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康熙间中秋“俗重十六”形成,反映了清初浙东遗民怀明之国殇、“勿忘华夏”的意蕴。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台州节俗概说》 图书
唯一号: 110820020210001063
颗粒名称: (二) 康熙间中秋“俗重十六”形成,反映了清初浙东遗民怀明之国殇、“勿忘华夏”的意蕴。
分类号: K892.18
页数: 2
页码: 104-105
摘要: 自清康熙间三藩乱后,国内抗清斗争逐渐平息。社会开始进入“康乾盛世”,此时的中秋“俗重十六”,由原先的“反清复明”斗争体现,转为清初浙东遗民怀明之国殇,“勿忘华夏”的意蕴。其民俗上主要表现为三月十九崇祯帝罹难日,被奉为“太阳日”。故台州宁波、舟山“俗重十六”之意蕴,亦得以佐证。
关键词: 岁时节令 风俗习惯 中国

内容

自清康熙间三藩乱后,国内抗清斗争逐渐平息。社会开始进入“康乾盛世”,此时的中秋“俗重十六”,由原先的“反清复明”斗争体现,转为清初浙东遗民怀明之国殇,“勿忘华夏”的意蕴。其民俗上主要表现为三月十九崇祯帝罹难日,被奉为“太阳日”。故台州宁波、舟山“俗重十六”之意蕴,亦得以佐证。
  1925年3月15日,鲁迅先生在给傅筑夫、梁绳祎信中提及:“中国人至今未脱原始思想,的确尚有新神话发生,譬如‘日’之神话,《山海经》中有之,但吾乡(绍兴)皆谓太阳之生日为三月十九日,此非小说,非童话,实亦神话,因众皆信之也(《致傅筑夫、梁绳祎》,《鲁迅全集》第九册)。”三月十九日正是崇祯帝自缢煤山之日,将三月十九日作为“太阳日”之习俗在东南沿海普遍存在。尤以浙东沿海为盛,是日绍兴,“家家户户在门口插上蜡烛,妇女三五成群,念佛宿山。此风以绍兴地区为盛(姜彬《稻作文化与江南民俗》,上海文艺出版社)。”

知识出处

台州节俗概说

《台州节俗概说》

出版地:2014.6

《台州文献丛书》为市委市政府确定的重大文化工程,既是专门收录台州先贤著作的大型丛书,也是研究台州的地方文献丛书,具有抢救大量濒临消亡的珍贵文献,充分发挥地方文化典籍“存史、资政、释义、育人”的巨大作用。它按照“古今、人文”的体例,分古籍整理和文化研究两大部分。古籍整理。主要收录民国以前台州籍或久居台州在学术上或在政治上享有盛名的名家著作。按制作形式分为:点校整理、影印、电子版的文献数据库。按内容分为方志、丛书、集三个大类别。 文化研究。通过总体规划,重点投入,系统开发,建立符合人文科学发展规律的管理体制和工作机制,形成一批有重大学术影响和较好社会效益的学术成果。按内容分为台州文化专题研究、台州历代名人与名著研究、台州文化遗产研究等。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