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不减湖州古墨君”:柯九思的墨竹艺术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翰墨飘萧》 图书
唯一号: 110820020210000558
颗粒名称: (二)“不减湖州古墨君”:柯九思的墨竹艺术
分类号: K825.7
页数: 13
页码: 290-302
摘要: 柯九思精于花卉题材的创作,梅、兰、竹、菊都曾涉猎,然墨竹最多,也最有成就、最擅声名。墨菊、兰花题材,柯九思偶有涉及,也颇受时人好评,黄镇城《题墨菊》一诗中有“江南九月秋风凉,秋菊采采金衣黄。近时丹丘出新意,却洒淡墨传秋香”①的诗句。钱惟善有《题柯敬仲博士明雪窗长老兰竹石合景各一首》,其中题写兰花的诗为:“适从楚畹来,邂逅此君子。乃知岩壑姿,风致颇相似。”② 柯九思的墨梅画作,稍多于菊花、兰花的画作。柯九思笔下的墨梅往往和竹石合在一起,因为三者都象征着坚贞挺拔的人格精神。柯九思的墨竹艺术在当时就享有盛名。王冕的评价更高,他说: 湖州老文久已矣,近来墨竹夸二李。
关键词: 画家 人物研究 元代

内容

柯九思精于花卉题材的创作,梅、兰、竹、菊都曾涉猎,然墨竹最多,也最有成就、最擅声名。
  墨菊、兰花题材,柯九思偶有涉及,也颇受时人好评,黄镇城《题墨菊》一诗中有“江南九月秋风凉,秋菊采采金衣黄。近时丹丘出新意,却洒淡墨传秋香”①的诗句。钱惟善有《题柯敬仲博士明雪窗长老兰竹石合景各一首》,其中题写兰花的诗为:“适从楚畹来,邂逅此君子。乃知岩壑姿,风致颇相似。”② 柯九思的墨梅画作,稍多于菊花、兰花的画作。柯九思也是元代中后期一位写梅的名家,有学者这样说:“宋元之间,以画梅著称于世的尚有茅汝元、邹复雷、柯九思、周密等。”③然其传世作品仅有一幅,而见之于元人的题画诗的则有:顾瑛的《题柯敬仲的梅花竹枝》、杜本的《题柯敬仲梅》、郑元祐的《题柯敬仲梅竹图》、郭翼的《题柯敬仲梅花竹石图》、释良琦的《题柯丹丘梅竹》、倪瓒的《题柯博士梅竹图》《题柯敬仲梅竹图》、剡韶的《题柯敬仲梅花竹石图》,柯九思自己也有《自题墨梅》,可见其对墨梅创作的喜好。柯九思笔下的墨梅往往和竹石合在一起,因为三者都象征着坚贞挺拔的人格精神。
  柯九思的墨竹创作最为丰富,画作之名或称“墨竹”,或称“竹石”、“竹木”、“古木竹石”、“墨竹坡石”、“古木幽篁”、“枯木竹石”等,元明时期的无数文人墨客乃至名公巨卿,或题赠,或感赋,据王及先生的《柯九思诗文集》,这类题材的题画诗计有七十六首之多。
  柯九思的墨竹艺术在当时就享有盛名。他以写竹受知于怀王。赵孟頫作为一代艺术宗师对他的写竹作了高度的肯定,其《题柯九思墨竹图》云:“石如飞白木如籀,写竹应须八法通。若也有人能会此,须知书画本来同。”④对柯九思墨竹艺术作了高度概括。
  虞集也有《跋柯九思墨竹图》,云:“柯九思善写竹石,尝自谓写干用篆法, 枝用草书法,写叶用八分或用鲁公撇笔法;木石用金钗股、屋漏痕之遗意。”⑤ 元人常将柯九思的墨竹艺术与文同相比,认为他的技法堪与文同相匹敌。虞集说:“用文法作竹木,而坡石过之。”①倪瓒评价说:“谁能写竹复尽善,高赵之前文与苏……奎章博士生最晚,耽诗爱画同所趋。兴来挥洒出新意,孰谓高赵先乎吾。”②不但比作文同,还认为柯九思的墨竹挥洒自如,多有新意,于是干脆把柯九思与高克恭、赵孟頫相提并论。
  王冕的评价更高,他说: 湖州老文久已矣,近来墨竹夸二李。纷纷后学争夺真,画竹岂能知竹意。奎章学士丹丘生,力能与文相抗衡。长缣大楮尽挥扫,高堂六月惊秋声。人传学士手有竹,我知学士琅玕腹。去年长歌下溪谷,见我忘形笑淇澳。为我爱竹足不闲,十年走遍江南山。今日披图见新画,乃知爱竹亦如我。何当置我于其下,竹冠草衣相对坐,坐啸清风过长夏。③ 认为柯九思的墨竹笔力能与文同相抗衡,二李(李衎、李倜)不在话下,因为柯九思爱竹、知竹,心中更有竹,能得“竹意”,所以面对柯九思的新作,顿觉“高堂六月惊秋声”。
  关于柯九思的取法自然,“腹有琅玕”,王冕一再强调和夸赞,他还有一首《题柯博士竹图》云: 先生原是丹丘仙,迎风一笑春翩翩。琅玕满腹造化足,须臾笔底开渭川……今朝看画心茫茫,坐久不觉生清凉。④ 胡助也认为柯九思的墨竹颇有潇洒出尘的清新之意,笔墨不减文同,他的《题柯敬仲枯木竹石图》诗云: 潇洒幽篁不受尘,千年枯木篆书文。挥毫鹘落清新意,不减湖州古墨君。① 从诸多时人及后人的题画诗可以看出,柯九思曾创作了大量墨竹画和少量墨梅画,但岁月沧桑,今留存于世的仅是其中很少的一部分,根据万新华先生的考证,目前珍藏在国内外各类收藏机构的共有十五幅。② 其中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的有《清" 阁墨竹图》;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的有《晚香高节图》《竹石图纨扇》《古木竹石图》《墨梅图》《三友清标图册》;藏于上海博物馆的有《双竹图》《墨竹图卷》;藏于苏州博物馆的有《临文同墨竹图卷》《墨竹图卷》;藏于日本大阪市立美术馆的有《横竿晴翠图》;藏于火奴鲁鲁美术学院的有《墨竹图》; 藏于美国王己千的有《临文同倒挂墨竹图》,收藏者不详的有《竹谱册》《苔石烟筠图》等。
  下面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他的几幅传世代表作,以此来感受他的墨竹艺术特色。
  《清阁墨竹图》(图十) 立轴,纸本,墨笔,纵132.8厘,横58.5厘米。这幅作品先经倪瓒收藏,明代归项元汴收藏,清代经安歧收藏,后又归清内府。经《墨缘汇观》《石渠宝笈》《虚斋名画录》《式古堂书画汇考》著录,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后有款识:“至元后戊寅十二月十三日,留清" 阁,因作此卷。丹丘生题。” 至元后戊寅年,即1338年,这一年的十二月十三日,柯九思带着王子猷雪夜访戴一般的兴致,不怕山川阻隔,踏着积雪,前来探望正养疴枯守于山林中的倪瓒,还赋诗慰问,倪瓒感此深情,也作《戊寅十二月丹丘柯博士过林下有赋次韵答之》。那天晚上倪瓒留宿柯九思于清" 阁。我们知道,倪瓒性情孤傲, 是一位颇有洁癖的高士,相传他的清" 阁,泛泛者是不许进去的。倪瓒不但热情接待了柯九思,而且还请他留宿清" 阁,并赋诗酬答,可见他对柯九思的看重和倾慕。我们来看倪瓒的酬答之诗,诗云: 积雪被长坂,卧疴守中林。山川虽云阻,舟楫肯见寻。倾盖何必旧, 相知亦已深。惊风飘枯条,清池冒重阴。联翩双黄鹄,飞鸣绿水浔。顾望思郁纡,徘徊发悲吟。愿言齐羽翼,金石固其心。欢乐胡由替,白发期满簪。① 倪瓒在诗中对柯九思一路舟楫,履迹深雪,寻访而来的举动致以无限的感激,也表达了他们相遇甚得、相知甚深的知己之情。这次会晤,他们更是互吐衷肠,这衷肠来自他们晚年的共同心境,这心境体现在诗中的“顾望思郁纡,徘徊发悲吟”两句,我们如果联系到倪瓒、柯九思的平生遭际,似乎可以体味到两位艺术大家内心的郁塞悲凉的意绪。出身富家的倪瓒,过着“门车常自满,尊酒无时空”的优裕生活,但此时他的家道已露败落的迹象,1336年,江浙地区发生大旱,1338年又多次发生地震,统治阶级内部的斗争又异常激烈,他的心绪已经渐趋悲凉,他的内心时常处于内外交困之中。此时的柯九思呢?他离开大都、流落江南已经五年,虽然总体上的生活也是清雅而充实,但毕竟经历了宦海的沉浮,且渐入老境,前路迷茫,其内心深处的悲凉凄苦的情绪时时泛起。
  雪漫空林,时届年尾,一对清高孤绝的贫士相遇,自会发出“同是天涯沦落人” 的感慨。
  倪瓒毕竟也是疏阔豁达的人,他在诗歌结尾向柯九思表达了这样的期盼: 尘世污浊不堪,愿我们安贫乐道,一起永葆金石般的节操;像我们这样一起志于道而游于艺的人生乐趣是没有什么可以代替的,互祝两人寿如南山,一直到白发满簪! 有感于倪瓒的满怀深情,柯九思也意绪飞扬,不禁饱蘸笔墨,尽兴挥洒,为倪瓒创作了堪称柯九思绘画艺术代表作的《清" 阁墨竹图》。
  这幅墨竹图写竹两竿,一竿繁盛,一竿疏朗,但枝竿都坚挺遒劲,竹叶都朴茂潇洒,焕发出一片充盈的生机。两竿墨竹,似乎就象征着倪瓒诗中所说的“愿言齐羽翼,金石固其心”的君子安贫乐道的精神风采。
  此图下端绘以几方山石,苍苔隐现,两枝竹竿依岩石挺拔而立,石旁缀以几簇幼竹小草。如果再细细观赏这图中的两枝墨竹,它们交叉而立:一枝挺拔圆浑,新发的竹芽奋力向上生长,稚叶初长,充满生机和活力;另一枝墨竹稍微倾斜,竹节劲健,枝叶茂密,生气蓬勃。此图中的竹节都不作勾勒,而是先用淡墨晕染,再复以重墨晕染竹节的两端,使其各自独立却又连属自然。竹叶以书法之撇笔法写成,以浓墨画叶面,以淡墨画叶背,墨色浓润,浓淡相间,极具立体感。从中可见柯九思写竹叶师法文同的气象。岩石以“披麻长皴法”描摹,圆润浑厚,有董源、巨然一派余韵。整幅作品,构图独特,用笔沉着劲健,物象刻画形神兼备,画风于苍老中见俊秀;画面清雅秀美,神足韵高,一股劲挺拔俗的清新之气扑面而来,在元代的画竹大家中自成高格。
  这幅画作下钤“柯氏敬仲”朱文方印,四角均有柯九思印记,左上角为“敬仲画印”朱文方印,左下角为“锡训堂章”白文方印。右上角为“奎章阁鉴书博士”白文方印,右下角为“训忠之家”白文方印。此画的中下部有倪瓒的收藏印两方:“倪瓒之印”白文方印、“经* 斋”朱文方印。在《清" 阁墨竹图》中,我们还能见到项元汴、安岐、乾隆皇帝的鉴藏印。更为珍贵的是,此作还有“三希堂精鉴玺”、“石渠宝笈”印。这说明,此画在清内府的收藏中也算是精品。这件作品归入清内府后,曾经乾隆皇帝鉴赏,并有御题诗:“抹月披烟迥出尘,椮倚石矗新筠。为思爱竹洋川老,一写精神便逼真。”① 乾隆皇帝也是一位收藏、鉴赏大家,从他的题画诗中的“抹月披烟迥出尘”、“一写精神便逼真”两句,即可见出他鉴赏柯九思墨竹识力的不凡! 《晚香高节图》(图十一) 立轴,纸本,墨笔,纵126.3厘米,横75.2厘米。
  至顺二年(1331)为高昌正臣作于缊真斋,款识为:五云阁吏为正臣作,钤有“缊真之斋,图书之府。吾存其中,游戏古今。松窗棐几,万钟为轻。聊寓意于物,适有涯之生”三十四字朱文印。
  此图下方绘以溪岸一带,怪石一叠。溪岸平坦湿润,莎草簇簇;石上苍苔青蒲斑驳秀润;怪石左右各缀以荆棘两枝、菊花一朵。怪石间几簇细竹旁逸斜出,怪石中间偏左处,一竿修竹坚挺俊拔,枝叶纷披,生意潇洒。
  柯九思传世的墨竹图比较可靠的约有七八幅,图中多为墨竹一竿,或添山石一块,而《晚香高节图》不但有竹有石,还绘有荆棘和菊花,在构图和创意上十分独特。关于这幅作品所蕴含的深意,笔者在第二章已经详加考论,这里不再展开申述,总的意思就是:此图中的荆棘比喻“进谗的小人”,菊花、修竹则是君子的象征。柯九思似乎借此图向朋友高昌正臣乃至世人吐露自己遭到谗臣打击的痛苦心情和志向。尽管处境艰险,但他的本心却如竹子那样的高洁。
  图中的菊花,明显是表示自己淡泊明志的志向。他当然留恋与文宗在一起的奎章阁的日子,但现实环境已经越来越明显地告诉他,奎章阁很有可能容纳不了他,如果真有那么一天到来,那么,他也愿意像陶渊明那样过着“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隐逸生活。
  此图在画面的处理上,采取逐层推进的办法,先是怪石,再修竹,然后荆棘、菊花,最后勾勒溪岸,这样就增强了画面的层次感。构图布局上,画面左侧弯曲的荆棘与挺拔的竹竿在视觉上形成强烈的对比,右侧一枝傲然挺立的野菊实为竹竿的正面衬托,有意无意之间显示了作品的深沉意蕴。
  在具体技法上,画面中的怪石用淡墨皴擦出明暗效果,而后用重墨点湿, 再缀以杂草,造型古雅朴拙,其皴法颇有苏东坡的韵味,但运笔似乎更加自如爽利,给人的感觉也更加厚重丰润。具体写竹时,竹竿以中锋运笔,以“重节法”为之,即两笔淡竿之间,用浓墨在两端重复一下,使节端加重分量,把中间的白痕衬托得格外清楚,中间无勾勒,①这与《清" 阁墨竹图》不同。此图竹竿节节明显,挺拔秀劲,竹根至竹梢粗细有致;竹叶以“八分法”写之,疏密得当; 以或浓或淡的不同墨色表现出竹叶的阴阳向背。一枝一叶皆见出笔力的爽健和洒脱,姿态摇曳,丰神迥秀。难怪柯九思的挚友虞集观赏了之后,赞叹不已, 在作品右上方题曰:“敬仲此幅,清楚出尘,真平日合作也。奎章阁侍书学士虞集题。” 这幅作品清代曾归藏清内府,乾隆皇帝赏爱有加,在作品左上角题诗一首: 绿筠挺出苏卿节,黄菊喷来陶令香。何必其间论世代,忘年交合石渠藏。庚寅秋日御题。
  《双竹图》(图十二) 纸本,水墨,纵86厘米,横43.9厘米。款识:“敬仲。” 钤“锡训”、“柯氏敬仲”、“敬仲画印”、“缊真堂”等印,可见柯九思对这件作品的自爱程度。此图不设山石,也不点缀其他花草,只写竹两竿,自图左下方斜逸而出,然后坚挺向上。两竿竹枝,一竿稍直,一竿稍斜,姿态各异,但都顿挫有节、劲挺娟秀,生机盎然。竹枝饱含一种弹性的张力,竹节实中带虚,竹叶以淡浓之墨表现阴阳向背之姿,虚实相间,疏密有致。嫩叶生长于竹节间,活脱而富有生趣。关于竹叶的技法,万新华先生认为“这种竹叶开张成组推出的画法, 很明显脱胎于文同的格局,但略显程式化”。与《清" 阁墨竹图》不同,《双竹图》没用花卉、坡石作映衬,画面简洁明净,布局清朗,形态端详,笔墨秀润,给人以清风拂面、秀逸洒脱之感。为了使画面平衡,右下角不但题款,还钤印四枚,用以压角,并与左上方交叉倾斜式构图相呼应,也达到书画印自然一体的融合。
  《横竿晴翠图》(图十三) 立轴,纸本,水墨,纵50.2厘米,横29厘米。此图构图、笔法别具一格,竹枝一竿,自图右倾斜而下,给人突兀而奇崛之感,旋又翻展而上,颇富腾挪洒脱之姿。用笔苍劲饱满,除主干用墨稍淡外,枝叶皆以浓墨为之,显示出坚韧顽强的精神力量,实是作者寄情笔墨的用心之作。其艺术表现手法乃效拟宋人文同,而较之更老辣,也富有书法笔意。对这幅作品的创作甘苦,柯九思也深有体悟,他在画面右上角上题款曰:“此法极难,非积学之久不能也。” 这里的“此法”,参照柯九思的《竹谱》,当是“晴叶破墨法”。关于这幅画的构图,识者认为是取法于文同,“竹干的处理与常法不同,一笔为之,不点节,竹叶以书法写之,用锋的藏露、取舍较为合理,而画面气息较为清新飘逸,当为柯九思的学文变体之作。”① 乾隆皇帝也对这幅作品以及柯九思的创作体会深表赞许,题诗曰: 竹身似屈竹节直,自识原积法极难。垂叶恰如锦鳞上,天然无饵钓鱼竿。甲辰仲夏月御题。
  《竹石图》(图十四) 纨扇,绢本,纵27.3厘米,横24厘米。款识:“敬仲。” 图中绘怪石一叠,丛竹一片,石上缀以苔痕杂草。竹竿以淡墨点染,竹叶用浓墨撇笔法写之,笔墨浓淡相间,突出了竹叶的视觉冲击,意在表现丛竹的盎然生机。怪石泼墨法涂染,圆润浑厚,清新自然。“此图皴、擦、破、醒、干、湿技法完备,工用分明,当为柯氏竹石画中的精品。”① 柯九思在墨竹艺术上的成就,一方面是源于元代是一个墨竹画十分兴盛的时代。与“梅、兰、菊”相比,墨竹画何以特别盛行?从思想根源说,汉族文人士大夫在异族统治之下,思想上大多感到压抑,而竹号称“全德君子”,画竹则成了高洁之士表达自己思想节操、人生情趣的最合适的主题。从墨竹画自身发展情况来说,墨竹画始于唐代,到北宋已经发展成专门科目。到宋金对质时期,墨竹画技法渐趋完备。元初随着文人画的兴起,墨竹画广受文人士大夫青睐,人们积极地用它来作为“书画同源”的创作实践。另一方面,柯九思的墨竹画不但远绍文同,而且还近法赵、李。画竹师法文同,是元代的普遍现象,柯九思也不例外,元人多次在题画诗里提到柯九思的墨竹艺术不减文同,他的好友王逢还在《柯博士临文湖州墨竹为顿悟寺坚席石上人题》一诗中说:“官罢奎章阁,竹临文使君。”柯九思在学习、揣摩文同的墨竹画上确实是下了苦功的,他在《题文湖州竹枝卷》中说: 仆平生笃好文笔,所至必求披玩,所见不啻数百卷,真者仅十馀耳。……此卷文画苏题,遂成全美。予旧尝见之,每往来胸中未忘,今复于益清亭中披阅,令人不忍释手,故为之识。② 柯九思不但披阅、体悟,还积极临摹,这有他的传世作品《临文同倒挂墨竹图》为证,他在这幅图上题款道:“熙宁乙酉冬至日,巴郡文同与可。至正癸未端阳节,丹丘柯九思临。” 这里还有一个例证,柯九思有一则题为《补与可墨竹一枝》的题跋,全文是这样的:右石室先生文公所画古木,笔意简古,破墨清润,天趣飞动,真逸品也。又有元章、至能鉴赏于上,可为宝玩。但欠墨竹一枝,故为补于其后。
  后学柯九思题。③ 我们说柯九思墨竹画近师赵、李,这里的赵、李,指的就是赵孟頫、李衎。
  万新华先生指出,柯九思是否直接向赵、李两人学过画,现已无从查考,而其受赵、李二人的影响,却是无疑的。① 柯九思对赵孟頫的诗书画艺术是十分倾慕的,评其画则曰:“当日丹青谁第一?为传神骏落人间。”②柯九思有多首题画诗,都涉及赵孟頫的墨竹,如其中一首《题赵鸥波古木竹石图》,诗云: 水晶宫里人如玉,窗瞰鸥波可钓鱼。秀石疏林秋色满,时将键笔试行书。③ 又如《题赵承旨墨竹》,诗云: 阊阖风来玉珮珊,洞庭秋入泪痕斑。至元朝士今谁在?翰墨风流满世间。④ 从这些诗作,柯九思于赵孟頫的画作浸润之深可见一斑。
  至于李衎,柯九思受其影响则更为明显。李衎长期在江浙一带任职,柯谦曾为他的《竹谱》作序,可见关系非同一般,万新华先生认为“柯、李两家为世交,柯九思受前辈李衎指点,极有可能”。这个推理是有一定道理的,我们看柯九思的题画诗,就有四首涉及李衎,而且都是题咏画竹题材的,这四首诗以《题李息斋画竹四首》⑤,其中有句:“笔端随意长清标,疏叶生风剪剪飘。”对李衎的墨竹艺术感悟很深,极表敬佩,受其影响那是很有可能的。所以张光宾先生也认为,李衎作为湖州竹派的中兴者,柯九思应该是直接受李息斋影响的人之一,柯氏竹谱与李氏竹谱是互通声息的。
  关于柯九思墨竹艺术的师承,宗典先生认为是师法苏轼,⑥对此,万新华先生认为值得商榷:“从苏轼的《古木竹石图》来看,我们就会发现,柯九思的墨竹与苏轼的墨竹显然没有相通之处,无论用笔、用墨、构图、程式等方面,都没有相似点。江宏、邵琦先生在《中国画心性论》中认为,苏轼的墨竹存在着不经意的特点,故较为难学。所以后人并没有把他作为取法的对象。柯九思亦然。”① 对此问题,笔者认为,柯九思的墨竹与苏轼的墨竹无论用笔、用墨、构图、程式等方面,确实都有很大不同。那柯九思有否曾经师法于苏轼呢?答案是肯定的。我们来看柯九思的两则题跋,一是《跋苏轼枯木疏竹图》: 此图王眉叟真人所藏也。东坡先生用松煤作古木,拙而劲,疏竹老而活,政所谓“美人为破颜,恰似腰肢袅”。此图亦同此意,真佳作也。② 另一则是《题苏轼墨竹图》: 右东坡先生苏文忠公墨竹图,墨竹圣于文湖州,文忠亲得其传。故湖州尝云:吾竹一派近在彭城,然文忠亦少变其法。文忠云:竹何尝节节而生。故其墨竹自下一笔而上,然后点缀而成节,自为得造化之生意。今此图政合此论。余家亦藏苏竹一幅,临摹数百过,虽得其仿佛,终莫能及也。
  观此图令人起敬。奎章阁学士院鉴书博士柯九思识于高昌正臣之芳云轩。③ 从两则题跋中看出,柯九思也是十分心仪苏轼的墨竹艺术的,而且对苏轼那种“自下一笔而上,然后点缀而成节,自为得造化之生意”的竹节技法有较深的体认和感悟。作为通才式的艺术大师,苏轼的写竹不拘泥于细节的形似,他曾提出“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的绘画理论,主张“得造化之生意”,柯九思对此是深为服膺的,因此临摹自家收藏的苏竹“数百过”,毕竟这种率意而为但又不离法度的写竹艺术,是难臻妙境的,柯九思就是无限地辛勤临摹,也自叹“虽得其仿佛,终莫能及也”。但不可否认,柯九思从苏轼身上是较深地体悟到写竹要“得造化之生意”之妙谛的,他为写好墨竹,像王冕一样“十年走遍江南北”,积极感受竹之形态、生意,因而他笔下的墨竹,生意潇洒,倪瓒叹为“狂逸有高海岳之风”。由此,我们也可以感悟到,所谓的柯九思的墨竹与苏轼的墨竹“无论用笔、用墨、构图、程式等方面,都没有相似点”,是由于柯九思重在师法苏轼写竹的精神,而不拘泥于具体构图、程式等技法的学习。
  柯九思的墨竹艺术不论是师法文苏还是赵李,实际上都离不开遵循赵孟頫所倡导的“复古”主张或“古意”理论。万新华先生认为,“古意”的表现,是柯九思墨竹画的一大特点。① “古意”是一种十分独特的文化精神,它不是泥古不化,而是随着历史的长期积淀而形成的一种文化品性。元代的“古意”,有两种原则,一是集前代之大成,二是返璞归真,即复古不一定要拘泥于某一种风格, 不一定要师承某一家,因为艺术最终极的标准是“无味之味,无迹之迹”,因此返归自然便是复古。② 在中国艺术领域,“古意”这一概念,出现较早,南朝姚最《续画录》中曾有“质沿古意,而文变今情”之说,在唐代更有许多诗人以“古意” 为题作诗,直到元代赵孟頫将其作为艺术创作的主旋律提出来,并进行了最大限度地美学拓展,“古意”才成为真正意义上的艺术哲学。赵孟頫以“古意”为旗帜,倡导绘画革新,反对浮华、躁动,崇尚宁静、和谐、简约、质朴,用笔讲究浑厚、简率、天真。柯九思作为赵孟頫倡导的复古运动的中间分子,积极践行“古意”理论,反复体悟、探索,终臻化境。他的绘画作品,特别是墨竹画,用笔浑厚,毫无纤弱浓艳之气,却有无穷之力,深受时人好评。揭傒斯观赏了柯九思为友人画的墨竹,以《题柯博士为方叔高所画墨竹》为题,赋诗赞叹:“苍苍四君子,意气侵云端。六月不敢近,萧萧风露寒。”③又如释大#在《题柯敬仲墨竹二首》诗中,也形象地描绘了他笔下的墨竹的磅礴的气势:“老龙夜奋千年蛰,彩凤朝翔五色云”、“何处龙吟百丈泓,骤惊风雨助纵横”④。柯九思也讲求简率天真的笔法,力求使作品达到“质朴”的美学标准,他的墨竹画,不事雕饰,却天趣盎然,生机一片,这些符合“古意”内涵的做派,也赢得时人的一致夸赞,如杜本在《题柯敬仲竹》中说:“翠雨娟娟带润,清风细细生香”⑤,泰不华在《题柯敬仲竹二首》中写道:“娟娟惟有窗前竹,长是清阴伴夕晖”、“记得九霄秋月上,满庭清影覆苍苔”。①

知识出处

翰墨飘萧

《翰墨飘萧》

出版地:上海

柯九思是元代台州文化史上以为举足轻重的人物,其诗书画均为人所称道,且在政坛亦有相当大的影响。本书考察柯九思之艺术和政治生涯,展示柯九思在当时艺坛和政坛的活动,以此折射出元代的状况和面貌。

阅读