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节 人胜节的衰落及食俗的演化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台州节俗概说》 图书
唯一号: 110820020210001010
颗粒名称: 第五节 人胜节的衰落及食俗的演化
分类号: K892.18
页数: 2
页码: 67-68
摘要: 随着人胜节的式微,其节俗的去向则两者兼之——佩戴“人胜”等习俗,随着人胜节的消失而消失,而人胜中“吃七宝羹”这一食俗,在台州,被正月十四元宵节所吸收。
关键词: 岁时节令 风俗习惯 中国

内容

《荆楚岁时记》载人胜节(人日)风俗曰:“正月七日为人日……剪彩为人, 或镂金薄为人,以贴屏风,亦戴之头鬓。有造华胜以相遗。登高赋诗。”“北人此日可食煎饼。于庭中作之。云熏天。” 至于为何把正月初七定为“人日”?晋人董勋《问礼俗》:“正月一日为鸡, 二日为狗,三日为猪,四日为羊,五日为牛,六日为马,七日为人。”民间则认为: 盘古开天辟地,女娲抟土成人。女娲前六日分别造出了鸡、狗、猪、羊、牛、马后,在第七日才造出了人。故前六日分别为此六畜生日,初七才为人的生日。
  人日风俗最重要的就是内容佩戴“人胜”,即“贴人于帐”。所谓“人胜”,就是用纸(后来发展为用丝绸或铁片)剪制的人形。最初,是将“人胜”贴在妇女的床帐或者是屏风上,其目的,就是祈求妇女具有生子的能力。后来,就演变为一种装饰,一些妇女将其戴在鬓角上,美容美貌,但这里面,仍然蕴含着妇女希望自己具有生殖能力的意蕴。佩戴“人胜”最盛的是唐朝,以至于人们把“初七” 这一天,称为“人胜节”。
  人胜节始于汉朝,魏晋后开始被重视,并逐渐从单一的占卜活动发展为包括庆祝、祭祀等活动内容的节日。《北齐书·魏收传》载:“正旦画鸡于门,七日帖人于帐。”说的正是人胜节的习俗。
  到了唐代,人胜节最为盛行。每至人日,皇帝赐群臣彩缕人胜,又登高大宴群臣。同时,文人也留下了大量关于人胜节的诗句。如李义《奉和人日清晖阁宴群臣遇雪应制》有“幸陪人胜节,长愿奉垂衣”之句;高适《人日寄杜二拾遗》诗句中有“今年人日空相忆,明年人日知何处”的感怀之句,证明唐代的人胜节,增添了一层思亲念友的感情,表明了人们对这一节日的重视。
  两宋之后,人胜节逐渐衰落,相关资料的记载逐渐变少。
  有着“学了《幼学》走天下”之誉的《幼学琼林》只载“人日卧含章檐下,寿阳试学梅妆”,可见明时人胜节节俗已徒留记忆。《清嘉录》仅载“俗以七日为为人日”。
  历史上,一个节日的衰落之后,其节俗有两个不同的结局。其一为节俗随着节日的式微而逐渐消失,如十月初一“寒衣节”的“送寒衣”,上巳节中“临水祓禊”仪式,后世鲜有流传。另一个结局就是该节日的节俗被相近的节日所吸收,如上巳节中和寒食节中的许多习俗,逐渐溶入与两节相去不远的清明节中。
  随着人胜节的式微,其节俗的去向则两者兼之——佩戴“人胜”等习俗,随着人胜节的消失而消失,而人胜中“吃七宝羹”这一食俗,在台州,被正月十四元宵节所吸收。①

附注

① 大中国上下五千年丛书编委会主编,《中国节俗文化》,2010年11月第1版,第214页。

知识出处

台州节俗概说

《台州节俗概说》

出版地:2014.6

《台州文献丛书》为市委市政府确定的重大文化工程,既是专门收录台州先贤著作的大型丛书,也是研究台州的地方文献丛书,具有抢救大量濒临消亡的珍贵文献,充分发挥地方文化典籍“存史、资政、释义、育人”的巨大作用。它按照“古今、人文”的体例,分古籍整理和文化研究两大部分。古籍整理。主要收录民国以前台州籍或久居台州在学术上或在政治上享有盛名的名家著作。按制作形式分为:点校整理、影印、电子版的文献数据库。按内容分为方志、丛书、集三个大类别。 文化研究。通过总体规划,重点投入,系统开发,建立符合人文科学发展规律的管理体制和工作机制,形成一批有重大学术影响和较好社会效益的学术成果。按内容分为台州文化专题研究、台州历代名人与名著研究、台州文化遗产研究等。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