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州府城走八寺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台州节俗概说》 图书
唯一号: 110820020210000983
颗粒名称: 台州府城走八寺
分类号: K892.18
页数: 4
页码: 47-49
摘要: 所谓“八寺”,是指在古台州府城内的八座寺庙,包括天宁寺、兜率寺、巾峰寺、中津寺、湖山寺、普贤寺、永庆寺、石佛寺八座寺院。
关键词: 岁时节令 风俗习惯 中国

内容

南有天宁北普贤, 巾峰兜率两相连。
  中津殿旁湖山寺, 石佛尚存永庆边。
  这首诗是晚清临海进士葛咏裳写的。葛咏裳,字逸仙,号叔霓,1880年中进士,后任兵部主事,在京城当了十年的官,义和团事起,他回到家乡临海,过起耕读的闲居生活,专心学问和诗文。这首诗所体现的情景,正是古台州府城走八寺的习俗。
  所谓“八寺”,是指在古台州府城内的八座寺庙,包括天宁寺、兜率寺、巾峰寺、中津寺、湖山寺、普贤寺、永庆寺、石佛寺八座寺院。
  天宁寺,始建于唐景龙元年(707),寺亦名景龙,后多次改名,至政和元年(1111)始名为天宁,规模颇大,现千佛塔以北及巾山岭一带均属其范围。是临海历史上第一大寺,1984年迁移至“南山殿”;普贤寺,始建宋大中祥符元年(1008),初名“普贤”,治平三年(1066)改“普济”,崇宁元年(1102)从原址状元塘(今东湖体育场处),迁至大固山北麓(今台州中学处),并恢复“普贤”额,明嘉靖中(1522至1566),郡守周志伟将此地改为赤城书院,迁寺于今大固山东段山坡上,今存,现为市佛教保留场所;巾峰寺,在巾山大文峰塔南麓,始建于宋乾德五年(967),初名“净光塔院”,为郡守钱昱所创,大中祥符四年(1011)赐额“明庆塔院”,民国二十九年(1940)四月,遭日机炸毁,宋宰相章得象有《题明庆塔院》诗:“步步云梯彻上层,回头自觉欲飞腾。频来不是尘中客,久住偏宜物外僧。下寺钟声沉地底,前峰塔影落阶棱。凭栏未尽诗人兴,却拟乘闲更一登”;兜率寺,在巾山原临海师范学校处,始建于五代周广顺三年(953),旧名“胜光安国”,为吴越王钱俶所创,宋大中祥符元年(1008)改额,寺又有上兜率与下兜率之分;湖山寺,原在东湖中,始建于宋熙宁四年(1071),为郡守钱暄所创,同治间(1862—1874),台州知府刘璈将原址改建为东湖书院,迁寺于山川街,今存,现为市佛教保留场所;中津寺,在江滨路;始建年代不详,元代为天妃宫,现为临海市佛教保留场所;石佛寺,在朝天门(西门)内大固山西麓,始建于五代周显德二年(955),初名“妙胜院”,后改“石佛”额,因寺之岩上刻有石佛三尊而得名,遗址尚存;永庆寺,始建于宋太平兴国二年(977),旧名“白云延寿庵”,咸平二年(999)赐“永庆寺”额,寺后有泉庵,以其旁边有泉水而命名,宋郡守唐仲友曾有“万斛出时非择地,一泓澄处本无心”之句,遗址在台州卫生学校内。葛咏裳巧妙地以二十八个字将八座寺名嵌在一起,联成一诗,读起来琅琅上口,让人记忆犹新。
  走“八寺”的时间是每年的正月初八、十八、二十八。路线为:先从天宁寺出发,而后,沿着巾峰寺、兜率寺、中津寺、湖山寺、普贤寺、永庆寺、石佛寺,最后到城隍庙。每到一寺,则要点上一双蜡烛、六炷香;有些家境富裕的香客就点满堂红,并行跪拜礼。这八个寺,一般要在一天之内走完。由于寺院分散, 相隔较远,一天时间是非常紧张的。一般走至中津寺,已是午时,有一餐斋饭招待。走完八寺者,就沿着格道登上城隍庙。当时曾流传着一句顺口溜:“娘姨表嫂,城隍数格道,水浸糕脸夹冷吹,蕃莳筋爪吃肚饱”。水浸糕脸、蕃莳筋爪都是临海的特色小吃,一般在年底准备好,来年以招待客人,现在用来当作主食,可见当年走“八寺”者的艰难情景。进城隍庙后,庙方发给每位走“八寺” 者一块方手巾,并在手巾上加盖“府台城隍”、“道经师宝”两枚红章。而后,走“八寺”者将这条方手巾收藏好,寓意今生家庭和睦,年年平安;百年后,随身携带,来世安乐。
  那么,走“八寺”是何时兴起的?至今仍无从考证。《民国临海县志》载: “正月八日,妇女入庙烧香,谓之‘走八寺’。”《民国临海县志》纂修为邑人何奏簧(1856—1937),与葛咏裳同时期人,均为严谨的学者,两人如果知道“走八寺”的历史,必会有所交待,故台州府城走八寺的历史,至少应该是嘉庆年以前的事。
  为什么要走八寺?据一些上了年纪的老人解释:我国古代劳动人民信“命”,认为人生的命运是天注定的,是前世修来的,生活在社会底层的老百姓生活非常贫困,他们辛苦了一辈子,下一代的命运仍摆脱不了自己一样的生活。于是,纯朴的人们就认为是自己“生辰八字不好”、“头世未修今世苦”。于是,他们就通过算命、测字等渠道,寻求弥补办法———今世修行,下世好”。因此,把走“八寺”,看成是一种修行方法。有些人则幻想通过走“八寺”,来改变自己的来生今世的“生辰八字”,把自己的美好生活寄托于来生,祈祷自己未来包括来生的美好生活。
  当年,葛咏裳住在巾山脚下,亲眼目睹走八寺的香客们的衣着服饰,同时, 也偶尔听到她们中的议论和叹息,从而,他得知这些香客大多是目不识丁、步履维艰、屡遭曲折的乡下妇女。作为先进的知识分子阶层,葛咏裳清楚地知道“走八寺”的真正原因,为此,他又满怀同情地做了一首诗: 和尚尼姑骗铜钿, 八寺还将八字联; 一班乡人无知识, 可怜辛苦走年年。
  走“八寺”的习俗,直至抗战后期,百业萧条,民生凋敝,逐渐趋于衰歇。至今日,尚有一些上了年纪的老人在初八这一天,徘徊在当年八寺之间,在废墟间点三炷香,对着老天唠叨几句谁也听不懂的祷告语,在仍然存在的寺庙里磕几个头,算是找到了心灵的慰藉。这种虔诚的心态,是下一辈人难以理解的。
  (作者:戴相尚,原载《台州晚报》2012年2月5日第10版)

知识出处

台州节俗概说

《台州节俗概说》

出版地:2014.6

《台州文献丛书》为市委市政府确定的重大文化工程,既是专门收录台州先贤著作的大型丛书,也是研究台州的地方文献丛书,具有抢救大量濒临消亡的珍贵文献,充分发挥地方文化典籍“存史、资政、释义、育人”的巨大作用。它按照“古今、人文”的体例,分古籍整理和文化研究两大部分。古籍整理。主要收录民国以前台州籍或久居台州在学术上或在政治上享有盛名的名家著作。按制作形式分为:点校整理、影印、电子版的文献数据库。按内容分为方志、丛书、集三个大类别。 文化研究。通过总体规划,重点投入,系统开发,建立符合人文科学发展规律的管理体制和工作机制,形成一批有重大学术影响和较好社会效益的学术成果。按内容分为台州文化专题研究、台州历代名人与名著研究、台州文化遗产研究等。

阅读

相关人物

戴相尚
责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