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抗蒙御敌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台州理学南湖学派史》 图书
唯一号: 110820020210000811
颗粒名称: 十、抗蒙御敌
分类号: K820
页数: 4
页码: 98-101
摘要: 自宋蒙联军于绍定六年灭除金国之后,南宋达到复仇目的。次年,宋理宗亲政,改元端平。理宗刚理政务,在丞相郑清之与赵范、赵葵兄弟怂勇下,乘蒙古军北撤之时,不顾杜范等群臣的反对,毁掉与蒙古约定的保持河南缓冲地域,兴兵入洛,收复三京。宋军战败后,遂使宋蒙之间由和转战。端平三年,蒙古太宗窝阔台遣皇子出兵攻宋,宋蒙战争全面爆发。南宋抗蒙防御以长江为基本防线,上起汉水,下迄淮河,分设江淮、荆襄和巴蜀3个战场,选任勇谋皆备将帅固守防线。“端平入洛”后的第二年即端平二年 开始,蒙古军队大规模南侵,此后四十年战火不断国事艰难。杜范逝世后,钓鱼城成为抗击蒙古大军的前沿阵地。
关键词: 传记 历史人物 中国

内容

自宋蒙联军于绍定六年(1233)灭除金国之后,南宋达到复仇目的。次年,宋理宗亲政,改元端平。理宗刚理政务,在丞相郑清之与赵范、赵葵兄弟怂勇下,乘蒙古军北撤之时,不顾杜范等群臣的反对,毁掉与蒙古约定的保持河南缓冲地域,兴兵入洛,收复三京。宋军战败后,遂使宋蒙之间由和转战。端平三年(1236),蒙古太宗窝阔台遣皇子出兵攻宋,宋蒙战争全面爆发。南宋抗蒙防御以长江为基本防线,上起汉水,下迄淮河,分设江淮、荆襄和巴蜀3个战场,选任勇谋皆备将帅固守防线。“端平入洛”后的第二年即端平二年(1235) 开始,蒙古军队大规模南侵,此后四十年战火不断国事艰难。
  杜范于淳祐元年(1241)四月,任兵部尚书,执掌全国军事行政事务。次年六月,任同签书枢密院事,进入国家最高军事指挥机构。淳祐四年(1244)一月,任同知枢密院事,为军事主要决策人之一。同年十二月,任右丞相兼枢密使,为军事指挥首长,直接对皇帝负责。这四五年间,蒙古大军频繁南下攻宋城池:淳祐元年包围寿春(今安徽),进攻成都。次年破遂宁、泸州,攻扬州、滁州,破通州(今南通),连续攻叙州(今宜宾)。淳祐三年破资州(今四川资中), 次年重兵包围寿春。① 杜范肩负军国重任,日以继夜处理军事大事,披沥肝胆, 力挽宋室,指挥调动兵力,坚守荆襄、江淮和巴蜀战场,有效地遏止蒙兵进攻。
  协调荆襄战场 湖北荆襄(荆州、襄阳)是三大主战场之一,南带长江,北扼唐、邓二州,西北溯汉江直抵汉中,西锁长江,东通江淮,为蒙古大军的主攻方向。端平三年(1236)二月,襄阳失守,切断与巴蜀联系,江淮又十分危急。
  时杜范任秘书监兼崇政殿说书之职(秘书监似理宗的秘书,崇政殿说书是为理宗讲解艺文古籍,这两个职务都是在皇帝身边),杜范在战争的每个重要环节, 及时向理宗建议御敌之策。当蒙兵南下时,杜范建议宋军后备部队屯兵湖北蔪黄地区,作为战役预备队,随时增援荆襄和江淮战场。当襄阳城两军相持时,杜范建议长江防线的各路将领兼任地方,集军政大权,便于统一指挥。襄阳失守后,杜范立即上疏《论襄阳失守札子》,分析失守原因是用人不当,北军叛变,丢失“国之西门,天下喉襟”,提出补救长江防线的一系列措施,防止蒙古军沿江顺流直捣江浙。宋理宗采纳杜范意见,抽调江淮兵力,宋将孟珙先解江陵之围,再收复樊城和襄阳。
  孟珙勇谋皆备,早年抗击金兵屡立战功,与蒙古联兵攻灭金国,又屡败蒙兵进攻,积极经营荆襄防务,并接应四川抗战,成为保障长江中游防线的重要将领。宋朝的国策是重文抑武,唯恐将帅拥兵自重,枢密使多由文臣担任。孟珙原是右丞相兼枢密使史嵩之部属,杜范取代史嵩为相之后,孟珙派使者祝贺,在贺书中试探杜范对他看法。杜范虽然与史嵩之政见不合,斥史是误国奸相,但对前方抗蒙将士恩威有加,在复信中心怀坦荡地说:“古人谓将相调和则士豫附,自此相与同心殉国。若以术相笼,非范所屑为也。”①孟珙阅后大为感动。杜范将此事奏理宗:“臣近连得孟珙两书,颇有相孚之急,若得边阃无相阻,亦幸事也。”②理宗对孟珙长期率重兵久居荆襄要地“素疑其难制”,见杜范以国事为重调和将相,无倾轧之事,御笔批阅:“孟珙之书,情意相孚,此亦幸事。” 指挥江淮战场 以淮河为防线的江淮战场,包括淮东路、淮西路和长江下游,是保卫南宋朝廷的屏障,有十分重要的战略地位,而江淮战场的门户是位于淮河北岸的寿春城(今安徽寿县)。这是南宋的北疆要塞,是两军必争之地。
  淳祐四年(1244)春,蒙兵又一次包围寿春城,围攻半年不下。同年十二月,蒙兵采用增兵截断五河口战略要地(即淮河北面5条支流汇入淮河的隘口),击败宋蔪州知府吕文德援兵,形成三面包括寿春城之势。五河口失守,兵员粮草受阻,寿春孤城危急。
  杜范经过深思熟虑,于次年二月奏准理宗,调整江淮和荆襄兵力部署,命令镇江、扬州、蕲州的宋军结集统一指挥;命孟珙发兵救援,从东西水陆两路夹击蒙兵。杜范命吕文德带过立功,吕文德率舟师与蒙兵激战五河口,收复五河城,然后配合陆路宋军,在寿春城外形成反包围。寿春城外宋军江淮主力和荆襄援兵,与蒙兵主力决战,蒙兵士气丧失,死伤无数,失败北撤,寿春城又成为南宋北线堡垒。这场战役之后,杜范论功行赏公允无私,前线将士欢欣鼓舞。
  杜范指出蒙古大军扰侵,先以哨骑突入,然后用舟师从清口、五河、涡河等地出淮河,“沿淮士民遁匿深山、以避寇乱,颇有豪杰窃伏其间,千百为群,各相保聚,以十万计。”③对于十万计的民间武装力量,杜范建议朝廷进行收编,为我所用。“若遣一多知有谋之人,挺身而入,见其头目,以示恩信,谕以朝廷之意, 有愿经理浮光者,借其名目,使之率其徒出力经理。”①杜范还提出要赋予“头目”军政之权,“食其地,守其城,俟二三年间,经理有绪,则以群符付之,以为淮西捍蔽,必有应募而出者”。使边防线上两淮地区民间自卫武装的山水寨,成为宋朝军事力量组成部分,并多给自主权,甚至由朝廷任命一方军政主官,使之成为“淮西捍蔽”。主张招抚民间武装,设山水寨的朝臣不少,但建议朝廷赋予一方之寄的大臣,唯有杜范和李弥两人。
  选任巴蜀战场将领 四川巴蜀战场远离南宋朝廷,须选任既对朝廷忠诚, 又能独立担当一面智勇双全的将领。由于四川前期帅臣大多贪庸,理宗经过长期考察,与枢密院大臣多次议论,于淳祐二年(1242)六月,提拔东线战场副帅余玠为四川宣谕使,主掌四川军政,此举得到杜范等人的极力支持。同年十二月,杜范建议升余玠为权兵部侍郎、四川安抚制置使兼知重庆府,理宗下旨, 由余玠负责全蜀调度。次年二月,余玠于合川县城东北筑钓鱼城,建立山城防御体系。淳祐三年(1243),蒙古将领按竺迩率兵入蜀,在余玠的指挥下,除了若干无险可守的州县外,都获保全。次年一月,杜范上奏余玠及将士大小三十六战功,建议提拔冉琎、冉璞兄弟为合州知府和通判,协助余玠。
  杜范逝世后,钓鱼城成为抗击蒙古大军的前沿阵地。开庆元年(1259)七月,蒙古大汗蒙哥攻打钓鱼城时被炮火击中头部而死。此人横行欧亚大陆,号称“上帝之鞭”,最高统帅之死,延缓南宋覆灭时间。钓鱼城自杜范在世前二年开始,到南宋灭亡后3年,坚持守城抗战长达36年之久。

附注

① 《中国历史大事编年·宋代》。 ①《宋史》卷407《杜范传》。 ②(宋)杜范,《清献集》卷14。 ③同上,卷13。 ① (宋)杜范,《清献集》卷13。

知识出处

台州理学南湖学派史

《台州理学南湖学派史》

出版者:上海古籍出版社

出版地:2015.9

本书重新梳理与建构起源于南宋的“南湖学派”之学脉,对主要史料的研究、南湖学派的起源、历史发展、代表人物等进行了研究,内容包括:南湖学派概述、南湖学派人物传略、杜范评传、陶宗仪评传等。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