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八月十六中秋节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台州节俗概说》 图书
唯一号: 110820020210001047
颗粒名称: 第二节 八月十六中秋节
分类号: K892.18
页数: 7
页码: 99-106
摘要: 农历八月十五日,是传统的中秋佳节。正值一年秋季的中期,所以被称为中秋。在我国的农历里,四季又分为孟、仲、季三个部分,因而中秋也称“仲秋”。八月十五的月亮比其他几个月的满月更圆,更明亮,所以又叫做“月夕”, “八月节”。
关键词: 岁时节令 风俗习惯 中国

内容

农历八月十五日,是传统的中秋佳节。正值一年秋季的中期,所以被称为中秋。在我国的农历里,四季又分为孟、仲、季三个部分,因而中秋也称“仲秋”。八月十五的月亮比其他几个月的满月更圆,更明亮,所以又叫做“月夕”, “八月节”。
  中秋节的起源,与古代秋祀、拜月习俗相关。在它的形成、发展的过程中, 嫦娥奔月故事的融入,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先秦时代,便有帝王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习俗。汉魏以后,已有赏月、咏月的诗赋。到唐代,中秋拜月、祭月已蔚然成风,宋代则达于极盛,关于月亮的雅号和诗作比比皆是。此后一直盛传不衰。此夜,人们仰望天空如玉如盘的朗朗明月,自然会期盼家人团聚。
  远在他乡的游子,也借此寄托自己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
  所以,中秋又称“团圆节”。
  台州及周边部分地区,中秋节期为八月十六,比传统节日要晚一天。那么,为何台州中秋节期与全国各地大相径庭呢?据台州文史界学者考索和归纳,台州民间主要流传着七种与正月十四元宵节相关的传说。
  传说一(秦鸣雷说):明代南礼部尚书、临海邑人秦鸣雷,自幼父母早亡, 靠伯父母抚养长大,伯母还为其请来名师教读,使他顺利通过乡试中魁,并于嘉靖二十三年(1544)27岁时高中状元。秦鸣雷对伯母极为尊敬孝顺,饮水思源,每逢节日,总是精心备办佳肴美食供奉。可是伯母信佛,初一、十五都要戒荤吃素,中秋正节在十五,秦状元不忍让伯母空度佳节,特将元宵提早一天为十四,中秋推迟一天为十六。有临海《竹枝词》为赞:“临海状元秦鸣雷,节庆延后表孝心。别府十五中秋节,台州十六把节庆。” 传说二(谢铎说):太平县(现温岭市)桃溪人谢铎于明天顺八年(1464)中进士,入翰林院为庶吉士,次年授编修,弘治三年(1490)擢南京国子监祭酒。
  谢铎侍母至孝,因母初一、十五食素而改中秋。
  传说三(抗倭说):相传,当年抗倭形势吃紧,戚继光率军于中秋之夜扫荡倭寇,一举大获全胜。次日夜,军民同庆抗倭胜利,并补过中秋佳节。后来为了纪念这一事件,百姓过中秋总是推迟一天,相沿成俗。
  传说四(起事说):元末台州方国珍起义,起义前在月饼里暗藏传单,分送亲邻,约定在十六日晚上一同举事。后为纪念把中秋改为十六,沿而成俗。
  传说五(御敌说):方国珍为防元朝官兵和朱元璋的部队利用节日的机会来偷袭而改“正月十四为元宵,八月十六为中秋”。
  传说六(方母信佛说):元至正十四年(1354),方国珍率浙东农民军攻入台州府,建国称王,在北固山建天坛,以今台州城隍庙为金殿,并下诏普“天”同庆,包括传统节日。方国珍的母亲信佛,每月朔、望两天(即每月的初一、十五) 吃素斋,每年的元宵节与中秋节刚好是方母吃斋日。方国珍是个孝子,为了使母亲能与“天下百姓”同乐,他便下诏推迟一天过中秋。此后,在台州,八月十六过中秋便成了风俗。
  传说七(方妻生日说):据说方国珍妻子是农历八月十六日出生,遂于得势后将所割据的台州地区的中秋改为八月十六。
  上述七种传说中流传最广的是秦鸣雷和方国珍的孝子改节说,即因他们的母亲在初一、十五吃素而改节日。虽然,凭一个人的力量是无法改动早已定型的节俗的,但它至少给我们一点启示,那就是在我国古代的某些人群中,的确存在有初一、十五不过节的习惯。事实也是这样,笔者考证后认为,由于台州有初一、十五不过节的习俗,中秋时在十五,民间俗不过节,只能提前或推迟,而前有元宵节与七月半,故中秋相对就滞后一天。
  节俗上,台州中秋节既与全国各地有相同之处,也有独特的民俗特色: 一、拜月。是中秋节最重要也是最主要的习俗,源自古代的“祭月”习俗。
  《礼记》中就记载有“秋暮夕月”,即祭拜月神。《台州府志》载:“中秋,台俗独重十六,玩月酌酒,亲朋互相馈遗。” 二、吃糖霜饼。我国各地中秋都有吃月饼的习俗,俗话中有:“八月十五月正圆,中秋月饼香又甜。”月饼最初是用来祭奉月神的祭品,“月饼”一词,最早见于南宋吴自牧的《梦粱录》中,那时, 它也只是像菱花饼一样的饼形食品。后来人们逐渐把中秋赏月与品尝月饼结合在一起,寓意家人团圆的象征。台州中秋节同样是吃月饼,亲朋好友互相馈赠。
  台州人俗称月饼为“糖霜饼”,它不同于传统的广式月饼,与苏式月饼形似又不相同,“糖霜饼”表面撒满了白糖(当地方言称糖霜),似月饼表面嵌着颗颗小珍珠,看上去晶莹剔透,咬一口脆爽可口, 饼未溶而糖先化,嚼起来则喳喳作响,回味无穷。清人陈延烈有《八月十六吃糖霜饼》诗:“秋风满径井梧空,此日烹茶兴不穷。饼样团圆同皓月,吃余虫语杂墙东。”很有韵味。
  三、吃“糕软”。糕软,用热水调糯米粉成松软的状态,再将它放在蒸笼里,一层粉一层红糖,再加一层粉一层红糖,直加到蒸笼格满,再用菜刀划成数十块,然后蒸吃。蒸熟后的糕软,又松软又香甜。
  四、吃鸭煨芋。临海中秋有吃鸭煨芋的习惯,八月间,正是芋头的收成时节,农民都习惯以芋头来祭拜祖先。这固然与农事有关,但民间还有一则流传广泛的传说:蒙古贵族灭了南宋,建立元朝,对汉人进行了残酷的统治,百姓苦不堪言。为了不忘胡人统治之苦,后人就取芋头与“胡头”谐音,且形似人头,以此来祭奠祖先,历代相传,至今犹存。玉环称“鸭踏芋”,“以鸭与芋同煮食。”① 五、望老丈人。中秋节前后,台州还有俗称“望老丈人”即回娘家的习俗,一般选在中秋前。出嫁的女儿携同丈夫和子女,带着月饼、猪蹄等回到娘家,娘家按例要做一餐好饭菜招待女儿女婿。因此,中秋节也可视为“台州女儿节”。
  台州中秋“俗重十六”究竟始于何时?查《[嘉靖]浙江通志》、明谢铎《赤城新志》、《[嘉靖]太平县志》、《[万历]黄岩县志》、《[康熙]浙江通志》、《[康熙] 天台县志》等省府县志,不仅均无台州中秋“俗重十六”之记载,就连岁时风俗亦无记载。这说明有明一代,均无台州中秋“俗重十六”之记载。目前能查到此记载的是《[雍正]浙江通志》。其卷一百《风俗》中引《台州府志》,不仅记载了台州的礼仪民俗,而且还非常难得记载了台州的岁时节日民俗。全文如下: 《台州府志》:〇元旦,长幼夙兴拜天地宗祖,因相庆贺。〇元宵,张灯五日,俗以十四日为重。室内皆燃灯,妇女行百步以去病。〇清明,采菁草杂米麫为饵,谓之寒食。家无贫富,必携酒祭墓,且插柳于门,或簪之,谓之驱香。
  九娘,盖指螫虫云。〇四月八日,浮屠于是日浴佛,人家取乌相叶染饭,作青色以相馈,谓之送乌饭。〇立夏,拭麫为薄饼,裹肉葅啖之,谓之醉夏。〇六月六日,各晒衣与书籍,老者食鸡粥,谓时极阴,以补阳云。〇中秋,玩月酌酒,俗以十六日为重。犹元宵之重十四也。〇腊月二十四日,扫屋尘,谓之除残。星夜祀灶,谓送神上天。〇除夕,先期备牲醴祭赛天地,是夕祭祖,饮馂余分岁,或燃灯达旦。又谓守岁云(《[雍正]浙江通志·卷一百·风俗·风俗》)。
  明清浙江共修过三部省志,(一)明《[嘉靖]浙江通志》创修于嘉靖三十年(1551),嘉靖四十年(1561)成书,同年刊行。由浙江总督胡宗宪修,武进薛应旂总理纂辑,后人称“薛志”,是官修浙江省志的创始。(二)清《[康熙]浙江通志》, 康熙二十二年(1683),由浙江总督赵士麟、巡抚王国安倡议续修通志,仅数月成书。仅五十卷,首一卷,次年付刻成书。(三)《[雍正]浙江通志》是迄今为止浙江省体例最完整的一部省志。全志分54门280卷,《四库总目提要》称该志“视他志体例特善”。此志自清雍正九年(1731)开局编纂,先后四任浙江总督主其事,至雍正十三年(1735)历时五年成书。乾隆元年(1736),总督嵇曾筠具表进呈朝廷,《四库全书》据此原刊本予以收录。而台州中秋“俗重十六”之民俗正是赖此以存。关键是《[雍正]浙江通志》所引是哪一部《台州府志》呢? 据台州学界耆宿丁伋先生《台州方志述略》(台州地方志办公室编)载:明代曾编纂两部《台州府志》,一部是王宗沐编纂的《[嘉靖]台州府志》;另一部是明末烈士陈函辉编纂的《[崇祯]台州府志》;这两部《台州府志》经明末战火离乱,早已不存。清康熙间,临海冯甦、洪若皋等于康熙二十二年(1683)曾编过《[康熙]台州府志》十八卷;后康熙六十年(1721),张联元任台州知府时,又续四十年,亦名《[康熙]台州府志》,翌年刊行。今所指《[康熙]台州府志》,即是此书。据此,《[雍正]浙江通志》所引《台州府志》即为此书。《[康熙]台州府志》所载台州中秋“俗重十六”,为台州史志的最早记载。这亦说明台州中秋“俗重十六”源于清初康熙年间。
  台州中秋“俗重十六”,反映了清初浙东思明之国殇,“勿忘华夏”的思绪, 这主要原因有二: (一) 清初形成的台州中秋“俗重十六”,正是清初“反清复明”斗争的体现。
  崇祯十七年(1644)年三月十九日,李自成攻克北京,崇祯帝自缢煤山,史称“甲申之变”;作为统一的大明王朝宣告终结。由此,揭开了长达二十年的南明抗清斗争史的帷幕。随着南京福王政权的覆亡,清军所克之地,烧杀掳掠, 扬州三日,嘉定十屠,东南迁海等暴政,江南抗清斗争如火如荼。当时,浙东各地的反清运动风起云涌,成为抗清的前沿。
  东阳张国维、临海陈函辉、黄岩柯夏卿认为,时急需请寓居台州的鲁王朱以海监国。清顺治二年(1645)闰六月鲁王朱以海自台州来到绍兴监国,直至顺治九年(1652)三月,鲁王取消监国称号。前后长达七年,宁波、台州等地抗清志士迭出,著名的有宁波钱肃乐、张煌言、黄宗羲、台州陈函辉、柯夏卿,舟山张名振(南京人,长期在舟山)等均是铁血抗清之志士。
  陈函辉绍兴兵败哭入临海云峰,作《绝命词》十首,带着“徒惭赤手擎天,惟见白虹贯日”之遗憾,自缢于证道寺。实践了“生为大明人,死为大明鬼”的誓言。
  张名振作为鲁王的主要军事将领,鲁王监国初即相随抗清前后九年,与张煌言等领兵三入长江,三克舟山,期望收复明朝失地,均因兵力单弱,无功而返;后殁于军。张煌言作《哭定西侯墓》诗云:“牙琴碎后不胜愁,絮酒新浇土一杯。冢上麒麟哪入画?江前鸿雁已分俦。知群遗恨犹瞠目,似我孤忠敢掉头? 来岁东风寒食节,可能重到剪青楸!” 张煌言在抗击清兵十九年战斗生涯中,出生入死,辗战千里,三渡闽江,四入长江。战功显赫。他被俘后,不为官禄引诱,誓不招降,就义前,赋《绝命诗》一首:“我年适五九,偏逢九月七。大厦已不支,成仁万事毕。”临刑时,宁“坐而受刃”,拒“跪而受戮”。清乾隆四十一年(1776)赐谥号“忠烈”。
  黄宗羲、柯夏卿虽未似陈函辉等烈士,但均隐居不仕。黄宗羲隐居潜心著述,终成浙学一代宗师。柯夏卿则隐居黄岩横街,主持息林诗社,与息林诗社十二子赋诗寄情,怀念故国。
  正因为清初抗浙东清斗争风起云涌,因传统中秋节日是古今约定俗成的八月十五,而台州、宁波、舟山“俗重十六”,其解读应为中秋月是“初明”,十六是“复明”,故台州、宁波、舟山“俗重十六”;这正是清初“反清复明”斗争的体现。
  (二) 康熙间中秋“俗重十六”形成,反映了清初浙东遗民怀明之国殇、“勿忘华夏”的意蕴。
  自清康熙间三藩乱后,国内抗清斗争逐渐平息。社会开始进入“康乾盛世”,此时的中秋“俗重十六”,由原先的“反清复明”斗争体现,转为清初浙东遗民怀明之国殇,“勿忘华夏”的意蕴。其民俗上主要表现为三月十九崇祯帝罹难日,被奉为“太阳日”。故台州宁波、舟山“俗重十六”之意蕴,亦得以佐证。
  1925年3月15日,鲁迅先生在给傅筑夫、梁绳祎信中提及:“中国人至今未脱原始思想,的确尚有新神话发生,譬如‘日’之神话,《山海经》中有之,但吾乡(绍兴)皆谓太阳之生日为三月十九日,此非小说,非童话,实亦神话,因众皆信之也(《致傅筑夫、梁绳祎》,《鲁迅全集》第九册)。”三月十九日正是崇祯帝自缢煤山之日,将三月十九日作为“太阳日”之习俗在东南沿海普遍存在。尤以浙东沿海为盛,是日绍兴,“家家户户在门口插上蜡烛,妇女三五成群,念佛宿山。此风以绍兴地区为盛(姜彬《稻作文化与江南民俗》,上海文艺出版社)。” 温州亦有太阳日风俗,《浙江风俗简志·温州篇》载“民间相传,三月十九为太阳生日。经考查,实则为明思宗(崇祯帝)殉国日,平阳一带妇女在这天拜经持斋。” 杭州则信朱天菩萨(即太阳菩萨)。胡朴安《中华全国风俗志(下编)》载: “杭州人无论男女老幼,莫不崇信朱天菩萨。每当四月二十三、二十四诞日,满城香火供奉,盛极一时。庙亦遍城皆是,而皆附设于他庙,无一独立者。妇孺尤信仰,四月内必茹素斋戒,谓之朱天素。夷考佛经、《封神》,皆无此菩萨,而又独为杭州所有,异哉!或谓朱天者,谓诸天也,其说不足信。殆清初,遗民追念胜朝,托名崇祀,其说或稍近欤?按民间流行讽诵之《太阳经》,即追念明故帝也。” 宁波舟山亦有此俗。《[光绪]鄞县志·卷二·风俗》载:“三月十九日,鄞俗以为太阳生日,各寺庙设醮诵经。新增。案《玉芝堂谈荟》十一月十九日日光天子生,《时宪书》亦同,独吾乡在三月十九日。” 《[民国]定海县志》第五册《方俗志》载:“三月十九日,各寺庙设醮诵经。
  相传为明朝国难日,讳之曰太阳生日。俗传《太阳经》:太阳明明朱光佛,三月十九午时生,家家户户点红灯等语。朱即明之国姓也。” 台湾亦有此俗。《[民国]台南县志》则在民间仪式方面记载得较详:“太阳公生(十九日),此日是‘太阳神诞’。家家户户于早晨,在庭前向东方设置香案,上置拜具一式,前列糕制小型猪九只、羊十六只为祭品,于是妇女们点烛焚香,望太阳礼祭。究其由来,据说在清统治下的明之遗民,假借太阳诞辰的美名,遥祭大明崇祯皇帝于此日,在煤山吊槐树殉难之遗俗,一直留传讫今,已有二百余年(引丁世良,赵放:《中国地方志民俗资料汇编(华东卷下)》)。” 《台南市志》(1983年铅印本):“(三月)十九日,传为太阳诞辰,实为明思宗殉国日也。以面制豚羊,豚九头,羊十六头,象征太牢之礼,望东祭之。家家点灯,欲其明也。盖遗民惓怀故国,借以寄思,历久遂成俗(引同上)。” 中国古俗即有太阳神信仰,又称太阳菩萨。因朱元璋初起事时,曾加入明教(白莲教),日月为明,故国号“大明”。清初因明崇祯帝罹难,为避免清廷追究,故俗称太阳菩萨,朱天菩萨。由此可知,太阳日在清代为追思崇祯帝罹难之纪念日,遗民为避清廷追究,即以信奉太阳神为名,实则以寄托思明之哀思。
  据此,台州、宁波、舟山等地中秋“俗重十六”亦同与“怀明国殇,勿忘华夏” 之理!①

附注

① 金良年主编,《中国神秘文化百科知识》,上海文化出版社1994年12月第1版,第158页。 ① 玉环县志编纂委员会编纂,《玉环县志》,汉语大词典出版社1994年3月第1版,第629页。

知识出处

台州节俗概说

《台州节俗概说》

出版地:2014.6

《台州文献丛书》为市委市政府确定的重大文化工程,既是专门收录台州先贤著作的大型丛书,也是研究台州的地方文献丛书,具有抢救大量濒临消亡的珍贵文献,充分发挥地方文化典籍“存史、资政、释义、育人”的巨大作用。它按照“古今、人文”的体例,分古籍整理和文化研究两大部分。古籍整理。主要收录民国以前台州籍或久居台州在学术上或在政治上享有盛名的名家著作。按制作形式分为:点校整理、影印、电子版的文献数据库。按内容分为方志、丛书、集三个大类别。 文化研究。通过总体规划,重点投入,系统开发,建立符合人文科学发展规律的管理体制和工作机制,形成一批有重大学术影响和较好社会效益的学术成果。按内容分为台州文化专题研究、台州历代名人与名著研究、台州文化遗产研究等。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