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戴敏生平、诗歌和版本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戴复古论稿》 图书
唯一号: 110820020210001282
颗粒名称: 十三、戴敏生平、诗歌和版本
分类号: K82-64
页数: 6
页码: 178-183
摘要: 戴敏字敏才,号东皋子,宋南塘人,戴复古之父。戴氏世居南塘,始迁祖戴良镒于唐末五代时为避战乱从福建迁居于此。六传至戴敏一代,已诗书传家。戴复古,谱名珪,字式之,号石屏。而戴敏就在这一年出生了。5月,康王赵构称帝于商丘,是为高宗,史称南宋。但在戴敏一病不起时复古年仅四岁,所以他只能抱憾而终。编撰《诗人玉屑》的魏庆之也十分称赏。楼秋房是楼钥之子,书法家,作大字刻石,可见其受人喜爱的程度。只有移居到乡间的人,才会弹琴、长啸,还对明月相照表示惊喜。戴敏却是生于斯,长于斯,写出来的诗就不一样:“不行亭下路,护笋别开门。”为了保护四处乱长出的新笋而另外开一扇门
关键词: 文学研究 中国 人物研究

内容

戴敏(1101—1171)字敏才,号东皋子,宋南塘(今浙江省温岭市新河镇塘下)人,戴复古之父。
  戴氏世居南塘,始迁祖戴良镒于唐末五代时为避战乱从福建迁居于此。
  “南塘戴氏祖初甚贫窭,操小舡取蛎灰海上。夜半泊浦溆门,见有鼓乐舡自海上来。比近岸,闻哭声,灯烛荧煌,就视之,乃空舟也。戴怪之,束火入舟中检视,金银货物以巨万计,中有香火祀铜马神,盖劫海贼舡为敌兵剿杀,堕水死, 独遗其舟在尔。戴取之,立族南塘,子孙富盛,世世祀铜马神,俗呼为铜马神戴云。”(嘉靖《太平县志·外志》)六传至戴敏一代,已诗书传家。其堂兄舜钦“宣和中上书言时政,上嘉其忠,授迪功郎,监宣州合同茶场,任满转修职郎、南康军户掾”(《戴忱墓志铭》)。戴敏之父戴公弼(1068—1129),字清臣,生子三: 谱名志捷、志操、志揆,都无事迹可考,其中长子志捷即戴敏,娶何氏,继娶黄氏、杨氏。生子二:翼、复古。戴翼(1156—1205),字振之。戴复古(1168— 1247),谱名珪,字式之,号石屏(《四明桃源戴氏家乘》)。
  戴敏出生的年代正是大宋帝国兴盛了一百多年后,由盛转衰的时期,一代名臣王安石和司马光都已于元祐元年(1086)卒,元符三年(1100)宋哲宗死,徽宗赵佶登基,这时蔡京掌权,党争不绝,边患不断,国势只能每况愈下了。建中靖国元年(1101)大文学家苏轼搁下了如椽之笔,回归道山。而戴敏就在这一年出生了。宣和二年(1120)方腊起义于青溪,攻睦州、杭州,东南大震。宣和七年(1125),金兵大举入侵,徽宗禅位于钦宗,建炎元年(1127)4月,金虏徽二帝北去。5月,康王赵构称帝于商丘,是为高宗,史称南宋。北宋时由北而南的战火还只在中原地带蔓延,台州离战乱尚远,到南宋已是“江淮百姓正流离” 了。到建炎四年(1130),金兵破定海、明州,宋帝逃奔温州,台州也就卷入战火,戴敏就成长于时局变乱之中,直到绍兴十一年(1141)宋金和议成,才逐渐安定下来。
  戴敏生平资料甚少,从其仅有的几首诗中看,他的一生都只在家乡活动, 或许去过南宋首都临安,也只是投亲访友,没有参加过科举考试。绍兴十一年(1141)国家安定下来时戴敏已40岁了,作为乱世之中的读书人,苟全性命,不求闻达,正如戴复古诗所言:“有道行其志,非时做甚官。”所以戴敏不为举子之业也就可以理解了。
  台州地处海隅,历来为荒蛮贬谪之地,到唐代广文博士郑虔贬台州后, 办学馆、重礼仪,从此民风日纯,士风渐进。宋都南迁临安后,不少皇族宗亲移居福建、浙江,随着政治文化重心的南移,台州上升而成为重要的辅郡,大批文人墨客也相继来到台州,像朱熹、陆游、尤袤等,带来了浓厚的文化气息。战乱使戴敏放弃仕进,而他的率真性格,更使他亲近山水和追求自由,在宋金议和后的和平时期,江南富庶的环境,方让他过上了富足又安乐的生活。
  “东皋”是指平野,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中有:“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从自号东皋子可以看出,戴敏追求的是闲适而隐逸的生活,他的一生正是在饮酒和作诗中度过的:“卜筑成佳致,幽栖乐圣时。何如谢公墅,略似习家池。地暖梅开早,天寒酒熟迟。催租人去后,续得夜来诗。”(《后浦园庐》)这正是他日常生活的真实写照。
  数十年的诗酒生涯,使他从消极避世渐渐地转入了以诗为业的境界:“唐人以诗名家者众,近时文士多而诗人少。文犹可以发身,诗虽甚工,反成屠龙之技,苟非深得其趣,谁能好之?黄岩戴君敏才独能以诗自适,号东皋子,不肯作举子业,终穷而不悔。”(《石屏诗集·楼钥序》)按儒家兼济天下的目标来看, 戴敏注重诗词而不求举业,似乎有点离经叛道,实则是另有原因的。钱钟书先生曾指出“古代知识分子要得官,自隋唐以来实行科举,明清尤烈,这是封建统治者禁锢思想、进行文化专制的重要手段。于是一些陋儒把学问与功名、诗词与八股的矛盾判若水火,认为时文可以富人,文学能穷人,因而视制举应试之外的学业为仇寇。”(《钱钟书论学文选》第三卷)南宋这种重时文轻诗词的现象已十分普遍,而不图仕进,唯求“外学”,也的确是需要勇气的。这种勇气贯穿了戴敏一生,甚至还影响到戴复古的一生:戴敏“且死,一子方襁褓中,语亲友曰:吾之病革矣,而子甚幼,诗遂无传乎!为之太息,语不及他,与世异好乃如此。子既长,名曰复古,字式之。或告以遗言,收拾残编,仅存一二,深切痛之, 遂笃意古律……且言:吾以此传父业,然亦以此而穷”。戴敏死时长子十五岁,次子四岁,看来长子翼没有多少培养前途,他想把希望寄托在六十六岁得子的复古身上,戴敏特为其取名复古,是希望其在诗学上能继承其事业,恢复汉唐之古朴诗风。但在戴敏一病不起时复古年仅四岁,所以他只能抱憾而终。
  好在其岳父黄家也是读书人家,“君家图书府,墨色照青嶂。”(《石屏诗集》卷一《求先人墨迹呈表兄黄季文》)戴敏的这位妻子也知书识礼,使戴复古幼年得到良好的启蒙教育,后来复古得知父亲的遗言,就决心继承父业,少年时跟当地的诗人徐渊子、林景思学诗,长大后再奉陆游为师,终于卓然成家,实现了父亲的遗愿。
  戴敏还擅长书法,有钟、王笔意,“书名入御定书谱中”,可惜书迹没有流传下来,现今存世的几种书谱,也没有发现戴敏的名字。
  戴敏之诗虽然存留不多,但质量颇佳,他的人生经历和诗歌成就在儿子戴复古眼里是值得骄傲的:“我翁本诗仙,游戏沧海上。引手掣鲸鲵,失脚堕尘网。身穷道则腴,年高气弥壮。平生无长物,饮尽千斛酿。传家古锦囊, 自作金玉想。篇章久零落,人间眇余响。搜求二十年,痛泪湿黄壤。”(《求先人墨迹呈表兄黄季文》)他的诗有些风格雄浑,气象阔大,如《海上》诗:“万顷鲸波朝日赤,沧洲四望无穷极。海山何处是蓬莱,遍问渔翁都不识。”写出了海天的空阔。但更多的是清新秀丽之作,如《小园》诗就是难得的佳作。诗人倪祖义是这样评价他的《小园》诗的:“诗和则欢适,雄则伟丽,新则清拔, 远则闲暇。东皋子诗云:‘小园无事日徘徊,频报家人送酒来。’欢适也;‘惜树不磨修月斧,爱花须筑避风台。’伟丽也;‘引些渠水添池满,移个柴门傍竹开。’清拔也;‘多谢有情双白鹭,暂时飞去又飞回。’闲暇也。备是四体,一篇足矣,况鹤鸣子和,清唳彻九皋耶!”编撰《诗人玉屑》的魏庆之也十分称赏。
  戴复古有《先人东皋子〈小园〉七言,人多喜之,浼秋房楼大卿作大字刻石》一诗:“父殁名随泯,诗存世莫传。敢求大手笔,为写小园篇。词翰成双美,光华照九泉。托公垂不朽,镌刻到千年。”楼秋房是楼钥之子,书法家,作大字刻石,可见其受人喜爱的程度。而赵以夫则推崇戴敏的诗平和自然,有如天籁:“物以忘为适。腰适于带,足适于屦,忘故也。东皋子一生嗜诗,工造妙境,而吟稿不存,脍炙而传者仅十首,是真能忘于诗而适其所适者也。则其人之萧散洒落,可想象见,岂比夫世之刻削嚼啮于一联半句间,沾沾自喜,期以衒能夸富者哉!”戴敏的诗总体上和晋陶渊明、唐王维的山水田园诗一脉相承,但戴敏是在乡村写乡村,更显得从容自然,与陶、王从官场逃离,还经常将官场与田园作对比有别。比如王维的《竹里馆》:“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只有移居到乡间的人,才会弹琴、长啸,还对明月相照表示惊喜。这是一种“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的感觉。戴敏却是生于斯,长于斯,写出来的诗就不一样:“不行亭下路,护笋别开门。” (《西溪陈居士家》)为了保护四处乱长出的新笋而另外开一扇门来行走,这是人与自然的融合,没有长久的山村生活,就体味不到这种自然情调。他的诗是其本真的流露,而不是刻意的寻求。就像陶渊明的“悠然见南山”,南山本自在,不待见也。而戴敏是“人行踯躅红边路,日落秭归啼处山”,人本在山中,不必再见,人即是景,浑然一体。他的诗虽然传世的不多,但开了戴氏家族诗人群的先河,也可以说是江湖诗派的滥觞,影响力是深远的。
  戴敏一生作诗多少已无法考证,戴复古稍长从其老师徐渊子处得到其父《小园》诗一篇和《屏上晚眺》中的一联,曾向舅家表兄写信求先人墨迹(《求先人墨迹呈表兄黄季文》),还在江湖上处处留心搜集。到端平元年(1234)还没有进展,“集首东皋子二诗,虽斑驳不完,而思致风骨概可想见” (《石屏诗集·赵以夫跋》)。直到淳祐四年(1244)才找到10首,就将它刻于自己诗集卷首,并作小跋于诗后,这就是本集所有的全部诗篇了。还有《初夏游张园》一诗,《千家诗》题为戴敏作,流布尽广,为历代读者所熟悉,其实《千家诗》非宋人所编,为后人托伪,不足为据。后来《宋诗钞·东皋集补钞》也收入该诗,应是误收。各本均将此诗编入《石屏诗集·卷七》,当是戴复古所作。
  戴敏诗的流传方式也是民间的,先是流行在朋友之间,本人家中也没有个集子和抄本。后来戴复古着意去搜寻,20年后找到10篇,刻于石屏诗集卷首才得以流传下来,所以《石屏诗集》的版本流变也就是戴敏诗的版本流变。在戴复古最初由赵蹈中选集于嘉定年间的《石屏小集》里,父诗还没有放入。最早为戴敏诗作跋的是倪祖义,他在宝庆丁亥年(1227)见到只有《小园》一首。赵汝腾于绍定二年(1229)为之作的序言中也没有提到其父的作品。最早将父诗刻于卷首的应该是袁甫编于绍定五年(1232)的《石屏续集》四卷本,因为端平甲午年(1234),赵以夫的《石屏诗跋》中已有“集首东皋子二诗”。淳祐二年(1242),戴复古再找到父诗八首,写信给陈昉,请他为父诗作跋,于是在淳祐四年(1244)陈昉写了跋文:“岁绍定之己丑,叟来闽中,携其先人遗稿,仅一篇一联耳,俾余题其后,予已窃敬其事。后十三年,叟以书来,则又得十余首,与叟近诗合为卷矣。”这个合为卷的本子应该是有吴子良作序的《石屏后集》,吴序作于淳祐三年(1243),吴子良也应该看到过戴敏诗,但已有人专门为戴敏作跋,所以吴序里没有提到。后来一些版本也都把这十首放在石屏诗集的卷首。到明弘治马金编成的十卷本《石屏诗集》,仍将戴敏诗十首单独成卷置于卷首,于是这就成为定式,这个版本就成为此后历代通行的版本。至于在另外一些版本体系里,如明万历潘是仁编入《宋元诗四十二种》的六卷本《石屏诗集》,仅选收戴复古一人的部分诗词,就没有了戴敏诗。清乾隆的《四库全书》,收《石屏诗集》六卷,不收戴氏后人的诗和全部的序跋,但仍将戴敏诗十首置于卷首。清嘉庆宋世荦编的《台州丛书》本,编排体例与明弘治本大体无异。至于一些选本,有将戴敏诗十首单行的,如《宋诗钞初集》,将戴敏诗名为《东皋诗钞》,也有小序和诗十首。后又有《宋诗钞补》,其第六册有《东皋集补钞》,内容仅《初夏游张园》和“人行踯躅红边路,日落秭归啼处山。”一联,其《初夏游张园》诗应是戴复古所作,却被编者误抄了进来。今人重新整理而由浙江古籍出版社出版的《戴复古诗集》将东皋子诗十首作为附录,放在戴氏族人诗之首位。北京大学整理出版的《全宋诗》则单立一作者作品:戴敏,诗十首。
  2013年初,笔者于当地的《沈岙潘氏宗谱》中辑得戴敏所作文章《一轩记》, 这是戴敏应姻亲潘希梁之请,为其居所所作之记,文中阐述了主人以“一”名轩的深意,文笔老到,说理酣畅,对“一”的理解入木三分,内容充满哲理。当时戴复古编《石屏续集》恐怕也没有发现有此一文,不然他也应该编于诗集之卷首了。因此现在作为佚文辑补,收入此集中。
  历代对戴敏的研究很少,都是在研究戴复古时略提一下其家学渊源,近人的研究更少,还未见独立成篇之论文。但就其诗作质量和对戴复古的影响,在地方文学史的研究中,戴敏应该是不可或缺的人物。于是不揣固陋,先抛引玉之砖。因存世之戴敏资料太少,本篇所述难免挂一漏万,望各方专家学者予以批评指正。
  原载《台州学院学报》2014年第2期

知识出处

戴复古论稿

《戴复古论稿》

出版者:上海古籍出版社

本书收集了作者二十多年来跟踪研究南宋江湖诗人戴复古的全部发表成果,对其家世、生平事迹、年谱、文学成就等方面作考辨、研究,对戴氏家族的兴起和发展上做些甄别、阐发等,勾勒出诗人的生命轨迹与文学活动,以解读戴复古的诗文成就。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