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发愤修身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台州理学南湖学派史》 图书
唯一号: 110820020210000842
颗粒名称: 二、发愤修身
分类号: K820
页数: 2
页码: 141-142
摘要: 黄氏一族是书香门第,洞黄六世祖黄珂建有读书堂,黄孔昭的高祖、曾祖建松桂轩藏书。至黄孔昭继承家风,每日一书,“皆亲手目过”藏入书斋,“访求遗帙数万卷”,时有台州“聚书必曰黄氏”之说。① 至黄俌时,再建业书楼藏书。黄绾少年时,因父亲黄俌长期在京任职,又是三代官宦大家,受浮薄子弟不良影响,后来在父母严厉教导下,改变往日习气。所延前后一二人,皆市井浮薄之徒,及引学生,亦多市井浮薄子弟。② 黄绾严格要求自己,甚至是十分苛刻。黄绾在《明道编》中,不掩饰年轻时所走过的一段弯路,并自觉地悔恨发愤,闭户读书,用种种极为严厉手段约束自己,终于从纨袴子弟成为学业品质优秀的学子。黄绾的所为,即所谓哲学的“修身”。
关键词: 传记 历史人物 中国

内容

黄氏一族是书香门第,洞黄六世祖黄珂建有读书堂,黄孔昭的高祖、曾祖建松桂轩藏书。至黄孔昭继承家风,每日一书,“皆亲手目过”藏入书斋,“访求遗帙数万卷”,时有台州“聚书必曰黄氏”之说。① 至黄俌时,再建业书楼藏书。
  黄绾少年时,因父亲黄俌长期在京任职,又是三代官宦大家,受浮薄子弟不良影响,后来在父母严厉教导下,改变往日习气。黄绾痛心发愤自省说: 予少年天资颇美,外祖简公教之亦有方。至八岁,外祖谢世,先祖文毅公、先君选部公(指祖父黄孔昭,父黄俌)皆在仕途,母舅为予延师。所延前后一二人,皆市井浮薄之徒,及引学生,亦多市井浮薄子弟。予时虽知愧耻,然性质之美者,不觉亦为之坏,久而方觉其非,悔恨发愤,闭户书室,以至终夜不寐,终日不食,罚跪自击,无所不至。② 黄绾严格要求自己,甚至是十分苛刻。书写“天理”、“人欲”4字,分两行排列,每当发生心念,属于天理的用红笔点在天理之牌;属于人欲的用黑笔点在人欲之牌,以10日为一期,视红黑之多寡。又用绳系手臂,上有木牌,书写警戒之句,藏于袖中,时常用以自警。“如此数年,仅免过咎,然亦不能无猎心之萌。由此益知气习移人之易,人心克己之难。”①黄绾使用是功过格,始于南宋, 至明代更为流行。大多是制成类似今日计算表格,每日一行,分善、过两栏,由修持人自己填写。这是一种民间道德观和道德实践的结果。
  弘治四年(1491)至十二年,南京国子监祭酒谢铎辞官回乡期间,于太平县方岩书院讲学。弘治四年,祖父黄孔昭卒,父黄俌归家丁优。又过几年,黄俌将十六七岁的黄绾送到方岩书院,师从谢铎学习。黄、谢两家是同里,黄孔昭早谢铎四年中进士,同朝为官,两家还是儿女亲家,谢铎长女嫁黄孔昭之子黄侹。黄孔昭与谢铎诗文往来,过从甚密,两人合编《逊志斋集》《赤城论谏录》等。黄俌卒后,谢铎作墓志铭;谢铎卒后,黄绾作行状。
  黄绾在方岩书院时,谢铎用宋代金华学派大儒黄勉斋教导何北山(基)的话“必有真实心地,克苦工夫而后可”来勉励。黄绾由此“益励真实心地,益加克苦工夫,乃有所得”。② 此后,黄绾学业日益精进。
  黄绾在《明道编》中,不掩饰年轻时所走过的一段弯路,并自觉地悔恨发愤,闭户读书,用种种极为严厉手段约束自己,终于从纨袴子弟成为学业品质优秀的学子。这样的自我剖析在古代名人传记中很少记述,正是日后成为朝廷大臣和哲学家的基础。黄绾的所为,即所谓哲学的“修身”。

附注

①新编《温岭县志》第24篇。 ②(明)黄绾,《明道编》卷2。 ①(明)黄绾,《明道编》卷2。 ②同上。

知识出处

台州理学南湖学派史

《台州理学南湖学派史》

出版者:上海古籍出版社

出版地:2015.9

本书重新梳理与建构起源于南宋的“南湖学派”之学脉,对主要史料的研究、南湖学派的起源、历史发展、代表人物等进行了研究,内容包括:南湖学派概述、南湖学派人物传略、杜范评传、陶宗仪评传等。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