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州的文化因子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台州节俗概说》 图书
唯一号: 110820020210001009
颗粒名称: 台州的文化因子
分类号: K892.18
页数: 3
页码: 65
摘要: 综上所述,笔者大胆推测台州的糟羹从人胜节的七宝羹演化而来,形成时间当在人胜节衰微之后。
关键词: 岁时节令 风俗习惯 中国

内容

从台州元宵节俗及糟羹的食俗中寻找人胜节遗存,至少有以下几个遗存因子的文化因子: 首先,从制作上看。从最初的汤羹到七宝羹再到糟羹,和料是“一种——七种——越多越好”的深化过程,而制作方法,则是“单——简单——复杂” 的一个过程,从中可以看见,三者是一脉相承的。也就是说,先有汤羹,接着有七宝羹,最后才产生了糟羹。
  其次,我国许多地方有过人胜节才出远门的习俗。古人认为,至初八才算真正过完年,民谚“过上八,清汤呒得喝”,说的就是拜岁结束,过了初七后,可以外出做生意赚钱了。而在我们台州地区,特别是农村,仍盛行正月十四日后才出远门赚钱的习俗。也就是说人胜节与正月十四,若即若离地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再者,台州人有初八日营业的传统习俗。之前,笔者一直认为,初八开业, 是图个“发”的吉利数字。现在看来,远非如此。“八”与“发”联系在一起,是近年广东话流行的结果。那么较合理的解释便是,古人认为只有过完人胜节才可开张营业,这种习俗无形中一直保留到今天。
  第四,也是最重要的一点,是吃糟羹的食俗,有“十四夜吃七户人家、七碗糟羹”的习俗。对于这个“七”,在崇尚“好事成双”的传统社会,一切都以双数为贵的国度里,为什么不吃六碗也不吃八碗,非要吃七碗呢? 在古代,人胜节吃七宝羹风俗,十分普遍。其中用的七样蔬菜,多用芹菜、葱蒜、春菜、芥(大)菜、芫荽、百合、白菜,分别喻义为:勤快(芹菜)、聪明(葱蒜)、能划算(春菜)、有缘遇(芥菜)、新春发大财(芫荽)、万事如意(百合)、遇百财(白菜)。① 这种象征意义,在我国古代,是很常见的。譬如正月的前七天,每天如果天气晴朗,则代表对应的生肖在这一年平安顺利。在十四夜吃七碗糟羹,也就有了期盼勤快、聪明、能划算、有缘遇、新春发大财、百事合想、万事如意这些象征意义。本来,这七种情况,都应该记住的,但由于时间的久远,我们的祖先,只记住了“吃七”、“聪明”这两个最简单易记的词汇,而忘记了其他六种涵义。
  唐代文学家李邕《金谷园记》记载:“人食此羹(七宝羹),可无万病”,据成书于隋唐以前、在中国已经逸失传入日本的古代岁时著作《十节记》载:“采七种作羹尝味何?是除邪气之术也”。宋代《太平御览》中“正月七日男吞赤豆七枚,女吞十四枚,竟年无病”的记载。由此可推断人胜日吃七宝羹的食俗,最初的愿望应该是人们祈愿无病无灾,保证人体健康。这也与以上的七种象征意义是一脉相承的。而我们台州,吃糟羹的初衷,也有这层意义存在,由原先七种蔬菜转向“以多为贵”,则有更多的象征意义在里面。
  其实,古今中外“七”与人的一生密切相关。西方有“七日节律”,古埃及有“七日神力”;中国佛教、道教视人生有六道流转。七日为一期,七七四十九日必生一处;先秦时代亦有“魂魄聚散说”:人之初生,以七日为腊,一腊而一魄成,故人生四十九日而七魄全;死以七日为忌,一忌而一魂散,故人死四十九日而七魂散,民间“做七”的意义就是祭送死者。此外,如天以阴阳二气及金、木、水、火、土五行衍生万物,谓“七政”,人得阴阳五行而有“七情”,故天之道惟七, 人之气亦惟七。
  最后,说来凑巧,我们采访元宵吃羹食俗时,有许多老人说:“吃七份(户, 或作碗,因十四夜吃羹都是一户一碗)半聪明,十四份聪明。” 综上所述,笔者大胆推测台州的糟羹从人胜节的七宝羹演化而来,形成时间当在人胜节衰微之后。

知识出处

台州节俗概说

《台州节俗概说》

出版地:2014.6

《台州文献丛书》为市委市政府确定的重大文化工程,既是专门收录台州先贤著作的大型丛书,也是研究台州的地方文献丛书,具有抢救大量濒临消亡的珍贵文献,充分发挥地方文化典籍“存史、资政、释义、育人”的巨大作用。它按照“古今、人文”的体例,分古籍整理和文化研究两大部分。古籍整理。主要收录民国以前台州籍或久居台州在学术上或在政治上享有盛名的名家著作。按制作形式分为:点校整理、影印、电子版的文献数据库。按内容分为方志、丛书、集三个大类别。 文化研究。通过总体规划,重点投入,系统开发,建立符合人文科学发展规律的管理体制和工作机制,形成一批有重大学术影响和较好社会效益的学术成果。按内容分为台州文化专题研究、台州历代名人与名著研究、台州文化遗产研究等。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