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一心三观的认识论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越南天台宗研究》 图书
唯一号: 110820020210000585
颗粒名称: 二、一心三观的认识论
分类号: B946.1
页数: 4
页码: 18-21
摘要: “一心三观”①说是天台哲学的认识论命题,它不仅概括了《摩诃止观》这本书的内容,而且贯穿了整个天台宗思想体系。发“一心三观”先声的是天台二祖慧文。据说大师在研究经论时,对《般若经》里面讲解三种智慧的一段经文,深有体会。经文中说,如果在“道种智”的基础上,再进一步具备“一切智”,我们就能够彻底地消灭掉烦恼的习性,而“究竟”成佛。《大智度论》第二十七卷在解释此段经文的时候,提出了关于三种智慧发生的时间问题,认为是可以同时兼备的。虽说开始是有先后次第的,但是到了最后都会一齐具备。慧文大师从这个地方悟出了一种禅法,一心之中可以圆满观察多方面的道理。
关键词: 天台宗 研究 佛教教派

内容

“一心三观”①说是天台哲学的认识论命题,它不仅概括了《摩诃止观》这本书的内容,而且贯穿了整个天台宗思想体系。从佛教经典上看,“三观”语出《菩萨璎珞本业经·圣贤学观品》:“从假入空名二谛观,从空入假名平等观,二观为方便得入第一义观。此之三观即是《大品》所明三智。”发“一心三观”先声的是天台二祖慧文。据说大师在研究经论时,对《般若经》里面讲解三种智慧的一段经文,深有体会。经文中说,如果在“道种智”的基础上,再进一步具备“一切智”,我们就能够彻底地消灭掉烦恼的习性,而“究竟”成佛。《大智度论》第二十七卷在解释此段经文的时候,提出了关于三种智慧发生的时间问题,认为是可以同时兼备的。虽说开始是有先后次第的,但是到了最后都会一齐具备。慧文大师从这个地方悟出了一种禅法,一心之中可以圆满观察多方面的道理。然后大师进一步联系了《中论》中的“三谛偈”,认为“我说即是空” 的“空”是真谛,真谛讲一切现象的通相;“亦中道义”中所说的“中”是中道谛, 中道谛讲一切现象各别的全部别相。这里所说的“三谛”依次相当于三种智慧境界,从这里提出了“一心三观”这个命题。
  其后,慧文将这一套认识的方法传授给慧思。再通过慧思对《法华经》的深谙,将“一心三观”归宿到实相,认为一心三观就是一心穷尽一切现象的真实相状。并把它应用到修习的圆顿止观法门(即“法华三昧”),推广于一般行事, 益见具体。
  慧思“三观”所陈述的,仅是对象在缘生状态中的非有非无的意义,这里空、假、中的“中”是双遣中。智者大师认为,这种观法存在明显的缺陷,它把空、假、中割裂了,而看不到它们之间的对立统一的相互贯通。所以他对慧思的三观作了一番改造:把“双遣中”翻转为圆融的“中道”①,把观扩展为“三谛”,把空、假、中同时论为“因缘所生法”的谓语。并通过“即”字的运用,把三者贯通起来,“即空即假即中,虽三而一,虽一而三,不相妨碍,但有名字故。三种皆中者,即是实相故”。如此的中道,智者大师名之曰“圆中”,它不仅包括可思议的双遣,而且亦是不可思议的双收。智者大师把认识主体、认识活动、认识对象与各个三个层次的三智、三观、三谛对应起来,“所照为三谛,所发为三观,观成为三智”(《摩诃止观》卷五)。智者大师还提出了认识两阶段理论。他认为,实相本应是三智一心中得,三观一心中,三谛一心中照,是不可分割的, 也无认识上的次第关系,是同时存在于一心中的。但考虑到认识主体不可能一步到位,达到这种境智不二、主客融一的境界,而是有着由浅入深的渐次过程。所以不妨将认识主体、认识活动、认识对象各划分为三智、三观、三谛三个层次,这便是智者大师所谓方便权说,有割裂性和可思议的特点。它是认识第二阶段飞跃的一种铺垫。认识的目的是要达到不思议境的“不次第观”境界, 不次第观是认识的高级阶段,它的特点是“圆融合一”、“不可思议”,主体与实相直接冥合。
  智者大师再根据认识对象的层次性,把方便权说的认识第一阶段又分为三个认识层次,层层依次递进,故名“次第三观”。
  第一观,空观,又称二谛观。从动态上来看,从“假”入“空”是此观的认识过程。这里的“假”不是指空、假中的“假”,而是指普通人的认识,故又名“空前假”。从认识的程序看,此观是把生动、具体的感性认识加以抽象,或者说,从感性具体到抽象。天台宗认为,此观至少有两点不足:一是二元论的认识方法,把主体与客体(或曰心、法)放在对立的位置上,认为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而没有达到主客圆融、冥一状态。二是认识的结果运用语言、概念等形式对对象世界加以判定、描述。这样的结果,势必用孤立、僵化、支碎的语言概念指代世界,这种指代当然是“假名”、“假法”。要破除第一观的认识不足,就必须进入第二观。
  第二观,假观(又称平等观)。此观的认识过程是由空入假。从认识的程序看,此观是把空洞的抽象再还原为理性的具体。天台宗认为:如果认识能够不从空观进入假观,则仅仅能够把握世界的普遍性“空”;而不能认识到世界万事万物的特殊性“假”。这就有如一个盲人一旦突然恢复视觉,暂时尚不能辨认事物是一样的。否则,认识只能是一直执迷于空,而导致我们堕入“空病” 之中。
  第三观,中观,又称中道第一义观。“初用空观,后用假观,是为双存方便。
  入中道时能够双照二谛。”“空观”在智者大师来看,是从事物的别相出发,看到了事物的存在,也看到了事物间的种种差别,但是事物的存在和事物的差别只不过是一种假相,并非真实。空观否认了对经验的执著,这就是所说的“假空”。假观即是要从一切事物的总相出发,抽掉它们具体差异性,于是我们以为存在的一切事物都没有了,这一切就便成为了空相。假观则否定了对空的执著,这就是所说的“空空”。“假空”和“空空”,这二者在认识上都各有其偏, 只有否定了前面二观各执一边的片面性,才能进一步对前二观进行综合,这就是所谓“双照二谛”中的中观。“三观(空观、假观、中观)为因,三智为果”,“所发为三观,观成为三智。”①智者大师把在三观中的认识的主体和佛教果位相对应。“空观”只能成就“一切智”,但它只不过是笼统地了解一切法的空如性,由此造就的仅仅是“声闻”②、“缘觉”③这一层面上的主体。“假观”能够成就“道种智”,它可以在空观的基础上能够进一步认识到诸法的特殊性,由此成就了菩萨这一层面上的主体。“中观”成就“一切种智”,它“双照顾二谛”“中观”综合了“空”、“假”二观,“一切种智”是“一切智”和“道种智”的结合,即是“双照二谛”,由此也就造就了佛的最高主体。
  一心三观的认识论,表明了天台宗的弟子们已经能够运用相当缜密的辩证思维。次第三观的认识程序,有点像辩证思维中的从感性具体到抽象,然后再到理性具体的逐步深化这一发展过程。一心三观的认识论和次第三观认识程序在认识论上是积极合理的。

附注

① 一心三观又名圆融三观、不可思议三观、不次第三观等,是天台宗圆教的观法。天台宗说宇宙万有,都具有空假中三种谛理,而这三种谛理又互具互融,空即假中,假即空中,中即空假,如果我们在一心之中这样作观,即叫做“一心三观”。 ① 中道(梵madhyampratipad)指脱离边邪,不偏不倚的中正之道。又称中路,或单称中。《大宝积经》卷一一二云(大正11·633c):常是一边,无常是一边,常无常是中,无色无形,无明无知,是名中道诸法实观。 ①三智,佛家用语,佛法释义:指大智度论卷八十四释三慧品所说之一切智、道种智、一切种智。 声闻,梵语s/rvaka,巴利语svaka。音译舍罗婆迦。又意译作弟子。为二乘之一,三乘之一。指听闻佛陀声教而证悟之出家弟子。 ②缘觉,梵语pratyekabuddha,音译钵剌医迦佛陀、毕勒支底迦佛、辟支迦佛、贝支迦佛、辟支佛。 ③又作独觉、缘一觉、因缘觉。为二乘之一,三乘之一。指独自悟道之修行者。即于现在身中,不禀佛教, 无师独悟,性乐寂静而不事说法教化之圣者。声闻与缘觉,称为二乘;若共菩萨,则为三乘。

知识出处

越南天台宗研究

《越南天台宗研究》

出版地:上海

本书以东亚文明圈交流的视角,回顾了中国天台宗的创立、流变及思想体系,梳理和研究越南天台宗的立宗包括越南佛教的发展、天台宗的传入与立宗、越南天台宗教团的成立、越南天台宗修习的方式、当代越南天台宗南北传承与发展、越南天台宗与越南社会文化等问题。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