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禅净双修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越南天台宗研究》 图书
唯一号: 110820020210000659
颗粒名称: 一、禅净双修
分类号: B946.1
页数: 12
页码: 79-90
摘要: 本文概括了禅的修行方法、净土的修行方法等。
关键词: 天台宗 研究 佛教教派

内容

(一) 禅的修行方法我们知道禅宗起源于灵山法会上,佛陀对着百万徒弟一句话也不说,许久后才微笑着用手轻轻地拈起一枝花来,向大众环视一周,大家都不明白他这时的用意,只有大弟子摩诃迦叶突然破颜微笑。于是释迦当众宣布:“吾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实相无相,微妙法门,不立文字,教外别传,咐嘱摩诃迦叶。”① 以心传心的禅宗法门就此创立。因此迦叶被尊为印度禅宗的初祖,阿难尊者是二祖,代代相传,到了第二十八祖菩提达摩时,禅宗就传入中国。中国佛教就尊达摩为初祖,后有二祖慧可,三祖僧璨,四祖道信,五祖弘忍,六祖慧能。
  慧能以后,不再一脉单传,受者甚众。
  三世纪时,有康僧会禅师,他正是开创越南禅学的人,从此禅学在越南扎根并发展到现在。除了康僧会的禅法以外,越南以后有几个禅派如比尼多流支、无言通、草堂、林济、竹林等等。每个禅派在各自的历史阶段都对越南国家的佛教发展有很大的贡献,因此,禅学对越南佛教界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不管哪个寺庙里的僧尼,不管他依什么法门修行,在一天的修行当中一定都有坐禅这一项。
  天台宗的僧尼也是,每天在寺庙做完佛事回到自己的房间之后,他们大部分都有自己的功课,那就是“坐禅”或者“打坐”。据科学证明,打坐可以帮助身心健康。静坐可以让所有散乱的心念慢慢地凝定,心定则气和,气和则血顺。
  由此,打坐可以治病,灭绝烦恼,产生一种快乐的感觉。佛家最推崇的是所谓“枷跌坐”,又有“半枷跃坐”,即只将左胫加到右股的上面或将右胫加到左股上面,称为“单盘”。具体的方法,各宗稍有不同。
  因为禅宗对行者来说不管在身体还是心理方面,要求都比较高,所以修行这个法门对没有意志力的人是很难的。有人刚开始听说禅学的好处就很感兴趣,喜欢研习和实行。但是过了一段时间以后,就觉得太难了,无条件地放弃, 很少有人坚持到底。因此,在天台宗的修行方式方面,禅观只能由僧尼个人自己来安排和实行。对信徒来说,虽然寺庙在特定时间有安排举行禅修,但是禅修不是主要的修行方式。
  越南天台宗的僧尼每天都自己安排时间来打坐。时间上,他们大部分安排晚上睡觉之前或者第二天早晨刚起来后为打坐的时间,每次打坐大概一个小时以上,打坐的方法就是按照佛说“四念处”的方式。为什么越南天台宗在这么多禅宗思想上选择“四念处”方法而修持呢?因为“四念处”不仅佛陀自己实践而证道的修行方法,而且亲口传给了徒弟。在《大般涅槃经》后分《遗教品》里记载也有这样一段话:“佛陀即将涅槃时,阿难尊者会很难过,然后会请他来明示最终的遗教,未来的佛法,怎样将它发扬光大。随即佛陀吩咐了阿难尊者四件事:一、在未来继承佛法精华的时候,要使每一部佛文都是‘如是我闻’开头,这样便可以让别人知道这是出自佛陀。二、要严格以戒律为师。
  三、依四念处修习和行道。四、违背戒条而又不受劝阻的和尚,用沉默、排斥的方法惩罚他。”可见“四念处”方法是佛陀教法中非常经典的方法。所谓四念处就是:观身、观受、观心、观法四种观想。
  1.身念处这种法观就是观察自己的身体,用观察的方法来观它。在一般的说法里, 身念处一般为优先修习的内容,原因就是刚开始修行的人,意志薄弱,心猿意马,容易散乱。四法之中,身相显而易见,比较稳定,变化不多,心念容易专注而成定境;观慧也是。而受心微小且一眨眼万变,很容易失念;法念处深细难了,需要很深的观慧才能通达,也不是出修适合的对象;身念处一法可以统摄其余三种念处,所以经中一般以身念处为最初的修习内容。对于身念处的修行有三种方法。
  观身不净如佛说,人身中有三百二十骨,有六百节,七十万脉,九十万毛孔,一孔入九孔出泄漏不净,无一可贪谛观女身三十六物①,幻惨然毛竖,专自帷察即解身空,得须陀渔道。不净观是指行者在修行过程中,对构成身体的各个器官如实观照。修学者可以从自身观起,也可以观察别人的身体,观察别人全身的皮肤、骨头、肌肉、毛发,九孔流出的唾、涕、大小便等,通过这些就会知道其内心是否纯洁。在《中阿含经》所列如下: 从头至足,观见种种不净充满:我此身中有发、毛、瓜、齿、粗细薄肤、皮、肉、筋、骨、心、肾、肝、肺、大肠、小肠、脾、胃、抟粪、脑及脑根、泪、汗、涕、唾、脓、髓、涎、胆、小便。① 坐禅使心安定下来之后,用心这样的观察。发现身体内的五脏六腑,以及肠子消化的食物都很脏;发现自己的身体没有一处是很干净的。这样我们对自己身体的爱就会逐渐消退,慢慢的就会认为自己身体的全部器官是很丑陋肮脏的。
  观不净的时候,我们还要从观死尸中去破除对他人身体的贪爱与执著。
  用九想观观死尸。我们观察一个人,从他死后到变成骨灰的过程。
  总之,修学“四念处”中的观身不净之法,是以死者的尸体为观察目标,使自己看清世界真面目。这样的面目展现在我们眼前的就是人的身体是由头发、皮肤、骨骼、血液、器官构成的,这些构成元素最终都会变得很肮脏污秽乃至凋亡。目的让行者觉悟到人的身体不值得我们去贪爱与执著。
  四威仪观这种观法要求修行者对于生活中的行、住、坐、卧,一举一动,内心了了分明。“行则知行,住则知住,坐则知坐,卧则知卧,眠则知眠,寤则知寤,眠寐则知眠寐。”②我们是还没证道的凡夫,粗心大意,在生活中通常心不在焉,行时不知行,坐时不知坐等等。因为每个人的内心念头都是非常缜密的,不容易被察觉,但是身体就不一样,身体是一个客观的生物,在修身念处时,不用做其他事情,就从每天的身体行动中去观察自己的身体,很快就会对自己的身体很清楚的。这种觉观不仅仅出自身念处的需要,同时也是持戒清净的必然要求。佛陀在世的时候,比丘、比丘尼在行、住、坐、卧都有必须遵守的原则。在二百五十戒中,大部分戒条都在讲威仪,要求日常生活中必须勤奋,不许放逸懒惰,动作行为保持庄严。因此,若行者持戒清净,则身念处的修行也是容易成功的。
  这也是四威仪修行的目的。
  安般守意(观呼吸) “安名为入息,般名为出息”,这是大部分越南佛教徒打坐时常用的方法。行者认为修习身念处的过程中先练观呼吸,即观察觉知气息和呼出的状态。行者修身念处的时候,需要打坐,然而在这种情况下,你的呼吸是最容易被觉察到的, 我们把这叫“观念呼吸法。”这个方法分为四个阶段:长息、短息、全息、微息。其所谓长短,是指呼出的气息长,还是吸入的气息长?是呼出的气息短,还是吸入的气息短?它们是冷或是暖的等等,都要用心觉察它。这只是佛对安般守意的一个简单说明,在实际的实践中,情况要更复杂一点。但行者完成这四个阶段时,就能够让自己的心得以平静下来,可以休息,自己的身体也轻松,心里摆脱所有的纷乱烦恼,包括贪欲与无明的念头,获得甚深的禅定。总之,对行者来说,身念处观法非常重要。它是让行者继续实践其他各步的基础。
  2.受念处受是知,感知、感受的意思。受念处就是以如实观照各种受而建立正念, 是让正念和智慧增长的方法。它也是五蕴的一种。在《阿含经》中,这样对受解释:“有三种受:乐受、苦受、不苦不乐受。”①这里,两种受是指生理性的受和心理性的受。
  修身念处的身体很容易察觉到,但很多人对其中的感受是很难觉察到的。
  因此,对于受,行者要去知道它,觉察它。受念处是观察六根与外境接触的感受。
  受者领受,即我们现前之眼、耳、鼻、舌、身五根,对于色、声、香、味、触五尘之境,发生五识而领受之。例如眼识领受色尘(明暗等色);耳识领受声尘(动静诸声);鼻识领受香尘(香臭等气);舌识领受味尘(咸淡之味);身识领受触尘(顺逆诸触)。而五识是有知,属心法,五尘是无知,属色法。根尘相对,识生其中,分别尘境,生起苦乐二受。遇顺境如我之意为乐受,逢逆境拂我之意为苦受;如耳闻人赞我者,便生欢喜之心,为乐受;闻人骂我者,便生嗔恨之心,为苦受。佛云:诸受皆是苦,无有可乐者。不但逆境之苦受是苦;即顺境之乐受亦皆是苦。为什么?因乐有终尽,乐极生悲。足证美景不常,乐亦是苦。当知三界(欲界、色界、无色界)之内一切众生,无非是苦,正是千人千般苦,苦苦不相同,诚为苦海甚深,苦恼无量。不特人间是苦,即天上天人虽享福乐,善报一尽,复坠恶趣,故亦是苦。是故以智观之,便知一切众生,一切诸受,无不是苦。
  既知如是,当勤修习离苦之法,才得解脱。
  3.心念处行者在打坐的时候,如果有什么杂念发生就要意识并确认它们。这些杂念可能是好,不好,或者不善。行者要观察,监视不要生起恋爱,不满之心。用客观的方法来观察自己的心,此法可给予行者看透心的本质和真正活动的机会。谁常这样的实践,谁将逐步获得管制和调控自己的心的方法。
  佛陀常说:一切众生,心有三种,一是肉团心,二是妄想心,三是真如心。
  众生从过去以来,皆是迷却真如心,而错认肉团之假心及妄想之妄心为心,此皆迷真认妄,执妄为真,是以起惑造业随业受报。但此理难明,今举一事证之。
  可试问于人曰:汝有心否?彼人则笑而答曰:人若无心,何得为人,心定有心。
  再问:心在何处?必以手指其胸曰:在这里。唯所指者,正肉团之假心也,此心是一团肉,居在胸内,状如倒挂莲花,周围七叶,昼开夜合,乃名字为心,不会思想。何以知之?如人方死,此心尚在,即不思想,以此证知生前思想,决非此心。当知能思想者,乃妄想心也。此心是第六意识心,无常虚妄,随境生灭,如有前尘所分别之境,则生起此能分别之妄心,若离前境,则无此心,是则境生而生,境灭而灭,生灭无常,昏昏扰扰,以为心相。今云观心无常者,即观此妄想心也。既知妄心无常,当进求常住之真如心,此心即吾人之真心,不生灭,不变迁之心性;广大圆满,周遍十方,寂然不动,感而遂通,实万物之根源,为众生之佛性,其大无外,其用无穷,乃佛教之最高原理大道是也。即孔氏之立言造论, 济世利人,亦莫不本此心者也。而目之曰天命,即真如心是也。迷不自知,故须修心养性,俾可明心见性,极证于心性而已矣。
  4.法念处法是指心的认知对象,即色、受、想、行、识五盖或者五阴之法,这部分行者要观念五现象盖覆真心的。以此五法,故名为阴。色阴即我们的肉身,受、想、行、识四阴,即我们之妄心。众生迷故,无我执我,认此五阴之心身,以为真实之我。既执有我,故种种保爱于我,事事利益于我;我见根深,如拂逆于我,侵害于我,便生嗔怒,顿起恶心,但顾利我,罔念伤他,纵心所欲,起贪嗔痴,造诸恶业;人人执著我相,唯我与我,互相争夺,不重道德,岂知仁义。故是造成不良之社会,纷乱之国家;战争不息,世界焉得太平等等。
  在这些法尘中,“心念处”最先要观察的是人的五盖(贪、瞋、睡眠、掉悔、疑)。一个人要修练,这五盖使他没有定力,没有智慧,所以在观法念处时,首先要观察的是我们是否有此五盖带来的忧愁。如果我们能用心观察,逐渐的就会摸索出除掉此五盖的方法,除掉之后我们就会相信佛法了。
  总之,四念处在原始佛教中是积极重要的修行方法。在《杂阿含经》卷49 说:“有一乘道,能净众生,度诸优悲,灭除苦恼,得真如法,谓四念处。何等为四:身身观念处,受、心、法观念处。”①正为四念处有这样的重要,所以越南天台宗的僧尼在生活中选用的修行方法。因为禅宗是一个有点难修的法门,所以它只界限在僧尼界中,没有在信奉天台宗的信众中普及。虽然越南天台宗为了普度众生开着很多修行道场,但是禅宗很少被选为主要的修行方式,这就是禅宗的缺点。天台宗的僧尼除了坐禅以外,净土法门为自己的修行方式之一。下面本人要介绍一下这个法门的特点。
  (二) 净土的修行方法天台的智者大师已一方面通过龙树的《大智度论》、《十住毗婆姿论》等论疏;另一方面通过对《观无量寿经》、《阿弥陀经》等净土经典的注疏,把净土思想引入天台宗,提出“观心念佛”和“心观念佛”。虽然智者大师主张修习法华三昧但仍以西方净土为归宿。在天台宗里面我们发现有很多作品跟净土有关如《净土十疑论》、《观无量寿佛经疏》、《五方便念佛门》、《阿弥陀经义疏》、《净土十疑论》等。在当时有智慧的人们都会认为极乐世界与婆娑世界一样,都是幸福的国度,但是如果你得不到佛法的帮助,你是到达不了这种幸福的国度的,而相传天台宗的阿弥陀佛能够助我们到达那种国度,正因为如此,在当时天台宗的阿弥陀佛就与释迦佛一样称之为应身佛。
  智者以后,历代天台宗的祖师和学者都极力提倡净土法门。宋代以后,天台宗与净土关系尤为密切,从知礼到智旭,无不大力弘扬净土念佛法门。如宋代的天台僧人知礼曾集数千人一起修念佛法门,发誓往生;遵式则撰有《往生忏愿仪》和《决疑行愿二门》等,把天台宗的忏法融入到念佛法门中。其后如宗晓、志磐、怀则、幽溪、蕅益等,无不以天台宗的理念著书立说,宏扬净土法门。
  清代初期,蕅益、成时师徒遴选历史上重要的净土宗著述十部合集为《净土十要》,其中七部均为天台宗人所撰。正是由于天台宗学人的努力,台净著述在中国净土宗发展史上几乎一直处于主导地位。这些都证明天台宗早就跟净土宗有很密切的关系。但是遗憾的是天台宗传入越南时,这些思想和作品没有随传,这就使得越南天台宗如今没有特殊的修习方法,只能完全依靠净土和禅宗法门而修习。本人认为这是越南天台宗最大的局限。
  净土法门早就传到越南并很快兴盛起来。在十一世纪就有无言通禅派的静力禅师已证念佛三昧。也在此世纪中,有一位李圣宗皇帝的将军在北宁仙游县岚岢山建立一尊阿弥陀佛;空露禅师曾在琼林寺建造阿弥陀佛像;草堂国师著作“法语示众”劝大家应修净土。近代有心净、庆英、智首、禅心等大老和尚在修行并传播净土法门,一直流传到现在。在越南佛教所有的宗派当中,净土宗是最发达的一个。越南净土宗也受中国净土宗很大的影响。这宗专修往生阿弥陀佛西方净土,其教义较为简单,且方法也容易施行,不以理论为主。
  正因为如此,此宗传到越南之后,就受到大众的普遍欢迎。
  在越南除了属于禅院的寺院之外,其余所有属于越南佛教教会的寺庙都修习净土法门,或者以念佛为主要的修习法门。天台宗也不例外,在很多属于天台宗的寺院里,不论是僧尼还是信徒都按照净土法门修习。之所以如此,有一个原因是净土宗比禅宗容易修。禅法的门槛有点高,修习此法门的绝大多数是僧尼和知识分子,但是净土法门却不一样,所有的人都可以修习。正因为如此,越南天台宗各寺庙多数会开设念佛法会,僧尼和信徒可以一起修习,每届念佛会通常持久一天或者七天的时间。
  越南天台宗把念佛法门列为重要的法门修习,行者要修习此法门得有三大行持———信、愿、行———这三个行持被称为净土三资粮,意味着是往生西方所必备的基本之物,此三资粮若缺一就不能成就往生极乐。藕益智旭说:“非信不足启愿,非愿不足导行,非持名妙行,不足满所愿而证所信。”①或者“信愿为慧行,持名为行行,得生与否,全由信愿之有无,品位高下,全由持名之深浅。
  故慧行为前导,行行为正修,如手足并运也。”②在这里,智旭大师不仅概括了三者的关系,而且还将信、愿、行分为两类:信愿为慧行,持名为行行;信愿为前导,持名为行行,由信愿才能执持名号,如目足并用,自然可往生净土。我们要怎样真信,要怎样才有切愿,你有了信愿,你持佛的名号就没问题。
  1.信是修习净土的第一步。古德云:佛法大海,唯信能入。《华严经》贤首品佛陀说:“信为道元功德母,增长一切诸善法。”孔子曾言:“人而无信,不知其可。” (《论语·为政》)佛法是教众生解脱苦海的方法,只有信了,才有解脱的可能。无论学禅学净,一定要深信正法,这样成就才越快。修行净土的行者要有坚固之信,智旭又将信的内容一分为六:“信自、信他、信因、信果、信事、信理。”③ 信自与信他包含了众生与阿弥陀佛之间的道德义务。在《无量寿经》中, 佛为了众生发四十八大愿,自己承诺成佛之后一定要接受信愿念佛之众生往生极乐,一起坐在莲座入大定等等。因此,行者首先要相信佛语不虚;信娑婆之苦,极乐之乐,坚信西方极乐的人物和境界是真实。众生不论怎么罪孽深重,如果一心信愿念佛,阿弥陀佛都可能实现接引往生的诺言。
  西方阿弥陀佛是至善至美的世界,因为佛与众生在体性上本来无差别,所以众生只要精进念佛,便可以把自己的心与佛心相契合,感应道交,跟佛心不异,信众生跟佛无二;一念相应一念佛,念念相应念念佛。这时是心便具足佛之万德,清净无染。因而,要相信自己的心今生一定能够成佛。除这以外,行者还要深信阿弥陀佛具有至善人格、无等正觉、慈悲普度众生、清净平等等伦理品性,是众生的最高道德榜样。因此众生因以之为榜样,专心念佛,兼行其他诸善万行,自利利他,修诸功德,一定可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不可置疑。
  信事和信理与信他和信自相对应,信他是相信阿弥陀佛的客观存在,相信佛力的接引,因此,相信阿弥陀佛为客观存在,当然西方净土亦真实不虚;信自是信己心能与佛冥合,感应道通,当是心作佛、是心是佛时,心即是理法界,佛与净土皆具于心中,即信理,智旭实际在从理事无碍的角度来调和禅净分歧, 倡导禅净双修。
  行者念佛要坚信因果报应,即种什么因得什么果,有因就有果,对于一个求往生西方的行者,就应该依四依法修行,绝对不能跟着人们嘴皮转,跟着他人嘴皮转那只能与佛结个缘,种个善根而已。念一句佛号没有菩提心也往生不了。因此信果者,深信净土,诸善聚会,皆从念佛三昧得生。亦如影必随形, 响必应声,决无虚弃。这就是信因果。
  2.愿愿是净宗三资粮之一,就是心愿、愿力,是一种生活意愿的向往。本身含有信与行的因子,它直接连接着信与行。智旭将愿与信和行的关系概括为: “盖无愿行不名真信,无行信不名真愿,无信愿不名真行。”①智旭认为虽三而一、一而三的关系,从三者关系的角度界定了怎么是真信、真愿和真行。
  愿的内容,在净土宗看来有两个方面:一是厌离心,二是欣愿心。厌离娑婆世界、欣求极乐世界。行者得要观念这色身本为虚妄,只是五蕴的组合,含蕴苦恼和不净。弥陀经典和祖师著述策勉行人修持净业无非在于信、愿、行三个方面。对于愿方面,净土宗的行者要看透现世界为“五浊恶世”、“末法”时期,认为该娑婆世界苦多乐少,恶多善少等等。因此,众生对于这世界不该留恋,要生厌离之心,看三界如同火宅。同时,净土宗经典又把西方净土描写成无有众苦,不老不死,只受诸乐的极乐世界。因此,众生应信而且欣愿彼阿弥陀佛净土,当所修一切功德时皆应回向往生彼国。由此,一苦一乐相互激荡, 从西方净土之乐,看娑婆之苦,从而发起厌离之心。或者,从娑婆世界之苦看西方之乐,亦能发起欣愿之心。拿这种苦乐的鲜明对比,成为净业行人的强大精神动力,使之不能不焚膏继晷,努力修行净土。我们可以说,从伦理学角度来看,净土宗的“愿”作为强烈的道德情感和道德意志,激励着净业行人去进行道德修养,严格自身的道德践履,遵守各种道德规范,努力提升道德境界,净化身心,最终去实现道德理想。从此发愿一心念佛,希望离开娑婆世界以到极乐世界。这都要从真诚心里面流现出来,叫做深信切愿,由这样的心理背景,来执持南无阿弥陀佛名号。信和愿属于般若智慧的范畴。
  总之,修净土的行者,要发菩提心厌离娑婆,欣求极乐,立深信愿,远离恶法,誓不更造。勤修正道,誓不退惰,誓成正觉,誓度众生。净土得生与否,全视愿力之真切与否,即信而发愿,起真实修行。
  3.行行是净土宗三资粮之一,怎么是“行”呢?此行专指念佛法门,以弥陀愿力为外线,内外相应,决定往生。虽然念佛是净宗修行的主要方式,但是念佛也有几种,我们引出几方法如下。
  持名念佛 持名念佛作为净宗正业正行,充分体现了净宗修行简单易行的特色。净宗将丰富的佛法浓缩为“南无阿弥陀佛”六字,并认为“阿弥陀佛” 四字洪名含具万德。从净宗祖师对持名念佛地论述中,我们可以看出念佛能够得到奇妙的心理体验,起到非凡的心理作用。
  从伦理学角度来看,持名念佛的意义在于借一遣万,以净破染,从而达到平静心理、净化心灵的作用。所谓借一遣万实际上就是以一念代万念,其作用在于将人们生活中由外界刺激而产生的种种不良心态摒绝于心境之外,使不平静的散乱心得以安宁,从而起到心理调节的作用;同时,念佛是净念,以此净念可以驱逐种种染念、恶念,从而使心灵得到净化这方法行者只要专心念阿弥陀佛的名号。每天从起来到睡觉,在行、住、坐、卧时,心一直记得念佛,不让妄想困扰。持名念佛作为净宗正业正行,充分体现了净宗修行简单易行的特色。
  参究念佛 该方法行者要参考和研究阿弥陀佛名号。如在念“阿弥陀佛” 时,行者要观察这念佛句从哪里来,然后到哪里去?这念是念谁等等。因为专心如此观想,所以妄想逐步低沉,善心显露,行者得到“一心不乱”。这方法跟禅宗的“话头禅”很像,能使我们的心集中、安定,能使我们的心统一和入定,同时使我们可以开悟。
  观像念佛 这方法,行者要集注观察佛像。行者坐在佛像面前,专心观察佛像的众相。如在瞻仰佛的眼睛就联想到佛的智慧,瞻仰佛的微笑就联想到佛的慈悲喜舍之性等等。因为这样观佛的智慧、慈悲性而行者的贪、嗔、痴降低,再观一个佛的好德性则行者少了一坏德性。总之,由专心在佛像上观察佛的众相好而行者的慈悲喜等德性被渗透、洞彻。久而久之,行者的各种恶毒之心被转化,澄清。从此跟佛心相通,一定往生极乐。
  观想念佛 想念佛是指于定中观想西方净土依正二报诸相,如《观无量寿经》中的前十三观,它主要包括对西方国土的观想和对一佛二菩萨的观想。首先,净宗认为西方极乐世界为阿弥陀佛出世无漏善根所成就,是无为法性所流现,可谓清净庄严、美妙和谐,通体透露出真、善、美的统一。因此,行人通过对西方器世间的观想可以激发欣往之心、厌弃一切浊恶之心,从而使心灵得到洗涤与净化。
  观想念佛的伦理意义集中体现在佛观上。如果说佛是道德上至善的象征,完美人格的榜样,那么佛之相好则具体体现了佛的诸多美德。在佛教看来,佛的相好为佛于因位修菩萨道时,广修福善功德,自觉觉他,至于觉行圆满时所成之相,因此,佛之相好即是佛之万德的体现。此方法行者要找一个地方坐下来,虽然面前没有佛像,但是行者要观想有阿弥陀佛现正在接引自己。行者要坐直,合掌,观想自己正在坐在莲花台被阿弥陀佛受记等等。一直这样的观想,至于行、住、坐、卧都这样的观想,到什么时候开闭眼睛都看到佛陀,即是法观已经纯熟,临终时肯定往生极乐。
  实相念佛 这方式即是念佛已经达到真心本体。真心不生灭,不去来,不虚不真,因此就叫实相。
  在上面的五个念佛方式当中,前四个方式都属于事,即有念有修。第五种方式为实相念佛则属于理,是最高超的,念佛到这种程度才最好的。不过,行者应该知道,首先要修前面的四个念佛方式,直到纯熟,没有看到自己是念佛的人,佛陀是被念的人,没有能所、彼此、有无等。到这儿,弥陀经叫作“一心不乱。”四十二章说:“念到无念处,才为真念。” 其实,最初主要是念佛三昧中的实相念佛和观想念佛两个方法,后因修行此两种念佛对绝大多数行人而言甚是困难,被称为易行道中之难行法,故而逐渐为持名念佛所取代,持名念佛亦从念佛三昧中脱离出来,专指口称佛之名号的念佛法,终被善导判为净宗之正业正行,从而成为净宗这一简易法门的主要特色。念佛作为净宗道德修养的重要方法,主要体现在众生对内在的“心”的铸冶与净化,以及在此基础上对道德人格的塑造和道德境界的提升。
  上面介绍了越南天台宗僧尼主要的修习方式。其中的禅宗,主要只是在僧尼界流行,不带有大众性。净土宗则比禅宗好一点,因为其方法比较简单, 理论不多,容易实践,所以不管是僧尼或居士都可以应用修习,因此很受大众的欢迎。除了禅净双修以外,越南天台宗还有一种修行方式可以让僧尼和信徒一起修习,那时“二课合解。”这也是越南天台宗重要的修习方式。
  关于这种方式,越南僧尼已把它作为每天修习的时课。这种课带着大众性较高,因此关于时间和修行方式每座寺庙都有具体的规定。比如某寺庙每天几点要开始念经,要念什么经等等,都要跟信徒通知清楚。这跟前面禅净双修有所不同。

知识出处

越南天台宗研究

《越南天台宗研究》

出版地:上海

本书以东亚文明圈交流的视角,回顾了中国天台宗的创立、流变及思想体系,梳理和研究越南天台宗的立宗包括越南佛教的发展、天台宗的传入与立宗、越南天台宗教团的成立、越南天台宗修习的方式、当代越南天台宗南北传承与发展、越南天台宗与越南社会文化等问题。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