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上疏黄河改道方略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台州理学南湖学派史》 图书
唯一号: 110820020210000844
颗粒名称: 四、上疏黄河改道方略
分类号: K820
页数: 3
页码: 145-147
摘要: 黄河从黄土高原携带泥沙东流,造就华北平原,泥沙又淤积河床,抬高水位,溃决造成灾害。历代王朝注重治理黄河,设计多种治黄方略,其中改道是简易可行见效较快的一种。明代黄河灾患十分严重,嘉靖初,黄河又一次成患,下游沿河多处损坏泛滥。③黄绾奏疏指出,黄河入淮河后,长年淤积,河床增高,造成河患严重,影响漕运。建议在山东与河北之间寻找地形低洼处,引导黄河改道,从天津入海。黄绾与同僚胡渭等人主张相同,多次提出黄河改道北流意见。嘉靖帝命总河侍郎章极议,但朝廷最终没有采纳。国赋命脉系于漕舟,一岁不至,京师告急。
关键词: 传记 历史人物 中国

内容

黄河从黄土高原携带泥沙东流,造就华北平原,泥沙又淤积河床,抬高水位,溃决造成灾害。历代王朝注重治理黄河,设计多种治黄方略,其中改道是简易可行见效较快的一种。
  明代黄河灾患十分严重,嘉靖初,黄河又一次成患,下游沿河多处损坏泛滥。嘉靖六年(1527),黄绾(任光禄寺少卿)为解除河患,保护漕运,上疏《论泉源之利》:“漕河泉源皆发山东南旺、马场、樊林、安山诸湖。泉水所钟,丞宜修浚,且引他泉并蓄,则漕不竭。南旺、马场堤外孙村地窪,若潴者为湖,改作漕道,尤可免(山东)济宁高原浅涩之苦。”③黄绾奏疏指出,黄河入淮河后,长年淤积,河床增高,造成河患严重,影响漕运。建议在山东与河北之间寻找地形低洼处,引导黄河改道,从天津入海。黄绾在写奏疏前,调阅历代各种资料,倾听朝廷官员和民间意见,朝野多倾向于黄河改道北流方略。黄绾与同僚胡渭等人主张相同,多次提出黄河改道北流意见。嘉靖帝命总河侍郎章极议,但朝廷最终没有采纳。
  黄绾再上《治河理漕议》,从黄河与漕运密切关系分析: 漕河日塞,黄河益患。但黄河源流盛大,一时不见淤塞之迹,人皆玩之,以为无事。殊不知彭城皆山,吕梁三洪,实皆山峡,形势易阻。兼之黄河多泥,为塞尤易,日塞日高,一旦黄河不流,则漕河自清河口至济宁,几千里皆为平陆。国赋命脉系于漕舟,一岁不至,京师告急。
  黄绾建议黄河改道外,将漕河之源出于山东宁阳水源充足几个地方进行筑堤蓄水,尤其是号称“水柜”的南旺、昭阳、安山等湖泊,修筑坚固堤坝,以保证漕河水量。黄绾认为,在黄河改道北上前,这仅是权宜之计,不能“足救(黄河)淤塞”。① 黄绾的黄河改道北流奏疏,是治黄历史上的一件大事。《中国国家地理》2004年第11期发表《历史的猜想:黄河治理改道图》,说:“从大禹治水传说至今,中国治黄已有4000多年的历史,然从先秦至建国初的2500多年中,黄河下游决溢1590次,改道26次。目前黄河两岸高堤紧束,但黄河改道的历史可能还会延续,或许我们从河官与专家的设想中得到某种借鉴。” 历史上最早提出黄河改道说是西汉武帝太始间(前96—93)的齐人延年, 上书黄河从今内蒙古托克县改道东流入海,避开水土流失严重的黄土高原,减缓下游严重淤积。
  第二次是汉成帝鸿嘉四年(前17),河堤都尉孙禁提出从平原境内改道笃马河入海,因此地入海近,泛区洪水消落快。
  第三次是汉成帝绥和二年(前7),贾让提出在河南淇县东南掘堤,使黄河改道北流从低下的故道入海。
  第四次是明嘉靖六年(1527),黄绾建议引发“朝野主张黄河改道北流的呼声较高”。
  第五次是清乾隆间,越翼提出另开一条新河,与老河每隔50年一换。走新河时疏老河,反之则同。
  第六次是清道光二十二年(1842),魏源建议人工改道,北流大清河入海, 否则黄河也会自然改道。
  建国后有4次,其中清华大学黄万里教授提出“分流排沙”治黄方略。
  以上是治理黄河改道方略,从汉武帝到1977年的2500年中,从几百种方略中选出10种最佳方略,其中有黄绾的方略。

附注

③ 《明史》卷85《河渠三》。 ① (明)嘉靖《太平县志》卷17。

知识出处

台州理学南湖学派史

《台州理学南湖学派史》

出版者:上海古籍出版社

出版地:2015.9

本书重新梳理与建构起源于南宋的“南湖学派”之学脉,对主要史料的研究、南湖学派的起源、历史发展、代表人物等进行了研究,内容包括:南湖学派概述、南湖学派人物传略、杜范评传、陶宗仪评传等。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