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南湖学派学术思想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台州理学南湖学派史》 图书
唯一号: 110820020210000747
颗粒名称: 第一节 南湖学派学术思想
分类号: B089
页数: 4
页码: 12-15
摘要: 台州南湖学派之名,见于明末清初史学家黄宗羲及其子孙,还有著名学者全祖望等所编《宋元学案》卷66记载“南湖学案”。所谓学案,亦称学派,就是介绍各家学术,分别加以评说,体例属于学案体。
关键词: 哲学学派 分析哲学 哲学理论

内容

台州南湖学派之名,见于明末清初史学家黄宗羲及其子孙,还有著名学者全祖望等所编《宋元学案》卷66记载“南湖学案”。所谓学案,亦称学派,就是介绍各家学术,分别加以评说,体例属于学案体。《宋元学案》100卷,共有86 个学案,其中论述南宋理学家学案有46人。台州历史上被文献称为学派,仅有南湖学派。清末黄岩王舟瑶《默庵集》卷10说:“吾台在昔,号称名区,赵宋以还,尤崇儒学。两杜众车与闻正学,南湖学派至成,已而益昌。” 南湖学派,南宋黄岩杜煜、杜知仁兄弟所创,杜煜字南湖,学者称南湖先生,因称所创学派为南湖学派。兄弟两人最初从学于石䃦,后来石䃦介绍给朱熹,于是师事朱熹十余年之久,深得其传,形成自己的学派。一传数传,弟子甚多,著名者有杜范、邱渐、车若水、胡常、王贲、沈可亨、蔡希点、戴良齐、方仪、盛象翁、潘希宗、金叔明、吴澄、戴亨等。此派推崇朱熹之学,谓“道在是也,穷理求仁,吾知所止”。以“讲明道学”为主,尤重《六经》《论语》《孟子》和《四书集注》,精心考论理学意志,多有所得。朱熹说“论敬字工夫甚善,论气禀有偏,而理学之统体未尝有异”。此派也认为“格物是穷理,不可易也”,但不同意“以格为至”,谓“格于上下可以训至,格物难以训至”,如果说“致知在格物”,就说不通。所以认为“格且比方思量之谓”。此派对佛学持否定态度,把二程“尽其心者知其性也”,说成是与佛学的“识心见性”相似,但认为佛学没有“存心养性”, 谓“释氏但能存其无用之心,养其无实之性,却不尽心知性也”。南湖学派在南宋时主要著作:杜煜《南湖先生文集》,杜范《清献集》《经筵讲义》,邱渐《四书衍义》,车若水《玉峰脚气集》,方仪《懋翁玩易》等。此派初创,声望不大。再传而有杜范,为嘉定以后宰辅之最,声望几侔于口水。其学传之车氏(车若水), 是时天台学者,皆袭荆溪(吴子良)之文统,车氏能正之,兴盛一时。此派门人吴澄另创草庐学派。
  从南宋中叶至清末民初,南湖学派在台州南部传承近800年,每个朝代都有著名人才和著作。如南宋赵师渊《资治通鉴纲目》、杜范《清献集》,元代朱右汇编“唐宋八大家”、中国著名哲学家吴澄,明代文史大家陶宗仪,谢铎的文集, 哲学家黄绾《明道编》,清代王棻《台学统》,王舟瑶、喻长霖的学术著作等。南湖学派是朱熹在台州乃至浙江唯一的学派,是台州历史文化的代表。
  2002年12月,浙大教授束景南在台州温岭“大溪文化周”发言:“《宋元学案》里有南湖学派,就是讲台州文化的学派,代表人物是杜煜,还有他的从孙杜范等。
  一直延伸到元代的草庐吴澄,明代的谢铎,但是历来人们都没有注意到。” 南湖学派在南宋时期发展至两浙地区,嘉定十五年(1208),杜煜中进士, 任东阳县主簿,教授学子,使其学术流传千年,文风蔚然,为浙江文化大县。南湖学派与温州永嘉学派有密切关系,南宋永嘉学派的起源,当代史学家何炳松先生说:“自从郑伯熊和薛季宣中兴永嘉学派之后,在永嘉方面有陈傅良和叶適诸人的继起,同时在金华方面又有吕祖谦、陈亮和唐仲友三大头的出现”, “浙东的学派在南宋初期分为永嘉和金华两大支。永嘉一支创始于许景衡和周行己诸人,而中兴于郑伯熊和薛季宣。”①郑伯熊《宋史》无传,在卷459《徐中行附徐庭筠传》载:“黄岩尉郑伯熊代去请益,庭筠曰:富贵易得,名节难守。
  愿安时处顺,主张世道。伯熊受其言,迄为名臣。”南宋台州著名学者石■《徐季节先生墓志铭》(见《赤城集》和《黄岩集》)说:“郑公伯熊生日,有献歌诗者, 先生(徐庭筠)作《上寿论》贻之。公得论喜尽,却贺者其罢也,求言于先生。先生曰:宝贵易得,名节难保。公敬受焉。” 郑伯熊(1124?—1181),字景望,人称敷文先生,22岁中进士,27岁任黄岩县尉,这一年拜徐庭筠为师。历官省正字、国子丞、著作佐郎、吏部员外郎。
  55岁以直龙图阁任宁国知府,后任福建建宁知府。著有文集30卷,传世仅《敷文书说》(对《尚书》的解说)。卒后朝廷赠谥文肃。郑伯熊在黄岩的传人有应恕、赵师夏等。“应怒,字仁仲,由括苍徙居(黄岩)西桥。从县尉郑伯熊,专治经学,虽抱疾手不释卷。赵师夏昆弟无少长,咸师之。后与朱文公(熹)游。”① 郑伯熊在永嘉的传人,有陈傅良、叶適等。《宋史·陈傅良传》:“永嘉郑伯熊、薛季宣皆以学行闻,而伯熊于古人经制治法,讨论尤精,傅良皆师事之。”叶適的《祭郑景望龙图文》说:“某之于公,长幼分殊,登门晚矣,承教则疏。”叶適又有《温州新修学记》:“故永嘉之学,必兢以御物欲者,周(行己)作于前,而郑(伯熊)承于后也。”郑伯熊的门人还有永嘉木待问、金华潘景宪、鄞县楼钥,以及其弟郑伯英,叶適是最后门人,相隔26岁,在乾道八年(1172)23岁时向郑伯熊请益,故说:“长幼分殊”。
  清初的《宋元学案》中《周许诸儒学案·郑伯熊传》:“(南宋)绍兴末,伊洛之学几息,永嘉九先生之诸言且将衰歇。郑伯熊与其弟并起,首雕程氏书于闽中。由是永嘉之学宗郑氏。乾淳之间,永嘉学者联袂成帷,然无不以先生为渠率。”②(渠率即领袖)《四库全书总目·书类·郑伯熊书说提要》:“绍兴末,伊洛之学稍息,伯熊复出而振起之。盖永嘉之学自周行己倡于前,伯熊承于后,吕祖谦、陈傅良、叶適等皆奉以为宗。” 浙江大学教授束景南说:“台州文化源远流长,北宋时在台州就出了一个著名的理学家人物徐中行,又比如往后一点的徐庭筠。永嘉学派的大家郑伯熊,就是拜徐庭筠为老师的。所以温州的学者也讲永嘉学派是从台州学之而来的。” 叶適还有林鼐、林鼒二位业师,两人是朱熹在黄岩的门人,也是南湖学派初创时期的学者。叶適成名之后的嘉定四年(1211)四月,林鼐请其为黄岩北门澄江利涉浮桥建成写一篇桥记。叶適撰《利涉桥记》说: 余少从叔和兄弟游,每为余言,县直北山,爽气浮动,花柳之丽,雪月之胜,无不在江北。余间至程头(地名),必徘徊顾瞻,辄阻江而返,屡矣。
  今既桥,而叔和与邑人,日曳杖娱戏于北山。③ 此文阐述叶適少时师从林鼐、林鼒兄弟,而且时间不短。
  林鼐(1143—1192),字伯和,黄岩城内景贤坊人。“刻意为学,博求师友不得。得晦翁,欣然愿学”。① 于乾道八年(1172)中进士,授奉化县主簿、定海县丞、福州侯官知县,终四川筠州通判。淳熙九年(1182),朱熹任浙东常平茶盐, 议建黄岩平原6闸,上疏保举林鼐“其敦笃晓练,为众所称”,负责建闸事宜。
  卒后,叶適撰墓志,叙述任职各地政绩,“声实充满,人谓伯和于官无不宜也”; 并说自己“未冠,识伯和兄弟,勇不自抑,数为言古人之道,或显或晦;当世之学,有是有非”。② 林鼒(1145—1216),字叔和,林鼐之弟,一生未仕。原与四明学者沈焕、舒璘、杨简等为友,同在陆象山门下求学,后与兄林鼐及赵师渊、杜煜、杜知仁师从朱熹。与师分别时,要求恩师对自己用一言作为终身习理学的归宿之地。
  朱熹说“若根本上欠工夫,终无归宿处”,③林鼒凛然有省,专心研习理学,时人称之“以学行知名”。叶適少时到黄岩拜访林鼒,“叶水心一见即定交”。④ 卒后,亦是叶適撰墓志铭,记林鼐“少而广问博请,长而探幽索微,老而愈勤,穷而益信,其学既明矣”,因而乡人尊林鼒为草庐先生。最后铭曰:“忆昔追随五十年,近离远合交倾宣。一札不至奄重泉,矢词为忘徒泫然。”⑤

附注

① 何炳松,《浙东学派溯源》第六章《浙东学派的兴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版。 ①(明)万历《黄岩县志》卷5。 ②(清)黄宗羲等,《宋元学案》卷32。 ③ (宋)叶適,《水心集》卷10,(明)万历《黄岩县志》卷1。 ①(明)万历《黄岩县志》卷5。 ②(宋)叶適,《水心集》卷15《林伯和墓志铭》《草庐先生墓志铭》。 ③(清)光绪《黄岩县志》卷17。 ④(明)万历《黄岩县志》卷5。 ⑤ (宋)叶適,《水心集》卷15《林伯和墓志铭》《草庐先生墓志铭》。

知识出处

台州理学南湖学派史

《台州理学南湖学派史》

出版者:上海古籍出版社

出版地:2015.9

本书重新梳理与建构起源于南宋的“南湖学派”之学脉,对主要史料的研究、南湖学派的起源、历史发展、代表人物等进行了研究,内容包括:南湖学派概述、南湖学派人物传略、杜范评传、陶宗仪评传等。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