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倭患”与沿海民生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台州理学南湖学派史》 图书
唯一号: 110820020210000846
颗粒名称: 六、“倭患”与沿海民生
分类号: K820
页数: 3
页码: 148-150
摘要: 洪武十六年,倭寇流窜松门,之后倭患愈剧。至明中叶嘉靖间,朝政腐败,边防松弛,加以东南沿海工商业发达,倭寇成分已发生变化。但招致东南沿海富商反对, 也使依靠对外贸易为生计的平民百姓生活来源困难,形成富商、平民与倭寇勾结走私。①防倭大计由负责沿海7省防倭的兵部右侍郎胡宗宪主持,其幕僚郑若曾编撰《筹海图编》认为,嘉靖时期的倭寇,主要是中国海盗。所谓十四帮倭寇中,真正率领日本籍倭寇,仅是中国人徐海、陈东和叶明三帮。于是“闽浙大姓”失利而怨,两省在京官吏联合弹劾朱纨杀害良民,冒充倭寇报功。朱纨先被降级,后关入天牢,服毒自杀。
关键词: 传记 历史人物 中国

内容

明代倭患,始于明初洪武二年(1369)三月,首先遭殃是台州和明州(宁波)。洪武十六年,倭寇流窜松门,之后倭患愈剧。其因是日本处于南北朝(1336—1396)分裂时期,失败武士常到中国沿海武装骚扰;勾结元末黄岩方国珍、苏州张士诚残部,形成倭寇。洪武二十年,整饬海防,于浙东西、江南北筑城59座防御,保卫沿海安全。至明中叶嘉靖间,朝政腐败,边防松弛,加以东南沿海工商业发达,倭寇成分已发生变化。嘉靖元年(1522),朝臣夏言以倭祸起于市舶,撤销福建、浙江市舶司,禁止对外贸易。但招致东南沿海富商反对, 也使依靠对外贸易为生计的平民百姓生活来源困难,形成富商、平民与倭寇勾结走私。明人唐枢指出:“寇与商同是人也。市通,则寇转而为商;市禁,则商转而为寇。”①防倭大计由负责沿海7省防倭的兵部右侍郎胡宗宪主持,其幕僚郑若曾编撰《筹海图编》认为,嘉靖时期的倭寇,主要是中国海盗。所谓十四帮倭寇中,真正率领日本籍倭寇,仅是中国人徐海、陈东和叶明三帮。《明史》说: “真倭不过十分之三,从倭竟达十分之七。”② 嘉靖二十六年(1547)七月,朝廷命右副都御史朱纨为浙江巡抚,兼管福建五省海道、提督闽浙军备的抗倭。朱纨(1494—1549,苏州人)整顿海防,禁止船舶下海走私,建立保甲制度,搜捕通倭奸商。次年四月,命都指挥卢镗从台州海门卫发兵,攻克倭寇巢穴双屿港(在宁波附近海上);在济岛(福建漳州)击败倭寇及与之勾结佛朗机人(葡萄牙);又限制日本贡使周良。于是“闽浙大姓”失利而怨,两省在京官吏联合弹劾朱纨杀害良民,冒充倭寇报功。朱纨上疏说:“去外国盗易,去中国盗难;去中国濒海之盗犹易,去中国衣冠之盗尤难。”朱纨先被降级,后关入天牢,服毒自杀。
  嘉靖三十一年(1552),海盗王直大掠舟山、象山,登岸流劫台州、温州。其中五月十七日攻破黄岩木城,据城7日;五月二十八日,福建海盗邓文俊侵占黄岩县城两次,将富庶的黄岩洗劫一空。“嘉靖壬子,倭奴入寇,甲第为墟,赤野弥望。于是悬鹑以为温,茹粝以为饱,桑枢瓮牖上漏下湿以为安,士民之家往往匮乏”。③ 此后海盗(倭寇)改变劫掠乡村,引发大规模入侵东南沿海县城和市镇,均称为倭寇之患。史学界将黄岩之陷称为倭患从酝酿期转入发作期。
  黄绾对于倭患产生原因有清醒认识。黄绾与朱纨同朝为官,又有较深的友情,多次提醒朱纨,倭寇大多是福建沿海的海盗,其中以漳州、泉州人为多。
  见于黄绾为朱纨的笔记《甓余杂集》所写序言,时间是朱纨被冤死的嘉靖二十八年(1549)。序言既肯定朱纨政绩:“近日南麂之捷,双屿之捷与今日担屿之捷,皆俟其解,乘其弊,出其不意而得之,此皆公用兵之机也。”黄绾分析倭寇与海盗: 东南之事,莫大于浙闽海盗,凡浙之寇皆闽之人也。闽之人始为回易,交通岛夷(指日本),以其货挟其人来吾海上,云为贾或有为盗者,非尽为也。然而驾巨舶、运轻帆,行于无涯之浸,飞枪机铳以为利,人莫敢撄之,则皆习为盗矣。东南之民所赖为生者渔盐,渔盐之人日见虏掠,又及其居,民生理困穷而田见不可居矣。① 中国历史上所谓倭寇为患,自明代初期开始,直至明代晚叶。明代及清、民国直至当代,基本上都把中国海盗及沿海地区与明政府对抗的武装集团称倭寇,而不去分析明代社会背景。自从嘉靖后期谭纶、戚继光军事平倭,特别是隆庆时期,朝廷改变闭关锁国政策,打开国门,开放沿海贸易,倭寇基本绝迹。因而概称“倭寇”名词,事实上是不严谨和含糊不清,只有黄绾最早提出倭寇、海盗与沿海民众的关联。

附注

①(明)郑若曾,《筹海图编》卷11。 ②《明史》卷322《日本传》。 ③ (明)万历《黄岩县志》卷2。 ① (明)朱纨,《甓余杂集》。

知识出处

台州理学南湖学派史

《台州理学南湖学派史》

出版者:上海古籍出版社

出版地:2015.9

本书重新梳理与建构起源于南宋的“南湖学派”之学脉,对主要史料的研究、南湖学派的起源、历史发展、代表人物等进行了研究,内容包括:南湖学派概述、南湖学派人物传略、杜范评传、陶宗仪评传等。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