝刘宋郑缉之的《永嘉记》:“瓯水出永宁山,行三十余里,去郡城五里入江。昔有东瓯王都城,有亭,积石为道,今犹在也。”正是这郭注与郑记,深深地影响着历代的典籍千余年的“东瓯”指称。周文以大量的史实,并从当时的行政建置、疆域、港口区位优势等多方面证实,所谓“东瓯王都城”在温州,至今还是一座无确地点、无文化遗址、无东瓯文物、有名无实的“三无蜃都”。
五是对台州东瓯都城作了客观全面地“四有”考证。一是有文献记载。最早记载台州“王城”的是中国书圣东晋王羲之的《游四郡记》:“临海(郡)南界有方山城,绝"壁立如城。相传越王失国,尝保此。”二是有确切的地点,即在今台州温岭市大溪镇大唐岭。三是有王城遗址。自20世纪80年代至2002年10月两次考古发掘,证明越王城始建时代为战国时期;台州“徐偃王城”系“于越王城”之音变。四是有出土文物。在东瓯“于越王城”遗址附近发现了西汉初期的东瓯贵族大墓,以及此前相继发现的西周蟠龙盘、路桥小人尖祭祀遗址、两千多年前的东瓯古越文字与岩画。由此足以证明,台州的东瓯王都城, 是一座名副其实的“四有王城”,即有文献记载、有准确地点、有王城遗址、有东瓯文物的东瓯于越王城。
周琦的东瓯“温州三无、台州四有”论,极大地震撼了东瓯学界,尤其是温州学界。永嘉县政协的与会学者林成行先生戏称周琦因此文而“一举成名”。
当然周琦此文也存在一点差错,就是将南朝史学家姚氏误为清代学者姚振宗, 受到胡珠生先生的严厉批评。但周琦本着实事求是、知错即改的精神,当场向胡珠生先生致歉认错。回来后立即查阅许多史料,查明南朝史学家姚氏即姚察,立即修正了自己的论文。
第四波论辩2008年,台州市政府与浙江省文物局决定于5月6日至8日在温岭大溪主办“东瓯古城学术研讨会”,由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台州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温岭市政府联合承办。会上陈元甫、田正标两研究员分别向与会学者介绍了温岭大溪东瓯古城遗址与大墓的考古成果,从文物考古角度认定“东瓯中心在台州”;还邀请与会学者考察了东瓯古城遗址与大墓考古现场。
针对林华东研究员2007年11月在“瓯文化学术研讨会”上的论文《东瓯国地望初探》中所提出的“汉永宁在温州”、“东瓯国北疆界为温峤岭”与“东瓯都城即今温州市区论”等观点,周琦在会上又交流了一万五千余字的学术论文《东瓯国北疆界与永宁县治考———与林华东所长商榷》。全文通过对林文“台州非东瓯考”与“东瓯都城即今温州市区考”两大论点进行深入辨析,指出林华东研究员上述观点系“既无文献依据,又无文物实据”的“空论”,并以大量史实首次分析了从汉永宁在温黄平原,东晋隋朝永宁在温州,唐在台州复立永宁的历史沿革过程。这是东瓯国研究中的一个具有决定意义的重大突破。后林华东所长亲自打电话给周琦,声称自己并非温州“代言人”;否认温州媒体称林华东所说“东瓯都城在温州的筑城年代,可以上溯到西周时期”的报道,称自己没说,是温州媒体误报。在2011年8月下旬在温州召开的“东瓯文化学术研讨会”上,林华东研究员提交了《温州建城始于公元前192年》的论文,修正了“温州筑城年代可上溯西周时期”的说法。林华东研究员虽修正了自己的“西周筑城说”,然此文同样根据不足。温州建立永嘉郡在东晋,目前温州城内未发现一处两汉文物,有的只是一段残存百余米的东晋城墙。这充分说明温州建城年代与其现存的东晋残存城墙存在一致性,不会早于东晋。可见林华东研究员《温州建城始于公元前192年》一文与《东瓯国都地望初探》一样,均是站不住脚的。
第五波论辩此次论辩发生在台州内部。临海博物馆徐三见同志在《东瓯国北疆界考》一文中提出诸多有关台州历史沿革的观点,诸如“东瓯国北疆界是台州温峤岭,故台州不属东瓯国”、“西汉始元二年(前85)建回浦县”、“永宁本在温州”、“天台山原名镇亭山”、“天台临海吴初建县”、“《临海水土志》作者是柳荣”等六大历史沿革问题,周琦同志认为存在不少错误,于是搜集大量史料,撰文《台州历史沿革若干问题勘误厘正考———与临海博物馆徐三见同志商榷》,对徐文存在的台州历史沿革的若干问题一一驳正,全面厘正了在台州学界一度存在的有关台州历史沿革的错误观点。
第六波论辩2012年11月22日,温州学者胡珠生先生在《温州日报》第十版《瓯越·土风》专版上刊登了《东瓯国都在温州———评周琦论东瓯王都城四文》的文章。
全文五千余字,并配发了温州“东瓯王墓”、“北宋景祐监本《史记集解·东越列传》”及“元至元二十五年彭寅翁崇道精舍本《史记三家注·东越列传》”三张书影等,篇幅占对开版面的3/4,可谓图文并茂。该文认为:东瓯国都城在温州, 这是千余年的“历史定案”,其主要论据有二:一是汉永宁县治并不在今瓯江北岸贤宰乡,因明《(弘治)温州府志》记载“平市坊”有“汉永宁城壕”,可见汉永宁县治今温州市鹿城区;二是因《温州府志》记载东瓯王都城在瓯江南岸瓯浦, 故不是传统所说在瓯江北岸;还举例说南朝郑缉之《永嘉记》的“水出永宁山” 是历史差错,而是“水出宁山”。
周琦于2013年春节前夕撰文《东瓯永宁本台州考———与温州学者胡珠生先生商榷》(《台州文化学刊》2012年第3—4期合刊),指出胡珠生先生东瓯研究有“三误”:“一、误解文献,误解《越绝书·逸文》;二、误传史实,误用静态不变眼光来看永宁县治的变化;三、既误解文献、又误导后人。”深入剖析了东瓯与永宁的关系,考证了南朝刘宋郑缉之《永嘉记》的“昔有东瓯王都城……今犹在也”的佚文,系“昔有东瓯都亭(驿站)”之误,并引清代温州籍学者黄汉《瓯乘补》中“东瓯都亭”之温州文献加以佐证,说明“东瓯永宁本台州”。
胡珠生看到周琦寄给他的商榷文章后,又在《温州通史编纂通讯》2013年第1期撰文《汉代永宁县在温州———兼答东瓯王都城问》,则是对周琦商榷文章的回应。该文分“汉永宁在温州”、“答东瓯王都城问难”两部分。在“汉永宁在温州”部分并无新意,还是老生常谈,引《(弘治)温州府志》所载“平市坊”有“汉永宁城壕在此”为据,说“汉永宁在温州”,并罗列温州城中一大堆与“汉永宁”根本无关的街巷之名来佐证。在“答东瓯王都城问难”部分主要是答复周琦对东瓯都城在温州的三个质疑:一是为何只字不提台州温岭东瓯考古最新成果;二是究竟是“东瓯王都城”,还是“东瓯都亭”;三是对胡文故意混淆“瓯水”与“瓯江”之名、硬改文献史料的质疑。
在通观胡珠生《汉代永宁县在温州———兼答东瓯王都城问》一文后,周琦又撰写《莫把永嘉“实学”变“胡学”———评温州胡珠生先生的治学观》(《台州文化学刊》2013年第1—2期合刊)一文,以无可辩驳的文献记载与考古依据,证明东瓯王“故宫遗址”在台州温岭大溪! 从20世纪80年代到21世纪初的30多年的台州、温州“东瓯之辩”有三方面意义:一是解决了东瓯历史上的“汉永宁”历史沿革问题,这是东瓯研究的一大突破。二是明确了“徐偃王城”与“东瓯都城”的关系,这个长期困扰东瓯研究的历史谜团在台州东瓯文物考古中得以彻底澄清。三是在辩论中,不仅深化了对东瓯文化的认识,而且产生了一些东瓯研究的专著,如台州学者周琦的《东瓯丛考》、温州张立新的《瓯人与东瓯国》等。尽管目前东瓯都城的归属,台州、温州还有争议,但相信随着东瓯研究的深入和未来东瓯考古的新发现,这种争议与分歧会逐步趋同。尤其是挚友周琦花八年心血而成的东瓯学术专著《东瓯丛考》,更是采用“三个时代”(即前东瓯时代、东瓯时代、后东瓯时代)这一东瓯历史的新的认识,可谓独辟蹊径,为传统的“就东瓯而东瓯”单一狭隘的东瓯研究模式,拓宽了全新的视角。其内容涵盖东瓯史脉、东瓯分治、东瓯宗教(图腾崇拜、佛教、道教)、东瓯儒学(台州儒学、永嘉学派)、东瓯风物、东瓯文物六大类,均实据考证,不尚虚言,体现了周琦实事求是的治学之风。
这是迄今为止最为全面、最为系统,研究东瓯文化的中国第一部东瓯学术专著,其筚路蓝缕之功不可没。诚如浙江大学终身教授陈桥驿先生所言:这是一部可以“藏之名山,传至后世”的专著。故乐而为序。
2013年11月25日于台州古府城大固山南麓寓所(作者系台州市方志办原副主任、《台州地区志》副主编,现任台州市天台山文化研究会副会长、副研究员,台州市文化研究中心研究员)
知识出处
《东瓯丛考》
本书分五卷,内容包括东瓯史脉考、东瓯分治考、东瓯宗教考、东瓯儒学考、东瓯风物考。
阅读
相关人物
丁式贤
责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