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十乘观法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越南天台宗研究》 图书
唯一号: 110820020210000622
颗粒名称: 五、十乘观法
分类号: B946.1
页数: 4
页码: 29-32
摘要: “十乘观法”是天台行人修持“圆顿止观”①时,对于二十五方便的预备条件修成之后,为正观对象之轨范的十种观法。“十乘观法”有如车船,能够运载众生从生死苦海到达涅槃安乐的境界。此十通名乘者,依此十法修之,则能运出生死之苦,到于涅槃彼岸也。
关键词: 天台宗 研究 佛教教派

内容

“十乘观法”是天台行人修持“圆顿止观”①时,对于二十五方便的预备条件修成之后,为正观对象之轨范的十种观法。“十乘观法”有如车船,能够运载众生从生死苦海到达涅槃安乐的境界。此十通名乘者,依此十法修之,则能运出生死之苦,到于涅槃彼岸也。
  观不思议境 境为所观,观为能观。所观者何,不出色心。色从心造,全体是心。故经云:“三界”②无别法,唯是一心作,即众生日用现前以根对尘所起一念之妄心也。此心既全真成妄,今达妄即真,即此妄心,具足诸法,无有缺减,即心是一切法,一切法是心,非纵非横,非一非异,玄妙寂绝,非识所识,非言所言,故名此心为不思议境也。于此一心,念念以即空即假即中“三观”③观之,若观一法即一切法,假观也。观一切法即一法,空观也。非一非一切,而一而一切,中观也。空观破见思惑,证般若德。假观破尘沙惑,证解脱德。中观破无明惑,证法身德。三观既即一而三,“三惑”④岂前后而破,三德非次第而证。说之次第,理非次第。由证三德,即入初住,所谓上根之人唯用一法,即指此初观也。
  发真正菩提心 梵语菩提,华言道。初起大志,造趣所期,名之为发。不依偏权之教,而依圆实中道妙境,名曰真正。菩提即所期之果,妙境即所行之路,心即能行能趣之心。盖由中根之人,观上妙境不悟,须再加发心。于静心中,思惟彼我,鲠痛自他,无量劫来,沉回生死,纵发小志,迷菩提心。我今虽知,行犹未备,故依前妙境,发四弘誓愿⑤,上求佛道,下化众生。发此誓愿,如理思惟,豁然悟理,人凡圣位,是为发真正菩提心也。
  善巧安心 善巧安心者,善以止观安于法性也。以法性为所安,以寂照为能安。寂即是止,照即是观。唯信此心但是法性,起是法性起,灭是法性灭,体其实不起灭,妄谓起灭。如是体达既成,法界俱寂,是名为止。若观察此心,体是无明。无明痴惑,即是法性。无明法性,本来皆空,空亦不可得,法界洞朗, 名之为观。若离法性,无安心处。若离止观,无安心法。由上发心不悟,故用此方便善巧令心得安也。
  破法遍 破法遍者,谓以三观能破之法遍破诸惑也。今圆顿教,三观只在一心。心空故,一空一切空,即诸法皆空。空则三惑俱破也。心假故,一假一切假,即诸法皆假,假则“三谛”①皆立也。心中故,一中一切中, 即诸法皆中,中则无惑不破无理不显,故名遍也。依第三观未安心者,用此四观。
  识通塞 通即通达,谓菩提涅槃六度等法,共性虚通,而能显发实相之理, 皆名为通。塞即蔽塞,谓生死烦恼六蔽等法,其性昏暗,以能蔽塞实相之理,不能显发,皆名为塞。若一概言之,理如前破法遍中,所破诸惑为塞,能破之法为通。若别途言之,于能破观法复起爱著,亦名为塞,所谓于通起塞,此塞须破。
  于塞得通,此通须护。由上破法遍中修之未悟,复恐于通起塞,于塞无通,所以立此通塞一门。
  道品调适 “三十七品”②,一一皆是道场。“四念处”③一品,皆通诸品。
  诸品亦通念处,又修念处能生“正勤”④,正勤发“如意足”⑤,如意足生“五根”①,五根生“五力”②,五力生“七觉”③,七觉入“八正道”④。如此相生,是名善巧调适。行人前虽于横竖法中,备识通塞。而于真理,或未相会,即当用道品调习,而顺适之。
  对物助开 行人正修观时,忽或邪倒必起,障蔽正行。对治此烦恼,助开于正观之行,开彼解脱之门。若人修上道品调适,解脱不开,而悭贪忽起当用檀舍为治。破戒心起,当用尸罗为治。嗔恚勃发,当以忍为治。放逸纵荡,当以精进为治。散乱不定,或痴暗增长,则以定为治。前之六种观法,皆名正行。
  六度等法。名为助道。以上第二至第七,中根所修。
  知位次 位即修行所历之地位,次即次第。若修行者,不知位次,下根障重,非唯正助不明,却生上慢,谓已均佛,未得谓得,未证谓证。若知位次,则无如是之失,故须知位次也。
  能安忍 自第一观至第八观,遂入五品位,障转慧开,神智爽利。本不听学,能解经论。欲释一义,辩不可尽,或说一两句法,或说一两节禅。初对一人,驰传渐广,则外招名利,内动宿障,为众围绕,废损自行。惟当自勉,于名利心安然不动。复须忍耐内外荣辱,策励其心,故名安忍。
  离法爱 修前九种观法,已过内外二障,应入初住。而不入者,由住六根清净之位,爱著中道相似之法,所以不能进入也。此相似位,无内外障,唯有法爱。法爱若断,即得发真中道,入于初住,故名离法爱也。以上三种,皆为下根之人,修前七种观法,不能入理,故须明之,摩诃止观,就十境一一明上述十乘观法,故云十法成乘。但于此中,要以观不思议境为本。
  以上所介绍的天台宗实践法门,大多以修持禅定为中心。此外,有一种受持《法华经》的法门,或者诵念经文;或者礼拜经文,甚至一字一拜,恭敬虔诚;或者刻写经文。在称念经文的方法之中,中国佛教方面,大部分礼诵整部的《妙法莲华经》;日本佛教方面,有的却只持诵经名,如同称念佛号一样,不断的称念“南无妙法莲华经”,这就是日莲宗。

附注

①《圆顿止观》即《摩诃止观》是一本佛教著作。与《法华玄义》、《法华文句》台称天台三大部。是天台宗的基本理论著作之一。 ②欲界、色界、无色界。 ③三观是台宗之重要法门,为教理实践修行之骨架系对一切存在之三种观法,即空观、假观、中观,称“空假中三观”。依据《菩萨璎珞本业经》卷上,贤圣学观品“从假入空二谛观、从空入假平等观、中道第一义谛观”而立为旨趣。是真空绝相观,二是事理无碍观,三是周遍含融观。 ④三惑是天台宗所说的三种障惑,佛教天台宗教义。天台宗人把一切迷事、迷理的妄惑归纳作三类:一、见思惑,二、尘沙惑,三、无明惑。总称“三惑”。 ⑤弘誓愿: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 ①三谛是天台宗用语。 为表显诸法的本然实相而立的三种原理,即空谛、假谛、中谛等三谛。空谛谓诸法空无自性,体不可得。假谛谓诸法宛然而有,施设恨立。中谛谓诸法其体绝待,不可思议,全绝盲思。三谛是天台宗的中心思想,用以表达体用相即,圆融无碍的教义。同时,天台宗止观法门之心要即为与三谛相应之三止三观,由此益见三谛在天台宗的重要地位。 ②为梵语(bodhi-paksaka)之意译,又作菩提分、觉支,即为追求智慧,进人涅榮境界之三十七种修行方法。又称三十七觉支.三十七菩提分、三十七助道法.三十七品道法。循此三十七法而修,即可次第趋于菩提,故称为菩提分法。指四念住(处),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觉支,八正道。 ③四念处:身念处,观身不净,即观此色身皆是不净;受念处,观受是苦,即观苦乐等感受悉皆是苦;心念处,观心无常,即观此识心念念生灭,更无常住;法念处,观法无我,即观诸法因缘生,无自主自在之性,是为诸法无我。 ④未生二法令不生,一 -生二法恒令火,未生善法令出生,已生善法令增长。 ⑤四如意足: 欲如意足,希慕所修之法能如愿满足;精进如意足,于所修之法,专注- -心,无有间杂,而能如愿满足;心如意足,于所修之法,记忆不忘,如愿满足;思维如意足,心思所修之法,不令忘失,如愿满足。 ①五根: 信根,笃信正道及助道法,则能生出一切无漏禅定解脱;精进根.修于正法,无间无杂;念根,乃于正法记忆不忘;定根,摄心不散,一心寂定,是为定根;慧根,对于诸法观照明了,是为慧根。 2五力: 信力,信念增长,能坡诸疑感:精迸力,精进念增长.能破身心懈怠;念力,念念增长,能破诸邪念成就出世正念功德;定力.定念增长,能破诸乱想,法诸禅定:慧力,慧念增长,能遗止三界见思之惑。 ③七觉支: 折法,能栋择诸法之真伪及适宜与否;精进,修诸道法,勇猛精勤;喜,契悟正法,心得欢喜;轻安,获得身心轻安愉快;念。铭记所修定慧法面不忘失;定,摄心不散而入定境;舍,舍-切法,平心坦怀。 ④八正道(Eightfold Path)是佛弟子修行的八项内容:正见解,见四谛之理而明之:正思想,思维四谛之理而使智慧增长,正语,不说任何非理之语正业,去除--切邪恶行为;正命,以正当的职业和方式生活;正精进.勱勉修习趋向湿粲之道;正念,意念正道而无邪;正定。以正智人于无漏清净之禅定。

知识出处

越南天台宗研究

《越南天台宗研究》

出版地:上海

本书以东亚文明圈交流的视角,回顾了中国天台宗的创立、流变及思想体系,梳理和研究越南天台宗的立宗包括越南佛教的发展、天台宗的传入与立宗、越南天台宗教团的成立、越南天台宗修习的方式、当代越南天台宗南北传承与发展、越南天台宗与越南社会文化等问题。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