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旅游文学史上的两座丰碑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戴复古论稿》 图书
唯一号: 110820020210001136
颗粒名称: 三、旅游文学史上的两座丰碑
并列题名: 旅行家徐霞客与戴复古之比较
分类号: K825.6
页数: 9
页码: 17-25
摘要: 徐霞客(1587—1641)一生布衣,30多年旅行考察祖国的山川地貌,足迹遍及大半个中国,撰写出近60万字的《徐霞客游记》,是我国公认的旅行家、文学家和爱国主义者。戴复古是南宋江湖诗人,比徐霞客早生420年,布衣一生奔走江湖,作诗词2000余首,现存《石屏诗集》,留诗词1000余首。他也是文学家和爱国主义者,但其旅行家的角色至今还未被人们所认识。
关键词: 文学研究 人物研究 中国

内容

徐霞客(1587—1641)一生布衣,30多年旅行考察祖国的山川地貌,足迹遍及大半个中国,撰写出近60万字的《徐霞客游记》,是我国公认的旅行家、文学家和爱国主义者。戴复古是南宋江湖诗人,比徐霞客早生420年,布衣一生奔走江湖,作诗词2000余首,现存《石屏诗集》,留诗词1000余首。他也是文学家和爱国主义者,但其旅行家的角色至今还未被人们所认识。
  (一) 旅行家戴复古戴复古字式之,号石屏,其出生地在今浙江省温岭县塘下(宋时称作南塘)。戴复古的父亲戴敏,号东皋子,不肯应试,以作诗自娱,至死不悔。戴复古家乡背山面海,风景秀丽,山名屏山,屏山南谷口有一块屏石,拔地而起,后来他就因此自号石屏,这屏石至今还耸立着。戴复古从小就立志学诗,决意“传父业,显父名”,放弃常人走的读书、科举、做官这条道路,另选了一条充满艰辛的道路,决心把诗歌创作作为自己毕生的事业。他年轻时为了学诗,走出家门遍访名师,“雪巢林监庙景思,竹隐徐院渊子(本县温峤镇上珙人),皆丹邱名士,俱从之游,讲明句法,又登三山陆放翁之门,而诗益进。”通过向林景思、徐渊子和退休赋闲在家的陆游学诗,继承了他们的爱国主义精神,从而形成了以后的现实主义创作风格。
  戴复古一生浪迹江湖,也可以说他是一生都在旅行。据戴复古的《镇江别总领吴道夫侍郎,时愚子琦来迎侍,朝夕催归甚切》:“落魄江湖四十年,白头方办买山钱。”从这里可以看出他在江湖凡四十年。据我考证,这四十年中共三次出游, 第一次是青壮年时期,三十岁到四十岁之间。他在娶妻生子、学诗有成之后,开始满怀信心地仗剑出游,先后在京城杭州、抗金前线淮河到武汉一线奔走了十年余。第二次游历大约是四十岁到六十岁,从温州、青田一带过西经江山、玉山,到江西南昌,二十年后归家。以豫章为落脚点,他在江西长住了一段时间,并在赣江、袁江、抚河、信江之间走动,后来还到过杭州、福建、湖北、湖南、江苏、安徽。
  最后一次是六十到七十岁间,他先到福建,再转江西,又二入福建,南游广州、桂林,再折回衡阳,又经长沙,第三次到鄂州。在1236年后往东游吴门、扬州,1237 年被儿子从镇江接回家中,年已古稀。戴复古的游历过程,散见于其诗篇中,同时代的吴子良在1243年作的《石屏诗后集序》中有:“所游历登览,东吴浙西襄汉,北淮南越,凡乔岳巨浸,灵洞珍苑,空迥绝特之观,荒怪古僻之踪,可以拓诗之景、助诗之奇者周遭何啻数千万里”。稍后的贡师泰在《重刻石屏先生诗序》中也记载着他粗略的行踪:“南游瓯闽,北窥吴越,上会稽,绝重江,浮彭蠡,泛洞庭,望匡庐五老九嶷诸峰,然后放于淮泗,以归老于委羽之下。”从他的《石屏诗集》里, 我们可以了解其所到之处相当于现在的广东、广西、湖南、湖北、福建、浙江、江西、安徽、江苏、河南、四川等省,曾游览过南岳衡山、广西桂林、绍兴会稽山、杭州天竺山、南京凤凰台、雁荡山、天台山、庐山、苏州虎丘、南昌滕王阁、黄州赤壁、镇江金山、岳阳楼诸名胜。他每到一地,寻幽访胜,交友赋诗,至今存世的有诗1022 首和词46首,其中游览景点写下的旅游诗不下100首。他一生布衣,无缘宦游, 所以他是一位不折不扣的大旅行家。
  (二) 徐、戴一生经历之比较1.生当末世,家境相似戴复古生于南宋乾道三年(1167),这是一个偏安一隅积贫积弱的小朝廷统治下的末代之世,因为北方长期的战乱,社会矛盾突出,时世不再太平。幸而戴复古出生在南方未经兵乱之地的黄岩南塘(现在属温岭),一家都能温饱无忧。只是他喜爱作诗的父亲很早就去世了,由母亲教其知书识礼。稍长,他听到了父亲遗言,就放弃功名,以诗歌创作作为自己毕生的事业,从此成为一个著名的江湖诗人。徐霞客,明万历十四年岁末(公元1587年初)出生于一个书香门第,这时大明王朝也已经走到了穷途末路,亡国之世,政治的黑暗、朝廷的腐败,使得一些正直的读书人都从官场里抽身而出,另找安身立命之处。也许是徐家藏书楼中,由他的祖父、父亲从四处搜罗而来的许多古今史籍、堪舆地志、山海图经等一些书刊,让他开阔了眼界,使他看到了一个瑰山丽水的新天地。于是立志要像汉代的张骞那样万里远行,去做一个长途跋涉的旅行家。
  徐家也有一个伟大的母亲,她在丈夫去世之后,不仅挑起了一家人的生活重担,免除霞客后顾之忧,而且亲理行装,送儿子踏上漫长的旅游征程。
  2.经历相同,目的不同徐和戴两位旅行家虽相隔四百多年,但他们都是读书人,都是为着“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喜爱祖国的大好河山、丰富人生阅历而抛家别子,踏上游历之路的,也都是以一生奔走道路来换取其诗文的成就。徐霞客22岁开始出游, 27岁开始书写游记。戴复古也从小出门求学,其友人严粲说他“自小寻诗出”。
  据张继定先生考证,大约在15岁到18之间,他曾就到百里外的临海,拜林宪(字景思)为师以学诗,讲明句法。在24岁到29岁之间,“又登三山陆放翁之门”,这时陆游正在绍兴故里赋闲,经过这段时间的亲聆教诲,他传承了放翁衣钵,接过了陆游高举的爱国主义旗帜,逐步形成了他爱国主义诗词的风骨。他在30岁左右辞家出游,“不能郁郁窟中藏,大笑出门游四方”,从此浪迹江湖以诗为业。可见徐和戴都是从小立志,青壮年出游。然而两人同为出门游历,而其目的却各不相同。戴复古虽然放弃科举,但还是希望求用于世,所以他游历江湖的目的一方面是丰富阅历、访寻诗友,一方面是求上进之道。只是在一次次的碰壁后才认识到世路的艰难,才渐渐冷淡了功名之念,让他从“进则兼济天下”,转变到“退则独善其身”上来,以作诗为唯一的寄托,终于感到“诗成胜得官”。所以戴复古的着眼点一直在于人在于诗,他交友三百,互相唱酬,垂老后才寄情山水。而徐家由于祖辈有过“科场弊案”的污点,“仕途无望”的阴云一直笼罩着这个家族,于是徐霞客从小就断了科场之念,他的游历目的,就是为了探求山水之胜,因此他的着眼点一直在于山水本身。
  3.历尽艰难,终成正果戴复古壮年出游,独闯天下,可谓历尽艰难。一个殷实之家,也供不起长年漂泊在外的浪子,所以他长期依赖的还是朋友之间的资助。但一个初出茅庐的年轻人谁会正眼相看呢,更何况江湖之上这类闯荡江湖的“谒客者”已是“什百为群”。所以他也几次遇到“饔餐不继”的地步,使他的心身都受尽折磨。
  不过这样的磨难使他更多地接触了下层人民的艰苦生活,成就着他的现实主义和爱国主义的诗情。直到他第二次出游时渐渐播开了诗名,同时他的一些老朋友都逐渐走上仕途后,他的处境才逐渐好起来,常常会有高官送米送钱。
  在他积累了40年成就,成为一位著名诗人后,他才得到了几笔较丰厚的馈赠, 有了一笔安家之费,由他的儿子从镇江接回家去,这时他年已七十,但终究还是没有出版诗集的资费,直到他的九世孙在200年后才得以把诗集整理刊印出来,不过也已散失了一半,当然精品之作是永远不会被埋没的,现在的各种宋诗选本中总会有他的诗入选。
  到明代徐霞客出游时,出行的条件就已经好多了,不仅是徐家为江阴富户,还因为当时的社会已形成了一种游历的风气,这种风气已成为当时知识阶层的一种时尚,明代纪游文学大盛即可资佐证。他的出行得到了当时许多亲朋好友的认同与支持。有的为他出谋划策拟订游览路线,有的与他一起结伴同行;有的为他修书致函牵线搭桥,恳请远方的友人为徐霞客的远游提供各种帮助。而当时的驿站制度,更为他提供了一些公费旅游。在《粤西游日记三》中,他记载了崇祯十年(1637)秋,在广西的游历,他本无权免费使用公家的驿传系统,但有地方官赠送的马牌(使用驿传的证明信),他动用了七八个夫役, 为他和仆人抬轿赶路,还供他吃喝。这在宋代管得较严,戴复古就无缘享受。
  戴诗《买归舟,篙子请占牌,戏成口号》:“诈称官职不如休,白板无题又可羞。
  只写江湖散人号,不然书作醉乡侯。”船家请它在船上挂上官牌,可免去路上的一些骚扰和盘查,但他还是实事求是地不打官牌。当然徐霞客用了驿站,路上少了一些艰难,但他因为认真深入地考察边远、岩穴的地形地貌,所以在路上又多了一份艰险,他曾3次遇盗4次绝粮,也曾几次绝路遇险,但都阻挡不了他对考察自然的热情,幸而几次遭险均遇难呈祥,直到56岁因疾病缠身,双脚不能行走,被友人用官船送回了家乡,于第二年年初辞世。不过他的著述当时也未能出版,不久他的手稿又经历了一场灾变,大部分被焚毁。50年后,再由他的后人收集整理出来,至今留存60万字,成为历史地理学上的名著。
  (三) 徐、戴游历范围之比较1.以性灵游,各有千秋徐霞客一生独游三十年,纵横数万里,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22 到27岁,他凭兴趣就近浏览了太湖和泰山等地,但并未作记;第二阶段从27 岁到47岁,他遍游浙江、福建、黄山、嵩山、华山等名山胜地,作记一卷;第三阶段从50岁到53岁,游历了江苏、浙江、湖南、湖北、广东、广西、云南、贵州等名山巨川,共作记九卷。三个阶段共游历了19个省市自治区。尤其可贵的是他为了细致地考察自然,仅在广西、贵州、云南3省区,他亲自探查过的洞穴便有270多个。还几次深入到人迹罕到之处,见人所未见,发人所未发,取得了不少地理学上的成就。
  戴复古的游历也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30岁前的就近游学,到过临海和绍兴;第二阶段为30岁到70岁间,三次出游,浪迹江湖,大量的诗词都在这一时期写成;第三阶段为70岁到80岁之间,在故乡与子侄辈就近游览作诗。
  戴复古以其寿高体健,70多岁了还能登高览胜,其游历时间比徐霞客要长。但南宋是一个偏安江南的小朝廷,其势力范围只及淮河南岸,国运衰弱, 使他无法涉足北方和西部,永以为憾事,他在《南岳》诗中有“五岳惟今见南岳, 北望乾坤双泪落。”所以北部和西部的名山大川他无缘得见,半壁河山让他的识见有所局限。当然他也没有刻意去浏览,只是行于其所当行,止于其所当止,因为他还有更加重要的事情要做,那就是诗词的创作。所以他的足迹所到之处,更注重人文古迹的考察,历史与时事的对比,他虽然没有地理方面的新发现,但他以诗人的敏感去触摸残山剩水,以细腻的笔触去记录岁月的留痕, 在他的作品中融入了家国之恨,形成了沧桑之感,成为山水诗中的绝唱。
  2.徐和戴都游览过雁荡山、天台山和巾子山戴复古一生在外游历,他常常自称是天台人,曾在几千里外的湖南碰到乐清的翁卷时,作诗称“天台山与雁山邻,中间只隔一片云。”作为台州人,他的家乡距雁荡山最近,甚至比台州的天台山还近,所以他写雁荡的诗较多,至今留下了9首。诗中记载了罗汉寺、灵峰、灵岩、净名、新月、大龙湫等景致。而写天台山的只有二首:《送蒙斋兄长游天台二首》。蒙斋即袁甫,字广微,鄞县人,1234年任建宁府知府兼福建路转运判官,建宁即现在的建瓯,离江西不远, 这时戴复古在江西,他们在江西碰面后,听说袁要去天台,就作诗相送,并以主人身份向之介绍寒山、拾得、丰干、司马承祯等天台僧道名人。天台离南塘仅60公里,由此可见他曾去过天台,可能有些记游的诗已经散失了。戴复古在浪迹江湖四十年后身心两健,而游兴不减,在已过古稀之年后,仍常与子侄辈在家乡附近的景点徘徊揽胜,他曾两到临海游览,第一次为拜师学艺,没有作品留下,第二次写了一首《巾子山翠微阁》。他还曾到括苍山游览,作《括苍石门瀑布》。为故乡的风景增添了文化积累,提高了文化品位。
  徐霞客一生三次游雁荡,留下了二篇约7000字的游记。他28岁时第一次进入雁荡,五天内游览了灵峰、净名、灵岩、大龙湫等景区,按游程逐日记了日记。47岁时又两次游雁荡,足迹几乎遍及整座雁荡山。他通过实地调查,订正了古书中龙湫之水自雁湖来的错误说法。他还三上天台山,共十九天游览了赤城、桐柏、琼台、明岩、石梁、华顶、桃源、高明诸景,写出了二篇共5400字的游记。同时三次经过临海,并在好友陈函辉处逗留数天,应游览过巾子山、广文祠等临海名胜,只是游记缺载,可能是散佚了。
  (四) 徐、戴诗文作品之比较1.旅游文学史上的两座丰碑山水旅游文学是我国民族文化遗产中最为丰富的部分,朱光潜先生在《山水诗与自然美》一文中指出:“由唐宋一直到明清,几乎没有一位重要的诗人没有写过大量的山水诗。”以至有的学者认为“中国文学有一半是旅游文学”。旅游文学是以描绘山川名胜、自然风物为主的写景抒情之作,代表人物有谢灵运、柳宗元、王维、苏轼、徐霞客等人。南宋时期的江湖诗派,历史较长,影响亦大。他们创作的江湖体诗,受“永嘉四灵”影响,上承山水田园诗派,崇尚自然,以在野之身,写江湖之情景,别具一格,更应视作成为旅游文学创作之旗帜。江湖派中最有资格的代表当首推戴复古,他布衣终身,而诗作繁富,在南宋诗坛上“负盛名五十年”。
  因而戴复古与徐霞客是我国旅游文学史上的两座丰碑,他们的作品均被编入《旅游文学作品选》,和各风景点编的当地历代诗文选中。
  2.上下求索,各成经典《徐霞客游记》是中国最早的一部比较详细记录所经地理环境的游记,也是世界上最早记述岩溶地貌并详细考证其成因的书籍,是地理学家和考古学家不可多得的研究材料。其文学上的特点有:(1)写景记事,都从真实中来, 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2)写景状物,力求精细,常运用动态描写或拟人手法,远较前人游记细致入微;在记游的同时,还常常兼及当时各地的居民生活、风俗人情、少数民族的聚落分布、土司之间的战争兼并等等情事,多为正史所不载,具有一定历史学、民族学价值。(3)词汇丰富,语言平实,不因袭套语, 不落前人窠臼。(4)写景时注重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同时注意表现人的主观感觉;使游记表现出很高的艺术性,具有恒久的审美价值,所以被后人誉为“世间真文字、大文字、奇文字”。
  戴复古以诗记游,艺术性更强,品位更高。他游历登览了南半个中国,面对祖国壮丽河山,他总是热情讴歌。像《江村晚眺二首》早已成为经典之作,历来脍炙人口:“数点归鸦过别村,隔滩渔笛远相闻。菰蒲断岸潮痕湿,日落空江生白云。”“江头落日照平沙,潮退渔舠阁岸斜。白鸟一双临水立,见人惊起入芦花。”江村二首写诗人家乡近海江边的风光,用白描手法,突出归鸦、渔笛、落日、渔船、白鸟等傍晚景象,有声有色,既宁谧又安闲,最后白鸟飞入白芦花,逐渐淡出,动中有静,别有妙趣。
  戴复古用字精审,常为同辈人所称道。他自己就说:“作诗不可计迟速,每一得句或经年而成篇。”最有名的例子就是:戴复古尝见夕阳映山得句:“夕阳山外山”,自以为奇,久未对上,于是提出与朋友探讨,刘叔安以“尘世梦中梦” 对,还不惬意,后至都中与李好谦、王深道、范鸣道谈诗,鸣道以“春水渡傍渡” 相对,当时未觉为奇,后来行村中,春雨方霁,行潦纵横而无路,逐步打渡而行, 见此实景,方悟此对之妙。一句五言,与众朋友切磋,见了实景方才放心,其苦心求索的态度可见一斑,所以他的诗中语言就特别多彩多姿。“雨行山崦黄泥坂,夜扣田家白板扉。”黄与白相对,特别醒目,全句白描。黄泥坂写雨中行路之困顿,白板扉写所寄宿田家的贫困,看似不经意,却正是精心描写之处。作者提出要“玉经雕琢方成器,句要丰腴字要安”。这里也反映出江湖诗派的创作特点,江湖派诗人身在江湖,观察细致,写景抒情无不精雕细刻。
  徐、戴二人游过不少相同的地方,再试以雁荡山的几个景点为例作一具体对比:徐霞客游记中写灵峰:“由右麓逾谢公岭,渡一涧,循涧西行,即灵峰道也。
  一转山腋,两壁峭立亘天,危峰乱叠,如削如攒,如骈笋,如挺芝,如笔之卓,如幞之欹。”灵峰是雁荡山的主景点,先写出其方位,再用一系列的比喻,再现山峰的形态,既准确又形象。再写大龙湫的瀑布是:“龙湫之瀑,轰然下捣潭中, 岩势开张峭削,水无所着,腾空飘荡,顿令人心目眩怖。潭上有堂,相传为诺讵那观泉之所。堂后层级直上,有亭翼然,面瀑踞坐久之。”这里写出“轰然下捣潭中”实是神来之笔,其中有声音有力度,一个“捣”字,不但写出了水的重量、速度和气势,还写出了灵气,真是活灵活现;接着又以“水无所着”来反衬岩壁的陡峭,既传神又准确,令人过目不忘。
  戴复古写雁荡山又是另一派工夫,他以诗人的气质,写山水的神气,像《灵峰灵岩有天柱石屏之胜,自昔号二灵》:“骇见二灵境,山林体势豪。插空天柱壮,障日石屏高。览胜苦不足,登危不惮劳。白云飞动处,绝壁走猿猱。”先虚写,以一个“骇”字,来渲染灵峰之高之奇,通过写人的反应来写景,着墨就高, 境界全出,这是妙笔。再实写天柱插空障日,白云绕绝壁走猿猱,再现其险境, 写出了气势。还来看《大龙湫》的写法:“百丈云岩上,神龙噀水飞。四时作风雨,万斛泻珠玑。不可形容处,无穷造化机。非他瀑布比,对此欲忘归。”这里抓住“龙湫”二字下笔,以浪漫主义的手法把瀑布写活,用“噀”、“作”、“泻”几个动词,以拟人化来写出动感和精神,一个“作”字描写龙的不可捉摸,只求神似不求形似。忘归者我也,一切景语皆情语,把“我”置身于景中,笔端就有了温度。最后以自己对大自然的感悟作结,深化了主题。
  3.乱世中的戴诗更具有人文情怀对比徐、戴二人的作品,一长于深入观察,科学记录,注重地形地貌的客观描述;一长于诗意的挖掘,注重人文,以情动人,两者各有千秋,要作比较,可就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对处于末代王朝的乱世之中,似乎徐霞客的游记过于冷静地沉醉对山川地貌的具体描述,却看不到社会变迁的即将到来。而戴复古却刚好相反,他的诗词对纯景物的描写不多,而大多寄寓着家国之思,更见深沉,有着国之将亡的切肤之痛。如《南岳》:“五岳今惟见南岳,北望乾坤双泪落。”再如《题李季允侍郎鄂州吞云楼》:“轮奂半天上,胜概压南楼。筹边独坐, 岂欲登览快双眸。浪说胸吞云梦,直把气吞残虏,西北望神州。百载一机会, 人事恨悠悠。”由吞云楼触发,直要气吞残虏。他的登览不仅是为了一饱眼福, 更是为了西北望神州,但壮志未酬,令人感慨不已,在诗中真切地倾注着他的爱国感情。他在《盱眙北望》中写道:“北望茫茫渺渺间,鸟飞不尽又飞还,难禁满目中原泪,莫上都梁第一山。”面对着“乾坤限南北”的局面,有山而怕上,诗人对朝廷以淮河自守,不图恢复,感到无比痛心和愤慨。偏安一隅的耻辱,时时咀嚼着作者痛苦的心,目击大好河山变成异族之地,故国之思更加强烈。
  《淮村兵后》有“小桃无主自开花,烟草茫茫带晓鸦,几处败垣围故井,向来一一是人家。”无主小桃、茫茫烟草、晓鸦绕树,败垣故井,真实地记录下了一片凄凉的景象,构成了引起人们伤感的氛围,使缕缕怀旧之意,升华为忧国忧时之情, 把应该是充满生气的桃花、井栏、矮墙等意象与当今满目萧瑟的具象缠绕在一起,更深刻而含蓄地透露出山河沦落之恨。此中高超的手法,可与杜甫比拟, 所以当时的评论家姚镛指出:“至于伤时忧国,耿耿寸心甚矣,其似少陵也。” 综上所述,对比徐、戴两家旅游文学上的经典之作,戴复古的作品具有更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特别在现实中出现民族危机的时候,往往更容易引起读者的共鸣,因此其作品对后世的影响力更大,所以如果一定要在两位大家之间分出高下的话,以我浅薄之见,应该说戴复古更具有人文情怀,也因而可以说是更胜一筹。
  原载《台州学院学报》2008年第5期

知识出处

戴复古论稿

《戴复古论稿》

出版者:上海古籍出版社

本书收集了作者二十多年来跟踪研究南宋江湖诗人戴复古的全部发表成果,对其家世、生平事迹、年谱、文学成就等方面作考辨、研究,对戴氏家族的兴起和发展上做些甄别、阐发等,勾勒出诗人的生命轨迹与文学活动,以解读戴复古的诗文成就。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