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防暑防瘦防㾏夏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台州节俗概说》 图书
唯一号: 110820020210001085
颗粒名称: 第二节 防暑防瘦防㾏夏
分类号: K892.18
页数: 5
页码: 121-125
摘要: 立夏,二十四节气之一,也是我国最古老的节日之一。据相关史料记载, 早在周代就有一套迎祭立夏的礼仪和歌舞。
关键词: 岁时节令 风俗习惯 中国

内容

立夏,二十四节气之一,也是我国最古老的节日之一。据相关史料记载, 早在周代就有一套迎祭立夏的礼仪和歌舞。《礼记·月令》载:“立夏之日…… 以迎夏于南郊”;《吕氏春秋·孟夏季第四》记:“是月也,以立夏。先立夏三日, 太史谒之天子曰:‘某日立夏,盛德在火。’天子乃斋。立夏之日,天子亲率三公、九卿、大夫以迎夏于南郊。” 台州人立夏读为“犼狌(平声,下同)夏”,立夏为何又叫“犼狌夏”?这“犼狌”字该怎么写?这里面大有文章可做。
  据笔者所知,这“犼狌”字至少有四个不同的版本: 醉夏。临海方言,“醉”读为“犼狌”。《民国临海县志·岁时记》引清《台州府志》载:立夏捍面为薄饼,裹肉菹啖之,谓之“醉夏”。后人认为:立夏这一天, 本地人有喝点酒的习俗,会喝酒的当然要痛饮几杯,即使不会喝的人这一天也要意思一下,实在不会喝的,也要吃点甜酒酿,表示迎夏的意思。这样一来,台州人的立夏进补免疰夏的习俗也就讹化成了“醉夏”。又有临海《竹枝词》为: “醉夏都兴席饼筒,豆芽肉片叠重重。吃完齐上天平秤,预祝今年健如龙。”天台则认为“立夏节家家吃白酒酿”,故称为“醉夏”。① 蛀夏。散文家周作人先生在《今年的立夏》一文中写道:入夏不健,如树木之为虫蛀也。又说:“因为要蛀夏,身体免不了要瘦斤把,所以秤了来看各人的健康状态是怎么样。”同时,周作人先生又指出北京的立夏习俗,没有秤人一俗,他分析是由于天气的原因。“在北京过夏天,眠食都照常,只要窗户通风, 夏天三个月中,简直可以不用凉席。”因此也没有蛀夏的称呼了。《清嘉录》引《元池说林》:“立夏日,俗尚啖李,则不蛀夏。”引《家治斋》云:“疰与注,当作蛀。” 注夏。顾禄《清嘉录》曰:“俗以入夏眠食不服曰注夏。”接着顾禄《案》引张寅《太仓州志》:“立夏日,煮麦豆和糖食之,曰不注夏。”又引《南郭州志》:“夏至,用蚕豆、小麦煮饭,名夏至饭。”顾禄又引“《西溪丛话》:‘南人不善乘船,曰苦船。北人曰苦车。苦,音库。’吴下人语音如注。又谓所厌恶之人,亦曰注, 皆苦之讹,患苦之也。今谓入夏眠食不服曰‘注夏’,犹是意尔。”《清嘉录》同时也指出苏州立夏时有秤人的习俗。
  疰夏。《台州民俗大观》作“疰夏”,也没有点明原因。“疰夏”,原来是一种季节性病症,主要源于天气的暑热和体质的虚弱。如以此为名,则是把病名溶入节名了。《清嘉录》引《常昭合志》:“立夏日,煮麦豆,和糖果食之,曰不疰夏。”台州民间通常称过立夏日都叫“做疰夏”,看来得改为“防疰夏”。
  无论是醉、蛀、注,还是疰字,台州方言都念“犼狌”,而从以上的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出,“犼狌夏”的叫法,应该在江南地区,因为夏季天气炎热,人们容易疲倦、乏力,进入夏季有些不太适应季节的多数人群处于亚健康状态,在几个月内体重会自然下降,这与我们称人的习俗是对应的。《清嘉录》载:“至立秋日又称之,以验夏中之肥瘠。”立秋日称人之俗,久已不传,台州亦不见此俗,这则记载可以认定,立夏日称人的确是为了验证夏季中人之轻重的。
  民间认为,夏天要“退夏”,就是说夏天人的体重要会自然下降,这与疰夏的本义刚好相吻合。因此,古人预防疰夏一般从“立夏”开始,故“犼狌夏”应该写成“疰夏”。
  从相关记载看,立夏的各种习俗,目的都是为了防止疰夏。古人做疰夏, 分二个阶段的,第一阶段从“立夏”开始,习俗有称人、吃鸡蛋等;第二阶段从夏至开始。《仪征岁时记》中记载:“夏至节,人家研豌豆粉,馈送亲戚,杂以桃、杏、花红等果品,谓食不疰夏。” 至于醉字,那应该不是立夏日的初衷。试想,一年四季,逢年过节,乡间习俗都有喝点小酒的习俗,而为什么没有醉春、醉秋、醉冬,独独为醉夏?或许能解释为,立夏日天气转热,人软绵绵的,感觉跟醉酒一样。应该先有“犼狌夏”的名称,而醉与“犼狌”同音,故作“醉夏”。故笔者认为,疰夏是本意,其他的几种写法,仅音同或意义外延而已。
  台州立夏习俗,主要有称人、吃鸡蛋、吃姜汁等。
  称人一般是放在午饭后。这一天午餐,小孩子们是放开肚皮看谁吃得多,因为多吃一两饭身体就重一两。饭后一般是以一个院子为单位,选两个力气大的站在凳子上扛着(也有把木杆秤固定在高处的),另一人负责掌秤砣、看秤花,并读出斤两。不管男女老少,都要称上一称。由于有的秤钩太细,小孩子手皮薄,常常被拉得通红,于是长辈们又在秤钩上系上绳子,让他们坐着称。
  黄岩县一带称人时,司秤人一面打秤花,一面还讲着吉利话。如称老人时说“秤花六十七,活到九十一”;称姑娘时说“一百零五斤,员外人家找上门。勿肯勿肯偏勿肯,状元公子有缘分”;称小孩时说“秤花一打二十三,小官人长大会出山,七品县官并勿难,三公九卿也好攀”等等。打秤花要从里打出(斤数从小到大),不能从外打里。① 食物短缺时代,疰夏日是儿童们憧憬的日子。因为这一天能吃到一年来很少吃到的鸡蛋,而且有时还可以放开肚皮吃美美地吃一顿,那时,一般农村家庭都养几只鸡,但新鲜的鸡蛋多是用来招待客人的,很少舍得自家人吃。为了能在疰夏日吃上鸡蛋,父母往往把多余的鸡蛋先煮熟,然后放在准备好的盐卤或者腌猪肉卤里,以防鸡蛋“汪”(坏)掉。由于长期浸泡在咸水中,熟鸡蛋会浓缩一大半。打开鸡蛋壳,鸡蛋只剩下蛋黄了,像一个小媳妇羞羞地缩在一角,吃起来往往咸得不能下咽,所以实际吃得不会多于三个。
  台州疰夏还有挂鸡蛋络的习俗。记忆中,母亲们在每年的立夏前都要用红、绿等各色毛线编织几个刚能容得下鸡蛋的蛋络,然后把鸡蛋放在里面,等立夏这一天,让我们挂在胸前,五颜六色,很是好看。挂着的蛋,也不急着吃掉,而是三五成群,进行斗蛋游戏。蛋分两端,尖者为头,圆者为尾。斗蛋时蛋头斗蛋头,蛋尾击蛋尾。一个一个斗过去,破者认输,最后分出高低。蛋破者只能沮丧地呆在一角无精打采地吃掉,赢者则欢天喜地,到处炫耀。这些游戏,现已不见,但疰夏日吃鸡蛋和姜汁的食俗至今不变。
  “疰夏”为什么要称人、吃鸡蛋,台州流传有这么一个故事。据说,忽必烈灭掉南宋建立元朝以后,为了巩固蒙古贵族的统绐,防止江南汉族人民起来反抗,就派出许多蒙古人来到江南来当官,并要每十户百姓供养一个蒙古人,如果在这一年轻了一斤,就要割百姓的三斤肉给蒙古人滋补身体,并在立夏这一天称轻重并造册登记。为了减轻和免除割肉,人们就想办法让蒙古人在立夏称体重前多吃一些滋补的东西。在江南,家中最有营养的就是鸡蛋了,于是纷纷拿鸡蛋给这些蒙古人吃,一来以求这一天能增重,二来祈祷他们不要在这一年夏天“退夏”。久而久之,立夏日吃鸡蛋称人的习俗就流传了下来。
  吃姜汁也是台州疰夏日的食俗。传说旧时有户财主,生性吝啬。某一年立夏日,他们家的长工们聚在一起商量,农忙又要到了,我们得让东家改善一下伙食,于是他们背着农具来到东家面前,说大伙儿辛苦了大半年,现在又要开始农忙了,今天又是年节,总得让我们好好吃一顿才好下田干活吧?我们可以掼犁掼耙望疰夏啊!财主本不想破财,但一来众怒难犯,二来自己也得做疰夏。于是满脸笑容问,那你们喜欢吃什么呢?大伙儿说鸡蛋好吃,有说猪肉好,有说我们种田要下水,姜汁能避水。财主听了,眼乌珠一转,就把鸡蛋、肉碎放在姜汁中一起煮。就成了现在的“姜汁”。长工们都满意地吃上了自己喜欢的东西,这一年干劲十足,财主家收成翻番。消息传开,第二年的疰夏日,所有人家都烧上了姜汁,久之成俗。而“掼犁掼耙望疰夏”也成了俗语。
  笔者认为,无论吃鸡蛋,还是吃姜汁,目的是相同的,那就是为了防止“疰夏”,特别是小孩子能健康成长。而称人无非是验证防“疰夏”有没有效果。
  温岭有立夏日吃麦饼的食俗,当地民谚:“醉夏呒麦饼,白落做世人”,意思是说,立夏这一天,如果不吃麦饼的话,那么就白白做一回人了。戚学标《台州外书》中,有“立夏以薄饼裹肉,菜渗苦味啖之,谓之醉夏”的记载。
  临海疰夏食俗还有吃麦油脂。《竹枝词》有:“疰夏家家米浆筒,蛋花桂圆甜得浓。厅堂挂杆大杠秤,称过今年几斤重。”清代诗人成谨修《醉夏日》:“醉夏都兴席饼筒,豆芽肉片叠重重。吃完齐上天平秤,预祝今年健如龙。”形象地再现了数百年前临海的疰夏习俗。
  疰夏日的禁忌是不能坐在地户槛(门槛),特别是吃东西时,更不能坐,据说这一天坐在门槛上,这一年人都会感到疲劳。《清嘉录》引《南郭州志》:(夏至)“戒坐户槛,若犯,得注夏之疾。”

附注

① 天台县志编纂委员会编,《天台县志》,汉语大词典出版社1995年4月第1版,第658页。

知识出处

台州节俗概说

《台州节俗概说》

出版地:2014.6

《台州文献丛书》为市委市政府确定的重大文化工程,既是专门收录台州先贤著作的大型丛书,也是研究台州的地方文献丛书,具有抢救大量濒临消亡的珍贵文献,充分发挥地方文化典籍“存史、资政、释义、育人”的巨大作用。它按照“古今、人文”的体例,分古籍整理和文化研究两大部分。古籍整理。主要收录民国以前台州籍或久居台州在学术上或在政治上享有盛名的名家著作。按制作形式分为:点校整理、影印、电子版的文献数据库。按内容分为方志、丛书、集三个大类别。 文化研究。通过总体规划,重点投入,系统开发,建立符合人文科学发展规律的管理体制和工作机制,形成一批有重大学术影响和较好社会效益的学术成果。按内容分为台州文化专题研究、台州历代名人与名著研究、台州文化遗产研究等。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